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0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改变命运从看见内在的孩子开始

    我前一段时间得了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谁都不想见,甚至连接电话这样再普通不过的事,自己也充满了恐惧和彷徨。后来自己选择了做心理咨询。在和心理咨询师交流的过程中,我第一次听到了一个概念【内在小孩】。心理咨询师反馈到,在当下,我的内在小孩已经退化为一个婴儿,把自己蜷缩起来,不敢与外界世界接触,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恐惧。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接纳当下状态,给我的内在小孩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慢慢长大。做完心理咨询后,带着好奇心,我又尝试着在得到上相关的心理课程以及书籍里找到更多的关于内在小孩的解读。## 内在小孩造就了我们的命运武志红老师曾经在得到上的专栏课程里分享过,我们从出生开始,所有的童年的经历,其实都没有消失,而是被印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形成【内隐记忆】。有些人把这些【内隐记忆】的聚合称为潜意识。也有人把【潜意识】具象化为一个小孩,也就是我们的内在小孩。有些人可能会疑惑,这种抽象出来的内在小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试着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过往的经历:我们是否有过在和人聊天的过程中,不知怎么回事,别人一旦提起什么场景或者什么关键词,自己突然就会情绪失控,特别愤怒或者是特别悲伤;我们是否一想到要做什么事情,内心就充满了恐惧,全身抗拒,只想赶紧逃避;我们明明不满意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可在某个时刻却意识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竟是在重复父母的行为。。。我们如果稍微提高自己的觉察力就会发现,自己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但很多行为方式一直在重复着过去的模式。而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中的那个【内在小孩】影响的。这种模式,我们也习惯叫另一个名字,就是所谓的【命运】。既然这就是【命运】,我们还有机会改变命运吗?## 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武志红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一直记在心里:人类最底层的需求就是渴望被看见!哪怕是自己的内在小孩,也是被他的主人看见。而一旦看见了,改变就会自然而然发生了。而《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就给了我们一次不需要去做心理咨询就能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的机会。书里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内在小孩,帮助我们对自己进行一个评测。比如我在抑郁症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对情感非常木讷的人,在别人看来甚至有点冷漠。人际关系中的一些相处之道,我内心总是会有一些抵触,有时候不得不做的时候,自己内心总是会有别扭的感觉。所以经常被人说,不会为人处世。当看了这本书后,再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我会发现自己从小都相当于一个人玩耍的成长,父母从来没有陪着自己一起玩耍,所以自己缺少复杂情感体验,更多的都是非常简单的情感。他人说的话,自己从来只能明白表面的意思,而无法揣摩到那些言外之意。所以自己内心里住着一个缺乏足够玩耍的小孩,而这些行为都是这小孩对自己的一种反馈和回应。当这么想了以后,自己就能更好的和解了。## 带着【内在小孩】视角看他人,也能有更多的洞见同样,我们可以带着【内在小孩】的观点去看看其他人,会有很多不同的发现。比如前一段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郑爽代孕事件,很多人都对郑爽不可思议的行为表示不理解和荒诞。而我却带着一股好奇心,查了一下她的童年经历,试着从【内在小孩】的角度去理解她。比如郑爽的妈妈,从小就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迁移到小郑爽的身上,希望她能成为明星,还制定了一个十年规划。从小到大,妈妈都在替小郑爽做各种选择,也不管她愿不愿意,就好像小郑爽出生的使命就是为妈妈完成未尽的心愿,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郑爽也随了妈妈的心愿真正成为了一个明星,可已经长大了的郑爽也开始意识到,眼前的这些东西可能并不是她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她开始变得不那么顺从,反而越来越叛逆了,甚至对妈妈说:你是不是缺了我一个道歉呢?当然她也并没有得到母亲的道歉。当我看了郑爽的这段经历后,就会去分析郑爽内心住着怎样的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小孩可能缺乏足够的爱,缺乏足够的陪伴,缺乏父母的共情,缺乏父母的道歉,甚至可能有着被抛弃的感觉。当这么多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个内在小孩上的时候,她会做出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行为,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的。而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她贴各种标签,也是对她的一种不公平。## 写在最后《疗愈你的内在小孩》给我们每一个人很好的机会去认认真真审视一下自己,这个既熟悉又很陌生的人。同时也制造了一种可能性,让自己能有机会和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来一次真诚的对话。无论那个内在的孩子现在有多么脆弱,多么悲伤,多么愤世嫉俗,我们都不加评判的去看看他,关注他,拥抱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跟内在小孩和解

      内在小孩是我们从小未曾学习的课题,所以长大过程,我们常会睁着是否要满足他人,而委屈自己,不断两难。本书中给予很多建议,让我们有方向多了解自己,让生命更加安适,圆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疗愈内在小孩

        愿大家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内在小孩,识别自己曾经有过的创伤,并通过疗愈创伤获得新的生活经验和新的领悟,带着健康的内在小孩踏上更加美好的人生之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疗愈内在小孩,拥抱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孩,这个内在小孩不会随着我们长大消失,而是会永远躲在我们的内心角落里。内心住着一个有创伤的小孩会给一个人带来巨大的困扰,他会自卑、易怒、缺乏安全感、悲观失望…… 疗愈内在小孩,就是把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变成健康、快乐的内在小孩,也是让我们变得幸福、能量满满的过程。缺乏爱、缺乏玩耍、缺乏道歉都会造成一个有创伤的小孩,给他足够的信任、接纳,以及足够的爱才能让他健康快乐成长。父母尤其是母亲的陪伴、关怀尤其重要。内在小孩的概念很容易让人想到原生家庭的概念,内在小孩的健康与否和原生家庭的好坏确实有联系。知道内在小孩这个概念对已经长大的我们其实就是一种救赎,也许原生家庭的不堪让我们形成了一个有创伤的小孩,但我们可以做一个好的内在父母去疗愈内在的小孩,重新给他所需要的爱与关怀,让他变得健康快乐。这本书对有创伤内在小孩的人是一个疗愈,对成为父母的人是一个提醒,父母的养育方式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要多投入陪伴、尊重、信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

            小时候总被家人调侃小胖墩儿、大脚丫,性格内向、不会反抗,长大后觉得自己不好看、低自信、很受伤。很多年里,都觉得内心世界里有一个孤单的小孩在墙角,指导参加了一个原生家庭学习班,直到接触到 “内在小孩” 这个概念,记得那天我和班上的同学抱头痛哭。后来总要搜索很多相关的课程和书籍,一直学习。多年过去,终于释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爱、陪伴、夸奖、玩耍和道歉~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曾经以为这句话很美好。毕竟一提起长不大的小孩,总让人不自觉联想到满是童心的天真无邪,和那些童年时光里的无忧无虑。可是,当我读过知名心理学家施琪嘉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后,才惊觉,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内在小孩都是如我们所想地那般阳光、自信、健康且有足够自我认同感…… 更多时候,在我们的成长历程里,一些当时看来不以为然的行为,却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的内心小孩留下了创伤的阴影。这些未能及时得到疗愈的创伤,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并随时都有可能跳出来,或是哭泣,或是自卑,或是无助,或是无力,更或是带着满腔的恶意和仇恨…… 等各种形象来干扰当下的我们:她会让我们的情绪失控,感到愤怒、悲伤、难过,甚至是难以抑制的大怒或崩溃…… 她会时不时地撩拨着我们本就脆弱敏感的神经,让人缺乏安全感,在感情中「作」,工作上没自信,不敢拒绝无理的要求,不懂得争取机会,总是那个只会委屈自己的「老好人」…… 她甚至还会成为我们性格中极度压抑的一部分,比如拖延、懒惰、敏感、脆弱、情绪化…… 诸如此类的性格陷阱。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些如影随形在我们的内在小孩身上的问题呢?在施琪嘉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作者基于 20 多年的心理研究,针对内在小孩的 5 大需要、5 种情绪和 5 个价值信念,巨细无遗地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如何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到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再到如何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 同时,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发现生命中的独特资源,找到自我固有的内在能量,重新整合自己,创造全新的生命体验。这里,我想就内在小孩常被忽略的五大需要 —— 对爱、陪伴、夸奖、玩耍和道歉的需要,分享如下:一、内在小孩对爱的需要我们知道,早期不当的环境和父母不恰当的养育方式,都有可能会让孩子形成有创伤的内在小孩。而其中,最值得留意的是,随着近几年的二胎政策放开,不少家庭里的父母会因为二娃的出生而对家里的大娃有所忽略,这就容易给大娃一种被冷落的情绪,进而大娃会下意识地将这种情绪和不满发泄在二娃身上,比如会偷偷掐二娃。在最近的《奇葩说 7》的辩题《爸妈要不要教哥哥姐姐让弟弟妹妹》中,谢楠在辩论的过程里,分享了她家二娃出生后,已经 5 岁的大娃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不惜学弟弟叼奶嘴和爬行…… 倘若父母未能及时察觉这种情况,并加以疏导和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很容易就会在大娃的心中留下一个不被关爱的创伤内在小孩。缺爱的内在小孩,会倾向于对很多东西都有强烈的占有欲,其表现形式就是「贪婪」,或是对吃的贪婪,则有可能发展为「暴食症」;或是对物质的疯狂占有欲,即我们俗称的「囤积症」或「收藏癖」。此外,缺爱的内在小孩还有一种典型表现,就是病理性的嫉妒。虽说「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但病理性嫉妒的表型更为强烈,甚至会引起深层次的敌意。倘若是身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中,这种病理性嫉妒就会发展为对男性的敌意,甚至会扩大到对所有人的嫉妒。甚至于在「我要是得不到,我也绝对不让你得到,我是绝对不让你好受的」这种过于偏激的想法下,会表现出难以自控的攻击性。由此可见,缺爱的内在孩子,不是以一个特别贪婪的形象出现,就是以嫉妒的、有攻击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形象出现。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什么东西能够让人变得比较温和,变得比较友好、友善,变得单纯而没有什么心机,那就是小时候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二、内在小孩对陪伴的需要毋庸置疑,留守儿童是时下的社会里,最缺乏陪伴的一个典型儿童群体。前阵子看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贫困村扶贫的题材,在村里的留守儿童每周有一次用手机给在外打工的父母打电话的机会,但常常是,电话接通后,那些留守儿童什么话都说不出来,而等到电话放下,却又是满脸的泪水…… 他们说不出话是因为常年不见父母,极度缺乏陪伴后的情感表达缺失;而放下电话后的泪流满面,则是他们内心里极度渴望陪伴的表现。这种早年缺乏父母陪伴的经历会内化在他们心里,导致其成年后的许多现实关系中,常会因为害怕分离,而选择主动结束社会关系,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没有一段关系是值得信任的」的不安全感。三、内在小孩对夸奖的需要过于主动求夸的孩子,其内心总是特别自卑的。严重的话,会发展成为某种病理性的嗜好 —— 不分场合地求夸奖,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自大的表现很容易导致其对身边人情绪的忽略,以至于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严重缺乏共情能力。究其根本,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经常性地训斥和贬低,很少给予夸奖。作者在本书提到说,孩子都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叫作「孩子对父母的道德防御」。也就是说,不管父母对孩子做了多么坏的事,在孩子的内心里总是会这样想:「不是父母亲做错了什么,而是我长得不够好,我做得不够好」。这种情况尤见于那些父母离异的家庭,孩子常会下意识地归咎于是自己的不够好才导致父母之间的分开;甚至有些被抛弃的孩子也会固执地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才让父母不要他…… 被这样的想法包围着,久而久之,他的内在小孩就会处于一种特别自卑的状态。而当他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被霸凌的对象,或是反其道而行之,反向形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内在小孩」,成为霸凌者,或是有情感障碍的躁狂者。四、内在小孩对玩耍的需要我们常会用固有认知里的「玩物丧志」来形容一个喜欢玩耍的人。但作者在本书提到说,他记忆中曾有个老师说过,「你不要认为那些提着鸟笼子,到处遛鸟、不上班的人是不务正业。你首先要想一想,他哪来的能力能使他有那么多的空闲玩。可能你只是在嫉妒他有能力玩,而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必须上班」。虽说这话未免有点过于一针见血(此刻的我,忍不住想起了相声界里最会玩儿的谦大爷),但不可否认,一个懂得玩耍、有能力玩耍的人,他的内在小孩自会是个有趣的人。玩耍可以扩大一个人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大,意味着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妥协的能力、抗顿挫的能力和反思的能力,这在人际关系中尤为重要。事实上,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一定的创造力,也都喜欢玩,喜欢跟父母玩。所以,一个不被允许玩耍的孩子,他内心的心理空间可能就没有那么大。而我们常说的「直男」就是特别明显的缺乏玩耍的一类人,显而可见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是有多容易遭遇挫败感。五、内在小孩对道歉的需要从小缺乏道歉的内在小孩,会表现得比较纠结、爱纠缠,甚至会发展为诉讼型人格障碍,好像天下人都欠了他一样。所以,他可能经常会去投诉,一件很小的事情就能引起他的不满意。其实这样的人我们生活中也不少见,最典型的莫过于「路怒症」,可能别人的车只是不小心别了他一下,甚至只是正常范围内的超车,都有可能引起他的怒火,非要对着干争口气,结果就酿成不可挽回的车祸。之所以会纠缠于这些小事,多是因为在他的内心里,存在着一个很委屈的内在小孩,存在着一个小时候父母从来不跟孩子道歉的内在小孩。而在人类的所有复杂情感中,委屈是一种特别难以言说的情感:多是出于自己的愿望不仅没有被满足,而且没有被看见,也没有被理解。但是,这么复杂的一个过程,只要一句道歉就能使委屈通过被看见、被理解、被安抚,进而得到释放。所以,我们总归是要好好修一修道歉这门功课,尤其是为人父母者,更要学会放下面子,有这份胸襟,为自己的错误向孩子真诚地道歉。写在最后:当我们弄明白了受伤的内在小孩多是源于这常被忽略的五大需要 —— 爱、陪伴、夸奖、玩耍和道歉后,我们自然可以对症下药,通过看见并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来共情他们去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进而改变并重塑曾被摧毁的价值信念,在疗愈内在小孩的过程里,找到自我固有的内在能量,重新整合,成为一个有能力觉知自己、疗愈自己、有价值感,可以自我接纳的全新生命体。诚如荣格所言,「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End-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改变不幸福的状态,从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开始

                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人:别人都觉得她条件挺不错,可是她自己从来不这么认为,总是觉得自己很差,挑什么都选不好的那个,连结婚也是嫁给了各方面都不如她的人。这样的人,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那句俗语:“懒汉娶贤妻”,她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做?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著名心理学家施琪嘉说,这是因为她心里有个受伤的内在小孩,让她自卑,感觉自己不配得到好的。什么是内在小孩?幼年的经历,塑造了我们对自我的基本认知,这种小时候形成的潜意识,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将它称之为内在小孩。受伤的内在小孩,除了让人自卑,还有其他表现:有人特别喜欢黏人,希望时时刻刻和恋人不分离,一找不到人就抓狂;有人总是很难理解别人的情绪,听不懂别人的言外之意,说话做事太直等等。可以说,失控的情绪,敏感的神经,不良的性格这类破坏幸福的种种问题,根源都是内在小孩受到了创伤。身为医学博士,施琪嘉教授从事心理治疗 20 多年来,深刻认识到,如果我们看不到内在小孩受的伤,不知道去疗愈他的伤口,即使我们年龄增长,也无法摆脱他的负面影响。施琪嘉教授总结了他帮助近万人走出心理阴影的成功经验,出版了《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来带领读者以成年人的身份,走回童年,发现自己的内在小孩,看见他的痛苦,疗愈他的创伤,帮他变回健康快乐的样子,找回生命本来的光彩。01 认识内在小孩的样子弗洛伊德有个观点:出生创伤,意思是孩子从胎儿变成婴儿,从妈妈熟悉舒适的肚子里来到陌生的世界,是有巨大恐慌感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感觉是不信任,不安全,自己可能活不下去,特别害怕。他自身没有能力,只能依靠父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最初的感受,进而形成不同的内在小孩。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需要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迎合孩子,竭力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哭了,迅速抱起来哄他,孩子饿了,赶紧喂奶,孩子尿了,马上洗干净。在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想要的都能得到,像个 “上帝” 一样,这种满足感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得到了充分爱的孩子,在 3 个月大会笑了以后,喜欢对别人笑,走出与外界友善交流的第一步。等到他再长大点,开始探索这个世界,他会把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当做工具来利用,包括父母。比如,他可能会拉着父母的手靠近火,当他看到父母猛地拉回手,皱着眉使劲吹,他就明白了,原来这个东西是烫的,可能会伤害到自己,以后要小心。这个阶段,英国的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建议,父母要允许自己被孩子当做工具,可以被无情地使用。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被孩子无情地使用,会不会是溺爱孩子?不会。因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分不清他的内心和外面世界的,在他看来,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比如小婴儿玩躲猫猫的游戏,当妈妈把脸藏在手后面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妈妈是躲起来了,他以为他看不见妈妈的脸的时候,妈妈就消失了,不会到手后面去找妈妈。如果父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全力满足孩子的要求,无条件地爱孩子,愿意被孩子当做工具使用,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那孩子就可以形成健康的内在小孩。这样的孩子,小的时候吃得好睡得好,不容易生病,哭闹了也容易哄好,爱笑,讨人喜欢。长大了自信、乐观、热情、友善,充满正能量,生活幸福。可惜,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很多人的内在小孩都受到过伤害。02 看清内在小孩的伤痕施琪嘉教授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里提出:“在任何阶段没有满足内在小孩的需求,内在小孩都可能受伤”。最常见的伤害,要数疏离。父母不爱孩子,总是冷落孩子,不想理他,不想抱他,不想陪伴他。缺乏关爱,总是得不到满足的内在小孩会变得贪婪,有强烈的占有欲。有的人特别喜欢吃东西,不论走到哪,手里一定要有食物,表现出对食物的占有。有的人特别喜欢买东西,即使不需要,即使没有钱,也控制不了买买买的行动,表现出对物品的占有。还有的人是什么都想占有,特别嫉妒别人拥有的东西,而且他如果得不到,就会想破坏,表现出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这种病理性的嫉妒。缺乏陪伴的内在小孩,总想让人陪着,害怕和亲近的人分开,有强烈的分离焦虑。这样的恋人,想要每天看到对方,掌握对方的一举一动,甚至全方位全天候地监视对方,不愿意对方保留一点点个人隐私。他们渴求皮肤的接触,睡觉的时候习惯抱着对方或枕着手臂睡,自己的皮肤状态经常不好,起疹子,过敏等等。比起被父母疏离的孩子,被父母嫉妒和敌视的孩子更悲惨。有的父母缺乏健康的心理,看到孩子做得好不是真心高兴,反而嫉妒。有的父母因为重男轻女或者家庭关系不和,将问题怪罪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抱有敌意。这些父母不愿意夸奖孩子,经常训斥贬低孩子。不论孩子做了多大的努力,都无法让父母满意。即使周围的人都觉得孩子很不错,内在小孩带来的自卑感,也让他觉得自己不好。生活中,别人夸他,他觉得担当不起,工作中,他不敢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婚姻中,他选择条件差很多的配偶。他们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配不上所有美好的一切。父母不爱孩子,会伤害他的内在小孩,父母不顾孩子的真实需求,用自己以为爱的方式错误地对待孩子,也会伤害他的内在小孩。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可是很多父母要求孩子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不给孩子留一点自在玩耍的时间,自己也不陪孩子做游戏。这种孩子长大后常常只从逻辑层面考虑问题,注重理智不重视感情,不懂变通,别人给他开玩笑他不能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他无法体会,不近人情,成为不讨喜的 “直男”。除了这些,受伤的内在小孩还会带来很多其他负面情绪,比如孤独、紧张、委屈、焦虑、羞耻、悲观、被抛弃、压抑自己、怀疑自己等等。面对这些受伤的内在小孩,我们应该怎么办呢?03 疗愈内在小孩的伤痛施琪嘉教授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给了一些建议:释放自我。最常见的方式是言语释放,别总是说我应该,我必须,试着去说我想要,我决定,这样更容易看清自我。了解自己的身体,明白身体隐藏的含义。比如老是胃疼肚子疼,查不出问题,那就想想自己是不是受了太多委屈。培养对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兴趣。有感兴趣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很好地调节我们的生活节奏,缓解不良的情绪。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冥想,旅行,建立优质关系等等方法来抚慰内心受伤的小孩。海明威说过:“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如果你的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个宝库,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是这个宝库的看门人。如果他闹脾气不肯放行,你就无法调用这些资源和能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施琪嘉教授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内在小孩对我们人生的巨大影响。在这本《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施琪嘉教授将 10 多年的医学系统训练经历和 20 多年丰富的心理疗愈经验结合起来,采用医学 + 心理学独特的双重视角,用专业、系统、有效的方法,教我们看到并回应内在小孩的 5 大需要、释放内心被压抑的 5 种情绪、重塑 5 个正确的价值信念,带领我们的内在小孩走出创伤。不同于外国翻译的心理书,这本书的逻辑及表达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书中举例贴合实际生活,易读懂,接地气。书本采取了条目式论述方式,方便读者直接找到对应表现、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像翻阅字典一样,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如果你想更全面地掌握内在小孩的知识,更好地养育孩子,深入了解别人,认清提升自我,迈向更幸福的生活,那就来看看这本书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五星推荐

                  刚看完第一二节,觉得特别好。我认为自己心里就是存在一个内在小孩,而且这个小孩受到特别多的打击、伤害和否定,因此我呈现出来的就是不自信、厌世、想要逃避现实,不喜欢去主动接触新环境、认识新朋友,因此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压抑,不安心,总是烦躁、慌乱和难受的感觉,日子在这样一天天过去,但我却没有在很好的成长和变得越来越好。希望我能把这本书好好看完,同时也输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慢慢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让自己生活的更开心和轻松一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在小孩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内在小孩,拥有幸福的童年,长大后拥有健康的心态,和成长思维,小时候缺乏玩耍,长大后可能会变成直男心态和缺乏创造力。理解内在的小孩,接纳那不完美的内在小孩,就是在疗愈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的疗愈

                      疗愈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理解某种关系,这才是最大的疗愈。       其实我们几乎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内在小孩,它记忆着我们童年的创伤、卡点。我们的身体会长大,但小时候那个受伤的自己一直卡在了那里,拒绝长大。       所以,我们总会在某些时刻控制不住情绪,退回到孩子的心性,企图用哭闹或者更具破坏性的方式解决问题。       事情过后,你也时常懊恼和厌恶这样的自己,为什么总把事情往最糟糕的方向推进;为什么要说伤人的话;为什么只会用哭来解决问题・・・・・・     其实这都是内在小孩在作祟,同时 ta 也在用这种方式向你表达被爱的需求:你快看看我;不要扔下我独自长大;我想让你抱抱我・・・・・・如果你没有觉知到内在小孩的呐喊,仍陷在无尽的自责和忏悔中,就会被卷入怕什么来什么的恶性循环里。       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曾说:“童年时如果父母没能给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会给孩子造成潜在的心灵创伤。” 当孩子表达出来的感受不被理解、不被看见,甚至被否定、被打压,他的心房便慢慢关上了。从此那个内在小孩的感受就建立了。       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个 “内在小孩”。内在小孩的健康程度决定着我们生活、性格、与模式。没有疗愈的内在小孩,就像一个操控我们肉体精神的掌控者:不愿意看见真相、不愿意承担责任,一直辩解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内在小孩不长大,我们再努力也无法成长,       无论是在童年,还是成年后,当他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爱护,他就会一直蹲在角落哭泣,变得阴晴不定。[玫瑰] 当我们失去和谐、安宁、友善、淡定的时候,当我们躁动、焦虑、孤僻、痛苦的时候,看看我们内心的那个孩子吧,他是多么急促的在呼唤我们的关爱!        此刻,让我们走近他,关注他,倾注我们所有的温情和柔软,给他最无微不至的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拥抱内在小孩,就是拥抱最真实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疗愈内在小孩,拥抱自己

                          一本值得我们去阅读的书籍,什么是内在小孩,内在小孩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孩子。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如果我们很不幸地生长在一个环境特别恶劣、得不到父母善待和珍惜的家庭里,那么在心里的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所以在成长的路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着,疗愈着自己,想安抚内在小孩,首先要学会理解这个内在小孩,一个孩子内在的好和坏取决于他的感受。缺乏爱的内在孩子,不是以一个特别贪婪的形象出现,就是以嫉妒的、有攻击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形象出现。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有什么东西能够让人变得比较温和,变得比较友好、友善,变得单纯而没有什么心机,那就是小时候父母给孩子的足够的爱。理解内在小孩,就是与自己和解,我们疗愈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理解某种关系,这就是最大的疗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在孩子幼年、童年、青年期的陪伴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发展,影响深远。作为成年人,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在小孩,他的表现、他的需要,也更有助于帮助和支持内在小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治愈了内在的小女孩

                              这本书的章节不多,但是精华都在篇章的开头,针对不同的阶段分出了不同的内在小孩。生活里我们可能是个大人,但心里面我们可能是个小孩,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给了我启示,也让我看到了我自己内在的小女孩。1⃣️不被满足,内在匮乏的小孩因为马上做妈妈了,所以我自己在做妈妈的路上,也算静心读了几本育儿理念书,在回忆自己成长的路上,我很想抱抱我那个心里的内在小女孩,也就是我自己当妈妈,当个还算理想的妈妈,因为成家后,我自己的妈妈已经被我分割了,我知道很多机会都不会往复,但可以适当修复和维持那么一份血缘相承的关系,当然我被推到了婆家,我也深谙婆婆不是妈妈,也不能过度移情,她也不能是我理想里的妈妈。因为内在小女孩当初受到的委屈和漠视,成年后内在的匮乏感多表现在花钱买快乐上,我觉得这是我要改变的。2⃣️内在小孩被一段关系滋养了我很幸运的遇到了我的先生,我们都关系很融洽,他的所言所行也滋养了我,让我没有继续重复之前的那种关系,转而大步往前走,开始了不一样的生活轨迹,我们养花养娃养心智,期待未来的十年更多年可以有自己的癖好,一起对抗生活里的不确定性。这种感觉真的很棒!以至于我很想给我先生多生几个宝宝。3⃣️内在小孩寻找母亲环境,也看到周边人的模样其实,我很早就明天不能反求诸己,苛责与人。我能清晰的看到我自己家庭和工作上的亲戚和朋友,他们的状态,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也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多读了几本书而沾沾自喜自诩自己懂得,但作为一个妈妈,也特别瞻望和恳切认可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我要继续懂得,懂得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渴望超级大脑的路上,沉浸式认知颠覆,不愿把自己的时间放在刷抖音、逛淘宝上。总之,谢谢我的得到电子书,我有一个愿望,希望我的四十岁和五十岁面庞看上去是一个深邃温柔有智识的风骨和面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30堂深度成长课,照亮童年阴影里的大人和孩子

                                明天就是期末考试,刚上一年级的女儿躺在床上,告诉我,她很紧张。“为什么紧张呢?” 我问她。“我怕自己考不及格。”“你不会不及格的,平时的练习你都做得很好,都是 90 分以上,而且我们一起复习过了。你们老师还表扬你是班里的 5 个学霸之一嘛!”“妈妈,如果我考不及格,你会骂我吗?就像米小圈的妈妈那样。”“不会的,就算你考不及格,我也不会说你的;而且你肯定不会考不及格的。” 女儿点点头,带着丝丝紧张入睡了。我觉得女儿有些不自信,不仅仅在学习上;还有表现在学滑冰的时候,做动作总是很谨慎,求稳,放不开。之前她总觉得自己滑的得不够好,因此遭遇了一次情绪瓶颈期。而她不自信的原因,我们始终没有找到。直到读到《疗愈你的内在孩子》中的一段话,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身上的不自信,常说 “我不行” 影响到了她。“父母就像镜子一样,但是有时它并没有照出孩子的价值,反而照出了父母的阴影;父母把自己的阴影投到孩子的身上,使孩子一辈子都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中。” 从没想过,“原生家庭”、“童年创伤” 这些被热议的词会和自己有关系。因为我忽视了自己内心中那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小孩带着我的成长记忆,影响着我的人生。也许有些成长记忆算不上创伤,但仍然会给以后的我们,投下阴影,带来缺陷。比如 “直男” 性格,可能就是幼年缺乏玩耍而导致缺乏复杂感情体验而造成的。而我的阴影,大概来自于童年父亲的严格要求,正如书中某个案例提到的,“父母夸我的话,都是我从他们的同事那里听来的,他们在他们的同事面前夸我,但从来不在我面前夸我。” 通过孩子,我发现了自己的内在小孩,要么我又该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阻断这种创伤再投影到下一代身上呢?心理学家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给出了 30 节深度成长课。书中针对内在小孩的 5 大需要、5 种情绪、5 个价值信念,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帮助读者重新认识自己、补足缺失、重塑整合自己。这是一本没有阅读门槛的心理自助书籍。书中没有大段的理论、难懂的名词,有的是娓娓道来的各种故事、童话、电影和案例,作者妥帖地把心理学分析融入其中。作者施琪嘉教授,不仅是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同时也是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中国精神系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01 看见内在小孩孩子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对于大人们来说,是喜悦、是希望;但对于孩子自己来说,是惊恐的,他离开了充满安全感的母体是惊恐的,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所以,内在小孩原初的状态并不总是感到安全友好的。如果,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要求他伤心了不能哭、哭了要及时忍住,要求他孔融让梨、孝顺父母・・・・・・那么孩子会感觉不到现实对他多么友好。这个带有创伤的内在小孩会一直躲藏在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给之后的人生带去种种困扰。比如,拥有缺乏玩耍的内在小孩的人,成年后就表现为直男,因为他可能只有简单情感,表达自己想法时,很少考虑到别人,这会给他的人际关系带来挫折。比如,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人。在外面消费,服务员拿错了东西,但道了歉、换了东西;他还是不依不饶,还可能情绪越来越激动。因为他的内心存在着一个委屈的内在小孩,因为小时候父母从来不跟孩子道歉而形成的内在小孩。再比如我自己,因为小时候父亲的严格要求、缺乏夸奖,形成了有点不自信的内在小孩。每当遇到需要挑战的事情,第一反应总是 “我不行”;这给生活和职场都带去了一些困扰。《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作为本土心理学书籍,里面的案例都很接地气,符合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让我们特别容易产生共鸣共情。这样对照了书中的 5 大需要(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5 种情绪(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5 个价值信念(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我们就能发现自己的内在孩子,看见内在孩子的创伤。02 学习疗愈自己前段时间,看了由赵薇发起的国内首档女性独白剧 ——《听见她说》,讲述了八个主题故事。其中有一集《她和她的房间》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情节。从小目睹父亲家暴母亲的孩子长大后,面对自己 2 岁儿子吃饭不乖、食物撒了满桌的时候,顺手就给了儿子一个大嘴巴。不知道这位新手父亲在事后有没有自责,但我们都看到了他内在小孩的创伤,而且这种创伤会让下一代生活在其阴影之下,或者代际传递。更可怕的是,这种传递可能是无意识的。比如很多地方的传统中,女性不能上桌吃饭被看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种约定俗成的定位,让很多女性产生了” 我不配 “的内在小孩,面对别人的夸奖就会害羞否定自己的成绩和努力。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下一代的孩子,我们都必须去主动寻找那双 “灰姑娘的水晶鞋”—— 疗愈自己内在小孩的契机方法。那我们应该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孩子呢?学会自我释放,不再压抑自己。你可以选择用激烈的语言去表达,进行言语释放。也可以试一试用 “我必须”、“我应该”、“我不得不” 陈述一些事情,比如 “我不得不对领导点头哈腰”,然后在用 “我想・・・・・・”、“我要・・・・・・” 去陈述;去看看你的信念是不是都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而你把这种压抑变成了自然,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然,作者也告诉我们,没有觉得的自由,你的自我释放不能张扬到让别人不舒服。甚至受伤。而是在自我释放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学会自我认同,不再怀疑自己。包括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社会上的以及 “大我” 的自我认同。生理上的自我认同就是性别认同。心理上的,跟父母的指定有关系。比如《听见她说》里面的《云重传》, 讲述了一个从小被当男孩子养的女性故事,她的自我认同就可能出现错位。社会上的自我认同需要和心理的自我认同去协调统一;而 “大我” 的自我认同,需要一定的年龄、阅历和见识。“你的自我认同在哪个级别,取决于你的眼界,你的见识。” 我们还可以花钱购物安抚自己,营造类似母亲的环境增加安全感,阅读哲学书籍向内探索自己,或者冥想、做运动等呵护自己的身体;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整合。疗愈创伤一定会有了解剖析自己、揭开伤口的一定过程,然后释放自己、认同自己,通过一些方式安抚自己、重塑自己。而后,内在小孩才能为我们打开 “宝库” 的大门,开发自己的未知优势。03 引领孩子成长当我们开始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时,也需要去学习如何让自己的下一代拥有健康快乐的内在小孩。我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那种对人友好,大方得体,遇事沉着稳定,同时又能不停向前探索的能量的人,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而这种赤子之心,是需要合适的环境去孵化的。恰当、稳定和持续是 3 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恰当。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陪伴,让内在孩子体会安全感和信任;不要吝啬夸奖和道歉,孩子需要你的肯定和理解,这样内在小孩才不会不自信和委屈;让自己成为有趣的大人,成为孩子的好模板,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共情,充实内在。稳定。不要让孩子频繁变换生活环境;和孩子之间有固定的仪式。持续性。你对待孩子的方式都要发自内心。比如,你夸孩子不能因为他成绩不好,就不夸他了。养育孩子不是简单地把孩子养大,而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逐渐感觉到声音、腔调、味道,进而慢慢地听得懂、看得懂养育者对他的态度和情感,而其中他最应该感受到的就是 “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爱的”。孩子也是我们的镜子,养育他们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疗愈创伤的一个契机。————————“如果你的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个宝库,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是这个宝库的看门人,如果他闹脾气不肯放行,你就无法调用这些资源和能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正如书封上所写的那种,《疗愈你的内在小孩》的 30 堂深度成长课,是一次 “探索自我、解开心结、理解人性、处理冲突、体验关系、走向疗愈” 的旅程。愿你能在这趟旅程之后,活出强大、自信、内在安稳的自己;也能引领孩子成长为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大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疗愈内在的小孩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内在的小孩,不管内在的小孩是什么样的,请看见他,拥抱他,用现在你的力量去支持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书中能找到一部分自己的图式和自我接纳的工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一本书

                                      将本书给那些在意自己和家人身心健康者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原来生活里的很多行为都来源于童年时期接收的对待,没有完美的父母,拥抱自我的内在小孩,学会疗愈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推荐给新手父母父母

                                          感觉适合作为新手父母的育儿指南。我是带着怎么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的目的来读的。很可惜,并没有找到答案。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