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44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细节

    很多细节,让人阅读起来,有一种快感。生活中的魔幻,用文字表述,能打动更多的人。有的时候,我们说,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因为小学的笔法,要讲究符合逻辑,而小说的逻辑有的时候恰恰和生活的逻辑不一样。我们喜欢小学的逻辑,不喜欢生活的逻辑。所以,在小学中,我们感受到快乐,而生活中我们总是充满挫败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是否还要「诚实」?

      看完整本书,想要专门说一说「我的朋友安德烈」这一篇。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某个人「不正常」只是因为他表现得与大多数人不一样。安德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小时候他是正常的,他甚至要比其他同学更加聪明,因为他会思考,会应用知识,只是表现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不够「乖」不够听话。安德烈是理性的,有追求真理的态度,这从他在数学考试的时候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缩短第二题的一个定理,最后发现原来的表述才是最完美的。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说:「原来的表述,应该是最完美的。」他用了「应该」这个词,这表现了他对于科学十分严谨的态度。另外的一件事情就是「新加坡留学名额」事件。那一次的期中考试第一名的同学能够获得去新加坡费用全免读高中大学的机会,而这件事情孙老师却没有在班上说过,只是刚好被安德烈听到。那次的期中考试,安德烈帮助李默复习,加上运气成分,李默意外地获得了那次考试的第一名。而孙老师在私底下有开自己的补习班,在那段时期上课只讲一半的内容,剩下的内容只有加入她补习班的人才能听到。她想让隋飞飞获得这个留学的名额,李默拿到第一名是让她十分意外的事情。之后通过重新批改数学倒数第二题的分数评定标准来让隋飞飞重新获得第一名。安德烈因为这一件事情,用一种比较极端的写「大字报」的方式去向校长揭露出来。但老师、校长、学校不会听一个学生,何况是一个公认的「无可救药的坏学生」所说的话语。我们读到这里早已知道安德烈接下来面临的惩罚,愤怒生气,同时却无奈,因为我们都看过这样的事情曾经发生过。安德烈的这种过于诚实,让老师、校长无法应对,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职权去压制他。然而无法完成学业的安德烈,加上他的性格,注定在之后无法顺利。安德烈就像是读书时候那种会顶撞老师的学生,学生会为这样的人欢呼,会因为老师被他顶撞而暗喜,但他们知道自己不能成为这样的人,因为一旦做出同样的事情,自己的下场就只会像这个人一样,被安置在班里、年级、学校的角落里。课本教我们做人要真诚、正义、光明、善良,但是教书的人却表现出来丑陋。在故事的结尾安德烈真的不正常了,变得与一开始的他不一样了。我想从他开始相信气功时,或者是发现自己相信的气功是假的时候,他就不科学不理性了。然后变得主观,疑神疑鬼,最后被送入医院。安德烈不是笨,只是他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注定会被淘汰出局,他不会改变自己,这是他身上令人佩服的点,十分难得但也十分悲哀。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悲剧的内核是悲剧

        经历的苦,不会被抵消,不会被遗忘,只会被时间的雪掩埋。愿每个人真诚待人,愿每个平凡的生命被真诚对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事惊奇 语言惊喜

          因为觉得太好看了,先给五星好评,以后想好了再来补充。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双雪涛,旅途中那个有趣的人。

            我和作者双雪涛同为 80 后,同在北方生活,小时候的共同经历可谓一样一样的多。也因此,读过的书,看过的剧也都大同小异,当然作者一定比我读过更多的书,小时候也比我会写作文。每一个作家也好,艺术创作者也好,都多多少少受到了某位好老师的影响,让自己能有幸爱上某个领域。双雪涛就是这样的幸运儿,当然他也是受过苦难的,不然如何打磨他的记忆?《平原上的莫西》如同在旅行途中认识一个有趣的人,你们只言片语的交流却让你的心变宽了,没有人要加对方微信的意思,就那么浅浅说了句再见,但多年后你依然记得他,把这段经历讲给你一直盯着手机屏幕的孩子听。感谢在这个时刻认识你,我会继续阅读你的作品,推荐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平原上的莫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手颤颤巍巍地给打个五星好评,看完了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救赎的十个故事

                双雪涛的小说写得很好,语言,叙述有张力,故事的推进也很有吸引力。就像他自己在后记中说的,他的师承很多,隐隐约约有余华、王小波、村上春树的影子。 从小说基调的阴郁来看,和村上真是很像,所以,10 篇读下来有些吃不消。或许是和他书中人物的生活隔着距离,也或许是心越来越软,类似的故事,虽然写了基于爱与信念的救赎,但其后的暴虐终究有些压抑。 不是每个人都有被救赎的际遇,人,不大多得靠自我救赎吗?       故事之一 —— 平原上的摩西,大约是写得最好的,作者用这个故事做了这个集子的书名,据说同名的电视剧也很不错。叙述手法上和王能好很相似,把同一件事,用不同人物的角度讲述多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撒哈拉原来是羊髀石

                  每片土地都会长出属于他自己的花草树木。这生长的过程是与众不同的,却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你家里的花盆,隔了三个月后才浇水,最后长出的已不是你预期的什么花儿来,而可能是带刺的、疯长的野草。如果你来劲,如同过去一样没事儿就浇水,这耐旱野草的也架不住枯黄沤腐。小说里面的故事总是以留白的方式嘎然而止… 也总会有些宫崎骏式的虚幻劲儿… 可是无论在怎样的压抑下,总会看到人性在奔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摩西和安德烈

                    因非常喜欢的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而读此书。除《平原》外,最喜欢《我的朋友安德烈》。《安德烈》让我想起我的高中生活,想起当时被班主任定义的 “害群之马”、“害群之驴” 的同学(而他后来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往事如烟,还好有书能帮助我们拾回以前的记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又讀到一個有趣的靈魂

                      每位作者都會通過文字表達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跑在光后面的黑暗

                        她说:“我不冷。我一直以为黑暗是从天而降,今天才知道,黑暗是从地上升起来的。” 我说:“可能黑暗一直在,只不过光跑掉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部脑雾以后会想不起啥时候看过的电影

                          之前读霍洛维茨的《关键句是死亡》(也可能是另一本,想不起来了),里面有个保姆没看住孩子导致孩子出了车祸的桥段。读的时候一顿脑补,脑海里放电影一般把文字一帧帧还原。    后来不能免俗地羊了,不过好歹杀进了决赛。当时没啥症状,也没体验到传说中的小刀喇喉咙,不过后调里的脑雾倒是实打实地沉浸式享受了一把。    按理脑雾的人是不会知道自己脑雾的,薛定谔的脑雾...... 我咋知道的呢?    那天在小区里逛,看见一辆车,“保姆没看好孩子” 的那一幕歘地就闪进脑海里了,有鼻子有眼的,保姆就是个平庸的美剧群演形象。然后我绞尽脑汁地想这部片叫个啥,明明近期才看的呀,咋就忘了呢?主演是谁来着?咋一点印象都木有了?    后来的后来,我才明白这一幕不是电影,而是我阅读文字时的脑补。    这就是脑雾的奇妙之处,生活中多出了许多白捡的事物。    说回本书,本书的画面感极强,根本不用脑补,文字画面量子纠缠一般闪现。    也许要不了多久,我又会纠结于一部部似乎看过却又想不起名字的电影,还是国产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伤痕”到“异类”,从“确定性”到“不确定”

                            假如把双雪涛的短篇小说集《平原上的摩西》视作东北版的 “伤痕文学”,我认为有些过度类型化了,作者的确描写了许多经历过特殊时期的人的悲惨遭遇,也写了后特殊时期另一些人的飞黄腾达,字里行间能够读出作者的价值判断,符合 “伤痕文学” 一脉相承的风格。但是,类型化一部文学作品只会限制读者的想象力,就比如第一篇《平原上的摩西》,假如类型化的话更适合归入悬疑小说,“伤痕文学” 的痕迹反倒淡了。我读整本小说集的感受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对社会中的所谓 “异类” 的关注,这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自己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成为了不合群的一方,这些 “异类” 往往被社会以冷漠甚至粗暴的方式挤压着生存空间和生命尊严;二是作者的文字风格,把人物之间的整段对话以最直白的方式装到一个段落中,每句都用 “我说”、“他 \ 她说” 开头,我姑且把这称之为 “白描式的紧凑感” 吧。按照作家米兰・昆德拉的观点,小说家的智慧是与科学家相反的,科学家是为世界给出确定性,而小说家是把世界的确定性还原为不确定,小说就是为了展现世界的本来面目,充满了谜和悖论的现实世界。所以,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读小说本就不是为了最后豁然开朗的那一刻,仿佛那样才算是读懂了作品,才可以评价作者写的好不好,其实不然,读小说最有味道的应该是释卷后的那一声叹息。用这样的标准来审视这本《平原上的摩西》,我觉得作者做的还不够,起码读完后我没有那一声长叹,而且我甚至觉得世界更加确定了,符合了我对那个时代、那片土地的某种预期。回到开头的话题,其实是作者的文字,把像我这样的读者限定在了 “东北伤痕文学” 的条条框框里。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摩西会跳舞

                              从《文化参考》知道了《平原上的摩西》。先看书,没完全整明白;后看剧,看了两集也没看进去。倒是后面几个故事很有意思。最近连着看了三本集子,爱上了中短篇,困难就是从一个故事怎么尽快转换到另外一个,有时候很难带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是东北的痕迹

                                作为土生土长东北人,书里每个故事的情节,都有着强烈的共鸣。非虚构文学及 “伤痕文学”,我的了解不深,但,这处处的共鸣,就是文学的力量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原上的摩西》,作者要讲的不是持枪凶案,凶案在这里的价值在于他不能回头,可以把所有人物死死地拴在一起。我们要看的,是身在这个不能回头的事件里和这段极有戏剧性的年代里的人。他们既看不清世界和命运的全貌,也没有多少选择,每走一步都感到迷茫和疼痛,但是他们又必须去追寻,去捍卫,去挽留,去做他们自以为有意义的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前些天贾老师在文化参考一期中,聊到双雪涛和他这本书《平原上的摩西》,我便在当地种了草。即刻开始读这本书,甚至是一口气看完了其中同名中篇《平原上的摩西》,也在看完时被双雪涛的文笔和他的故事深深吸引。虽然也在平台看了这篇小说的同名网剧,但我个人觉得影视版改编大大损失了双雪涛小说原本的魅力。影视毕竟是导演个人化的表达,虽然我不喜欢但也不好做什么评价,但在之后继续看完这本小说集,被双雪涛圈粉。我也会继续去读他之前写的其他小说。很喜欢双雪涛最后写到的这句:文学即是生活,无关身份,只是自洁和精神跋涉。希望自己也能更加喜欢阅读,喜欢文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平原上的摩西

                                      有人说,人是从故事里开始了解这个世界的。就从远古时代围着篝火旁边的故事开始。也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会有那种突如其来的故事,想要讲给能够懂得的人听。如果契机适合的话,就会广为流传。喜欢阅读他人的故事,也热爱着这些故事里的人。《我的朋友安德烈》,从出场粉笔能刚好写完他的名字,我就知道他与众不同,果然,最后,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像是一本曾经读过的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大路》里,她终于还是离开了,却一直都在。而他,真的按照她的吩咐去活着。他本性不坏,只是需要一个契机把他拉回大路上来。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普通人的内心有不普通的东西

                                        双雪涛曾经说过,他写作的目的就是想去写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想折射什么大时代,或者用一个人的命运去折射大时代,因为一个人的命运就非常值得一写了。诚如他所言,这 10 个故事讲述的,无外乎是平常人的不得已、平常人的不平常。全书几乎没有任何拖沓花哨的字眼,更多只是简洁平实的叙事和恰到好处的留白,时不时还透露出令人心颤的浪漫和逗趣的幽默感,读起来真是既畅快又耐人寻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欻嘎拉哈的女孩

                                          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那些驱赶你的人,那些容不下你的人,都会受到惩罚。以后你大了,老了,也要记住这个。李斐没有说话,朝窗户外面看着,我不知道她听明白没有。看一下就会含泪,鼻子一阵阵的酸,哭到会抖,缺氧,就像插管从心脏被迅速抽离。委屈,跟随者波光粼粼的湖面,从远方汹涌而至。过去,试图忘记,却总能被召唤。从没觉得哪个导演牛哔过,只有这个导演。哪怕看原著,都没那么真切,看着屏幕,瞬间被穿越,真实无比。公园人工湖面传来斑驳破蓝铁船 “叮~咣~” 的金属声,校园一棵棵大杨树随风哗哗声,广播喇叭里眼保健操的清脆领操声,体活课小小操场上却似万马奔腾疯玩声,几个学生为比试 “皮狗” 撅着屁股在厚厚落叶中训练火眼金睛…… 玉米地无边无际,寒冬黑夜中,却是个平安夜,“平安” 这个名字讽刺无比。十岁男孩撕心裂肺地哭喊着一个人的名字,他童年玩伴,一个女孩的名字。哭声撕扯着暗夜,却也被暗夜吸纳,吞音,消失。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童年原有的阳光有多刺眼,这个夜,就有多暗黑。这是 1996 年的平安夜,无半点平安。悲剧注定发生。应该死的,和不该死的。谁有那么十恶不赦,那么该死呢?杀害一条人命只抢到五块钱,气愤得能笑出声来。整个片子表面上看,慢悠悠的,一个镜头有时候停顿得似乎有点长,急着看下一个镜头,而下一个镜头往往出乎意料,却极为合理,瞬间泪湿眼眶。那么耀眼的阳光啊,晃得人觉得生活如此幸福,那时候的夜晚市区里还能看见星星。大厂、车间、蒸屉、铝饭盒、扑克 、破墙皮子、套袖、白色的确良帽子、料子裤子、抖抖滑滑的镂空翻领衬衫 …… 就算一家人都坐在一起,阳光如此明媚,波光粼粼,呈现的还是 “孤零零”“小路”“只有一条”。​这就是小时候的玩伴,淘、淘得没边儿,却喜欢,怎么都想和他一起玩,划火柴、踢足球、守门、被球踢,即便道歉,也就一说一过一个形式,说过也就说过了,心不在焉,可还是喜欢。愣头青,十来岁,他对女孩子的喜欢,总是过激,可能年纪小,可能不知轻重、不知珍惜,可当再不见时,哭声撕心裂肺,痛彻心扉。天那么黑,只为吃串时偶然的一个约定,小孩子间,有一搭、无一搭,边吃边聊,谁知一个普通的平安夜,注定多年后的阴阳相隔。​​​​可能,现实与想象总不能贴合,总会有偏差,随意的一句问话,这边觉得是撒娇是玩笑,那边却不理解,甚至气鼓鼓,甩狠话,伤人,却在阴阳相隔后,伤了自己,伤了心。才发觉,原以为的无理取闹,是多么的合情合理。原来,小时候相信的,不是因为年少无知,而是与生俱来的灵性、信仰。​有的镜头持续着,反倒是给人以思考的时间,无须像看大片那样时时刻刻准备切换接收信号。可是当看到最后,给你留了那么久,让你反应,可让人反应不过来。明明上一秒还在埋怨怎么剧情没进展,其实已经进展很多,一个入梦的结局,粲然结束在波光粼粼的湖上,结束在两个最亲密小伙伴的面前,结束在其乐融融的游园中。明明看着暖洋洋,心中升腾起无尽寒凉。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