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晚清社会梗概
听书有详细解读,中山大学收藏的一部晚清朝州县官日记,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老先生批阅 20 载,将这部百万字笔记整理出梗概,日记距离现在 150 前,1860-1880 年中国官场详录,想当时欧洲正值双元革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而此时的中国依然处于农业社会,从这部书里,可以读出农业社会强烈内卷的无奈,归根结底是农业社会的生产力低下,政府财政只能土里刨食,各级官员的俸禄已经压低到必须腐败的地步,官员主要任务是征收地税钱粮,还是处处捉襟见肘,武装力量装备落后,财政入不敷出。另外为官之道主要是搞关系,官位僧多粥少,天下读书人就进入残酷的内卷。本书不是日记原件译注,只是梗概,现在读起来,感觉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惯性,1. 官场内卷(各种关系)。2. 科举烙印(包括高考的各种官考),3. 土地房产为主要财富(吃瓦片)还是积重难返,有识之士还是尽量跳出泥潭,广阔商业世界才是星辰大海。(向外发展才是出路)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本书中,邱捷教授不仅盘点了日记主人杜凤治的早年生平,和他在广东长达十几年的宦海沉浮,也见微知著,对于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尤其是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组织的职能与弊端进行了精要总结。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典型的晚清近代中国下层官僚,虽然杜凤治已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一个好人,已经接近传统中国官僚社会所能允许的上限。但他的努力,并没有能为百姓谋取更多的福祉,也不能让官场整体作风有所改变。相隔 150 年后,我们从杜凤治日记的字里行间,依旧还能感到他那种深深的困惑和无奈,同时也可以深切地感到,当时的中国,对于一场翻天覆地的现代化革命的需求,是多么的迫切。本书核心内容:一、杜凤治在上任前的人生经历,看晚清科举与官僚选拔的残酷内卷,滋生的种种弊端;二、从日常职能、人际关系网,以及寻租敛财,杜凤治在晚清时代广东官场上的经历与奇遇,看晚清时代广东官场上的人生百态。杜凤治在广东为官十几年的种种故事,简直是一部真实版的《官场现形记》: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是样样兼备,那些披着冠冕堂皇外衣的勾当和各种丑态,虽然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旧事,在今天的读者眼里,依旧是一出活灵活现的讽刺喜剧。然而,在嬉笑怒骂之余,这本日记却折射出一个沉重的事实,那就是到了 19 世纪下半叶,维系了两千年的中国传统政治官僚体制,已经无法继续维持有效性,也不能肩负起这个古老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任。作者邱捷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清朝官僚体制的内核,依旧立足于传统农业社会,既抽象粗率,又死板僵化,已经跟不上晚清政治社会经济巨变的现实,所以已经患上了几种致命的疾病,积重难返。首先,是因为尚未建立现代国家体制,晚清政府收入依旧以土地和人头税为主干,十分有限,支撑不了一个能够提供合格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政府,所以官员们只能一面敷衍塞责,一面把大量基层行政实工作,托付给不领薪水的体制边缘或编外人员完成。这些人同时为了生存和满足私欲,上下其手从中渔利,压迫百姓,而对这种行为,官员们只能睁一眼闭一眼,甚至沆瀣一气。其次,由于缺乏近代化的法律制度与资源,千千万万像杜凤治这样的基层官员,无力解决民间层出不穷的诉讼与纠纷,所以只能根据抽象的儒家道德原则,和诉讼双方的社会地位进行审理和调解,力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司法正义无从谈起。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点,就是由于以上种种问题,让晚清官场实际上的运作规则,和明面上的制度,与道德规范大相径庭。说白了,官员们所谓的核心利益,就是利用权力寻租满足私利,贿赂蒙蔽上级,来保住自己的官位。真正决定整个晚清官僚机构运作的,就是这一套官员全体都心照不宣的 “潜规则”。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透过日记看本质,有田野调查味的社会学式素描作为一个纯理工科背景的 IT 从业者,我自觉并无资格对本书做所谓 "书评",但逐字读完全书的收获感以及读到后记中邱老对于成书过程记述后的感慨让我还是决定写点东西,以表达对这位古稀之年依旧理想丰满、勤奋治学、不断创造人生价值的老学者的敬拜之情。这是我第一次通读文史类的非虚构著作,动力源于个人多年对中国现代社会诸多有着 "传统" 影子的现象的好奇心,诸如 "…、…(你懂的)"。我一直认为一切的文化现象和社会传统(潜规则)都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会一天就消亡,而阅读本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加深这种认识的过程。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放大镜下的鲜活场景,来描述如官与吏的互利合作,上下级官员间的微妙互动,陋规潜规则,以及官民的博弈现场。看完这些现场感十足的一个个快照,不得不轻叹:虽历经一个半世纪,我们社会运行的底层思维逻辑和文化心理的基因稳定性有多强,虽然世界范围的外部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自身 DNA 的变异却很小,说白了就是在国内环境下的广泛的人群的文化心理没有质的变化,亲缘纽带和 "关系" 网依然像百年前那样试图拴住所有人,前现代社会的种种积习今天仍像蛛网上的黏液一样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活动束手束脚,却之不去。当然,不少惯常的文化心理在近 30 年国际化的背景下也开始被冲击,特别是不少年轻一代越来越努力的想挣脱出来,然而基础如故,又谈何容易。无论如何,我感觉这本著作是一部有点田野调查味道的社会学式的白描,虽然邱老先生强调并非实地走访,但一位有文化修养的官场亲历者的眼睛和脑子加上大量相互映证的资料分析也许比用望远镜远观的旁观者更能输出切肤真实的东西,是否如此,可试着观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