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700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讨厌的勇气》…自由我先干为敬,讨厌你可以随意…

    这本书读了好几年又好几遍,书评也是写了又删,终于在这个下定决心不看正书的天南地北的春节,换了个闲心,好似一下子摸到了那些弦。自卑感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一一自卑是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自卑感并不是坏事。我们人类,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站立,是在追求优越性;他们学会语言,与其他人沟通,是追求优越性;科学不断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自卑感更为重要的是,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拥有自卑感的人更知道合作依赖。更有意愿组建人群社会。且不说婴儿与产妇,一个强壮的雄性个体人离开社会也无法生存。所以说离开人际关系谈人的幸福与烦恼都无意义。阿德勒因此如是说,一切烦恼,都源自于人际关系。自卑情结社会越来越复杂强大,个体人已经不再需要强大的人际关系和个体能力来维持生存,因此自卑感相比而言有些过剩。多余的自卑变成敏感的自尊,最后演化成自卑情结。比如 "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找不到对象",或者 "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 这样的想法。这些就超过了自卑感的范畴,是一种自卑情结,是用自卑感作借口来逃避,或者说以自卑感为武器来防御受伤。是你自己选择了不幸自卑情结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旨在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 "不幸"。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 "不改变" 的决心。只要躲在自己"不幸"的壳里,就可以尽可能少地和别人发生关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或者伤害,还可以用自卑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只要选择把自己的不幸当做武器来用,那人就会一直需要这种不幸。所谓不幸,都是我们认为的或定义的不幸。课题分离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进一步说,人际关系造成的烦恼,其实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自由,就需要付出不被接受的代价,被讨厌的代价。换句话说,"不想被人讨厌" 是我的事情,但至于 "你是否讨厌我",和我无关,那是你的课题。可课题是谁的呢?谁承担后果,那就是谁的课题。这已成为现代心理健康的一个基本常识,谁痛苦谁改变。共同体感觉高级的幸福来自人际关系中的 "共同体感觉",一种持续的贡献感。这种贡献感,依然与他人无关,无需为共同体牺牲自己。这种贡献和价值,虽然是在这个共同体中得以体现,但最后的结果依然与他人无关,你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或者回报。阿德勒把这一共同体的感觉称之为自卑的超越,用初级奖励来说,这个共同体越大,存续就越久,可以久到想像中的永恒,为共同体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目的是让自己的名字与永恒的共同体相关联,从而获得幻想的永生意义,个体则幻生崇高感。每个人都可以积极的改变阿德勒心理学是个体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这根积极的弦就是,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你的一切现状,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既然是可以选择,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变。不是改变 DNA,不是改变过去的经历,而是改变对这不可变的两者的接纳与认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一种关于 "勇气" 的心理学。我们需要一种主动赋予过去经历意义的勇气,需要主动接纳过往的勇气,需要主动选择改变的勇气,需要在各种关系中被讨厌的勇气。爱你,但与你无关。自由,我先干为敬,讨厌,你可以随意……(石木翻书)

      36
      5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阿德勒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通俗类哲学书。书中通过一位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教授和一位迷茫的青年的深夜对话,阐述了 “心理学三大巨头” 之一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主要思想。作者用对话展示智慧,用案例透析道理,用不断颠覆你思想的观点,帮你解决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在意别人的视线、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着,这或许能够成为一种人生路标,但却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即使自己再完美也会有人不喜欢你、不认同你。如何消除这种烦恼?阿德勒提出了 “追求优越性”:自我不断前进,不与别人比高低。也就是说,我们要放下与别人的竞争,追求自我的超越,与 “理想的自己” 进行比较。找到了最真实的自己,前行就不再迷茫。我最喜欢的观点:“此时此刻。” 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我们能拥有的只有当下。我试着改变自己,聚焦 “此时此刻”,开始学会珍视每一个当下,尽量一心一用,不对过去感到焦虑,不担忧未来。我因内心的改变而豁然、充实,尽管完全实践它还需要时间。

        12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人岸见一郎,古贺史健的作品,这本书通过青年和哲人的问答式辩论,告诉读者一个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即 “如何获得幸福”,这一切的讨论都是建立在阿德勒思想的基础上的。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们很容易进入青年的心理历程,那个青年就是我们自己,青年的困惑也是我们的困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我自己也是如此,但当青年提出获得认可的观点时,哲人却告诉青年,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当我们静下心来时,不得不说哲人的说法是对的。我们总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认真想过,得到别人的认可,满足别人的期待,这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吗?书中有个词叫 “人生谎言”,如果一切都不是按自己的意愿来,努力活在别人的期许中,却忘记了自己原本的初衷,一个又一个的 “人生谎言” 让我们逃避现实,那越走越偏的迷路人还会感到幸福吗?过多的意识只会束缚着我们,让我们裹足不前。这本书中 “课题分离”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几乎每个人都觉得童年是最无忧无虑的,长大了的人看着各种烦恼,每日都感到疲惫不已,阿德勒对于这种情况提出了 “课题分离” 的观点,正确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课题,放下别人的课题,这会让我们减少许多烦恼。书中提到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人生是点的连续,而非直线式的,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所以 “此时此刻” 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幸福感不是来自于到达山顶的那一刻,而是将登山这事本身当成乐趣。前面说到如何获得幸福”,在文中的最后,作者给出了答案: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引导之星,即他者贡献。哲人说到: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 “他者贡献” 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人生是一场修行,一场关于接纳自我的修行,各自修行的路上,勇气需要自己赋予。

          5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被讨厌的勇气》 (“自我启发之父” 阿德勒的哲学课) 作者: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翻译:渠海霞 👉🏻本书评价五颗星!🏻️这是一本关于我们自我发现和自我疗愈的工具书。我一口气读完,发现自己已多年未有如此这般认真、孜孜不倦的感觉了。本书以哲人和青年的对话形式,答出了三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以及 “我将去到哪里”。这本书,具备工具书的特质,在仔细阅读中,经常会有 “拍大腿” 的感觉:太棒了,我原来是这样的! 🏻️它加深了我对人性的理解,同时帮助我发现了隐藏在记忆深处又一直影响着我的 “自卑”,让我抗拒改变的 “借口” 无所遁形。原来,我们一直缺乏勇气让自己过得更好。 🏻️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也许阅读过程中你会被作者的 “犀利” 颠覆三观,心生不爽。但不爽过后,抬头看窗外,满目清凉,世界会美好很多…… 🏻️本书中能与我产生共鸣、引发思考话语摘录~~🏻️1. 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2. 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 “目的” 而活着。 🏻️3. 你 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 “不改变” 的决心。(深挖人的内心深处,或者是另一个自己,如果不看本书的话,这一句估计你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4.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 “勇气”,可以说是缺乏 “获得幸福的勇气”。(缺乏改变的勇气) 🏻️5.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句是本书重要的观点之一,想想是这个道理,如果仅仅是你一个人生活在宇宙中,那就没有了烦恼,实际上是没有了比较) 🏻️6. 不在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就会大大减少。(实际上是教人与人为善,尽可能关注对方的优点,如果能够体会到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会轻松的多,对世界的看法也就会截然不同) 🏻️7. 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需要去寻求认可。(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8.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无视其本人的意愿强迫其 “改变”,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9. 学会课题分离,分清楚是 “你的课题” 还是 “我的课题”。(比如孩子学习那是孩子的课题,家长尽量少干预;看到你的脸的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左右) 🏻️10. 最重要的是不 “评价” 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谢谢”“我很高兴”“帮了大忙了” 等等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11. 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 “此时此刻”。(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谈现在) 🏻️12. 我的力量无穷大。(如果 “我” 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来改变而只能靠 “我” 来改变)

            5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个世界无比简单,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这句话,有一点反驳的意思,看完这本书后懂得了阿德勒所说这句话的真正意义。阿德勒思想有很多反人性道理,和现在普遍共识的思想是反着来的。可以说阿德勒思想有上下两部分组成,不是单独存在,不能用两个道理来理解,两部分一起才是完整的一个道理,只学一个道理可能有杀伤力。如:先自由,在看共同体,也就是幸福。但普遍人们是有先成功然后自由的想法。还比如先看当下,在看目标。但普遍人们是为了成功每天每天努力。最后发现世界如此简单,不是世界真的简单,把世界变成简单,找到自己,先自由,在看目标,在看共同体,在看幸福,也就是把复杂的世界里跳出来,简单的自由开始,找到幸福的过程。但自由永远是最重要的。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亮出棱角,修炼一颗自由强大的心!

              这本书是日本哲学家岸边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一起写的。乍一听书名或许会觉得奇怪,人人都是求认同的,怎么还有人 “希望” 自己被讨厌?众所周知,求认同特别需要勇气,那被讨厌又需要哪些勇气呢?

              书中讲的都是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 “心理学三大巨头”。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是以青年和哲人对话的形式,向我们阐述阿德勒的思想。这种形式特别有代入感,因为 “青年” 的提问很像我们,而有时候看到 “哲人” 的回答我们也会有很多不同意见、会去反驳,别急,往下看,这些问题几乎都被青年提出来了,而哲人的回答也可以说是一步步解开疑虑。


              看完这本书我有很多启发,比如:
              他说 “自卑感不是坏事,它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但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成某种借口。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比较,而是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我深刻认同,最近一年我的原则就是 “不攀比、不刻意、不强融”,相比之前,活得更轻松自在了,少了很多顾虑和担忧。心怀自卑感,也可以有一个坚固的核心自我,时刻敬畏、不卑不亢。因为怀有自卑感,即便别人把你捧上天,你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因为没有自卑情结,他人的评价可以让我们反思,却不会带来自我怀疑。
              他还强调了 “目的论”,这部分内容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可以相互补充。弗洛伊德会提出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童年对以后产生哪些巨大的影响,而按照阿德勒来看,本质其实是自己 “不想和父母和解,想把这一切归于爸妈的错” 这个目的,才驱使人选择自己有扭曲的性格,不幸的童年只是借口。阿德勒非常强调选择,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模式,完全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他人、与以前发生什么都无关。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因此他提出我们要学会改变,不做会找借口的弱者,而要做改变的强者。所以,岸见一郎说,阿德勒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
              有勇气,要成为强人,首先得是个自由的人。而自由的人,就要有不怕被人讨厌的勇气。这里不是指故意做什么让别人讨厌,而是说不再担心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喜欢。是啊,假如我们想博得身边 100 个人里所有人的喜欢,先不说这 100 个人素质、性格、人品、能力各异,有的人仅仅因为你长得特别好看也许就讨厌你。你看,有些时候,问题出在别人身上,而我们还在傻傻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想让所有人喜欢,就会去讨好、取悦、患得患失,这过程中必然会丢弃很多自己的东西,最后就会活得不像自己。我很赞成,做人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真正喜欢、关爱、在意我们的人从来都不是很多,不是吗?敢亮出自己的棱角,才能收获真正的同行者。所以阿德勒也强调,人际关系是烦恼之源,也是幸福之源。
              这里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就是亲密的人讨厌我们、不接纳我们怎么办?阿德勒说,别人怎么对待我们,那是他们的课题,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我看来,不干涉他人课题指的是划清界限,并非推卸责任、疏远他人,更不是消极应对,不改变、不作为。比如,别人讨厌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剔除头脑里一些诸如 “必须”“应该” 等等的不合理信念。
              当我们被亲密的人所伤害,难免会想自己已经这么掏心掏肺了,对方 “应该” 足够理解和接纳自己。而事实上,有时候我们自身竭尽所能也无法改变对方,那么 “希望亲密的人足够理解和接纳自己” 就是我们的课题,而 “是否接纳我” 就是别人的课题了,就像哲人举的例子,他说,课题分离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我把马牵到河边,但是否喝水,由它自己决定。不被喜欢、认可、理解、接纳、包容时,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去不断进步,但如果认为 “他应该接纳我,他怎么这么对我呢?” 就是干涉他人的话题了。有时候,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你不可能强求结果尽如人意。
              “控制” 本身就是心怀恐惧,害怕失控。现在很多人都失去了自己的界限,尤其是家庭之间界限不清晰、浆糊逻辑、彼此干涉、纠缠不清。这部分说来简单做起来难,或许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修炼。
              阿德勒还强调 “共同体感觉”,他说这种幸福才是人际关系的高级状态。他提出了建立共同体感觉的三个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并强调这三步环环相扣。因为自我接纳,所以不怕背叛,有了他者信赖,因为有他者信赖,所以愿意做他者贡献。存在即有价值,当我们觉得对别人有用时,也会增加生活的勇气。
              人生只能向前,修炼一颗强大的心谈何容易。但无论如何,或许学会课题分离,敢于亮出自己的棱角,不害怕被讨厌就是一个好的起点。赋能可以找他人强强联合,但勇气,总是需要自己赋予。

                10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当然,我们不可能让人际关系消失。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矛盾就在这里。道理都知道,但是真的要消除人际关系带给我们的烦恼,又谈何容易。人生来就不是一座孤岛。知道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

                  4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超越万维钢解读的原书

                  以前看万总解读的书,总觉得解读版本甚至超过了原作。万氏解读总能给人连珠炮一样的洞见,逻辑环环相扣,文笔又具备爽文的各大要素。你不得不佩服,他会读书,更会讲书。因此我一般都很少再去仔细看原作了。直到看到这本。当然不是说万总的解读不好,而是说,真正的好书,需要细读,而越是细读,就越会有 * 比好更好 * 的感悟。阿德勒,课题分离,勇气。希望每个人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一个真正的强者,拥有不竭的勇气。原书评分 5 星。值得推荐。

                    4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容易读出鸡汤的味道

                    “听书” 有不错的解读,修炼内向的强大,人类的生物进化落后于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人际关系基于亲缘,社会进步的标志是陌生人之间的协作,这样社会的协作更多的反人性(动物本能),随之而来的是现代社会的烦恼(抑郁),看一些哲学书,对自己人生进行审视,回到初心(上帝视角),比如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的”,细读老子《道德经》也是同样效果,日本人特别是翻译的作品有些啰嗦和绕口。适合闲读。“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道理没错,但典型的日语叙事,“上德不德,是以为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阿德勒心理学

                      带着不认可,逆反的心态读完了。始终没能理解阿德勒心理学,觉得作者绕了一大圈,回归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一个简单的结论。过程有点复杂,有点接受不了,结果是认可的。也许对我来说,时间还未到。总结起来就是,你让我喝水可以,但不用这样把我牵到河边,我自己知道喝水。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转了一圈再回来,就认真的活在当下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 (哲学家)、古贺史健 (自由作家)。全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论辩,对阿德勒的思想展开论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 "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我觉得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是为 "活得更好" 而服务的。人们研究这个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绝不是为了装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是为了使人类或使自己活得更好、获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记里也说了 "哲学用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语言叙述,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太专业晦涩的词汇,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书中 "青年" 的困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而 "哲人" 的解释完全是反常识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会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被惯性束缚了,觉得无路可走了,不如换一个思维试试 (反正都无路可走了,换个方向又不会怎样)。比如我们惯于把现在的困境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甘愿让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变,其实这只不过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比如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都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怕被别人讨厌、我们私自对别人进行干涉、我们时常和别人争斗,其实进行题分离、把他人当作伙伴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简单、轻松;比如我们不断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他者贡献中获得价值感,而他者贡献又与他人无关,不需要别人付出对等的回报、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比如我们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目标、目光总是聚焦于未,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于当下,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到某一个节点该的自然会,所谓 "你若盛开,清风自"(体会一下与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设立一个目标,焦躁迫切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甚至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活(心灵)的束缚

                          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很多人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但是,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而人们又经常借 “爱” 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但是,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很多人觉得只有当上 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人生才真正开始,现在的生活不叫 “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是,现在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因为人际关系,人们会有意识的克制自我,从而不能有勇气真正的表达自我,因此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同与支持,但同时会去迎合他人的需求,这种以牺牲自我来博取认可的行为我们称之为 “被讨厌的勇气”。 在人际关系中找寻的幸福就是学会自我接纳、充分信赖你的伙伴,不断为他人贡献价值,活在此时此刻,分清问题的本质,做到真正的有勇气接受别人的讨厌,跟随自己的内心,做回真实的自己,主动选择能带来幸福的事情,让自身在幸福中贡献自身的价值。

                              5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过去未来不存在,我只有此时此刻!

                              我愿花至少 16 年去实践之!希望认真生活非常重要,但仅仅如此还不够。阿德勒说:“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如果不懂得如何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就会因为想要满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伤害他人而导致虽有自己主张但无法传达,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人的确很受周围人的欢迎,或许讨厌他(她)们的人也很少;但另一方面,他(她)们也无法过自己的人生。对于像本书中出现的青年一样,已经接受了现实洗礼、烦恼多多的年轻人来说,哲人所说的 “这个世界无比简单,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 这样的话也许很不可思议。自称 “我的心理学是所有人的心理学” 的阿德勒也像柏拉图一样没有使用专业术语,而且提出了改善人际关系的 “具体对策”。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你变智慧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一) 缘起《嫌われる勇気》在日本 2013 年 12 月出版发行,我在 2014 年五一,购于蔦屋书店,当时超级气派的堆头。2015 年 3 月,国内有了翻译版。比绝大多数人,早十个月读完这本书。今天抽出时间,通读一遍中文译本。(二)爱是如你所是,并非如我所愿这是我的读完本书最大的感受。在人与人互动的过程中,最怕强求。以前我就有 “强人所难” 的毛病,读完这本书,在给别人建议的时候,都加个头,加个尾。“我个人不成熟的小建议~~~对你来说也不一定有建设性,听听就行,别当真!” 语气缓和了很多。从此戒掉了 “我都是为了你好” 这样没有营养,杀伤力极强的正确的废话!后来,学了花姐的沟通训练营,就极力控制自己提建议的欲望。其实,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100% 负责。我们爱,就爱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期待的,想改造的样子。同时,我们也要捍卫自己的边界,你可以提建议,但是,最终,我做决定,走我自己的路,这就需要 “被讨厌的勇气”!(三) 我是妈妈👩,绝不鸡娃👶纪伯伦曾写过一首抒情的小诗:孩子只是是借我而来,却不是从我而来;虽和我同在,却不属于我。可以给孩子以爱,却不可给他以思想,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孩子们有自己的天职和使命,我只需要去爱,去陪伴,去倾听,去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条件。何帆老师在 9 月 8 日的 “启发俱乐部” 答疑的时候,闪出金句 “与其鸡娃,不如鸡自己!” 当时我点头如捣蒜!我被一群扑在孩子身上的全职妈妈们讨厌的 “佛系妈妈”,从不报各种班 (尤其不报外语班),就希望娃健康快乐成长,训练体能,疯狂玩耍,未来有的是机会学习!而是从目前表现来看,非常理想和满意,无条件的爱才是真谛。(听上去有点鸡汤!)(四) 关你屁事,关我屁事虽然是比较低俗的表达,但蕴藏着朴素 “课题分离” 的哲学道理。《奇葩说》的金句女王傅首尔曾说 “但行好事,管好自己,不渡他人!”(五) 推荐指数(五颗星) 如果快速,一口气三个小时就能读完,需要用余生去修炼。共勉!二〇二一年十一黄金周的第六天读完《被讨厌的勇气》的小芳同学,👏祝城邦的小伙伴在读书中增长智慧,在实践中不断修炼!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你人生处于裂痕与迷茫时,这本书会很好地治愈你。人生没有意义,活在当下,认真过好每一个每时每刻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疗愈。别痛苦也别抱怨,从自己做起主动融入到社会中成为勇敢的个体,为他人贡献,即使其他人没有跟随或反馈。这其实是我们自己对幸福的期盼和行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带来勇气的书

                                    让我对因果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并且重新理解勇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心不静勿读书

                                      浮世杂念太多的时候,不建议看需要深度思考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如走夜路,幸好心底有灯

                                        ” 如果你感到自己正处在黑暗之中,你要做的不是犹豫,而是开灯。“这是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中写到的一段话。本书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书籍,读者可能包括心理学爱好者和遇到人生问题而来寻找答案的人;对于第二种人,我可以回答,在这本书里能找到点亮人生之灯的开关。而这盏人生之灯,来自于心理学大师阿德勒。作者岸见一郎用对话体的方式,通过年轻人和哲人的问答,将阿德勒的观点通过哲人之口娓娓道来,慢慢点燃年轻人心底的灯,也同时点亮了读者的内心。无论任何年代,学校教育,都不太会教大家如何才能被别人讨厌,这本书也不例外,有趣的书名,是提醒我们,被别人讨厌不是我们的目的,但是我们有权利面对这样的局面;勇于做自己,即使遇到别人的讨厌,天也不会塌下来,所需要的仅仅是勇气。🍀 讨厌或讨好 “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你甚至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这是林肯的一句名言,讨好和欺骗的道理类似,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不能在时间上永远、在空间上全部讨好他人;既然总会有人不喜欢或者讨厌我们,那么何必不选择做自己?我们所受的教育,和世面上有的书,都想要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爱戴、敬畏、重视的人;但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快乐之上,并不可靠。与其违心的去讨好,不如真诚的被讨厌。🌸 当下或过去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有人说这句话的作者是阿德勒,但是据我有限的心理学知识,这很有可能是个误传。““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这才是阿德勒的观点,在本书中被多次引用。“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 “不改变” 的决心。”,因为,“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课题分离这本书的每一章都值得被记住;假使只能记住一个概念,那我的选择是” 课题分离 “。阿德勒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也就是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陈海贤老师在自己的课程中也曾提到过课题分离的概念,提醒我们两点: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就是谁的课题;长期关系,亲密关系,更需要课题分离。人的烦恼多来自于关系,理解并实践课题分离,才能远离烦恼,于是原来用于抱怨、焦虑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面对真正的问题,并寻求答案。多好!💕 真正的自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在名著《通往奴役之路》中写到,“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服从他人,不仅包括容易分辨的来自他人的命令、要求、威胁、请求,还包括我们自己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可、称赞、奖励、关爱所做的一切刻意努力,这些努力不仅不会引领我们通往幸福,反而会成为妨碍我们接近幸福的枷锁和羁绊。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 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王尔德,不仅说出了这句话,而且还用一生证明可以做到。🔥 信任自己,精彩生活 “一旦你信任了你自己,你就会明白怎样生活。”~ 歌德人生之路,道阻且长,点亮心底的灯,才能通往自由;而通往自由之路,可以从信任自己,拥有” 被讨厌的勇气 “开始。

                                          3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换一种强大活法的可能

                                          这是一本告诉你为什么不用怕被别人讨厌的书,不用活在别人眼里,不用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用为了讨好别人而扭曲真实的自己,追求自己内心所依所爱,选择自己的人生,真正掌控自己生活的智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把责任归咎于过去、他人和外界,这种方式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用一句话说就是: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 “决定论” 和 “宿命论” 中。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则将责任归因于自己,我才是责任的主体,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用这种方式思考的话,就强迫我们必须直面自己的问题,必须主动做出改变。目的论并不否认过去的生活和经历对我们的影响和塑造作用,这种影响效果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 “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而直面自己与人生,需要莫大的勇气,这是一种强人的生活哲学。

                                            1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