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0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汉字帝国子民的知识福利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文明史。林西莉女士没有使用 “经院式” 的语言,而是使用她特有的表达方式:轻松、自如、优美、动听。虽然她主要是为了普通的瑞典人而写作,但身为汉人对汉字的认知基本限于认识和利用,对其背后的渊源几乎一无所知 — 汗颜😓借用译者的话 “有一点我特别赞赏林西莉女士:既然劳动创造了人,那么我们的祖先创造文字时,肯定会借助于他们创造物质财富时所使用的工具,如 “工” 的论述;我们的祖先在制造工具时,从自身的形体获取灵感,而后又转向文字,如 “鬲” 字。随着考古新发现,她的这种认识越来越深刻”。表达我对林西莉的敬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外国人讲汉字

      这是这套系列丛书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因为作者是 1961 年来华学习汉语的瑞典人林西莉。因为她写这本书是给外国人看的,更像对孩子,少了专家的味道,能把专业的问题讲的通俗易懂。作者来中国期间,中国还处于农业社会阶段,从工业化社会来的作者,对当时中国已经熟悉的场景感到新颖,如作者从中国纸张的发明,也看到中国农业社会万物循环物尽其用的生产生活方式,她来中国的时候,农耕工具都还延续几千年的传统,也发现中国文化的古老和从文字中的传承,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叙述习惯都已经西化,还好我们的文字没有如同日韩的拼音化,保留了象形文字,数字信息化让象形符号化文字比拼音文字能承载更多的信息,现在再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字如何从甲骨文步步转变,对中国文字的伟大更感骄傲自豪。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虽给孩子,亦给大人

        早就卖过这套书的实体书,虽然是一套写给孩子书的其中一本,但这个内容绝对是适合成人,里面的大部分知识是我们也不曾知道的。老朴在得到开始过汉字专栏,但看这本书感觉收获会更大。没想到得到将其电子化了,推荐给每一个中国人去阅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也是给大人的汉字王国

          知道这本书是听了贾行家老师的一期《文化参考》,知道了原来有这么一个瑞典人,写了一本介绍中国汉字的书,而且还特别受欢迎。原本是想给孩子买一本来看的,但是当我读完之后,我觉得这不应该是给孩子看的,这是一本给大人看的书。书中的文字很质朴,确实是适合孩子的,但是内容有关于我们的文化、历史、生活,对小孩子来说是有点陌生。相反,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反而更需要重新认识自己汉字的历史。整本书的脉络也是通过古人的生活来描述文字的形成。作者有一个朴素的直觉,文字既然起源于生活,那么它就一定和古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定是可以反映当时劳动和文化生活中的事与物的。从这一点出发,文字经过了不断的演化,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比如在《诗经》中可以找到四十六中表示蔬菜的汉字,但是在甲骨文上完全没有找到过这些字,以及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上也很少有出现。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谷子的丰收,与邻国的征战,这是重要的事情,才需要占卜和纪念,并刻下记录。以及我们可能未曾想到的,在古代,是不需要种植蔬菜的,菜主要是靠野外采摘,谷物粮食才是农业的主力。可能作者是外国人的缘故,作者对于文字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敏感。我们普通中国人视之为当然,容易忽视的地方,都被作者细心地体察到了。比如作者在台湾看到送葬的队伍,走路时人与人连成一队,手挽白布,身体前倾,于是明白了 “紧”、“继”、“续” 这些字的由来,那个绞丝旁是特别得形象且生动的。总之,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以甲骨文和金文为基础,带我们回到古代,探寻古人是如何生活的,又是如何在生活中创造这些有趣的汉字的,翻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出自一位外国人之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整天守着聚宝盆,却视若敝履。这就是看完瑞典汉学家林西莉书写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时的第一感觉。我们离自己的汉字文化太近了,日用而不自知,近的认为它理所当然,近的竟然忽略了它的 “美”,还有在它身上发生的一段段奇妙故事,而这却迷住了万里之外的林西莉。还真是距离产生美😅林西莉是著名汉学家高本汉的学生,从他那里第一次结识汉字,就爱的一发不可收拾。于 1961 年专门到北京大学来进修汉语,后来在音乐学院学习古琴。她惊奇地发现,即使是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学校只是机械地学习汉字,却很少深入了解它的源头。在中国学习和行走的经历,使她既进入到了中国文化的内核,又看到了发展中的中国现实。她用她扎实的学术功底,佐以大量的文物、汉字演变图片以及现实照片,以字为切口,讲中国历史、民俗、文化,时不时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比。让人真正领略到汉字之美,古人来自自然的超凡智慧,崇敬之心油然而起。这本书不只适合送给孩子,作为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启蒙书。更适合虽然与汉字朝夕相伴,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我们。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是吸引林西莉的问题,也是吸引我翻开这本书的原因。贾老师说得好:“文化就是这样,来自过去的也像是来自远方,就算我们生长在中国,也可能感到陌生,需要从头去学习,很可能是从一位来从远方来的人那里。” 本书的结束语这样写到:尽管书面文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的象形字仍然是书面文字的基础。男人和女人,山和水,鸟和鱼,车和船,竹、木和丝…… 后有的字都以单个或以合成形式出现,就像黑塞的《玻璃珠游戏》一样变幻无穷,各个部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解释。不管一些字在不同的合体字中起何种作用,它仍然保持自己的特征和鲜明的形象。一旦人们记住了它们,理解了它们,它们不仅会成为了解书面文字的钥匙,而且也是了解现实的钥匙,从它们最初成形时的现实,到现在的状况,都能迎刃而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个汉字都有它的故事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一开始看到作者的名字 (林西莉) 还以为是瑞典籍华人,结果人家是土生土长的瑞典人 (Lindqvist Cecilia)。她非常随和,这本讲汉字的书一点也不艰深,有着各种各样引人入胜的好听的故事。中国台湾的廖文豪写过一套《汉字树》,很受欢迎的讲解汉字构造法的通俗书籍。廖文豪是 IT 人士出身,他借用了 “树群” 概念,以一个基本汉字作为主干,生发出其他相关汉字。从汉字的数量和识字的速度而言,他这套书确实很有效率,他的阐述也非常有意思。不过,廖文豪的《汉字树》是纯粹的 “汉字书籍”,它的文化意义和价值逊于林西莉的著作。这也是林西莉相比其他汉字研究专家更受大众喜爱的原因。林西莉讲 “水与山”,她会讲到华北平原、黄河文明,最早的农耕定居的生活场景;林西莉讲 “野生动物”,原始的渔业是怎样的,中国人讲究 “年年有余”,中国青铜时代的渔猎工具,印第安人的 “鹿” 文化和蒙古萨满文化中的 “鹿” 形象有何不同;林西莉讲 “家畜”,鸡鸭犬牛羊,各有各的传说故事,她还说起了剪纸、窗花,那些萌萌哒的民间小玩意儿;林西莉讲 “农耕”,会说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会说到《诗经》里的野蔬草本,会说到 “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的巫山神话;林西莉说 “竹和树”,她说,“没有任何一种植物能像竹子那样深深地感动我”,她细细地描述夏日的竹影婆娑,淡淡地叙述中国文人与竹子之间道不尽的情缘旧事;林西莉说 “书籍和乐器”,中国诗托物言志歌以咏情的意境,中国画水墨丹青留白空间的意韵,中国建筑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的氛围,中国音乐婉转悠扬欲说还休的旋律…… 全部全部都在她的笔下。林西莉还有一部很好的作品,叫做《古琴》,同样寄托她对中国文化的挚爱情深。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图文并茂 收获颇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像译者在文末写到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它进行研究、解释和欣赏,而不管他(她)的民族归属。只有这样才能使它更丰富多彩、更宜于传播和被人接受”。作者林西莉女士是瑞典著名汉学家、作家和中国问题专家,耗时八年完成了这部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看完我非常的感动,也深受启发。通过文字可以感受历史长河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化。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行进,中国文化那惊人的连续性总是带来惊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容详实,有趣,引人入胜。

                  Wednesday,January 26,2022.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适合中国孩子的汉字启蒙书

                    本书是林西莉女士耗时八年完成的一部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字的力作。作品问世后得到广大读者和文化界的很高评价,并很快被译成英文、芬兰文、德文和法文。林西莉女士是瑞典著名汉学家、作家和中国问题专家,20 世纪 60 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留学,后来多次到中国访问,在山东、陕西有她自己的点(村庄),隔一段时间她就到那些地方看一看,从而准确地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化。因此她的有关中国的文章、讲话显得分外忠实、可信。从理论上讲,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文明史。林西莉女士没有使用 “经院式” 的语言,而是使用她特有的表达方式:轻松、自如、优美、动听。因为她主要是为了普通的瑞典人而写作,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和其他方面都比较陌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西莉女士的这部作品,是孩子进行汉字学习的入门书,或者说是启蒙书,当然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去读这本书的话,效果会更好。我觉得读这本书收获特别的大,每一个爱好中国汉字的人,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应该去读一读这本书,这本书真的特别棒。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该被书名误导

                      这不是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而是给所有使用汉字的人的王国。反正我读着时是,一边满脸迷茫,一边深深着迷。感谢《文化参考》,这是第二季完更后贾行家老师荐书目录里的一本。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知道有多大的可能会打开这本书来看。在国外,有很多留学生和华人通过这部作品介绍中国文化。是的,仅凭这些,也值得你翻一翻。作者林西莉是瑞典汉学家,这是她耗时八年的力作,文化届评价很高。而译者李之义又花了二年时间,把它译成中文,称在辛苦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就在前二天,《星球研究所》公众号也推过一篇关于甲骨文的文章。标题是一句灵魂拷问:假如世间没有文字。对,假如没有,会怎么样?我们大多人可能从不会去想过这个问题,文字的演化过程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但同时也充满了难以想像的艰辛与挑战。比如我从这篇文章里就读到一个特别让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数字,之所以说 “匪夷所思”,是因为以如我这样非专业和想当然的视角,一直以为,我们日常离不开的这些文字的起源,已在岁月风尘中洗涤了这么多年了,不应该早被研究和解释出来了吗?然而,事实是 ——“在目前已发现大约 4500 个单字的甲骨文中,仍有近 2/3 无法释读。因此,中国文字博物馆以最高 10 万元 / 字重金悬赏破译人员,可谓一字千金!” 我是正在看这本书时,收到这篇公号推文的,而当我看到这个数字时,不仅让我惊叹许久,同时也感到极致的无能为力。就像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书籍与乐器》里,试图找到解释中国的 “中” 和 “鼓” 字的关联,最终得不到任何佐证一样。真不知道能做点什么,才能平复自己突然变成 “白痴和文盲” 的心情,或许唯有用只言片语写下这些微不足道的感受聊以慰藉,同时作为我很想推荐这本书的原由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轻松又丰富

                        语言生动易懂,但背后却是严谨的考据。翻完收获颇多,不仅知道了更多汉字的始源,有的造字法还能给我不少启发。印象深刻的例子:“息” 是鼻子和心组成的,那古人对 “呼吸” 和 “休息” 的理解显然比我们更受一筹,让我去思考何谓真正的休息。另外就是知道了古人对乌龟生育方式的理解,然后就明白了 “龟儿子” 为什么是骂人的!😅😅😅打算把这本书和张大春的《见字如来》放在一起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小就知道 “中国象形字” 的理论知识,直到今天看了这些书,才真正了解 “字美如画” 的感觉。【宁】字,原来的 “宁” 字是屋顶下有一颗心和一个器皿,当人们经过一天的劳累最后在自己家里休息或吃一点东西的时候,身心充满了安宁的感觉。(PS: 简化后,就体会不到字意了)。【安】字,一个女人坐在屋顶下,就像一个女人在自己家里一样,或许是她在灶坑旁自己感到安宁。【家】是屋顶下有一头猪。【宿】是一个人躺在屋顶下的垫子上。【言】被两个表示狗的字夹在中间组成【狱】,— 指两个人见面像 “狗” 一样 “骂架” 形成的不愉快局面。结果经常是其中一个进了 “监狱”。我是跟着贾行家老师《文化参考 2》来阅读本书的。与林西莉女士一样,也被汉字的美感所俘虏了,这不仅仅是字,还是画,更是从生活经验上、历史变迁中,告诉我们 “古人是怎样运用智慧和自然相处的” 文化传承。本书以字为切口,实际上讲的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趣的一本汉字书。

                            作者结合经过考证的文献、拓片、青铜器、甲骨文字等,将部分汉字的演变历史过程呈现出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一个瑞典学者那里学习中文

                              本书不止是说汉字,而是用汉字串联起相关历史。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去看象形文字的体验,也很有趣,她会提出一些中华民族特有的东西,例如菜刀,例如云雨,例如白色等等。小朋友成年人都适合阅读,确实是经典读物,谢谢贾行家老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画繁至简图意变迁

                                本书客观的介绍了古文字在现代人眼中,是如何表达含义,并传播的。在文字演变上,只讨论了金文与简体,及繁体字的变化过程和差异。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增加秦篆在分析字形演变中的作用,有些字的意思或许会更明朗。PS:书后有按汉语拼音作为编目的字表,可以找单个字的故事,而不用读全书,这个设计很不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来是准备推荐给孩子来看的,不过通读下来发现对孩子的年龄还是有一点要求,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或许至少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更合适些。作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很多常用字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化,故事力和想象力都非常不错,很多都让人眼前一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汉字里那些有趣的故事

                                    第一次这么详细的了解我们汉字的来源、含义以及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里故事。一直喜欢汉字语言,也一直觉得汉语真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那么错综复杂的表达,不同语境下那些有意思的字,甚至因为语气的不同,同样的词语就是不同的意思。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因为汉字的简化革命而使一些字失去了本来寓意的遗憾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由瑞典汉学家林西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孩子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主要选取一些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按章讲述,如人与人类,水与山,家畜,车、路和船,农耕,酒和器皿,麻与丝、竹与树、工具与武器,屋顶与房子,书籍与音乐等,同时分析和讲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加深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市场上关于汉字的书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中国作者写的。作为一个外国人,林西莉对每一个汉字都充满了好奇,比如为什么人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之为 “龙头”?为什么人们把怀孕叫做 “有身子了”?“身” 和 “孕”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中国人见了面不问 “你好”,而问 “你吃了吗?” 等等。书中只讲述了 200 多个 “基本汉字”,它们大多是中国人最早创造使用的汉字。可以说,这是一本孩子学习汉字的通俗易懂的入门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汉语言的根

                                        本书讲的是中国汉字的根,讲一个个汉字的来龙去脉,解释字的结构以及人们所知道的它的最初形式,让汉字变得活生生的,很容易理解。在今天,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生活中、在学校机械地进行着汉语教学,却很少加以解释。作者从事汉语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的形式了解越多,越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汉字。学习本书,我也被汉字所反映的现实以及我作为学生所看到的但实际并没有理解的一切所吸引。本书名副其实,推荐给孩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了纸质版。汉字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其中还蕴含着很多历史的、文化的内涵。这本书虽然是外国人写的,但是可以说比一般的中国人还要懂汉字。看了书之后,我了解到,一个汉字的背后,是一幅简介的画,是一段远古祖先的生活,是千年的文化传承。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