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食材到食物,最后被人体吸收利用的营养素到底能剩多少?

    我们说吃饭,到底在吃什么?为什么明明肚子吃撑了,嘴巴却不想停下来?20 年前的苹果削皮后很快就 “生锈” 了,现在得苹果为什么不会 “生锈”?果酒、饮料的颜色为什么让人欲罢不能?《烹饪化学》,别因 “化学” 望而却步,看结论就好,哪些烹饪加工方法让维生素损失了 80%?哪些让人念念不忘的美味却暗藏杀机?(别怪我说重了)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干货,硬货,又干又硬,—— 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喜欢下厨的人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尝试深入本质,重新理解常识

          作为个「你不告诉我原理 我就记不住」的人,理科知识忘得差不多的人,竟然看完了这本书。几个体会 1,这本书,很硬,尤其在分子式,原理讲解部分,术语基本上看不太下去。毕竟是教材,也能理解,不过要是以后编排教材的人能够有多一点点产品思维就好了 2,这本书也有很接地气的部分,能够从日常的蛋白质,脂质,糖,味觉,嗅觉,色彩,等等等等等,让你重新解构,并理解,身边的食材和烹饪方式,很受用。举个例子,焯水,冷水下锅可让肉类渗出更多血水,去腥更好。但是假如说,焯水的目的是锁水,那就应该沸水下锅,快速让外层蛋白变性,让食物内部更嫩。说到嫩,从烹饪化学的角度理解,嫩直接相关的指数是食物的含水量,那么怎么把食物做嫩,核心是降低水分流失,或者直接给食材强行补水。比如牛排的低温慢煮,也是让蛋白质在低温下变性,同时尽量保持蛋白质持水性的做法。比如,打肉丸,会加一点点盐,提高蛋白质的渗透压,然后往肉糜里面加水,强行给肉丸喂水,这样的肉丸才会更嫩。这背后不是单纯地学做法,而且基于蛋白质的物化特性做出的烹饪方式调整。3,那这本书还应该怎么用起来?我还在琢磨对应配套的书籍,目前觉得应该还需要和营养学适配。然后真的就是记一堆笔记,有需要的时候,直接从自己的笔记里面翻。这本书就 7,8 个章节,我画了 57 个笔记,也不少了。可以下次做菜品思考的时候,多用起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