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时代 文明
这本书的作者是姜淑梅,一位六十岁识字、七十多岁开始写书的传奇奶奶,单单姜奶奶的这种精神劲就让我非常饮佩,我觉得这种韧性在现在是绝大多数人所缺少的。这本书写的都是姜奶奶所经历的一些老故事,文字朴素,读书的时候就好像是别人跟你讲故事,很有代入感。书中的故事分为序言、乱时候、穷时候以及家里人四个部分,讲的是战乱、饥荒、家人的故事。我是一个 95 后,虽然姜奶奶所写的那个时代离我有些远,但是读故事的时候仍然会不由地感叹那个时代的不易。我们可以透过那些故事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辛,看到时代或者社会的黑暗,看到人性的丑恶,观念的扭曲,当然我们也会看到人性的美好。现在的人都说时代变了,时代确实变了,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知道比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幸福了多少倍,很多那个时代发生的事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或者说是很恐怖的吧,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不会发生的事。我记忆最深的当属文章前面讲的故事 “点天灯”,反正读的时候,心里就不是很舒服。看过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感恩我们现在的时代,至少它不再封建、落后,无论面对怎样的压力,我们都在争取以文明的方式来解决。村上春树曾经说:有光明的地方就必然有阴影,有阴影的地方就必然有光明,不存在没有阴影的光明,也不存在没有光明的阴影。时代同样如此,我们的时代一定有阴影的存在,但同样的光明也一直都存在。我们的时代在快速的发展进步,我真的感恩我生活在现在这个美好幸福的时代。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3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将苦难点石成金贾行家老师曾说,"历史就是这样,一代人在世的时候,好像一切都永远摆在那儿,没有什么记录的必要,可是当他们远去了,留下的空白是无法弥补的"。《乱时候,穷时候》就是这么一本岁月留下的礼物。姜奶奶回首往事,用平实简练的文字,用豁达乐观的心态,娓娓道来,将苦难点石成金。写不尽的苦难悲歌作者姜淑梅奶奶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小时候受匪乱《胡子攻打百时屯》之苦,又历经战乱《扫荡》《拉锯》。在战争中幸存,《逃难》至济南。人祸之外还有天灾,《过蚂蚱》遭蝗灾。《挨饿那两年》为求生存《偷青》,因为《地主成分》挨《批斗》。这都是姜奶奶亲历或身边人身边事,却是写不尽的苦难!关于饥饿,就分享一下姜奶奶记忆中的味道吧。【洋槐叶子软,没味儿,吃饱了不难受。桑树叶子硬,也不难吃,就是吃下去难受,扎心扎胃,想吐吐不出来。以后就不敢吃饱了,顶多吃到八成饱。臭椿叶子还没吃到嘴里,闻着就臭,吃它的时候得闭着气,不敢使劲呼吸。榆树叶子最好吃。一九五八年大锅饭散伙,家家没吃的,庄上的榆树皮让人扒光了,那些榆树全死了。】吃树叶吃野菜的挨饿日子实在熬不到头,姜奶奶就随丈夫跑盲流来到东北谋生存。她说" 大儿子比二儿子大六岁,因为在山东挨饿,俺四年没来月经。到东北吃饱了,三个月就来了月经,有了二儿子。"东北的生活依然很穷困,坐月子时期的姜奶奶" 坐月子第二天,下午两点多俺就下地了 "," 坐月子第四天,俺就开始熬碱。"熬碱是一种极苦的体力活,姜奶奶到了古稀之年依然清楚地记得熬碱的步骤、各地碱的优劣,可见熬碱这段经历曾" 一刀一刀刻在 "姜奶奶的心里。沉默的女性历史过去的历史中,女性是沉默的大多数。她们可能无法书写,也许无人在意。在姜奶奶的笔下,我看到了很多女性特有的苦难,《裹脚》《守寡》《改嫁》《坐月子》等。关于战乱,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之外,女性承受了更多的屈辱与伤痛。《拉锯》中中央军破门而入,见到适龄女性就强奸。无奈的老妇人只有" 跪在地上磕头告饶 ",哀求道" 老总,俺有媳妇,别动俺闺女!老总,俺有媳妇,别动俺闺女!"当地守寡、改嫁的旧风俗,更是骇人听闻。【在俺老家,守寡难,改嫁也难。寡妇改嫁不能在白天,只能在天黑以后。不能从家走,说是从谁家走" 妨 "谁家…… 俺那儿还有一个风俗,寡妇改嫁可以抢,只要还没进家门,谁抢到寡妇,寡妇就是谁的。】此外,大众对于三寸金莲的病态审美与追捧,化作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当时的女性心上。【二嫂的娘家马海,有一家娶了大脚媳妇,夫妻感情很好。笑话媳妇的人太多,丈夫受不住了,特意去了一趟济宁,配了红伤药。他回到家,先给媳妇灌上迷糊药,趁她迷糊过去,他把媳妇用箔帘子卷上,把脚心的肉用刀子挖掉,再给上红伤药。】最后,分享一段的对话作为小结吧,初读时令人触目惊心。【早些年,俺那儿去个生人,都在门外问:" 家里有人吗?"要是男人不在家,女人就答:" 没人。"男人不把女人当人,女人也不把自己当人。】" 觉得苦吗?嚼嚼咽了 "姜奶奶平淡地讲述着,但故事却是那般令人揪心。她回首时的平淡豁达,我想是经历过大起大落后的智慧吧。在老伴意外离世后,姜奶奶忍着伤痛调整心态,一再劝慰一再叮嘱自己的女儿," 像看书一样,把这一页翻过去吧。翻过去就不要再翻过来,没用。"这让我联想到电视剧《人世间》里周秉坤的那句" 觉着苦吗?自己嚼嚼咽了!"老一辈人经历的人间冷暖、悲欢离合,都化作这一句" 嚼嚼咽了 "。【人多地少,俺家最难的时候,爹说过几句话,一句是:" 人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向困难低头。要多动脑子去想,想出好办法,去解决困难。"俺问:" 要是想不出好办法呢?"爹说:" 那就得把心放宽。"他还说:" 不可挽回的事,不要去多想它。"俺问:" 啥是不可挽回的事?"当时在饭桌上,爹举着碗说:" 就好比这个好看的碗打了,你再心疼,它也长不上去了。"那时候小,这些话俺不懂。后来懂了,俺也这样告诉孩子。】遇到困难,积极面对,解决困难。若无力改变,就只有接纳。前半句是真理,后半句则是人生大智慧。在那些艰难岁月里如金子般珍贵,闪闪发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姜淑梅奶奶尝遍人生百味,为了抚平老伴车祸意外离世的伤痛,她在花甲之年开始学写字、学写作。" 我以我笔书我心 ",书写对姜奶奶而言,是讲述、是疗愈,也如凤凰涅槃,重焕新生。【写在最后】【 】为原文引用。全文有较多篇幅的原文引用。因为我觉得姜奶奶的文字有独特的表现力,如姜奶奶所说的" 写文章总得有点儿劲 "。我难以转述,或者说转述之后就变味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8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的励志好书墙裂推荐必读书,奇人奇书。说奇人,作者 1937 年生人的山东老太太,六十多岁才开始认字,70 多岁出书,真情实感,山东人说话不啰嗦,这部书也是文字洗练,没废话,篇篇精彩。说故事,北方人看语感亲切,南方人看会惊奇北方的落后(解放初期还在相亲,平时不洗头,对比张爱玲小时的上海),详实的展现了传统农耕时代中国人,尤其是女人所处的地位和状况。动乱和饥荒时,人如蝼蚁的生存状况,而这种景象距离现在并不遥远,能感同身受的陕西人张艺谋才能拍出《活着》,中国幅员广大,几千年来磨砺出顽强的民族性格。今逢盛世,闲时翻翻此书,忆苦思甜,居安思危。摘录:俺家最难的时候,爹说过几句话,一句是:“人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向困难低头。要多动脑子去想,想出好办法,去解决困难。” 俺问:“要是想不出好办法呢?” 爹说:“那就得把心放宽。” 他还说:“不可挽回的事,不要去多想它。” 俺问:“啥是不可挽回的事?” 当时在饭桌上,爹举着碗说:“就好比这个好看的碗打了,你再心疼,它也长不上去了。” 那时候小,这些话俺不懂。后来懂了,俺也这样告诉孩子。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也能写最开始了解姜淑梅奶奶这部作品,还是感谢得到听书,贾行家老师丝丝入扣的解读,仿佛读出了姜老心底里的眼泪。不过最打动我的,是那一句 “我也能写”。姜老看过莫言写的高密东北乡,那里有蝗虫,有鬼子,有刑场,也有茂腔。姜老六十岁才开始学习写字,但她有一个梦想,就是像莫言一样,把家乡那些历史写下来,我猜,应该是让后人还知道那些凡人们在这世界上来过吧。我也能写。何况 “叫板” 的对象还是诺贝尔奖得主管老爷子。我为什么被这句话击中了呢?曾经我们也读过很多文章,是否也有很多个瞬间觉得,这样的文章我自己也可以写啊!可是后来为什么没有写?为什么这辈子只能当一个读者?还有,既然被击中了,那为什么这辈子都不去尝试呢?你也被击中了吗?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忆当年,看现在,才会让人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姜淑梅奶奶六十岁学写字,七十来岁写书,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故事。想一下,如果我到六十岁还不曾学习写字,我是断然害怕去学习的。我佩服她的这种劲头,想必她这种劲头就是再穷时候,乱时候培养起来的吧。 她的文字,平铺直叙,清似流水,文字浅白,如话家常。姜淑梅奶奶在本书中仅仅是讲故事,而不作评论,这些故事极其真实,又有一种读小说的感觉,正如王小妮在序中说:现在我们终于获得了姜淑梅的肉眼和耳朵,得以分享她亲历的年代里人世间的最末梢了。 她的经历很励志,而她的文字干净利索,让人自愧不如。 乱时候,确实乱。胡子,日本鬼子,内战让人不知道哪里是家。乱的也不只是这些直接伤人性命的战场,还有那些人性扭曲,让人看了心惊肉跳。“点天灯就是在犯人的两个肩上挖洞放上粗灯捻子,倒上豆油点着,把人慢慢烧死”“闺女娘长娘短地骂丈夫'自己整不来钱,送到嘴里的肉还不帮俺?爹来的时候天黑了,一个人也没看见,咱杀了他,埋了他,谁也不知道,咱白捡的钱。'” 人性的扭曲在字里行间,有些不堪入目,我才想起自己生活的年代,不再封建,不再战乱,人们没有以前的人们那样麻木不仁。那些恐怖,令人发指的封建主义恶习将会永远消失于人们的生活,而她的文字会带领我们去发现看见,再完完全全地抵制。 人生最糟糕的事,一是孤独,一是饥饿。“胡萝卜本来是甜的,可连吃四十天,胡萝卜往舌头上一放就黄连那样苦”。奶奶活着的时候,每每看到我浪费粮食,就会在耳边一遍一遍的提醒我,不要浪费,要节约粮食。奶奶没有像姜淑梅奶奶一样会讲故事,有可能那时候也讲过了,而年幼无知的我没有在意吧。现在,看这本书时却总感觉是奶奶在和我说着她那个年代所发生的故事。 每个字都 “钉” 在纸上,每个字都 “戳” 到心里。种种苦难和不幸,像娘无意间丢在地里的种子。不慌不忙,权当娱乐,来日方长,让它慢慢玩吧。 人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向困难低头。要多动脑子去想,想出好办法,去解决困难。 早些年,俺那儿去个生人,都在门外问:“家里有人吗?” 要是男人不在家,女人就答:“没人。” 男人不把女人当人,女人也不把自己当人。 如今我们女生有饭可吃,有衣可穿,有学可上,有书可读,有乐可享,实在是太过幸福。如若每个人都能不忘记如今之幸福得来不易,大抵才会更加珍惜周遭的一切。不可挽回的事,不要去多想它,像看书一样,把这一页翻过去吧。翻过去就不要再翻过来,没用。她的故事,她的文字都令我心生敬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一段民间的历史,一段苦难记忆这本书的作者是位六十岁才开始跟着闺女认字,七十五岁开始写书的传奇老人 —— 姜淑梅。她其实与我的父母亲同龄,她讲述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曾听我的父母亲讲起。不完全相同,但相去不远。比如:我母亲曾讲过太姥姥带着姥姥在芦苇荡里躲日本兵的故事,还有解放后她们全家随着姥爷的部队到北大荒开荒的经历。我的父亲也时时提起他五十年代初,和山东老家的表哥一起闯新疆的的艰难历程,然后就是文革时保皇派与造反派真刀实枪的械斗,斗资批修、忠字舞、五七连(家属连)…… 他们那代人,经历了太多,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本民间历史,如果每个人都像姜淑梅老人这样拿出真诚来写,相信对于现在的九零后,就是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前两天我老家一表哥看了父亲写的一些回忆,写了一首诗赞颂他。父亲说表哥夸的言过其实了,又扯出自己不过是初小毕业的半文盲,哪有什么文采!我就拿姜淑梅老人给他打气,说人家一个六十岁才开始学认字的老人,到七十多岁就写成一本感人肺腑且销量不错的书。凭的是什么?文采?不就是一肚子的好故事,还有真诚朴实的风格吗?你不缺故事,只缺踏踏实实用自己朴实的语言写出来。🤭当然鼓励他的目的是希望他每天有盼头、有目标。若真写出点什么,那还真是无心插柳了。喜欢姜淑梅老人最后那段话:“写作、唱歌、弹琴这三样东西都是让俺开心的玩具,俺最喜欢玩的还是写作。玩着玩着,天短了;玩着玩着,有奔头了;玩着玩着,心里亮堂了。现在又玩出稿费,玩出书,玩上瘾了,还得接着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满分五星?我给十五星#每天解读一本书一句话总结 “朴素的文字展现人性的多面,时代的起伏构筑了质朴的厚重”。
这是本由一位六十岁才开始学会写字的七十六岁老人亲自写下的「口述史」,每一句话都透着我幼时常常听闻的那些民间故事的气息,草莽却亲近;而它的内容又是如此赤裸和真实,有人人都会遭遇的无妄之灾,有环境之中审美的扭曲,更有打破旧有那种 “善恶报应” 观念的现实。
而其中又不乏人性的力量,就像差点被炸死的大爷说的「幸亏搂到手榴弹,要是搂着地雷,早就没命了」,也像作者母亲谈到那个放人走的日本兵,更像作者谈起各种生死与现实背后的坦然,生死、乱世、困境它们塑造了人性,也同样被人性塑造,这之中有简单的念想,有坚定的信念,也有伟大的信仰,它们没有高低,没有贵贱,后世人看来会有对错,却无法否认这就是现实的样子。
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在历史快要将那个时代抹成时间墙上的平面时,它凿开了一道缝隙,让我们窥见在宏大叙事下,普通人的「普通」视角。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冷暖兼具的笔触
我不喜欢小说,也不喜欢纪实文学,因为在我看来它们都太主观,而书的价值又和作者高度挂钩,在这两重困境下,谁都无法确定自己从中读到的究竟是什么,或许能够常读常新,可本质上都是因为「我」的知识储备和观念改变而已。
而本书我最初只是被作者的经历所吸引,六十岁开始学认字,七十五岁写出了一本书,虽然各种大佬的推荐我并不相信,但当翻开时那种震撼让我就放不下去,每个故事的语言都如此质朴,死了就是死了,残了就是残了,没有煽情的描写,却像一幅幅定格的黑白照片,静静的放到你面前。
作者一直想要以一种尽可能客观的笔触去描绘出那段大历史下的细节,在这份克制之下我看到的是把生死离别视作家常便饭,一粒米一粒米咽下,在吃完了无数桌后的平淡。
而作者谈及自己的家人时又忍不住的修饰,既是更了解,也是更亲近之下,不由得多添的几分色彩,好像忍不住要多说几句的不舍,然而也就到此为止。
二、所剩无几的「普通」
作者一直秉持着那份不带批判的眼光,只有到每个故事的最后一句,她才会留下一两笔着色,有「早些年,俺那儿去个生人,都在门外问:“家里有人吗?” 要是男人不在家,女人就答:“没人。” 男人不把女人当人,女人也不把自己当人。」这样直白,也有「现在想想,用购票证控制人口外流,也是没办法的事。」这样突然跳出了故事中,冷不丁的一下让你开始怀疑起自己刚被激起的善恶感。
我不禁想起很多书评谈到那个时代常用的词语「抨击」「批判」,这里都没有,有的是普通人已经被时代和历史快要抹平的「普通」看法。
三、铭记着的遗忘
时代给予了我们异常安定的岁月,冲突与混乱都好像已经远去,在这之下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喊他们自己既不愿为之付出,也不知为何的「自由」。
这时我常常会想起马克洛夫,作为可以改变命运的天眷之子,他却是最为迷信命运的人,而在命运的条框之下他又是走得最远的,他那句「在规则之下的胜利对我才有意义」于我影响深远,而我们有多少人能在现实的约束下践行我们的愿望,当你认为别人的欺压不对时有没有勇气停下对别人的欺压,你评价别人的愚蠢时有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愚蠢,你感叹世事不公时有没有想过「不公」究竟是我的利益受损,还是别的什么?
在可变的约束下,我们可以不断的去改变约束,而当我们面对作者的处境,我们能改变什么?似乎我们把改变都视为了环境对「我」的适应,而忘记了改变环境先要由「我」开始。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这本书看中国女性姜淑梅,1937 年生人,从文盲到网红作家。1996 年她老伴因车祸去世,女儿为了缓解她的痛苦,在她六十多岁的时候教她认字,76 岁的时候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乱时代,穷时代》。我来谈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这本书在讲故事的时候,不抱怨、赞美和骂从,不做任何道德评判,只是把故事原原本本讲出来,实属难得。她讲的那些故事令人心惊、心酸甚至心里发堵,老人家用质朴的语言讲出来,不刻意渲染不做任何评判,态度超然,甚至偶尔觉得有点漠然。老人家几乎从不做道德评判,也从不刻意输送自己的价值观,但是你还是能够从文字中感觉出中华民族妇女的勤劳、善良和温柔。我很认可央视主持人李藩的观点:我曾经很害怕变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是想起来都觉得很恐怖的事。可是在读完《乱时候,穷时候》,认识了作者姜淑梅老人之后,我对于老年的到来,开始有了一些勇气。姜淑梅经过了战争、解放、饥荒和文化大革命等,看完了整本书,我觉得简直是一部人生苦难史,可是这本书结束的时候姜淑梅才 30 岁。她有一些独特的经历,现代人是无法感受得到的。战争:拉锯的时候,死人都埋在北门外。不打仗了,俺哪次走到北门,都得捏着鼻子跑,不敢喘气,死人的臭味儿可难闻了。第二年,埋死人的地方种了棉花,棉花长得好,长到一人多高,就是不结棉桃。饥荒:到了一九五九年冬天,家里啥吃的没有,有一次俺两天半啥都没吃。人饿得狠了,一天天躺在床上,还没那么难受。就是下地不行,走路腿软,直打摽(打摽:腿不听使唤,不走直道)。饿得最狠的时候,站着眼发黑,啥都看不见。要是坐着坐着猛一站,眼前就像下雪似的,看哪里都是白的,模模糊糊能看见道,感觉头悬起来老高,好像不是长在自己身上。在茅厕蹲的时间长了,起来的时候眼前全是一朵一朵金花,一亮一亮的,站一会儿别动,金花就慢慢没了。蝗灾:有一天,庄里人都听见呜呜的响声,不知是哪里。仔细一听,是天上。抬头看,看不见天了。当时也不知道是啥,因为飞得高,看不清楚,就看见它们从北往南飞。老百姓到地里一看,地里全是蚂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的女性形象:1、中国女性任劳任怨。在姜淑梅的笔下,每一个女性都非常勤劳。嫁到丈夫家以后家务活儿全包,伺候丈夫全家,任劳任怨。有个别婆婆甚至与媳妇吃两样饭,媳妇吃的要比自己低一等。有些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后立刻下地干活。“婆婆听到媳妇屋里有小孩哭,到屋一看,有个刚出生的孩子,她就知道媳妇生了。婆婆屋里院里找媳妇,没找着,到厨房一看,自己做的饭没了。婆婆拿个布衫赶紧往地里跑,跑到地里一看,媳妇在地里干活儿呢。” 看到这样的文字,内心里真的很心疼,女性朋友们,别人不爱惜你,你好歹要爱惜一下自己啊。2、中国女性思想保守。(1)裹脚在《裹脚》这个故事里面,上了大学的大哥特意交待不要给姜淑梅裹脚,大哥不想让小妹受这种委屈。姜淑梅的娘接受了这种观念,但是姜淑梅自己却依然想裹脚,尝试了几天以后发现实在太疼就放弃了。男人都放弃为难女人了,女人又何苦为难自己呢?对于社会传统的服从,从众的压力竟然有这么大。因为脚大,新媳妇挨打受气的有的是。百时屯时家娶的媳妇脚大,丈夫看不上她,也不搭理她,去厨房吃饭的时候故意往她脚上踩,她也不敢吱小给裹出来的,小脚趾挨着脚后跟。那时候,女人脚小了吃香,有句老话口口相传:“裹大脚找瞎子,想吃馍馍背褡子;裹小脚找秀才,想吃馍馍拿肉来。” 还有什么:“脸儿白白不为俊,脚儿小小遮半身。” 说起来都一套一套的。谁家娶新媳妇,外边来看热闹的小叔子都拿棍去量脚,要是新媳妇脚大,他就喊:“哥,你卖酒吧,卖醋吧,提子 (蹄子) 够数!” 因为脚大,新媳妇挨打受气的有的是。百时屯时家娶的媳妇脚大,丈夫看不上她,也不搭理她,去厨房吃饭的时候故意往她脚上踩,她也不敢吱声。时家新买的小鸭子都挤在门口晒太阳,新媳妇没看见,一脚迈出去,踩死俩鸭子。她自己害臊,上吊死了。真的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女性竟然能够因为这个原因去上吊。“二嫂家里俩闺女,姐姐比她大十二岁,结婚了,剩下她自己是爹娘的心头肉。她裹脚的时候,都裹出疮了,上一回药,得用半盆水把裹脚布一层层泡开。每次泡开裹脚布,都是半盆血水。娘心疼闺女,下不了手,每次都是爹给上药,再给裹上。爹娘调样给她做好吃的,她也小脸焦黄,很多天不敢站,扶墙走了一年多。嫁到俺家时,人家都说她的脚好看,“两只小脚一点点”,可她常脚疼,走不了路。”(2)领证新中国成立以后,结婚需要领证。难以想象就一件这么小的事情,都能够引发命案。姜淑梅领证之前,她父亲比较开明,让她想见一下结婚对象,如果满意了就去领证。但她却寻死觅活,觉得结婚前见面了影响自己的名声。父亲拗不过她,只能让她直接去领证。领证的时候,她发现其他女人都用黑纱手拍把头包上。姜淑梅表嫂家的闺女叫大妮儿,强烈抗议登记,她说叫俺登记,俺就就去死。村干部说这是毛主席的政策,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也没有用。大妮儿假装同意登记,回头就上吊了。女人啊,为何你要因为这种原因而自杀?我想不通。(3)婆婆姜淑梅的娘在她结婚的时候叮嘱过她:“明天你就结婚了,到人家你得听公公婆婆的话,许公公婆婆一千个不对、一万个不对,不许你一个不对。”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现代女性肯定是一万个不同意的。我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推崇孝文化。儒家文化成立有一个前提条件的,就是大家都要守礼,大家都能够遵从礼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这些表明,我尊敬长辈的前提是,长辈也需要按照礼制来爱护我。孔子特别强调礼,礼就是社会秩序,礼制能够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秩序良好。我反对愚孝,如果长辈不爱护小辈,而一味只强调小辈对长辈的服从,这其实不是礼制的要求,这恰好是礼崩乐坏的一种表现。姜淑梅的婆婆刚开始对她很好,后来就要所有家务甩给她了。在饥荒年代甚至把姜淑梅丈夫寄给姜淑梅的钱私吞掉,以至于姜淑梅差点饿死,这个时候姜淑梅就没有忍耐了。(4)守寡姜淑梅家乡有一个风俗,寡妇改嫁可以抢,只要还没进家门,谁抢到寡妇,寡妇就是谁的。这种风俗可以看出,寡妇的改嫁多么的令人不耻,完全不把想改嫁的寡妇当人看。姜淑梅描述过这样一件小事情:早些年,俺那儿去个生人,都在门外问:“家里有人吗?” 要是男人不在家,女人就答:“没人。” 男人不把女人当人,女人也不把自己当人。3、中国女性智慧过人。(1)小金盆儿十七岁的小姑娘嫁给一个六十七岁的老头,老头的儿子媳妇都傻,不愿意叫小姑娘娘。老头的三儿媳妇心眼儿最多,出了个主意,大伙儿都赞成。三儿媳妇用托盘端来三样头饰,一个年轻人戴的样式,一个是中年人戴的样式,一个是老年人戴的样式。儿子儿媳约定,如果小金盆儿选择了老年人戴的样子,他们就叫小金盆儿娘。小金盆儿不仅选择了老年人戴的样子,并且以后在穿衣打扮(从十七岁,小金盆儿就穿黑,穿蓝,穿白,打扮得像个奶奶样)和行为举止都像一个老太太。小金盆儿从此受到了全家的尊重和爱戴。这里小金盆儿嫁进来的时候才 17 岁,却非常成熟有智慧,懂得身份与行为举止必须匹配。只是年轻轻轻就没有了朝气和该有的生命力,这样真的划算吗?(2)王氏大妗子巨野县城西南有个冯家,这家有个独生子。这家人打骂媳妇,每次媳妇回娘家带回钱财才能少挨点打。为让闺女少挨打,往婆家带点儿钱,娘家值钱的地都卖了。不幸的是,这家闺女还是让冯家打死了。冯家虐待媳妇的名声传出去了,寻不着媳妇。东庄王家有五个儿子一个闺女,闺女知道冯家的情况,在父母强烈反对的情况下依然主动嫁入冯家。王氏大妗子个长得好,大高个,小脚,干活儿又快又好。大年三十这天,媳妇做了六个像样的菜。婆婆一家三口独自吃饭了,给媳妇留了两个驴打滚儿的卷子。王氏大妗子气得把家里的锅碗瓢盆全砸了。丈夫抓住媳妇想打,让媳妇打得鼻口流血。公公帮儿子打媳妇,叫媳妇一脚蹬过来,他倒退几步坐在地上。三口人都吓跑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公婆一家又找过媳妇好几次事儿,无奈媳妇文武双全,从此以后安心过日子了。这样的故事总是让人忍不住敬佩中国女性的勇敢和智慧。小小年纪就敢挑战高难度的生活,有勇气和能力主动去接手一把烂牌,并把这把烂牌打好。让我想一下,我那个年纪的时候在干什么呢?哦,大概在读高中吧。(3)熬碱姜淑梅生第二个孩子时,家里很穷。坐月子第四天她就开始熬碱。这活儿挺简单,也挺累人的。刚熬碱的时候不愁卖,总有人上家来买的,有的自己家用,有的是再往外卖。一个月子里,姜淑梅卖碱挣了二百多块钱。这本书中的女性,坐月子的时候可以下地干活,坐月子的时候可以熬碱,简直太像超人了。她们相信一个朴素的人价值观:宁可累死在东北,不能穷死在东北。穷,叫人家看不起。4、中国女性有格局大气读这本书的时候,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一个农村的老太太为什么这么有格局呢?直到读到姜淑梅的家庭,我才恍然大悟。姜淑梅的娘嫁进来以后,就跟长辈提出让自己的丈夫去上学识字,姜淑梅的爹成了家里的第一个读书人。她娘也支持自己的小孩读书,大哥二哥上了大学,三哥实在读不进去。姜淑梅的爹受哥嫂欺负,是她娘替丈夫求长辈做主分家。她家有很多地,家境富裕。以下文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姜淑梅的娘亲的格局。百时屯穷人多,一到春天,都上俺家借粮。做买卖的也来。磨香油的没本钱了,跟俺家借芝麻;磨豆腐的没本钱了,跟俺家借黄豆;卖包子的没本钱了,跟俺家借小麦。有的借了粮,新粮下来就还了。有的借了不还,再来借,还是高高兴兴借给人家。那时候,大嫂二嫂都娶进门,娘跟她俩说:“人家是一点儿办法没有了才来借,比如咱呗,借了人家东西不还,再去借,心里多难受呀。不管俺在家不在家,你们都要借给人家。” 农忙的时候,俺家的车马邻居随便用,马累得吃不下草料,长工心疼,说:“婶子,他们招呼都不打,拉出去就是一天,马累坏了,咱别借了。” 娘说:“穷爷们多,咱不能看着他们种不上地,你喂点儿好料吧。” 娘天天忙,穷人家大人孩子有病了,娘得去看看,送白面、香油、鸡蛋和糖,问人家:“看病用车不?看病有钱不?” 有时候,还替人家断官司。从记事开始,要饭的天天中午在俺家门口排队。从六七岁,俺就帮着分干粮。俺家吃啥,给他们分啥,一人半个馍或者窝头,有的拿了半个不走,排到后面再要一份。土地改革时期,工作组的人到娘那屋去过一次,他问:“老太婆,你家还有多少银元和金子?” 没等娘说话,妇女会会长就抢着说:“她没钱,她的粮都叫穷人吃了,她的钱都叫穷人花了。” 工作组的人说:“那就叫她回家吧。” 娘在那儿睡了两夜,就回家了。“文化大革命” 又开始批斗地主,百时屯的人从来不找俺娘。姜淑梅的娘在族谱上没有名字,大家都叫她冯姜氏。这样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伟大女性,能够丝毫不爱惜钱财,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身边的人,急人之所急,真的非常难得。她娘遇到战争,都是抱着她站在街上求死,她认为死也要死得有尊严。我只是疑惑,格局难道是天生的吗?她娘没有读过书,成长的环境也很普通。我也想谈一下这本书的缺点,这本书暗含了自己的价值观 —— 好人必有好报,坏人必得报应。作者虽然在尽力客观叙述,并不直接表明自己的价值观。我统计了一下,只要是好人,作者认可的人,作者都会交待一下这些人活了多少岁,这些人最终都高寿了。作者不能接受的人,一般都没有儿女缘,或者害死了媳妇以后,再也找不到媳妇,或者找到的媳妇远不如前一个。这也是老一辈人朴素的价值观,他们相信从长期来看,哪怕好人吃了一点苦,最终好人有好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乱时候,穷时候》是六十岁才开始识字、摆脱文盲身份,七十岁开始学习写作的传奇老奶奶姜淑梅,历经一生写就的传奇之作,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平民史,是第一部草根小民、老百姓亲笔书写的乱穷中国史!文本的不可再生性,使本书注定会引起强烈关注。全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家里人》三部分,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 “乱穷时代”。全书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十分好读,篇篇精彩传神,篇篇惊心动魄!本书部分作品曾在四个月内,分别刊载于《读库 1302》《读库 1304》,引起读者和网友的热烈反响,被称为:“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 众多读者、网友感动落泪。著名作家王小妮读到本书后,写下长篇序言推荐,称作者是中国 “最后的讲故事的人”,认为这本书独一无二、不容错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有人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或多或少感受过困惑、惆怅、迷茫、无助、悲伤、抑郁、心痛、愤怒… 这些负面情绪,甚至于可能情绪耗竭你与极好的朋友及家人述说那些经历与苦楚,有人理解你安慰你,或许能感到片刻舒缓有人劝你放下,有人又说:劝别人放下的,其实自己心里却不知何为 “放下”?往往那些刚刚遭遇不幸的人,意识不到创伤后成长的可能性… 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里解读桑德伯格著作《B 选项》时说:“如果你的朋友刚刚遭遇不幸,请你也不要马上就用这些理论去安慰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慢慢恢复过来,开始成长。” 谢丽尔・桑德伯格是 Facebook 的 COO,也是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桑德伯格说,还有一种成长是 “创伤前成长(pre-traumatic growth)”。你不一定非得经历创伤,也能获得创伤的成长。也许你曾经经历过创伤… 或是幸运的你顺风顺水一马平川… 或是正在经受诱惑及其它的人生考验… 又或许只是个初出茅庐的职场小白… 只要我们还拥有听故事的好奇心,想要获得创伤前成长的能量,都值得去听一位传奇老奶奶姜淑敏讲《乱时候,穷时候》的故事… 当你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痛苦和不幸的时候,你对世界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你自己可以从这些外界的不幸中获得成长。。。读序的一些感受:你不必太担忧,看见一些个别现象便贬损中国教育,带着善良之眼我们会看见,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像姜奶奶女儿那样的好老师,定会桃李满天下为本书作序的有姜奶奶的女儿,刚开始读序的时候总觉着文字间有那么一些张爱玲的影子… 然后退回再重看,又见刘润老师的影子… 再退回重看,又觉着这不是刘澜老师讲的领导力吗?你能看见那些小故事里透着动员群众解决难题的能力… 如果你在带团队强烈推荐读序,相信你的智慧之眼还能看见得到更多的启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个人角度的时代记录淑梅奶奶的文字,干练,没有多余的废话,又不失故事性。因为经历丰富且真实的走入了生活,奶奶的故事有人情味,很动人,读的时候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奶奶能写出这些故事,除了经历过,还有就是真的爱生活,用心观察,以及家庭氛围的影响。在宣传等的时候说奶奶是文盲,但其实从整个家庭氛围来看,潜移默化的好环境,身边一堆优秀的人,让奶奶其实是文盲也不是文盲,加上奶奶算是在哪个时候又吃过苦,又是曾经过的相当不错的人家了。所以怎么说呢,除了奶奶自己努力,家庭,环境起了特别大的影响。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