评分及书评

4.5
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能用符号抵达真相吗?

    N 年前读过一遍《玫瑰的名字》,当时就觉得,啥?!这也是推理小说吗?懵懵懂懂的读完了,读不懂啊!但是不明觉厉啊!在学完《中世纪史纲 30 讲》后,我决定要再读一遍这本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我" 叫阿德索,是一名年轻本笃会见习修士,跟随他的导师威廉修士来到故事的发生地,意大利一家古老的修道院。🕛故事发生在七天中,一个严格按照教规时间起居作息的修道院之内。因此小说的结构就是把七天时间,用修士做祈祷功课的时辰来划分。🕑从第一天开始,每一天都有一个修士死去。诡异的是,他们的死去的方式是按照《启示录》中七声号角的顺序发生。每一次天使之号吹响,天庭震怒带来的灾难,暴风雪、血流成河、洪水、蝗虫之灾、蝎子之毒…… 不过到最后,却发现这种主宰着所有命案的模式,好像仅仅是偶然的巧合。🕒修道院长把找出 "谁是凶手" 的任务委托给威廉修士,要他在教皇使团到来之前,尽快找到凶手。院长给了威廉修士很大的调查权力,除了一个禁地不可去 —— 修道院最富盛名的藏书馆。🕓威廉修士带领着 "我"、暂时担当侦探助手的阿德索,在古老而神秘的、如阴森堡垒般的修道院中反复搜索。在夜色掩映下,他们潜入厨房和膳厅、缮写室、教堂、楼堡、墓地、收藏圣物和珍宝的地下室、埋葬圣骨的洞窟以及院长划出的禁地、迷宫般的藏书馆……🕔在一团迷雾中,秘密、暧昧、财富与权力的争夺、对知识、金钱、爱情…… 的一切欲望,都纷纷浮现。最终威廉发现,造成这些罪行的缘由,并不仅仅是僧侣之间的争斗或者某种报复,一切都是围绕着一本禁书,牵涉到一段修道院久远而隐秘的历史。🕧通过与修士们交谈,他们得知了一个关于 "非洲之终端" 的谜语,然后又找到一份羊皮纸手稿上的只言片语,最后威廉运用渊博的符号学知识破解了密码(当然也如所有推理小说的套路,是助手无意识的提示启发了侦探)。最终指向藏书馆中一间有镜子的房间、镜框上的一段铭文,指向谜底、指向凶手。🕖到底谁是凶手呢?装疯卖傻、来历不明的修士?食品总管?图书馆长?图书馆助理?药剂师?玻璃匠?翻译员?又老又瞎的修士?院长?🕗到最后一天,可疑的人好像全都死了。两个谈判使团也都走了,修道院成为一座孤岛,好像 "无人生还" 的模式开启。🕘在小说中,威廉肩负着两个使命,一个是调解教皇和皇帝之间的冲突,一个是破解凶杀案。阿德索对威廉说,觉得他的导师对解开凶案谜团更感兴趣。威廉回答道:"此事件至关重要,它所包含的不同势力的较量,远在约翰与路德维希的争斗之上……"🕙那么谋杀的动因是什么?为什么它至关重要呢?🕚小说的最后,阿德索独自一人再次故地重游。除了他自己,所有的人物均已谢幕。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当威廉修士和阿德索初到这座伟大的修道院时,何曾料想到它的余生仅仅只剩下七天。而全部的阴谋和诡计、杀戮、解谜、寻找,所有的千迴百折,似乎都是要凸显最后的、那个永恒的命题 —— 去岁之雪今何在。🔘历史背景为什么威廉师徒要来到这家修道院呢?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是十四世纪,此时的教皇是约翰二十二世,教皇并不驻锡罗马,反而在法国的阿维尼翁。此时正是中世纪教权之争、教权俗权相互争夺非常激烈和混乱的一个时期。大概梳理一下各方关系。️关于基督教是否应该坚持 "守贫",在教廷与方济各会之间纷争已久。当时关于基督守贫的论战已经愈演愈烈。️教廷为了进行统治,必须维持森严的等级和占有财富。总的来说,教廷并不喜欢 "守贫" 之说,但是又不得不依靠方济各会等各派修会,来维系与中下层教民的关系。️方济各会一直致力于教廷接受 "守贫" 的理念。同时,任何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有腐化堕落的趋势,方济各会也不能幸免。️于是,更多极端的、宣扬守贫的异教徒纷纷出现。️还有一方势力 —— 俗世的皇帝,小说中的皇帝是东罗马帝国的某一位路德维希。皇权一直和教权缠斗不休,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皇帝于是支持方济各会。️这样大的几对矛盾有:教皇与皇帝、教皇与方济各会、教廷与异教徒、法国与罗马,还有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战争已经进行了许多次,很多人被审判和处决,可能下一次战争为时也不远……️谁也不能完全吃掉谁(这本小说恰好使我们了解到,中世纪教权独大的说法并不准确)。于是教皇与皇帝同意坐下来谈判,谈判的地点就是这座修道院。双方派出自己的使团,教皇那边是红衣主教和 "上帝之犬" 宗教裁判官,皇帝这边是圣方济各会的修士。️单看教皇使团,似乎是以保守派为主,谈判的形势很不乐观。这个关键时期就更不能出岔子了。总是天不遂人愿,在威廉师徒抵达的当晚,就有一名年轻的修士从修道院的高墙上摔死了。🔘侦探威廉修士巴斯克维尔的威廉修士这个人,也值得好好说说。🪶威廉修士是这本小说的侦探担当。他是一名英国人、圣方济各会修士。要注意的是,本笃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等,这些基督教不同的修会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承和区别。🪶他曾经是一名令人谈之色变的宗教裁判官(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辞职了),这是院长指定他为侦探的重要原因。他有裁判官的职业经验,使他对蛛丝马迹有很强的观察意识,关键是对人心的解读很敏感。🪶他还是此次重要谈判的成员,所以他带着助手阿德索在谈判之前来到修道院,类似于打前站。🪶他是皇帝的神学家,同时还是中世纪自然科学家罗杰・培根的忠实粉丝。(培根还是一名炼金术士)🪶威廉修士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他的性格也很有意思。他的学识渊博,冷静而睿智,但是对人性有着深刻的共情和包容,当然还有所有聪明绝顶的侦探都避免不了的,尖酸刻薄的 "毒舌"。🔘阅读的挑战阅读这本小说的挑战之处有两点:📎一是小说对当时的政治和神学事件,夹叙了大段的描写和论辩。作者在后记中说明,这是一种模仿中世纪风格的 "咏叹调"。我觉得,这些 "咏叹调" 增加了情境和氛围的厚度。在读到这些描写时,你会感觉真得像走在迷宫中,好像藏书馆的迷宫延伸到书页之上。(也许作者的用心就在于此)📎二是对这一历史时期大概的了解,非常有必要。作者在后记中写到:这本小说中人物的活动被用来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尽管是杜撰的故事,却比专论的历史书籍更无比清晰地展现出那个时代真实的意大利。我觉得反之亦然。如果你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能就会对书中许多纷争和冲突不能理解,或者被我们固有的、关于中世纪如何暗黑的印象所扰乱。所以作者也自比 "那个时代的修士",知道真理何在。🔘为什么是推理小说?或者说为什么要采用推理小说的形式?小说的结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侦探也遭遇了失败,因为罪魁祸首并不是凶手,甚至有时侯并没有什么谋杀发生。🗝还是引用作者的话:【既然我想让唯一使我们战栗的东西即形而上被看作是令人愉悦的,我要做的便只是(在情节模式上)选择最形而上、最哲学的东西,即侦探小说。】🗝哲学是发现世界的某一种秩序的学科。从发现事物之间一系列关联的角度,形而上的探求也属于推理。🗝哲学的基础问题和推理小说都是同一个 —— 谁之错?🗝要想知道这一点,应该假设所有的事实都有一个逻辑,在推理小说中,就是罪犯赋予的逻辑。(在城邦同学 @向思娴 的笔记中也看到关于 "推理小说的使命" 这个内容。)🔘最后抛出两个问题 1. 这本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小说?2. 小说为什么叫《玫瑰的名字》?作者翁贝托・埃科是著名的中世纪学者、哲学家和符号专家。比较丹・布朗的 "兰登教授系列",这本小说关于炫技符号学非常非常的克制。埃科是想通过这本小说,讲述他对 "符号" 这种工具的认识。🥀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告诉我们:【不知道我所写的是否有某种含义,或者含义不止一种,而是很多,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含义。】【我留下这份手稿,不知道为谁而写,也不知主题是什么: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作者用 "唯名论" 来解读最后一句诗:玫瑰的名字是对玫瑰的形状、颜色和香气的抽象与概括,而人们渐渐把 "玫瑰的名字",这样一个虚幻的符号当作现实中的玫瑰。🥀作者在后记中讲到:【因为玫瑰是一个意义如此丰富的象征形象,以致落到毫无意义或几乎毫无意义的地步。】🥀这本小说虽然是以符号学而闻名,但其实是用一个关于命案与推理的故事,否定了人们借助符号工具,能够完全抵达真相。🥀回到小说原文,我觉得小说中有两段话,特别表达了这个主题:【也许深爱人类之人的使命就是让人笑对真理,"使真理变得可笑",因为唯一的真理就是学会摆脱对真理不理智的狂热。】【"在纯洁之中,最令您害怕的是什么?" 阿德索问。"是匆忙," 威廉回答。】️后记 —— 登上这座山小说中的修道院,修建在一座高山之上。那么要知道这本小说到底表达了什么,还是需要亲自登上这座山。引用作者在后记中很 "毒舌" 的一段话:(不愧是威廉修士的创造者啊!😂)【如果某个人要进修道院并且要在里面生活七天,他就应该接受它的节奏。如果他做不到,那他永远也不会读完整本书。因而,这开篇一百页有补赎和入门仪式的效果。活该那些不喜欢的人:让他们停在山坡上吧。】顾衡老师说他把这本小说 "视为一个读书人的成年礼"。我有幸两次登上这座山,第一次完全不得其要领,这一次略微有点体会😅📶推荐延伸阅读:《中世纪史纲 30 讲》《顾衡好书榜》关于这本小说的 3 讲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或许读了个寂寞(《玫瑰的名字》读书笔记)

      这本书对我来说,确实读得有些辛苦,一是对中世纪的基督教确实不怎么了解,二是人名也记不太住,三是这部小说确实迂回曲折,不太好读。这本书讲的是什么,说实话不太敢说自己读懂了。不过书这个东西嘛,我总以为读得应该是自己,所以挑自己喜欢的地方说说。第一个是到底符号是什么?上帝给了人类命名的权力,然后万物就有了名字,再然后名字就成为了每一个物体的特性。只是人类的语言,无论是哪种语言,都是自带模糊属性的,没有任何一个名字能够完全描述这个物体的所有特点。然后我们就在费力地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定义、解释、描述我们所接触的世界、生活的环境以及所学到的知识。我们总会发现语言的浅薄和无力,所以我们会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代表一些事情,就像书里描写了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尤其是阿德索那个离奇的梦,每一个能够描写出来的意向,背后好像都代表着一层有一层的意义。还记得之前读过一个奇幻小说《黄金罗盘》, 就是在用一个个符号的不同层次的意思,来预测和解释各种各样的未来。然而,当我们把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一层又一层叠加的时候,就慢慢发现对于普通人来说,符号或许就只是一个符号了,对于它背后的意义,已经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了,这个世界仿佛就被封印了起来,等待着另外一些精通 “知识” 的来解释和解读,然而或许当能够解读的时候,世界早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世界了。就像作者在最后说的:“玫瑰的名字》的想法差不多是偶然来到的,我喜欢这个名字,因为玫瑰是一个意义如此丰富的象征形象,以致落到毫无意义或几乎毫无意义的地步。” 第二个是感性和理性到底应该听哪个?好吧,我承认这个问题有迷惑性,所有把一个整体简单的二分化的提问方法都是耍流氓。人是一个整体,没办法分清楚精神和肉体,也没办法分清楚理性和感性。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带给现代人类的共识,我们没办法判断这是好还是坏,至少我们要承认的是,当人类整体在努力利用理性的时候,人类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所谓的现代化,或许还在进行当中,我们没办法说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个时代的跨越,所以到底是好还是坏或许还要留到后世的历史学家来评判。但是我们现在总要承认的是,在这个高度理性的时代,我们突然发现理性好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我们解决能不能完成一个项目的时候,理性是有效的,但是当要解决自己快乐还是不快乐的时候,理性好像真的帮不上什么忙。我一直倾向于每个人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其实是情绪在主导,理性不过是为了已经做出的决策来找理由。这个情绪既包括冲动、厌恶、喜欢,同时也包括安宁和平静,所以到底是理性让我们变成了什么样的人?还是我们本身处理情绪的能力,最终能决定我们变成什么样的人?我倾向于后者,就是我们大多是因为选择了什么样的情绪,然后用理性说服自己要按照这样的方向去走、去做。第三个是书本和知识对于我们到底是什么?书里说:“书本的益处就在于让人阅读。一本书是由论及其他符号的符号构成的,而这些符号又论及别的事物。如果书本不被人通过眼睛阅读,那书上面的符号就不能产生概念,书就成了哑谜。这座藏书馆的诞生也许是为了拯救这些书籍,而如今藏书馆却是为了埋葬这些书而存在,因此它成了叛逆的诱因。” 书里说:“一个梦就是一部著作,而许多著作只是梦。” 书里还说:“书本不是用来让人盲从的,而是用来引导人们去探索研究的。” 我自己以为,书其实是一个工具,是一个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然后经营好自己的世界的工具。其实说得更准确一点,是书里的知识是工具。所谓的书、知识,不过是把一些牛人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和做法提炼出来,成为了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可以借鉴和使用的方法。而问题就在于,既然是工具,关键的就要看这个工具要怎么用,可不可手,还有就是面对我这样的一个特定的问题,这个工具到底适不适用,我本来是想钻个眼,结果来了个斧子直接给劈开了,这就致命了。所以在追求书本、追求知识的这个路上,我总以为重要的,一个是过程,就是享受学会新工具的愉悦,还有一个就是要适用于自己,要用起来,知道或者说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意味着强弱,而真正能过好这一生的,才是赢家。最后想聊的是,这本书对于所谓的 “知识” 和 “真理”,我以为是通透的。书里写 “为唯一的真理就是学会摆脱对真理不理智的狂热。”“正如通奸乃是对凡人的诱惑,财富乃是对贪婪的世俗教士的诱惑,知识则是对崇尚求知欲的僧侣的诱惑。” 嗯,通透的。最后,还是用书里的话收个尾巴:“在纯洁之中,最令您害怕的是什么?”“是匆忙。”

        4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与己有缘,但艰苦读完的信息量庞大之书

        该如何给他人的智慧结晶评分?不止一次问自己。说实话,至今仍无答案。但忍不住还要下评判,将自己对某本书的观点分享出去。怎么办?先找几件不可做的事,把活先干上,然后慢慢调整。1. 未读完之书不可评,评了就是欺诈;2. 懵懂之书不可评,全然不解,何以置喙?3. 不喜欢之书不可评,避免感情用事;4. 满分不可给,强烈推荐感情太盛,对自己像神谕的书,对他人未必有益,白白浪费他人大好时光,岂不造孽?5. 低分不可给,都是作者辛勤与智慧的结晶,岂能不值得读?6. 对作品的缺点不表达观点。一是自己不够格,二是自己帮人改也未必能改得更好。那 2-4 分怎么定分?按照传统习惯就取三条标准吧!1. 读着顺口,对作者文字表达能力的肯定;2. 信息量足,对作者学识阅历和智慧逻辑的肯定;3. 影响自己生活,对作者文本与自己缘分的呼应。这本《玫瑰之名》占了 2.3 两条。第二条:作者学识之渊博,让人钦佩!第三条:读书过程中,对很多之前不了解的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翻阅了很多书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基督教神学的知识等等,拓宽自己视野不说。对语言功能的进一步了解,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无论说话,写东西,都会刻意注意语言的影响。为下一步学习定了基调,定制了后续阅读的书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让人精神分裂的推理书

          这是一本让人精神分裂的推理书。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题目与内容就让人捉摸不透。全本小说玫瑰就无影无踪。只在最后写道,我留下这份手稿,不知道为谁而写,也不知主题是什么。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这玫瑰的名字到底暗示着什么?需要自己去推理与解释。第二是文本风格与文本属性让阅读错位。全本小说采用了一种非典型的笔法,这种笔法更应属于专业书籍及论文写作。阅读过程,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去找回主线,不被打乱而忘记其推理小说的属性。第三是创作意图的复杂性溢出了文本的功能性。翁贝托・埃科被称为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与之相应的,这本小说也涉及了诸多方面的杂揉。诸如中世纪、神学的历史及沿革,繁顼的虔诚的宗教仪式,细致如微的建筑描摹等等,总之,作者用复杂的叙述层层叠叠构建了一个虚构与真实交织的复杂世界,有些时候,不免让读者头昏。况且,在结尾,作者还写道:“我将回到简单的根基之中;回到寂静的沙漠之中,在那里,人们从无任何差别;回到心灵隐秘之处,在那里,没有人处于适合自己的位置。我将沉浸在寂静而渺无人迹的神的境界,在那里,没有作品也没有形象。” 作者在自注中又说,我曾经并且现在也非常喜爱这两行字。“在纯洁之中,最令您害怕的是什么?” 阿德索问。“是匆忙,” 威廉回答。可以确定的,这绝不是一本匆忙之书,为了这本书,作者进行了漫长的准备与细致的建构,那么,让我在初读中,时而有如题的感觉就不以为怪了。可以确定的是,一段时间后,我会再去读一次。我想,那会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缮写室里好冷,我的大拇指都冻疼了。我留下这份手稿,不知道为谁而写,也不知主题是什么:stat rosa pristina nominenomina nuda tenemus。​降临草原的玫瑰你骄傲而又矜持嫣红一片何等鲜艳怡人原野处处生机然而美丽动人的你却注定命途多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玫瑰的名字》

              《玫瑰的名字》发生在中世纪的一座修道院,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来到修道院,为皇帝与教皇的调解做准备。二人刚一到达,修道院就发生了命案。精于推理的威廉受院长委托着手调查,但命案并没有停止,每天都有一个人死于非命。修道院里那座迷宫一样的藏书馆蕴含着诸多秘密。当秘密被揭穿之际,命案也真相大白。最后,修道院在大火中付之一炬。本书核心内容:一、主人公威廉师徒在修道院里经历的种种冒险,这部分我们主要关注小说中侦探故事的部分,一步步来看为什么侦探最后大败。二、小说中的知识和哲学,结合埃科精神导师博尔赫斯的两个经典短篇,看知识分子的成与败。三、这个奇特的书名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符号对我们的人生有何种影响。《玫瑰的名字》是一部知识型的推理小说。表面上,小说以一个中世纪的修道院为舞台,上演了一出连续杀人事件,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小说借这个案件牵扯出修士的生活百态,以及知识分子永恒的追求和困境。第一,《玫瑰的名字》是一本糅合了通俗侦探故事和高端宗教哲学的经典之作。书中的威廉相信理性和知识的力量,结果却完全以瞎猫碰死老鼠的方式破了案,并且导致了象征信仰和修道院和象征知识的图书团都毁于大火。这是埃科对于知识分子的一种反讽。第二,为了探索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和终极困境,我们把《玫瑰的名字》追溯到构思的源头,即博尔赫斯的两个短篇小说《巴别塔图书馆》和《死亡与指南针》,并且指出,虽然知识分子永远不可能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但只要保持必要的谦卑,就不至于酿成大错。第三,《玫瑰的名字》这个书名,它本身没有固定的解释,需要读者自己进行创造性的误读。正是因为有这种误读的存在,文学作品才有丰富的价值,人生才会有别样的精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部电影仍然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影片的整体造型。它非常成功地在视觉上,在可见的、可调度的、可穿越的空间当中,营造了图书馆迷宫般的空间。而且在整个电影当中,大概最为突出的是,它把光作为视觉造型语言的应用。整部电影完整地实践了所谓的 “伦勃朗式布光”:在大片的、浓密的黑色背景之下出现的强烈的侧逆光,强烈的侧逆光所构成的极端丰富的人物造型力量及其表意力量。同时,在电影当中,它借重非常传统的电影语言形态,就是对切镜头,但是它以大特写的对切镜头来不断地表达一种对立的意向:善与恶、正与邪、上与下、强势与弱势。在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极为工整,影片也极为精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部小说是一个关于书和知识的故事。它主要的事件,围绕着一个密室。推理小说大致的一个先设就是密室杀人。它必须在一个限定的环境、一个相对封闭的情境当中,来展开它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当中,密室就是图书馆,是这个中世纪修道院所拥有的,据说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之一。而这个图书馆在剧情当中和在含义当中,都被描述和结构为一座迷宫。它不仅是一个有着迷宫式结构的空间建筑,同时在这个迷宫当中,还设置了幻境、幻象,也就是镜子,而且是变形的镜子 —— 我们通常说的 “哈哈镜”—— 用它来作为某一种守卫和恫吓。它还使用迷香,也就是致幻剂来惩治,或者说禁止可能的闯入者。于是,它是一座图书馆,原本应该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但是在这个故事当中,也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政教合一的集权统治之下的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教堂图书馆更像是知识的监狱。教士们自己给自己赋予了占有知识、守护知识、避免非基督教的知识传播的职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难啊,我觉得我最多看懂了五分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中世纪欧洲修道院的凶杀案,对基督教历史文化有一定门槛,大段的阐释很晦涩,我都是跳着读的,看了个一知半解。— 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十年后重读

                        一点点理解,大量的不懂,更多的似懂非懂,如果有了更多知识储备再读,相比会有更多会心一笑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诠释与过度诠释

                          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秩序与偶然,当我们借用理性的逻辑推理纷杂无序的现实时,切中的概率之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终于把这本书啃下来了,然而很多基督教的知识没有掌握,少了很多乐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粗略的过了一遍!抽空二刷!如果没有中世纪历史背景知识,读起来会有点吃力,除非只关注 “突变惊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进入成年的必读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