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8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硬科幻的经典“ 2001 太空漫游”

    #乐读英文原版书 2022 年 - 第 17 本 "2001 太空漫游" 终于看了太空史诗 — 硬科幻的经典 "2001 太空漫游" 原版书和同名电影,难以想象这是 1968 年人类尚未登月时的作品。与阿西莫夫的《基地》不同,《基地》是把罗马帝国搬到了太空中,对宇宙细节缺乏描写,有想象但缺少科学支持,《2001 太空漫游》是真正的科幻,克拉克细致描绘在宇宙飞船中的各种奇妙体验,详细到如何吃东西,如何上厕所,空姐如何服务,有一段描述了在太空中一个新闻屏能够一揽天下新闻。作者借书中人物评论道:"通信工具越了不起,其内容似乎就越琐碎、庸俗,或者说令人丧气。意外事件、犯罪事件、天灾人祸、冲突威胁、报忧不报喜的评论 —— 亿万个散播进太空的字词里,关切的主题似乎仍然是这些。"(讲的不正是今天的现状?)不光是科技,《2001 太空漫游》文学性也很强,有一段听音乐的描与我印象特别深刻,它讲到 "飞船上只剩下宇航员一人,因为只是一人孤独的生活,受不了寂静,起初,需要有人类的声音陪伴,他会听一些经典戏剧(特别是萧伯纳、易卜生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然而,这些诗和戏剧所处理的问题,就是用一点常识就能轻易解决,因而过不了多久,他就没有耐心听下去了。他转而听歌剧,选是意大利或德语曲目,他不想因听懂这些内容而分心。这个阶段持续了两三个星期,接着他觉察到,这些训练有素的嗓音只更加深了他的孤独感。然后听到威尔第的《安魂曲》,空荡荡的宇宙飞船里,当" 最后审判日 "一节轰然响起时,一种相衬的不祥之兆让他手足无措;等天堂传来末日审判的号角时,他再也受不了了。之后,他只播放器乐。先从一些浪漫派的作曲家开始,不过随着他们倾泻的情绪越来越逼人,他又把他们一个个抛弃了。西贝柳斯、柴可夫斯基、柏辽兹,持续了几个星期;贝多芬则比较久一点。最后,和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巴赫抽象的架构里寻找到平静 —— 偶尔,再以莫扎特点缀一下。" 这样的共情,跃然纸上。当然小说的故事也精彩,最出彩的是宇航员与 AI 的故事,这里就不剧透了。不过我不太喜欢小说最后章节,上升到哲学高度,把人物 "神化" 的描写,全凭想象而无科学依据,虽震撼;但走得远了点,科幻成了纯幻想。《2001 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By Arthur C. Clarke256 Pages 4.0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7-3-19 科幻片编剧们的福音

      读小说之前,我看过一遍电影。当时的内心戏是,这拍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主要是看不懂:没什么台词,节奏缓慢。好几次我都快睡着了。而当我翻开小说,从第一页开始,就感受到了独特的气息。人类祖先生存的环境,遭遇到的困局,以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没错,就像一本科普读物。有意思的是,电影的第一部分也拍得像纪录片。接着就是第二部分中,对太空旅行的想象,对宇宙飞船的描绘。想想和如今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就能知道这对世界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许多情节都成了编剧们想象的原本。从许多科幻片中都能看到这部小说的影子:《流浪地球》中吴京质疑 moss 在杀人;《星际穿越》中,主角调入黑洞的场景等等。以及,大刘说的他的作品都是对克拉克的拙劣模仿。在 2001 太空漫游中,作者提出了几个思考,大刘在他的作品中给出了他的想法。读完小说,回过头来又看一遍电影,拍得真棒。再配合怀沙的听书解读,这感觉,太过瘾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安宁的来源(《2001:太空漫游》读书笔记)

        如果没有看过电影,再看这本书可能会更加震撼吧。看过了书以后,才越发地会发现,人类的图像表达能力再发达,也没办法传递文字间的那种令人惊叹的想象。我很喜欢这个时期的科幻作品,在那个全球都笼罩在一种毁灭压力下的人们,用对科技的信念,既探讨着未来,也探讨着人性,还更加努力地探讨着可能。与此同时,还充满着一种对于人类的悲悯。不得不说,人虽然有无尽的想象能力,只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知道得还是太少,能够想象到的也不过是身边的近在眼前的事情。然后呢,只不过是看着不远的将来,做着一个又一个应激的应对。至于遥远的事情,很难想清楚的。所以,大多数都是在自己给自己画的圈圈里打转,没法想到更多的可能。所以科幻作家总是这样一群足够让人尊敬的存在,他们用他们的想象力,把人的生存极限和可能,推到一个人类的想象的边界,或许这也就是人类未来的宿命,又或许是人类所有问题的解决之道呢。人就是这样一种既悲观又乐观的动物。悲观在总归要走向衰亡,无论是个体本身还是这个世界,或许这就是宿命。乐观则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地追求着一个又一个的可能,或许这就是希望。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总在追求一种外部的可能,将人类的诞生说成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创造,而我们最终的归宿或者是希望,也是这样一种我们没办法认识和感知,只能去想象的存在。可能吗?我不知道,我只能说至少在科幻世界里,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思想实验。而在所有的思想实验之后,我们还要告诉自己的是,其实人类有太多我们没法理解的可能,不管有多么荒诞离奇,我们都要相信一件事情,就是当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时候,请保持自己的开放和好奇心,然后告诉自己什么样的情况都是可能的,而我们不过是这个世界微不足道的一个瞬间,这就足够了。时间是一个人躲不过去的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时间,时间从哪里来。或许时间只是人类的错觉,为了给过往找一个理由的标尺。会不会本来就没有时间,一切不过是能量的流动,这种流动在我们这体现成了物质的实体,而真正掌握了能量的奥秘以后,就会是另外一种存在了呢?不知道。但是这种想象好有意思,把我们所有的一切都理解为能量的流动,哪怕是一种思考都是一种特殊的能量传递。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每天都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着能量的交换,一种以特殊形式在互相激励和温暖着对方,这不也是一种有点浪漫的事情吗。我们总喜欢回溯,喜欢一个原因,仿佛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一个理由。只是,很少有人想为什么一定要有理由?为什么不能仅仅就是发生了而已呢?嗯,想太多,累,只能说明我懒。只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令他灵魂震颤的,不是对银河深渊的恐惧,而是一种更深沉的不安,源自尚未诞生的未来。” 就是我们能找到原因的,其实都并不让人恐惧,真正让人不安的,是那些我们未曾知道的以及无法理解的。而也正是这样的不安,才让我明白,超越了时间的悲悯,或许才是安宁的来源。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讲科幻的书

          科幻小说著作。在那个时代写出这样的文字来,想象力绝对天马行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沙丘

            科幻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空漫游,先看的书籍,再追的影视剧。“新石” 带给了猿人智慧启蒙之光,那卡在临界点的顿悟,不管是书籍还是电影,都表现的极其美丽,像极了我们解开数学难题的瞬间。当广袤无垠的宇宙有了人类的登场,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反差、科技与人性的矛盾、文明和文明之间的碰撞,真实和隐瞒真实之间的冲突,一一上演。总之,宇宙星河灿烂,探索则是孤独相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此书的封面最醒目的位置写着刘慈欣的一句话 “我所有作品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看完此书我才相信这并非出版商的噱头。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三体》中的黑森林法则,在本书中也提到了在原始种族碰上开发程度比较高的文明时,经常无法幸存。但是对于新文明是善意还是恶意给出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但在《三体》中具体展开了一个概念深度发掘 —— 猜疑链,当然还有随处可见的 “冬眠技术”。克拉克描写的关于人工智能的背叛让我看到了图灵所说的天花板,在充满矛盾的人类思想中,人工智能的电子伊甸园里也会钻进一条蛇。同时犯了人类一样的错误:骄傲以及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被逼疯了,使用和人一样在危险中抛开所有较高层次的逻辑思考,变成一捆狂乱的随机脉冲,就如同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会因为慌了手脚而失去人性一样,人工智能最终选择杀了人类同伴已保全自己。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那就错了,精彩的才刚开始上演。在这部科幻小说中我自认为会看到真正的 ET,比如器官随处安放的丑八怪,或者有着超能力的数码宝贝。但是作者的构想非常的高级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让我觉得自己 low 的可以。一个未来文明 “星之门” 起初他们有血有肉,随后他们开始探索太空,遇见了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并且不光看着其他世界进化而且还提供帮助,来深入探寻促进 “心智” 萌发。就像地球上早期的猿人,教会了他们使用工具来狩猎,才得以存活下来。“星之门” 的演化也在朝着新的目标前进,放下了肉身仅保留思想在金属的机械中,之后再把知识储存空间本身,设法永恒,变成辐射能生物,拜托物质的束缚,最后成为银河主宰,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宇航员鲍曼的人生轨迹倒退到婴儿时期,回归本源,通过宇宙(星之门所掌握的所有能力、思想)重新孕育出新的生命 “星童” 就此告一段落了。不经感叹,你能相信这是 1968 年的著作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向何处?

                  好的作品依然是在回答这三个问题。2001 的回答是披上了科幻的外衣,或许最令人疑惑的还是人类追寻答案(真相)的这个势能不能阻挡。    如大刘说的他所有作品都是拙劣的模仿,一如三体这部思想实验作品,回答的也是基于当前科技知识下人类要往何处去的科学幻想。真相是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01:太空漫游

                    连看了二遍,己下单了纸质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幻经典之作

                      飘浮在离地球两万光年之远的双星火焰之间,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一个婴儿睁开了眼睛,放声哭了起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萌发心智 从猿人到机器人

                        一直以来 “主宰” 在宇宙中漫游,通过石碑观察、发现、启迪可能的智慧生命。三百万年前 TMA-1 来到地球,开启猿人的心智,旋即离开,并在月球上留下地球文明进程观察触发器,当人类智慧实现太空探索时,由 TMA-2 发出报告。可见即便是主宰对智慧生命的产生和文明演化时间也是难以把握的。    人类发明了计算机,复杂的神经网络算法开启了机器人的心智,当 HAL 具备了自我意识后,反噬主人。是否我们也应该建立一套预警系统?    这本书是阿瑟克拉克 “太空漫游 2001” 电影剧本的副产品,本意是弥补电影镜头无法完全表达的创作想象,细节描述也与电影略有不同:鲍曼试图从 HAL6000 手中夺回飞船控制权,手工唤醒 3 位冬眠科学家,HAL6000 打开太空舱门试图杀死鲍曼不果。我猜会不会一开始准备这么拍,后来拍摄效果不佳,才换成了现在的。如果没有 “中国机长” 我也想象不出如何用电影语言表现一个人在真空中的反应。    克拉克写这本书的是时候,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法则已经提出有十多年了,如果按照这个法则(0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因不作为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1 除非违背第 0 法制,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2 除非违背第 0、1 法制,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3 在不违背第 0、1、2 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HAL 是不会谋杀人类的。克拉克笔下的 HAL 有了自我意识,是不是就会不遵守三大法则了呢?很想了解克拉克关于机器人的世界观是什么。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停放下书本,计算、查阅,并在书的扉页记录很多补充材料。发现这些年的变化相较与克拉克的预测有的非常迅猛,有的则非常缓慢。例如 68 年世界人口 35 亿(每个活人身后站着 30 个鬼魂),而现在已经是 62 亿人(克拉克预言 60 亿,神准),如此每个人身后就只剩下 17 个鬼魂了(地球上活过 1 千亿人),跟在我们身后的冤亲债主少了,是福是祸呢?再如,卫星轨道是 200 英里 = 321 公里,也就是南京到上海的距离,用尺子在地球仪上比划了以下,突然觉得真的蛮近的。1968 年的中国文革正如火如荼,克拉克却发出了中国在幕后运作的臆想,如此看来,当时的中国在美国人眼中并非如我理解的极度混乱与落后(64 年爆原子弹,70 年上卫星)。小说里的中国 1988 年就第三次登月,相比预言,我们实际上晚了 30 多年。   克拉克关于技术进步每 20 年发生一次突破的预言与现实惊人相似:40 年代是电子管、60S 是半导体,80S 是集成电路,00S 是互联网,20S 是人工智能。可是他却没有想到现在方寸之间可以存储若干 T 的数据,磁带早已淘汰。金句:    在整个银河系,最珍贵的莫过于 “心智”。    那是一种朦胧又讲不清楚的嫉妒,一种对自己生活的不满。他不明白这种情绪的来由,也不知道如何对待,然而不足的感觉就这样植入他的心中 —— 他朝人性又迈进了一小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之一

                          刘慈欣甚至说过:“一个科幻迷没看过《2001:太空漫游》,就像一个基督徒没有读过《圣经》。” 更重要的,它克拉克写给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的礼物。


                          书单狗非常认同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它是人类迄今以来,对人类探索太空和自身的最终极最恢宏的想象。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到哪里去?未来人类的科技又会发展到何种地步?
                          对于这些我们一直思索却没有答案的问题,在《2001:太空漫游》里,克拉克都给了我们一个震耳发聩的回答!甚至在 50 年后的今天,这看来仍是最为科学合理的答案之一。
                          其次,自出版以来,《2001:太空漫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仰望星空的人,他们因为这本书成为了一名作家、电影导演、科学家……
                          刘慈欣说:“我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克里斯托弗・诺兰说:“《2001:太空漫游》让我产生了要成为一名电影人的愿望。” 而整个美国宇航局(NASA)都说:是克拉克为我们的登月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识动力。
                          可以说,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都应该读一下《2001:太空漫游》。
                          在这部书里,你能看到自己对宇宙已想象到的和未想象到的一切构想,也许读完这本书的你,也会因此改变自己的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星之门 | 这是一张送你太空漫游的船票

                            如你所知: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人和猿是两个已知的事实,中间的空白如何填充可以区分我们是否是科幻作家。


                            科幻家用 “幻想” 填充之间的空白,如我,只会用教科书里的东西去填补。
                            《2001:太空漫游》就是一部极佳的科幻书籍。
                            刘慈欣曾说:
                            >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
                            以下内容有剧透内容,在意者点个赞关闭该页面就可以了。
                            九百万年前,有一块像是石板的东西到了非洲大陆,给当时还相当原始的人类通过辐射进行了 “洗脑”,在这块板的影响下,原始人不经意间开始了使用工具,然后一路进化,一路脱毛,一路直腰,变成了今天的你和我。
                              
                            那块石板到底是门?是眼睛?还是墓碑?  
                             
                            在 2001 年,人类有了登上月球的能力。且发现月球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磁力。
                            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前往月球查看。是的。还是那扇门,它在月球出现了。那扇门在被发现的第二天前往了土星,而且就像是一个人引导着一个孩子去往土星一样。
                            2003 年,NASA 发射发现号前往土星去寻找那个那扇门。
                            在去往土星的路途上,这本书的描写太详细了,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今年大热的电影《流浪地球》。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时不时想起《流浪地球》的景象。
                            现在我们通过电视、电影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到底应该怎么过去。而要知道那是半个多世纪之前,阿瑟・克拉克的书籍里写得那叫一个详细,给我一种我也在太空漫游的感觉。
                            这个太神奇了。当然。更神奇的是,它对于人类如何成为人的一种设想。
                            作者和我们不一样。
                            他的设想是:人尚未有智慧的时候就已经被一个高级的智慧生物给看管、照料着。在更高级智慧的指引下人类才一步步成为了人。
                            这个指引分为四个阶段:
                            > 1. 工具:人与非人的区别就是工具,人的第一个工具虽然极有可能只是一块小石头。这部书的第一部分就是写一个叫望月的原始人,如何从与其他动物一样争食物到在石板的影响下开始无意间使用工具的历史。
                            >2. 精确度:展示武力的最好的方式不是破坏和毁灭,而是展示无比精确的准确率,就像书里面出现的那扇门,它的长宽高的比例是绝对的 1:4:9(2001:太空漫游的每章节的纹饰都是一扇门的形状),这才是最高等级的炫耀。
                            >3. 人工智能:哈尔,发现号里中枢神经,在他觉醒的那一刻,当他知道自己没有返程计划的时候,人工智能的叛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4. 感情和意识:如何对付叛变后的人工智能,这里的主角依靠的是直觉,这种情绪很有意思。他的下意识救了他的生命。
                            鲍曼是发现号上唯一活下去的人。
                            他到达了土星,竟然推开了那扇石板,或是门。
                            鲍曼死了,换言之,是以另一种方式与未知建立了联系。
                            这才是开始,以后会更加精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最喜爱的科幻电影

                              我最喜爱的科幻电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挺好的

                                但是有些地方不知道但是词典搞不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怎么觉得大咖们对这本书过赞了,只有哈儿那一段最精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幻史诗,想象的巅峰之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方碑

                                      克拉克的作品感觉科学性有余,故事性不足,相比于刘慈欣的三体,那种跌宕起伏的剧情,这部书除了几处让人匪夷所思的科学畅想以外,其实缺乏故事性的记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亚瑟 克拉克太空漫游系列的开山之作 故事逻辑性严密 兼具科普作用 对土星 木星以及一系列天文现象描写细致 但由于自己对天文学不了解所以不清楚是作者的想象还是当时已经达成的天文成果(倾向后者)其中会有一些晦涩的地方不过仍然值得一读主要感想 1 人类未必是纯粹偶然的进化产物 作者提出有可能存在高文明给人类启发从而让智人学会使用工具成为新的地球主宰生物的可能性 无论可能性有多大 人类还是应该存在一份谦逊之心 2 面对与全人类安危相关的事 是果断将全部信息告知全人类 还是由少数人来做决断更好 个人认为还是精英的代议制度更高一些 《三体》前两位面壁者的下场以及曲率驱动飞船的失败就是信息全部公开的后果 往往会做出对人类最差的选择 3 人类比起人工智能的优势 - 一种不符合逻辑的预感 当一个船员发生意外后 另一个人能立刻反应过来人工智能不对劲 进而扭转命运 这是人类强于人工智能的地方 因此在于人工智能的关系上人类要更多发挥优势 比如围棋领域已经赢不了 那就换一种游戏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幻鼻祖的书必须好好读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