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走进杀人犯的内心世界
以《沉默的羔羊》为代表的影视剧让连环杀手的故事为更多观众所熟知,然而真实的原型究竟如何,想必大多数人还是不太了解。在影视剧里经过加工的艺术形象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还是很让人好奇。《坐在我对面的杀手》里 FBI 退休特工讲述了其和杀手对谈的故事,通过专业解读让我们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在职业生涯里经常通过 “为什么” 以及 “怎么做” 的结合,帮助警方定位犯罪分子。1. 监狱谈话本书里的内容大多基于和罪犯谈话的内容,这其中有的是作者在任职期间发生的,也有在离职后展开的。通过和连环杀手的持续对谈,我们可以借助作者的视野窥探其所处的犯罪世界。如果要说看完本书留下什么启示的话,那我想大概是不要让小孩子主动去接触陌生人,更不要独身去陌生人家里。再进一步的话,对于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的重视,有助于减少犯罪活动的发生。连环杀手往往是初试牛刀没有被及时阻止,从而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自此成为了令人为之愤怒的恶魔形象。在从人到恶魔的关键时刻,有着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受着自身特质的左右。作者和这些杀人犯的对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特别是有公职在身的时候,大可以直接进入监狱去提审。当这些人打开话匣子之后就停不下来,说起来曾经的犯罪经历更是如数家珍。此后和电视台合作里,作者虽遭受一定的挑战,但也可以继续通过对话的方式去了解这些杀人犯的内心世界。有些人看似人畜无害,可一旦进入还是会让人不寒而栗。2. 内心世界杀人犯,尤其是连续杀人犯,多少有点相似之处。很多往往都有着不幸的童年经历,更留下了难以消除的童年阴影。有些看似消失了,却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不知道在此后的日子里什么时候会被激活。一旦身体内的犯罪冲动涌现,有些人就是按耐不住。面对手无寸铁的七岁女孩,哪怕是熟识的邻家女,也会对其展开一系列让人难以想象的暴行。在此过程中,其恶魔的一面得以完全展露。平日里的形象一去不复返,尝过犯罪的滋味更是难以回头。犯罪对这些人来说就像上瘾一样,不会主动停手,之后一直继续下去。在此过程中犯罪手法会变得熟练,手段可能会变得更加残忍,面向的群体也可能会由此扩大。在其不算短的犯罪生涯里,但凡有人能及时阻止,就有不少人得以幸免。可现实中有时就是如此魔幻,有些人是没有被怀疑,有的是发现了也没有得到什么惩罚。换句话说,是外界的默许和纵容让这些人变得胆大起来。从小的违规举动慢慢过渡到杀人的犯罪行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对于那些有着极佳掩饰的更是如此。3. 死亡天使如果要说杀人最多的恐怕不是我们想象中凶神恶煞的杀人犯,往往是那些不被注意甚至是较为信任的。书中披着医护人员外衣的连环杀人犯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在军队服役期间可以克制自己的冲动,一旦进入到对老年人照护的机构就开始将自己的犯罪意图付诸实践。或许有着机缘巧合的因素,但更多还是人们对于老年人以及医疗死亡的不重视。正因为如此,杀手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体制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杀人行为。对老年人的忽视,让其在医疗失误的掩盖下变本加厉,直到有人察觉情况有些不对,开始追根溯源。书中提到另一位医生杀人,一方面将病人杀死,另一方面将其遗产据为己有。此套把戏屡次得逞,直到有一次死者家属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并开始认真调查。我们本该托付性命的却是白衣天使,谁知道等来的却是死亡天使。医疗事故可能也会成为这些人得以藏身的合理借口,甚至会让其变得更加肆无忌惮。4. 窥探人心通过本书窥探人心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连环杀人犯的内心和普通人看似没啥区别,甚至很难找到影视剧里那种危险又带有魅力的形象。让人不由得诧异,艺术形象和真实原型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大。本书作者虽没有过多提及,但是结合马皑老师在 B 站分享的视频可以想象作者在和这些杀人犯对谈的过程中也会将自身的情况分享。换句话说,作者了解杀人犯的世界,杀人犯对作者也不算陌生。或许有些罪犯出于其他的理由,愿意主动分享和配合。更多的可能还是需要获取一定的信任才得以交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交换。你在凝视深渊,深渊同样也在凝视你。有些时候你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访谈者和杀人犯不过是坐在桌子不同边的人。稍微冷静一下,你就会意识到其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或许这些念头在其他脑海里也曾浮现过,但没有付诸实践。对于他人内心世界的窥探,也会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之前不曾了解过的一面。或许有些时候你会模糊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或许会心存侥幸,但不要忘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5. 成为杀手不管我们用什么理由来解释,不可否认的是在成为杀手是这些人主动选择的结果。外界有很多可以阻止的机会,这些人也会有其他的可能性,只不过如今已是覆水难收。天使和魔鬼可能只有一线之隔。杀人犯和普通人也只隔着一个铁栅栏。或许你可以将某些人不视为坏人,可在犯下罪行的那一刻开始俨然就堕落为坏人。现代的法治体系一方面有着惩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着教育的意义。对于这些杀人犯,有的终生都应该关在里面,好和大多数普通民众隔绝开。有的可能还有着其他的机会,或许等到其被驯服。有些心理报告正如作者所说是不太靠谱的。与其看这些,倒不如通过其行为寻找更靠谱的依据,否则轻易放过的结果就是大众不得不承受更为惨痛的代价。《规则为什么会失败》提醒我们严刑重罚并不能降低犯罪率,但对于本书里这些穷凶极恶的连环杀人犯来说不轻易取掉镣铐恐怕才合适。必要的时候让死刑登场也不是不可以。6. 写在最后本书虽然在噱头上有些不明觉厉的感觉,但认真看下来会发现需要调整预期。那些怀着好奇甚至是猎奇心理的可能会失望,对犯罪心理画像感兴趣的可能也是。换个角度来看,你不妨就假装自己是作者在电视节目里的一个观众。考虑到书中的案件发生在美国,和中国读者有着一定的距离,可能带来的趣味性会更少点。书中的故事虽说基于真实,但不知是考虑犯罪预防还是其他原因,有着太多语焉不详的地方。你只能通过作者的解读寻找到一种看似合理的可能性,并不能就此认为就是真相。考虑到人们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的戏谑,我们可能也不必过于神化。可能正如马皑老师所说,现实中的刑警往往都具有此方面的经验,只是没有上升为理论。书中作者在理论上的丰富经验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却仍有不少可以精进的地方。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若不是对此特别感兴趣,那还是应该先打碎其身上的滤镜。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潜伏的捕食者与防无可防的人群犯罪行为分析感兴趣的全然不是这些杀手罪犯犯了罪这件事,而是他们为什么犯了他们所犯的特定罪行。在进行了大量对话后,有三个词似乎能描述出我们接触到的每个杀手罪犯的动机,即操纵、支配和控制。他们都是捕食者,共同的特征就是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未能与其他人建立起信任纽带的情况下长大。这些杀手潜伏在普通人群中,很难预防直到被发现具体的犯罪行为时,都已经造成了大量的生命死亡。在过度强调个人自由的社会里,这类罪恶更是防不胜防,只能在罪行不断累计的过程中,期待曝光的概率被命运选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当访谈冷血杀手成为你的工作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特工约翰・道格拉斯是美国顶尖的犯罪心理画像专家,FBI 行为科学调查支援科创建人,现代犯罪调查分析的开创者。在创建行为科学调查支援科及其后的二十五年工作中,他采访过数百名美国恶名昭著的残暴杀手。1996 年,道格拉斯出版自传作品《心理神探:我与 FBI 心理画像术》(Mind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详细描绘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也是经典影片《沉默的羔羊》中杰克・克劳福德这个角色的原型。《心理神探》阐明了美国最邪恶的犯罪分子那些不为人知的心理活动。道格拉斯提出的观点是,无论连环杀手们的罪行有多残忍,都不应该只是将其一关了事,然后永远忽视。相反,他将这些 “捕猎者” 视为 “智慧的源泉”,力图通过研究他们的动机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犯罪心理,从而预防未来犯罪案件的发生。在新书《坐在我对面的杀手》中,道格拉斯再次打开了他厚厚的案件档案。这一次,他聚焦四起令人不安的连环杀手案,深入探讨每名罪犯的特点与差异,以及他们最终是如何犯下那些可怕罪行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完收获共同点:犯罪人的动机基本上都是主动性的,而非环境所迫,大体上背景,原生家庭早期养育对孩子缺乏温暖,不完整的家庭,或过于强势控制,对孩子影响很大。异性点:每个杀手动机不同,有不同的犯罪类型,杀手的背景也不尽相同,哪怕学历高,赚钱能力好,也不意味着就不会犯罪,在我的刻板印象中,好像是社会边缘的人才会犯罪,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心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也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既可能是潜在犯罪的主体,也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要有保护好自己要有防范意识。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作为成年人的角色:不作恶,但要有防范意识,不对任何人带过滤眼镜,不被任何人 pua,拥有独立思考性作为母亲角色:对孩子养育要用心照料作为子女角色:不让父母过度参与自己的生活,要有边界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 FBI 前探员与若干臭名昭著的杀手面对面交流之后,写出的一本深刻分析其犯罪动机、犯罪手法和成长经历的犯罪心理剖析类图书。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杀手全是男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儿童时期,都没有从家庭中获得相应的温暖和爱护,都有暴虐的父母或者缺位的父母,以至于他们从小就缺乏爱心和对他人情感的感知能力,形成了反社会人格和严重敌对心理。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杀手实施犯罪的主要目的,并非追求杀人或者性侵的快乐,而是要体验犯罪过程中对受害者所施加的权力与控制,从而满足自己的自大想象和全能自恋。书中的许多杀手都有体面的工作,都是社区里的 “体面” 邻居,表面上温和无害,然而,一旦犯罪动机被激发出来,他们立刻就会成从彬彬有礼的老师或者有头有脸的老板变成嗜血的恶魔。作为普通人,看完本书最大的收获无疑是,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孩子提供温暖和充满爱的环境,让他们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我们也必须随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因为自恋和自卑其实是所有人都同时具备的,但如果这两极分化得过于厉害,我们也会像杀手一样发展出极端的想法,在更弱小者身上寻找施虐的快感,满足控制的欲望。作为普通人,我们还必须随时提高警惕,因为恶魔可能就在我们的身后,就在门外,就在小区、学校、甚至医院,我们要保护好自己。本书所描述的几个杀手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医院杀手。他也是最卑鄙的,因为他利用了病人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在病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实施犯罪。而且他的犯罪还有一定的模糊性,因为他认为自己在帮助垂死的病人解脱,自己做的是类似于安乐死一样的工作。他不认为自己是在谋杀。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人在我们父母或者我们自己住院的时候出现在病房里,那是多么恐怖!当然,那名杀手得逞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如今已经有了许多监管措施,比如对药品的管控,对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等,医院杀手肆意杀人的可能性也大大的降低了,但只要控制、施虐的欲望仍然存在,就会有新的魔鬼诞生。总而言之,如果你是《犯罪现场调查》或者《犯罪心理》之类美国刑侦剧的观众,是心理探索类书籍的爱好者,就要好好看看这本与魔鬼的真实对话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