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爱欲是与美、与真理的表象紧密相连的。这将爱欲和喜欢(Gefallen)区别开来。海德格尔或许会说,被喜欢、点赞所主导的时代是抛弃了爱欲、失去了美的时代。美作为真理事件具有生成性、创造性,甚至诗性。美供人欣赏,这种给予就是美。美指的不是作为产物的作品,而是指真理的耀现,美也超越了无关利益的快感。需要强调的是,审美是无法接触到美的。美作为真理的耀现,因为隐藏于现象之后而不可见。柏拉图也认为有必要在某种程度上忽略美的形态,这样才能看到美本身。今天,美的庄严性已被抽空。美不再是真理事件,不再有存在论上的差异,也不再受爱神的保护,可以免遭消费性的侵害。它仅仅是一个存在者,理所当然地呈现着自己,表明自己在场,只被视为讨人喜欢的东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们如今生活的这个时代,美正在被消费所主导与充斥着。在本书中,韩炳哲洞察性的指出了如今社会美的危机性,“美被磨平,变成了被喜欢,被点赞的对象,成了随意和舒适的代名词。” 因此,韩炳哲在本书中极力探讨美的消逝和救赎问题。(本书可以与《爱欲之死》和《他者的消逝》一起读。)韩炳哲先从平滑一次引入,当今社会是平滑充斥的社会,平滑的世界是一个供人享乐拥有绝对积极性的世界,它排斥了消极与否定。回想一下,很容易发现:我们正在被网络、流媒体包围着,点赞,刷礼物,求认同的现象无处不在,节假日会象征性的去所谓 “艺术的殿堂” 的博物馆去陶冶我们自认为的美与情操。但我们是否真正接近了美,是否真正认清了自己,一味的沉浸在自我之中,连点赞都是一种同质性的问题,就像韩炳哲在《他者的消逝》中的精彩言论:“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人们堆积信息和数据,却未获得任何知识。人们渴望冒险,渴望兴奋,而在这冒险与兴奋之中,人们自己却一成不变。人们期待着朋友和粉丝,却连一个他者的未曾遭遇。” 这就是新自由主义的生产与资本的逻辑,消费时代下一切都在于当下以及具有易逝性的社会现实。平滑的积极性加快了信息、交际与资本间的循环。另外,在本书中韩炳哲还对比情色 / 色情、感觉 / 情绪情感、自然美 / 数字之美等来言说当今社会美的消逝。我们看似一直在不断地寻找和追寻,但回过头来却发现我们处于巨大空虚之中,一直在和自己进行着抗争,我们真的有静下来来看待这个世界吗?我们有在他者的世界中不断回看自我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美的救赎》好消息是,又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韩炳哲《美的救赎》 “美是一个优柔寡断者、一个迟到者。美不是瞬间的光芒,而是沉静的余晖。美的高贵正体现在这自持之中。直接的诱惑和刺激会阻碍人们对美的理解。事物隐藏的美、散发芬芳的本质只能事后间接得以展露。漫长与缓慢是美的姿态。通过直接接触是不会遇到美的。美只在重逢与重识中发生:‘美是慢箭。—— 最高贵的美不会一下子把人吸引住,它不会实施令人醉倒的猛烈攻势 (这种美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它渐渐渗透,人几乎不知不觉地被它带走,并一度在梦中与它重逢……’”“对于阿多诺来说,真正的审美经验并不是主体能够享受重识自我的满足,而是主体对其有限性感到的震撼或领悟:“震撼与通常的体验截然相反,它不是局部的自我满足,与欢愉也不相似。它更像是自我因意识到自身局限性和有限性而受到震撼后,对自我即将消亡的警告。”“对于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来说,空洞的天空作为星空的对立物,代表了他童年的原初场景。这空洞的天空向布朗肖显露了完全他者的特应性(Atopie),一种无法内在化的外在的特应性,它的美与崇高会让孩子充满 “毁灭性的喜悦”:“天空突然而绝对的空洞…… 使孩子们感到如此高兴和喜悦,以至于一时间双眼满含泪水……” 孩子被空洞的天空的无限性迷住了。被从内在中拉扯出来的孩子,被打破界限并掏空,进入一个特应性的外面。事实证明,灾难是一种幸福。可怕之物的消极性是美的基础。美赋予无形之物、无差异之物以形:“以美学为基础正在成形中的精神只允许它做与自己相似的、自己所理解的抑或能让自己与之齐肩的事。这是形式化的一种过程。” 美通过设定形式,即差异,使自己远离无形、可怕之物,远离同一性整体:“作为同一性以及差异性的美的形象,是随着从对自然的压倒一切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的恐惧中解放出来而产生的。” 然而,美的假象并不能完全镇住可怕之物。“对直接存在者的密封,即对无形之物的密封一直都存在裂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