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普通人的10年

    时间才过去不到 60 年,可这类书越来越少了,“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这句电影台词是小时候经常说的,可人是最善忘的,生物本能,繁重的日常生活重压让空闲时逃避现实,玩游戏刷抖音,谁要去揭那个残酷的伤疤呢?本书是作者自传,时间真快,我青年时还追看他的 “神鞭”,现在他已经是 82 岁的老人了。大冯文笔精彩的是《俗世奇人》,其中《刷子李》还被选编入小学课本,篇篇都是好范文,本书改变文风,典型的讲述体,真实朴实,忠实的记录这个时代就是财富,经过那个年代的几点感悟:本书从抄家开始叙述,作者父亲因为是旧职员,属于资本家黑五类,在和平年代,再大的经济危机也只是影响部分人,最主要的是有固定的游戏规则(法律),而涉及到顶层政权更替就属于掀桌子,重新制定游戏规则,这就是战争状态,普通人最重要的是躲避战争(君子不立于危墙),战乱最大的特点就是毁灭,作者本身是画家出身,亲眼目睹多少珍贵传世画作的灰飞烟灭,痛苦的感悟什么是 “身外之物”。我不喜欢读《汴京之围》就是能感受到金人掳掠宋徽宗北上,一路焚琴煮鹤。人是经不起考验也不应过多苛责,书中描写追查谣言的故事,只有她妻子侥幸坚持住,在强大的专政面前,夫妻反目,亲朋好友的相互揭发比比皆是,刚看完大冯对韩美林的访谈记述,不背叛的只有他的狗。 钱财是身外之物,活下去才是关键(许知远访问汪建讲的是同样的故事)。作者用写作疏解情感和压力,在人均 2 平米居住环境的年代,得到十几平米的小房,布置得温馨,和睦相处,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他二姐夫逝世于天亮时)。作者 42 年生人,本书记述的是作者 24 岁到 34 岁的青年时期,经过那个年代的 40-50 后都已经进入晚年,属于现在年轻人的长辈,如果健在都应该抢救他们的历史(口述历史),对比他们的经历才能明白和平稳定的可贵,我比作者小 20 岁,66-68 年记事的时候已经模糊,印象深的是同院被剃阴阳头的熊婆婆阴郁的眼神,清华大学武斗的木枪,如果把那十年当成和平时代会不理解并认为是特例,但当用战争视角去看就明白这是历史的常态,战争期间的你死我活,但也有无奈的苟且偷生。

      6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受那个时代

      很惊奇自己居然短短两三天就眼看或者耳听把这本书读完了。那个年代是父母经历过的,他们曾经或多或少提起过几句,我不是完全陌生。书里穿插着交代了作者为什么从画家变成了后来的作者。这让我想起了育儿的话题。昨天读到水哥想自己全权负责女儿的数理化科学等的教学。我并不怀疑他这个能力,我倒是惊讶于他想奉献出自己那么多时间。对于我来说,除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还是我自己,有那么多与孩子无关而我自己很想做或者需要做的事情。记得刚来德国前几年,我惊讶于那些为人父母的还能在万圣节奇装异服参加朋友聚会,我认为他们应该只能做正襟危坐的父母。过了这么多年,我居然也被这里的环境同化了。母亲只是我若干角色中的一个,绝不是全部。水哥现在也承认孩子没有按照他想要的方向发展。他带孩子看了很多世界,换来的却是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冯骥在绘画和文学领域的成就,首先得益于家庭环境还有先天的天赋(基因)。其次就是文革期间的人生经历。我看不出他父母对他刻意的教育起了多大作用。不管是人类历史上还是当下,各领域的大家,几乎没有是父母牺牲自己奉献自己全部的精力和财力物力培养出来的。相反倒有父母奉献一切,孩子不成材的例子。这说明成才并取决于父母的输入,关键点还在孩子自身,就是孩子是如何加工所有的输入,而产生自己的输出的。这不是父母一厢情愿能决定的。前阵子读到,孩子不会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只会变为父母的样子。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沧海一粟

        跌跌撞撞,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前行。再宏大的叙事,也一定收敛和聚焦到真实的美好。出生入死,无路可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路可逃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997 本(270)#《无路可逃》🚢一条大河浪涛激涌地流过去,你的目光随着它愈望愈远,直到天际,似乎消失在一片迷离的光线与烟雾里;然而你低下头来,看看自己双脚伫立的地方,竟是湿漉漉的,原来大半的河水并未流去,而是渗进它所经过的土地里。它的形态去了,但它那又苦又辣又奇特的因子已经侵入我们的生活深处和生命深处。这决不仅仅是昨天的结果,更是今天某些生活看不见的疾患的缘由。🚢从文本的性质来说,这更像一部自我的口述史,即访问者和口述者都是我自己,或者这更像一种心灵的自述与自白。这种写作的意义和目的是用个人的命运来见证社会的历史。个人的命运或许是一种生活的偶然,但无数偶然彼此印证,便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里所说的命运,不是指遭遇,而是精神的历程。🚢到近处看,大字报气势汹汹,写着要坚决揪出父亲的大字标题,还有一连几张声称要打倒我这个狗崽子。怎么还会有我?我心慌成一团,字也看不成行,大概是说我醉心于 “封资修” 的画,还卖画 —— 走资本主义道路。那时是全民所有制的公有经济,我所在的书画社是计件工资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现在上纲上线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令我感到惊愕的是,贴这张大字报的竟是我的一个亲戚。🚢有一句话热烘烘涌上了我的心头:“你们还有人性吗?” 但我知道 —— 我不能说,我可不能毁掉自己。我急中生智,弯下腰对二妈说:“你知道你犯下的罪恶吗?” 二妈一直是个和善又自尊的老太太,可她竟像个乞丐傻呵呵地对我说:“我想吃捞面呵!” 我发现她眼神有些涣散了,嘴张得圆圆的,神情似笑非笑,有点滑稽和可怕。🚢我度过自己有生以来最漫长、艰难、恐怖、绝望、充满意外和命悬一线的一天,已经精疲力竭,很快睡着。非常奇怪的是,半夜我被一种震耳的声音吵醒,这声音竟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欢乐颂》。🚢再一听,这声音不是来自外边,而是自己的脑袋里。为什么?一天中我经历的一切都与这激扬着人性与博爱的音乐毫无关系,甚至截然相悖。如果这不是我亲身经历,或许会被认为是我的虚构与矫情,但它真真切切就出现在抄家后那个夜晚。我醒来后,这音乐好像还在脑袋里没走,我脸颊挨着的地面湿乎乎一片泪水。🚢烧书并不容易,比如《十日谈》《战争与和平》《简・爱》等等都很厚,又是硬皮,难以引燃,红卫兵就叫她全家把书一本本打开,扇状地立在地上,二十五本一排,烧了整整一个上午,把我放在她家的书全部烧光。她知道这些书在我心里的分量,但她不知道此刻世界上一切东西在我心里都无足轻重了,只有看到她才神定心安。🚢初冬一天晚上,我送顾同昭回家。此刻,小股真假难分的红卫兵时而还会出没于五大道地区,紧张的气氛像被冻结在寒冷的空气里,不时能够感到。忽然她仰起头对我说:“咱们结婚吧!”🚢我怔住了。她曾经对我说,她不喜欢结婚,她认为做女孩子是一个女人最幸福的时期 —— 自由自在,不依从任何人,还有女孩子的骄傲感,这个时期愈长愈好。我依着她,这样我们在一起无忧无虑地傻玩了五六年,在抄家之前我从未和她提过结婚,也从未想过做什么结婚的准备。但在此刻,我们两人全被抄得一无所有的时候,她却主动提出了结婚。我明白,她需要保护,需要力量,结婚会使我随时在她的身边。🚢五十年来,我一直把自己这个遭遇视作我的一个人生财富,一生都不会丢掉。我妻子却从来不把每年的 12 月 31 日作为结婚纪念日,她要挪到转一天,改为 1 月 1 日 —— 元旦。她想从生命里切掉这一天,或者跨过这一天。🚢我和同昭上车晚了,没有座位,就坐在车厢连接处的地上,肩靠着肩。我的腿长,常给走来走去的人踩着。车厢里立时被一片高呼万岁之声淹没。我和妻子对视一眼,传达彼此心中的惊愕:这运动还要搞多少年啊,一直要搞到我们老了,要搞一辈子吗?我感觉火车好似载着我们正在一头扎入无穷的黑夜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曾认识过的年代

            虽然听起过这 10 年历史,却也只是听个标题而已,看到作者的文章,不禁让人感到脊背发凉,不忍直视了。作者完稿于 2016 年,这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谨言慎行。不作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建议下单纸质书给孩子看

                五十年前这段历史有必要读吗?书里给了一个理由,大致是:当我看见一条大河愈来愈远直到天际,消失在迷离的光线和烟雾中,然而低头发现伫立的地方也是湿漉漉的,大半河水并未远去,而是渗进土地。它那又苦又辣的因子,已经侵入我们生活和生命的深处,这是如今某些生活看不见的疾患的缘由,时隐时现。​​看这本书里那个疯狂的年代啊,就像隔岸观火,观的久了,却不知脚底生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荒唐的年代 可贵的人性

                  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希望这样的事永远成为历史!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