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得天下与治天下
在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之前,中国大多数朝代是中央集权专制政体。在这种条件下,要得天下,推翻一个现存的政权,取而代之,自然只能够依靠武力和阴谋。因为堂堂正正地进行政治斗争,无异与虎谋皮,不仅成不了气候,反而是自取灭亡,连试试这种可能性都不现实。但这些却成为企图得天下者的优势,因为只要能达到目的,手段可以不论。无所不用其极,反正不必承担什么政治、道义责任。即使真相暴露,也不难找到各种借口或者替罪羊。治天下者做事就不能太过分,至少不能越过社会公认的底线。因为统治者不这样做,以后就逃脱不了恶名,跟他治天下的身份,跟自己标榜的 “自古得天下无如本朝之仁者” 这样的形象是不相称的。得天下的过程中可以以破坏为主,不计后果,而且破坏得越严重,对自己越有利。所以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巴不得闹得越大越好,搞得越乱越管用。治天下的人什么事都难辞其咎,人祸固然是治理不当、防范不力、政策错误、吏治腐败所致,天灾则更是上天的警告和惩罚,说明自己失去了 “天命”,成了 “天之所厌”,不仅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更会动摇人心,为反对派所利用。任何时候,破坏不知比建设要容易多少。所以在得天下的过程中,惯于使用断绝粮食供应、屠城、杀俘虏、以水代兵、散布流言蜚语、美人计、反间计等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且总是握有主动权,可以随时随地应用。治天下者防不胜防,只能被动挨打。得天下的人为了争取人心,煽动民怨,可以不顾实际可能,做出过高、过多的承诺,或者给自己的支持者、拥护者以现成的利益,反正是慷他人之慨。治天下者只能量力而行,在物质基础有限的条件下,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还必须留有余地。得天下的时候可以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只要目标对着现政权,都能互相利用。其他方面的分歧或者冲突可以暂且不论。内部的权力斗争虽难以避免,但是大敌当前,首领还不能当孤家寡人,专制和残暴的手段不得不有所收敛。但到治天下的时候,皇帝和现政权就成了另一些人的唯一目标和夺取的对象。得天下的过程中,从上到下都还没有过多的要求,原来的贫民、罪犯只求活命。因种种原因投奔的也志在长远利益,被武力收降或阴谋收买的人会暂时隐忍。在物资有限和战事频繁的时候,各级首领还没有条件或者来不及太腐败。等到治天下的时候,个人的要求都要得到满足,统治者也不能一直提倡艰苦朴素。老是要求臣民 “共度时艰” 又不像个太平盛世。要天下太平,还得对一部分人实行赎买政策,对豪强做些让步,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所以往往刚坐稳江山就开始捉襟见肘。正因为如此,英明的开国皇帝往往在治天下时会成为暴君,当现成皇帝的人不少是昏君,或者成了权臣、宦官的傀儡和玩物,不幸当了末代皇帝下场就更惨,这些都是专制制度治天下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以能变而不变,应对万变葛剑雄教授在序中说到:“历史发展的常态是不变与万变的结合,不变中有变,变中也有不变,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没有人能了解历史的全貌,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狭小的入口,在穿过层层迷雾之后,去捕捉那些变与不变的规律,并最终找到历史的源与流。回到国家的立场来看,首先我们对某一地的认同感,是取决于外部条件的。事实上,我们心中并没有严格意义的地域归属,不是说天津人就只能是天津人、北京人就只能是北京人。当我们在讨论更大尺度上的问题时,管他天津还是北京,都是北方人,再上升一级,那就都是中国人。虽然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从何时开始)和美国水火不容,但假如明天三体人就要来了,恐怕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当面对三体人,我们就全都是地球人。既然如此,那我们如此在 “中国”、“美国” 这样的概念当中分裂、割裂、水火不容,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呢?换个角度来讲,我们当真只能用出生地来定义 “我是谁” 吗?那出生在美国,但从出生后第二天开始就生长在中国,讲中文,吃中餐,算不算中国人呢?不过理论归理论,现实中人家就是要把我们区隔开,所以首先还是要保护好自己。套句健身房的广告词:读书,是为了能跟傻缺好好说话。健身,是为了让傻缺能跟我们好好说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中国历史的骨架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很大程度为中国历史发展提供前进动力,更左右它的发展方向,其中包含疆域、城市和建设三大线索。因为自然地理的阻碍,中原政权的疆域总有不能到达的地界,天然的阻隔划分出不同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方式、地理条件、文化差异,中原政权不能对其有效控制,比如蒙古高原、青藏高原、辽河以北的东北,是交通极难到达并且农耕民族不适合生存的地方,所以西汉时期即使击败匈奴,也不对蒙古高原形成长期占领,以后的中国也没有对外扩张的动机,更没有侵略的传统。中原的生活条件足够优越,没必要扬帆远航或者跋山涉水去追寻财富,人普遍不愿意背井离乡,前往条件恶劣的异国他乡。其实,唐朝的开放,也只能算被动的,这是不易澄清的误解。我们固然开放贸易,集市规模十分庞大,也确实让日本遣唐使等各国使者进来 “取经”,但统治者不允许国人走出国门学习交流,更不会开办 “孔子学院”。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处于严重逆差,是开而不放。在评价明清闭关锁国,关闭通商口岸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其实中国古代从没做到真正的开放,既引进来又走出去,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而是从来以主人身份自居,很少去他国做客。所以,我们不仅没有对外侵略扩张的传统,更没有向外拓展学习,对外播撒文化火种的兴趣。自然地理是从根本上决定统治范围,划定统治边界,也决定一个政权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军事战争能力、文化辐射力、社会动员能力。而首都的选择也离不开地理条件优劣的对比,地理也从根本上影响城市兴衰和王朝命运,也左右政权发展预期,影响战略决策。更细致地看,我们也注意到连接土地的交通建设,无论是通信还是运输都离不开畅通的道路,这是对政权凝聚力的强化,便利政令传达,提高国防、治安的效率,同时影响经贸活跃程度。如果一个王朝对长城能有力防守,做到对庞大规模边军的有力保障,也反映政权背后的财政筹措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军事战争能力,政令是否集中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资源是否高效迅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不变与万变》这是一本历史文集,收录了作者的 50 篇文章,涵盖中国古代的疆域、城市、人口、移民、外交、朝廷、制度、史书等话题。作者力求回到各个问题的历史起点探寻答案,生动刻画了一幅幅古代生活的图景,也厘清了诸多流行的历史谬误,在兴衰、传承与变迁中,寻找中国历史的源与流。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一部分:谈 “不变之中国”,为什么中华文明能一直延续至今、没有被中断。第二部分:谈 “万变之长河”,中国历史上的疆域、人口和朝廷,都发生过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讲到中华文明为何没有中断,这是因为历史记录的连续性,而中华文明的巨大向心力和包容力,让其他外族政权在实现统一之后,也愿意沿用中国传统的制度与文化,并最终实现民族融合,文明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是中国历史 “不变” 的部分。与此同时,中国的疆域、人口、朝廷、政治都在 “万变” 之中,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磨合,共同促成了中华文明这个巨大的有机体。在采访时,葛剑雄教授曾说:“历史发展的常态是不变与万变的结合,不变中有变,变中也有不变,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没有人能了解历史的全貌,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狭小的入口,在穿过层层迷雾之后,去捕捉那些变与不变的规律,并最终找到历史的源与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相通《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今天一口气读完了。葛先生将不同的历史切面跨越时空穿插了起来,构建了一个新奇的看历史视角,历史突然之间变得立体了。个人突然感觉历史的进程就像一个人的进程,家事国事天下事居然事事同理。人要生存,先解决的是吃的问题和住的问题。国家要生存也一样要先考虑吃住的问题,具体就体现为定都的选择。住的地方首先要考虑安全,武力强大时要靠近边疆对外展示强大武力甚至开疆拓土,比如长安、北京的定都。武力弱小时要考虑远离敌人,杭州、南京就是一个温暖窝。第二要考虑的是怎么解决一群不事生产的人吃饭的问题。一般由于土地占用难以就地生产,就得考虑离产粮区的距离及粮食的运输问题,牛叉的京杭大运河因此而涎生。生存的问题解决后,如果还有余粮就会惹得大家惦记。一堆不事生产的皇亲国戚大臣谋士天天就得琢磨着如何增强自己的管控力。具体表现为对下怎么加强管控,对内怎么争夺位置。对下一开始是简单的分封制收取上贡。后面为了加强中央的管控发展出了辐射全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如驿站、运河。为了避免下面搞鬼统一了度量衡,设置了复杂的监督管理体系。对内,皇帝家无新鲜事。皇帝一家子皇帝、太子、皇子、公主背后都站着一堆的皇亲国戚。整个王朝史就是一个皇帝一家子如何使用各种谋略让自己个人及自己背后的势力利益最大化的历史。因为利益特别多所以特别多父子相杀、兄弟相残。好不容易登上了人生巅峰,突然发现要面临人生终极考验:死亡。为了自己晚年、死后过得更好,普通人得提前筹备金钱或养儿防老,帝皇也得准备自己的后事。为了自己身后更舒服,有些帝皇甚至能将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用来建设自己的陵墓,闻名中外的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的一部分。皇帝带头带火了中国的厚葬文化,生前宁可啃窝窝头也得换得身后豪华墓。财富进入地下也催生了盗墓行业,副作用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方便了解历史的窗口。历史之水滚滚而去,帝王将相交错上位,留下了千古逸事。但扒开外衣,皆是当事者当时做的对自己当下或长久最有利的选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一样的国史葛剑雄老师的这本国史,不同于钱穆先生和吕思勉先生的国史或通史,他没有宏大叙事,没有面面俱到,只是通过简练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中的关键词提炼并解答一系列的问题,使读者在学习中有个大体的认识,如果想深入研究,这本书更是一把钥匙,带读者走进历史的大门。 通过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当时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明明可以更好却选择了最差等等疑惑,当你走进当时,在那样的背景下再去分析,才发现历史有其必然逻辑,什么才是最优解,让现在的我们更多维度更多角度的理解和体会某些事情,也许才是学历史的真正收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