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儿童教育心理学》
【格式引文】[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儿童教育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2019:144.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vTMyfqV1xlTFdqb 阿德勒的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就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 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阿德勒也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以及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阿德勒的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很适合有孩子的家长和教师阅读,可供参考,同时也推荐同步阅读 David R. Shaffer 的《发展心理学 — 儿童与青少年》(目前已出到了第九版),这本书介绍了从产前发育一直到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进程,系统阐述了关于生理、认知、智力、语言、情绪、人格、性别角色意识以及社会性等重要发展领域的各种理论观点和重要研究。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书中强调:"心理学家和为人父母者需要关注的是儿童在成长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因为社会情感是儿童发展的晴雨表,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上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 社会兴趣依托于社会情感,而社会情感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就是人和自己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弄明白了环境或者关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提前帮助孩子做好如何与人相处的准备,孩子将会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从容过渡。这样的正反馈会引导孩子形成自己对社会情感的认知,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人生活在关系之中,关系让我们拥有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是谁,然后借助这面镜子去认识自己、展开自己。儿童对事物的个体性理解决定着他的成长,对事实的看法是他们行动的基础,也是整体人格构建的基础。本书认为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 即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儿童心理学》1、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没有什么好处。培养孩子的勇敢、坚忍和自信。2、学校必须明白,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培育学生,因此学校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学生。3、在儿童教育中,对偏离正道的儿童做出恶毒的评价是最严重的错误。这种评价对于情形的好转没有任何帮助,只会加重孩子的怯懦。4、教育者要确保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即使丧失了勇气,也要帮助他们重新获得信心。这就是老师的天职,或者说是最神圣的职责,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才可能获得成功。5、正常的、富有勇气的儿童能够弥补一切。6、有些孩子并非真的懒惰,他们只是不想被视为无能。7、父母既不要用玫瑰色来美化现实,也不要用悲观的态度来描摹世界。职责是让孩子尽可能充分地为生活做好准备,使他们能够自如地应对未来。8、不要把自己当成道德的法官来审判他们,而要争取成为他们的朋友或治疗他们的医师。9、不要粗暴、鲁莽,而应该不断给他们鼓励,不断地向他们解释现实生活的意义,从而不断缩小他们的想象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10、要对心灵加以指导,首先就要清楚心灵是如何运作的。只有做到这一点的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来指导心灵,使其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11、只有那些一直给孩子鼓励并成为其朋友的父母和老师,才能继续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加以引导。12、单个的行为如果脱离了整体的人格就会丧失其意义,我们只有联系整个人格,才能对个体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在鸡娃看分看钱的短链氛围,从何以成为独立的人,来看问题德勒的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 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我们知道,儿童在某种环境中,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儿童这种向上的愿望越强烈,他就越会调高自己的目标,从而证明自己的力量。不过,这些目标常常超过人的能力界限。由于儿童在少时能够获得来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些便刺激儿童设想自己未来会成为一种全能的人物。我们发现,儿童自己也会被如何成为一种全能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这通常会发生在那些自我感觉特别脆弱的儿童身上。因此,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无益处。相反,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不能丧失勇气,而要把挫折当成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温尼科特有一句名言 “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同时看到他的照顾者。这是温尼科特思想的标志性语言,也是其理论的出发点,指的是 “够好的母亲” 与 “促进性环境”。阿德勒也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以及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教育对家庭和学校要求1 人都有上进心,都希望获得关注和成功 2 家庭或学校的标准太高,或者身边有各种学霸的时候,很少人还有机会获得关注和认可,只能转向捣蛋、偷懒、对抗、装弱小。这样又能换来父母或老师反面关注,从而偏离了社会普世认可标准,被定性为差生。3 打骂没有用。要么被孩子错误的理解为获得关注的信号,要么被孩子用作获取母亲或者爷爷奶奶等其他家长关注的理由。4 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他可以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让自己动手。受挫后多鼓励,建立自信和勇气。5 如果现有环境孩子无法获得自信,可以考虑换环境。包括学校和父母家庭环境。很多父母处理不好自己的心理问题,也把自卑、虚荣、依恋,建立在对孩子的控制之上。6 因材施教,需要为每个孩子制定适合自身能力和发展进度的教育环境。学校应该跳出一个班级只有那么几个好学生,其他孩子无法取得好成绩的刻板印象。这是因为孩子卓越追求需要在一个不断试错的环境中发展。同学之间生理和家庭教育的差异,就会造成这种差异。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孩子的处境可以改变,进度可以不同,特长可以有差别。建议看看蒙台梭利的相关案例。补充一点内容:这个书有个特点,把孩子个体行为,看成成长环境整体作用结果。包括自身身体缺陷;父母经济条件,抚养方式;与异性父母的关系;兄弟姐妹的竞争关系;老师、同学的交往反馈;社会发展情况,比如战乱等。基本模型是:人会为了自恋,重复他已经习惯的认知解释模式,来获得自己满意结果。这种认知不一定符合事实,或者社会总体的利益。也不能简单的用调皮、愚蠢、淘气就概括了。孩子就像水,家庭和社会挖的沟,我们要做的是看到这个水沟,反思自己的家庭里所有要素,怎么给孩子挖的这么个沟,让他流淌成看到的样子。比如两头老人争相对小孩宠爱,以让自己感觉老有所用,感觉自己对孩子付出很多,反而扼杀了孩子自己的探索自信。如果孩子有向前的成功经验,他就重复向前;如果向前无望,阻力太大,难度太高,他就向后,退回家庭中能获得关注的老套路或婴儿套路;再不行就停止,装作懒惰;或走歪路,比如挑战学校校长老师等权威,挑战强势家长,欺负弱小等,获得同龄人的追随或其他家长的惊叹庇护。虽然孩子有些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但是这些行为在他的认识中能维护自恋,让自己感觉优越。但是,尝尝受到社会的评判。当所有的人都认为孩子就这样了,他就被推向一个固化的处境之中,被老师、家长贴上了公认的标签,比如不听话、脑子不行、顽劣等,但是,他的整个行事逻辑并没有人去帮助他分析,有耐心地带领他走其他发挥自我的路径。没有人再给他指出问题,包容他的尝试,鼓励走出困境。人的一生往往就这样定性了。所以,一生中碰上一个无条件喜欢自己的老师和支持鼓励但又不过度纵容自己家长非常重要。家长做到 60 分,能做保障后路,能纠偏行为即可,不能插手太多。需要让他自己去有勇气尝试社会认为难度很大,但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事情。家长还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学识,从孩子的行为中提取出孩子常用的认知模式,给他解释清楚社会公益和个人努力方向一致的好处和可能性的多样性;同时让他意识到这种错的模式不会给他带来优势,但是也要允许他可以在他舒适的模式中呆一呆,缓一缓,找找安全感。等修复好了就可以重新尝试其他可能的认知模式了。整个个体心理分析及讨论过程,涉及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是一套完整的心理学测试。应该有专业咨询机构,辅助完成,以保证客观,方便协调家庭内部关系,统一认识。我认为隔一段时间做一次测试,了解一下孩子的成长态势,很有必要。这本书后面给出了测试题目和案例。但是有点老了。可以看看新的个体心理学相关的书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是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写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本著作,现如今看来依然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书中呈现的案例依然采用的是 “目的论” 的分析方法,而不是 “因果论” 的分析法,这个观点应该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一贯的立足点吧。很多有价值的分析都是基于这个前提而进行的。 虽然有案例,但总体上读起来还是有点枯燥。我总感觉在某些篇章上,不知道是不是版本的问题,有些语段稍后衔接过渡不自然,有点跳跃感。也不知是不是我读的不够仔细? 就我理解的内容来说,印象较深的是家长、老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多思考形成问题的背景和孩子的生活环境,比如一个孩子总是跟老师(学校)反着来,那么一味的惩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是要找到孩子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从而从根源上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个体心理学里面有这样一个思路:家长、老师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来思考问题,而是要和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视角来想孩子面临问题。 在阅读中,隐约感到书中多少有点上世纪初那个年代的局限性(姑且称之为局限性吧),例如书中虽然提倡的是男女平等,但在描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还是有男强女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特别是学习方面)被最新的科研成果证明是不成立的。 即使书中有点小瑕疵,也不影响其对儿童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