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魂来枫林青
历来人们都认为陶渊明是一位田园诗人,田园诗歌流派的创始人。而生态学的原意,也是关乎家园与在大地上栖居的学问。因此说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生态诗人,亦不为过。陶渊明的人格理想、人生态度及天人合一的诗歌写作,是古老中国留给世界的重要精神遗产。事实已经证明,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更多的金钱与商品的累积,并没有给世人带来应有的幸福,尤其是精神的愉悦。反而使我们在繁忙、快速的日常生活中显得疲惫不堪、失魂落魄。如何让我们的感情更加平和,让我们的兴致更加高远,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加从容,让我们的心灵更加贴近自然、更加充满诗意,千古诗人陶渊明是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的。陶渊明精魂的复归,可以让我们赖以栖居的大地、我们内在的心灵变得更加青翠葱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永恒的文学乡愁1. 得知这本书,是一个周末的午后,带娃在河滩公园玩,点开得到 APP,罗胖在刷书栏目里推荐鲁枢元的这本书。感谢罗振宇老师,点亮了我很多次,甚至让我度过至暗时刻。2. 这本书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很厚实,每篇文章都很有份量,都是走进陶渊明的一个门径,陶渊明的多面需要走进不同的门去观看。3. 这本书看完历时多日,常常是在宁静的午后,独处时,在属于自己的 “心灵空间” 里静静品读,读陶渊明的人生,如品茶,如饮酒,如漫步,可以作为一生的陪伴。下一本关于陶渊明的著作,已排好队,是戴建业老师的《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中国文学及思想史第一人: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化思想史中的奇迹出现了:一位身居底层、细民职业、在陇亩躬耕中留下区区百余篇诗文的陶渊明,竟最终站在了那个时代精神高地的峰巅。陈寅恪赞誉他不但文学品节 “居古今之第一流”,作为 “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同样是位居一流。深谙中西思想史的哲学家冯友兰推崇其人其文:“在东晋名士中渊明的境界最高”,他的诗 “表示了最高底玄心”,他的人表现了 “最大底风流”,已经抵达 “超于哀乐” 的最高境界。当我们享受现代科技生活之时,请抬头仰望星空,想想曾经有一个叫 “桃花源” 的世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道法自然诗人陶渊明天性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全身心地融入自然,为人们在天地间的生存提供一个素朴、优美的范例。唐宋以来,陶渊明声名大振,比如,陆游写诗深度阐释陶渊明:“柴桑自有归来意,枉道人间不见容”,道出陶渊明回归田园本出自内在天性的需求,无关世间炎凉。这本书名 “陶渊明的幽灵”,这里的 “幽灵” 其实是借鉴了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的幽灵学,指的是某种 “精神遗产” 或 “精神的传统”,是肉体消亡之后所产生的更加持久,更加光彩夺目的精神力量。在本书看来,陶渊明的人格便有这样 “幽灵” 般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来源是什么呢?答案就是 “自然”。《陶渊明集》中,他本人提及 “自然” 的地方仅四处,从字面上看不能算多,但于题旨上皆属关键。一是在他 38 岁时因生母孟氏下世,辞官居丧柴桑老家,由生母而念及外祖父孟嘉,在其撰写的《孟府君传》中记述了外祖父关于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的见解:“渐近自然”。这里的 “丝”“竹” 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是经过加工制作的 “乐器”;而 “肉”,则是指 “人声”,即生命体直接的发声,更自然。这同时也表露了陶渊明 “自然主义” 的审美理想:对于文学艺术创作或鉴赏来说,越是靠近自然就越是高妙。一是在他 41 岁时,八月间上任彭泽县令,不足百天便借胞妹程氏病故辞官回归故里,并写下名垂千古的《归去来兮辞》。文中对自己为何辞官返里作了如下解释:“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辞官是对违己自役的官场的摒弃,返乡则是回归天性中的自然。一是在辞官返里的第二年,即 42 岁时写下的《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这首诗中,他把自己摆脱官场的事务纠葛喻为飞回山林的鸟、游归涧流中的鱼,欢愉之情溢于言表。还有一次谈到 “自然”,是在《形影神序》中:“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辩自然以释之。” 文中以 “神” 辨析顺应自然之理,开导世人从生死之惑中解脱出来。此时的 “自然”,已成为人生应当遵循的常规。陶渊明诗文中 “自然” 的意蕴当然并不拘于此四处。陶渊明诗文中讲到与 “自然” 相关的意思时,更习惯于使用 “自”“天”。如 “天道”“天运”“天命”“天爱”,都含有 “自然” 的成分;“自乐”“自逸”“自得”“自为”,也都含有 “自使其然” 的意味。诚如台湾学者李辰冬先生所言:陶渊明的 “行为心情,无往无时而不是自然。由于自然的性格,才能产生自然的风格。” 可以看到在陶渊明的人生价值选择中,返乡归田 —— 清贫自守 —— 见素抱朴 —— 本真自然 —— 诗意栖居,这是一条迥异于现代社会发展导向的路径,也有悖于当代大多数人的人生道路选择。关于 “故乡” 和 “家园” 的涵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是这样认定的,它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已要素中存在。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予。”“返乡就是返回到本源近旁。” 这与陶渊明的 “返乡归田,返朴归真” 简直如出一辙。清代学者钟秀针对有关陶渊明的研究指出:“何必庄、老,何必不庄老,何必仙释,何必不仙释。故放浪形骸之外,谨守规矩之中,古今来元亮一人而已。” 这无异说陶渊明就是陶渊明,是一个超越了固有学理框架和传统认知的人,一个被誉为 “胸次阔达”、能够与天地化一,与万物共荣、随中和而任放的人,一个 “道法自然”“元气混沌” 的人。这样的人,正如 “道” 之本身,其实已经很难用语言表达。“道”,应看作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就已萌生出来的那种 “自然哲学” 的精神核心,它集中地表达在老庄的宇宙论中,也渗透在儒家的天道学说里。即使在墨家、名家、阴阳家以及后世的佛教禅宗里,都时隐时现。陶渊明不只属于道家,也不只属于儒家、佛家,唯有 “自然” 才是他的家 —— 道法自然,他的诗、他的人就是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精神的化身。冗余的话:本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人文学者鲁枢元,《陶渊明的幽灵》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世界生态哲学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最高奖项 “柯布共同福祉奖”。书末作者赋诗一首《集陶诗句・返自然》:万化相寻绎,顺流追时迁。历览千载书,八表须臾还。行行循归路,亭亭日将圆。游魂在何方,复得返自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本书由陶渊明引出发轫于中国的,古老的 "自然" 哲学。同西方的卢梭、华兹华斯、海德格尔等人一样,作者借陶渊明反思了现代理性社会的弊端。为何会借用距今 1000 多年前的东晋人陶渊明呢?自然是因为近代及现代尚未出现,这样具有反思精神的文学家或者哲学家。中华文明近一百多年,始终处于追赶西方文明的进程当中,来不及反思,也容不下反叛。直到最近的这十年,才有些许松动。以笃信科学、理性,来替代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这导致中国的现代文明很难从自然中汲取营养。而信仰理性所带来的 "人的工具化" 的问题,也正在中国社会上演。然而作者持乐观态度,认为虽然陶渊明所代表的自然哲学观早已没有市场,但其幽灵却依然盘桓于中华民族的上空,不会离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主动选择,知白守黑重新认识陶渊明,不是逃避而是主动选择,“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看完全书,我深感回归自然不是一种暂停,而是把自然内化在心灵深处,知白守黑,总能释放光明,享受自然之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物质生活贫困的条件下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的高品位生活。当下疫情,居家十多天了,被隔离被管控刚好制造了一种低消耗的生活状态,种种菜,关注一日三餐,享受劳动,“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心情和状态不被疫情所控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