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中国现代非虚构文学的范文
得到同学推荐本书,我也最喜欢李娟的四部牧场作品,特别是这本是代表作,细腻全面真实的记述了当代牧民的劳动和生活,本书源于《人民文学》2010 年资助的一个 “非虚构写作计划”,中国白话文从 “五四 “以来不过百年,如果经常阅读可以看出文字的转变,鲁迅的南方口音和日文痕迹大家都能感受得到,就是沈从文等作家也能感觉出自我使用语言(方言)和文字的隔阂,北方作家老舍和萧红终于解决了语言和文字的间隙,可后来很多作家还是受到外国文学翻译体的影响,中国文言文有精炼的特点,但很少有欧美现代作家的细腻准确,特别是传统文学讲究故事性,纪实文学很容易出现吴晓波的报告文学体,还有就是苏俄作家风格的华丽散文体,而李娟等新一代女性作家,完成了这个转变,有非常好 的中文节奏,去除华丽词藻的堆砌,克制了说教,看似平淡的文字,如涓涓细流,很舒服的流淌,特别是有着纪录片一样镜头感,看似不经意的文字其实是经过不断的锤炼,蕴含了丰富的内容,看似朴实的词句,金句连连,耐读,描写的人物立体生动,中国新一代作家完成了对非虚构文学的现代汉语的文字建构。全书真实生动的详细记述了当代牧民生活,推荐阅读,小时候看宣传的 “草原英雄小姐妹”,年轻时看美国的西部片,天真的以为游牧富裕,天天吃肉,后来和新疆内蒙插队的人交流才明白游牧的艰辛,恶劣的环境,极寒天气,遇到雪灾挣扎在生死边缘,当然也锻炼了人的极限生存能力和顽强意志,我很喜欢狗,也关注抖音 “明亮与狗”,其中就有中亚和哈萨克牧羊犬,书中的一段描述,牧民家的一条 “熊猫” 狗严酷的生存状态,冬天极寒的天气产仔,整个过程都侧面表现了游牧民族的坚韧生命力。定居民族密集生存久了,容易亲情淡漠(城市越大越如此),太多的算计,未雨绸缪也带来焦虑,最近一期《大望局》王潮歌给出克服焦虑的药方是只关注当下,俞敏洪问李娟:“你觉得颠簸动荡的生活是礼物还是灾难?”,她回答说:“这就是一个命运吧,他不是什么礼物,动荡的生活也算不上苦难,他是你的东西,你只能接受他,慢慢去理解他,找到他的合理性,慢慢的去完成这种沟通反抗,抵制没有太大的意义。” 当下的生活虽然有各种不如意,可对比过去,科技的发展还是给生活带来太多的便捷,未来随着交通和通迅,太阳能源的改进,农牧民的生活也将极大的改善。在全国脱贫解决了温饱饥寒的情况下,每个人选择的生活道路可以更加自由和多元。李娟这个 80 后(79 年)也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再摘抄一句金句:「所谓骗局,骗不了穷人,也骗不了脚踏实地的人,很多的时候,你以为的捷径,其实通往的都是绝境。」
6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10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回不去的冬牧场《我的阿勒泰》在数年之后的热议让李娟成为了一时风头无两的作家,电视剧的上演更是推波助澜,然而她眼中的代表作却不是这本书。《冬牧场》被李娟视为自己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神奇的冬季。在外人不看好的情况下,她随着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在天寒地冻的地窝子见证并深入参与到其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1. 直面自然在现代城市文明尚未完全覆盖的土地上,哈萨克牧民遵循了一种比较原始的方式来直面自然。正如其居住的房子地窝子一样,也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可能会出现。寻常时候被人们鄙夷的羊粪,此时此刻变为了宝贝。它不光是建造房子的重要材料,更成为了寒冷的天地中赖以生存的基石。在严寒中,智慧的牧民依靠它获得了极为可贵的温暖,得以在漫长的冬季里维持日常的放牧生活。看似弱不禁风的身躯,确实很难让人们把李娟和冬牧场联想在一起。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她不仅呆了下去,更在漫长的冬天和居麻一家在冬窝子里渡过了一个难忘的冬天。在这里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残酷,更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与孤独。所幸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点温情让人们得以对抗这一切。生存的智慧得以尽情发挥,毕竟活下去在这里才是头等大事。我们借助作者视角所看见的不过是诸多牧民千百年来极为寻常的一种生活方式,哪怕在外人看来充满了各种神奇。在不被书写和记录的年代里,牧民日复一日的活动早已随风而逝。2. 接纳融入《我的阿勒泰》里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商店生意,赚不了大钱,仅能维持基本的收支,甚至时常还要面对像居麻这要赊账太多难以还清的顾客。在新疆,她们一家被接纳,更日渐融入当地的秩序中。进入冬牧场之后,这里似乎也有着相似的神秘力量。接纳了李娟和居麻一家,让其逐渐融入到早已形成的环境中去。维持基本的生存和温饱足矣,想要再多就会被拦住。于本书而言,冬牧场在面对放牧过度等情况以极为残酷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因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也就止步于此,长期生活在这里的牧民更加清楚知道边界在哪里。欲求旺盛的人类面对残酷无情的大自然,不得不做出一系列的改变与妥协。冬牧场的消失就是很重要的一环,确切来说就是书中这样的放牧方式逐渐在消失。它不光消失在作者的笔下,更逐渐从哈萨克牧民的生活中消失。定居的计划和下一代的后继无人更是让此种生活方式再难寻觅。任我们从中发现多少趣味,文字之外的现实依然摧残着这里的每一人。3. 生活不易生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冬牧场更是如此。地窝子给人们提供了暂时的庇护之所,可维持生命资源总是极度稀缺。日常生活所用的水都不得不依靠老天爷的赏赐。爱美爱干净的现代人早已习惯了都市生活,可能无法想象书中所描述的场景。即便是作者这样长期生活在当地的人,一时之间也难以接受,不过最终都适应了。你可以说生命是适应能力很强,也可以在生存面前其他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艰苦的生活让本就不富裕的牧民在物质生活上时常面临短缺。沉重的生活压力更是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更是让这里的人呈现出了被自然侵蚀的样子。足够顽强但也失去了青春等宝贵的东西。牧民在向大自然索取一切的同时其实也在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祖祖辈辈的牧民都是这样过来的。只不过在此书记录之后逐渐成为绝响。原本的生活方式难以维持,在学校里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也日渐脱离。好的一点是人们结束了这种相当原始的生活,可拥抱现代生活之后想必也不会太容易。4. 孤独一生如果说物质上的生活还有可能改善的话,那么精神世界里的孤独却难以消散。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看在眼里可能是一种美景,但却不是孕育生命的好地方。人们和牲畜一样在这里所能做的恐怕就是勉力生存。满足了糊口的生理需求之后,那无边无尽的孤独会将每一个人淹没。只不过相对来说每个人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哈萨克牧民居麻是靠着他身上的幽默来对抗,作者可能是在记录和思考中。然而百无聊赖的生活中人们总是想寻找一些娱乐方式,串门是件相当麻烦的事。围着一个信号不好电量不足的电视简直是难以想象的,看起来也显得奢侈。然而在这里,人们需要它的存在,哪怕所能传递的只是一些被其他人诟病的内容。对于外界和人类的渴望是无法消除的,当独自面对旷野时感受更为强烈。然而在这片寂静的土地上,活着的人是这般,长眠的人恐怕也难免。人是如此,动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用木头搭建起来的坟墓在此地可谓奇观,它表达着对逝者的尊重,却也带有几分顽强。在一切都将消失的世界里,人们总想为自己和他人留下一些曾经生存过的印迹,哪怕之后会被掩埋。5. 纪录文学作者并非是专业学者,却让这本小书拥有了一些人文社科的田野调查里没有的趣味。外部视角让读者得以窥探牧民的生活,却也因这份距离感让人想起了《寻路中国》里的那份韵味。生活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可如何呈现则要看个人的风格和习惯。一如作者的文风,你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幽默,哪怕是在天寒地冻的牧场内也没有消失。内心的敏感让作者在对观察和感受的同时有了更多的收获。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结合,更像是让读者看到了两个李娟。一个是生活在其中的,一个是在给读者讲述的。既深入其中,又冷眼旁观。在作者的笔下读者既可以近距离去感受,又可以拉开距离去审视。我们在作者和居麻一家相处的故事里看见的是千千万万牧民的日常,更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真实有着一种难以被撼动的力量。在文字的记录下得以留存,而在文字的背后则是许多人用生命在书写。与之相比,作者只不过是一个幸运的体验者,记录下了普通人不平凡的一生。6. 写在最后文学的魅力总是让人对自己、他人和世界刮目相看。看似简单的文字开启的却是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与书籍的一次偶遇让身处异国他乡的读者获得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借助于作者的文字,我们最初的那些好奇会随之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我们也许对书中的生活感到陌生,但对于人的行为和思考却多了一份了解和理解。进入到他人的世界里,我们看见的不只是他者,更有自己和整个世界。你眼中所见乃心中所想。作者在作品完成交付后无力改变这些,却也在像读者极力呈现其眼中的世界。对于一本书的好坏评价可能有客观标准,但主观评价一样不容忽视。身体的感觉有时比大脑的思考更为重要。与其列举优缺点不妨打开看看。内心的喜欢与否很快就会给出一个明确答案。如果要我只推荐一本李娟的书,我想就是这本。一来是确实好看,二来是再难复现。冬牧场再也回不去了,对李娟是如此,对哈萨克牧民更是如此。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今年看过的最好的书,没有之一最近很多个夜晚都在看这本冬牧场,说来也奇怪,晚上看冬牧场都能让我睡得特别好,我想应该是李娟的文字让人有一种获得平静的感觉,尤其是四下无人的夜晚,跟着她的文字就能走到她所描绘的故事里面去,跟着她一起感受冬牧场里的寒冷、温暖、牛羊成群、牧民生活,画面感十足、同时又让你充满想象。李娟的文字永远都是非常直接、真实、真诚、优美、如果一个作者能够一直用最质朴的语言来写书,同时她写的每一本书都能打动人,让人不觉得枯燥,那可见这个作者真的值得我们去关注。李娟就是这样一个作者。她的每本书文字都很质朴,但是你看她的书总能从中获得治愈,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呢?大白话我们谁都会写,但就是写不出李娟那种感觉,后来我发现是因为李娟的文字里面永远都充满那种纯真、旺盛的生命力,再加上她的文字永远都透露着真诚、质朴、不做作,才构成了独一无二属于李娟的风格且能够打动人的内容。我之所以觉得冬牧场好,是因为李娟让我们看见了一种我们不曾涉足、不曾了解过的游牧生活,同时这种在这种游牧生活渐渐消失的情况下,李娟用文字记录下来了这种游牧生活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她用文字记录了游牧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留住了游牧文化,可以让人们不断透过文字看到,原来除了我们都市生活之外,曾经有一片游牧生活的净土是我们不曾经历、不曾遇见、不曾拥有过的。李娟作为一个没有体验过地窝子生活的人,她去冬牧场和居麻一家生活,她去记录居麻一家冬天的游牧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其实作为一个外部视角去参与到这样的生活中,你会感觉到不适、感受到辛苦、感受到寒冷中透露着苦难,所以,我很怕李娟把这部分感受在作品里过度呈现,但好在的是李娟并没有,这点也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她没有过度夸大居麻一家冬天游牧生活的苦难,她也没有过度强调自己外部视角的感受,她只是记录下来了居麻一家冬天在牧场里的生活,我们从李娟的文字可以感受到冬牧场生活的艰辛,食物的匮乏、寒冷的袭击、放牧的不易、身体的疼痛,这些她都有写,但是她并没有额外夸大这些苦难,我们从文字中感受到的艰辛,只不过是居麻一家的日常罢了,他们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都是这样生活的,他们早就习惯这种生活方式了,他们就是那样生活的。李娟没有在书里参杂过多外部视角的感受,只是仅仅写居麻一家冬天游牧生活,那么简单、真实、直接,我觉得这是李娟这居麻一家冬牧场生活最大的尊重,也是李娟作为一个作者极大的优秀的修养,她懂得退居幕后,让人仅仅只看到那些真实的生活和故事,这是这本书最需要也是最应该做的事情。一个好的作者应该懂得如何用作品处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靠故事拉近距离、靠文字吸引读者,不过度自我表达,这些李娟都做到,我想这是我们爱读李娟的原因。冬牧场的生活渐渐在消失,但李娟的这本书会让那种生活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们看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冬牧场的生命力量地冬窝子头埋得低低的,一动也不敢动,蜷缩在冬天的缝隙里,看起来窘迫、寒酸,但其实是宽容又有力的。它不但是人的居所,也是小虫子们的栖身地。冬牧场相对夏牧场条件艰难,气温零下十度以上,饮用水靠背雪,食物以牛羊面食为主,很少能吃到新鲜菜。人和牲畜都经历着寒冷和饥饿,而生生不息的生灵总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找到活下去的东西。李娟写冬牧场的吃食,写在冬季出生的小羊羔,写荒野的的梅花猫和奶牛狗,还有冬牧场里生活的人和存在的景。在她的笔下,夜景空阔宁静,人畜俱静。存在着的一切,忍受着寒冷,把生命献给劳动献给无人问津的茫茫荒野,给我一种遥远的孤独感,久久回荡着。在这片被寒冷和荒凉所笼罩的土地上,冬牧场的生命之力在静静地守望着,它们或许看起来窘迫、寒酸,但却是宽容又有力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李娟对雪莱这句诗的诠释,尽管一过冬天,她又会回到自己的轨道,牧民从冬牧场转到春牧场再到夏牧场。一年复一年,不断向前,不断轮回。日子不会总是黑暗,也不会总有光明,宛如白昼与黑夜,亘古不变生命的流转,太阳与月亮照样升起,光明与希望,梦幻与诗意,世界与月亮轮番做梦。李娟悲凉而无伤感的文字温暖着冬日行走在雪地中的你我,纵然生活有那么多苦难、寂寞,却依然有诗、有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你不因有罪而死,我们不为挨饿而生。辗转了几个书店,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书。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和我一样梦想做一个牧羊少年,以天为盖以地为席,吹吹牧笛(好像是牧牛少年的专属),躺在厚厚的草地上睡一觉,晒得浑身暖洋洋,再伴着夕阳回家。看完这本书才明白,这种生活只是想象中的诗和远方,游牧生活的艰辛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于这种生活里孕育出的琐碎的劳动智慧也让人心疼又敬佩。一本好书,适合放慢速度,一点点品读。可惜我一直看样书,不能随手记笔记,很不适应。为了看李娟,反复斟酌又开了电子书会员,但其实也不适应电子书的阅后无痕的感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生命的世界只有薄薄一层假如你还没有阅读过李娟的这本《冬牧场》, 那么,我强烈推荐你打开来阅读。吸引我翻开此书的原因,是李娟在 2023 年第三版的再版自序里的那几句话:“如今很多人问我何时‘重返牧场’?这本书何时能有后续?再没有后续了。我的勇气 —— 年轻的心才有的那种热情和勇气 —— 已经用尽。我甚至不能在现实中面对书中的人们。无论多么怀念他们,感激他们,依恋他们。这是一种源于自己的脆弱的痛苦。” 之前在听书里,得知此书写的是有关哈萨克游牧民族冬季放牧的故事。在此之前,我阅读过刘子超《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以及挪威女作家埃丽卡。法特兰的《中亚行记》,对于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几个斯坦国还是粗略有所了解。但李娟短短的数行话打动了我,或许是那种斩钉截铁般的真诚,以及诚恳背后对于生命的那种怜惜的痛。在后面的阅读体验里,我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在她用最朴素、生动的文字所打造出的茫茫荒原里,那是一个对我而言全新的世界。通览此书的感受,其实特别契合李娟在一次采访中有关阅读的回答。她说,很多时候,“阅读对我来说并不只是消遣、享受或者学习,更是自己狭隘的生活能够通向广阔现实的唯一途径。” 冬牧场,也是李娟用她的笔为我们狭隘的生活打开的一扇新窗,得以一窥另一个生命的世界。为了写作 “冬牧场”,李娟跟随哈萨克牧民居麻、嫂子、加玛一家三口,深入到方圆三万多亩,几乎是杳无人烟的荒原地带,居住生活了长达三个月。那里有低至零下四十多度,连气温计都无法测量的极寒恶劣气候;住的是向地下深挖两米用羊粪块 “搭建” 起的地窝子;睡的是羊粪块垒成的床;主食是以羊粪为燃料蒸烤出来的馕,一棵白菜一家三四口人要吃上一个月;喝的是和着泥土化后过滤出来的雪水;每天的工作除了放牧,追牛找骆驼赶羊,就是打扫羊圈、背雪,忙家务以及做花毡。全部的一切似乎都只是简单地围绕着两个永恒的主题 --- 劳动和吃而展开。但是冬牧场的故事又是那么的新奇与迷人,那是象你我这种坐在空调房里的现代人,永远无法想像的另外一种生活样貌。书中提及的有些知识,是那些即使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士也未必知道的。比如: 🍭李娟在书中提到一个细节,就是她不明白 “为什么骆驼要赶着回家,牛却不用赶?是不是牛知道回家的路,骆驼不知道?” 以及,在牲畜里,最怕冷的是牛和山羊,然后是马。但在荒野里,牛和山羊都住着有顶的圈棚,就马露天过夜。"为什么马没有房子" 呢?后来她才了解到,原来前者是因为骆驼贪吃,一出去就不想回家。虽然穿有抗寒的毡衣,不怕在荒野过夜,但它们喜欢到处蹭痒痒,万一衣服在外面挂坏了或挂没了,不及时回家修补的话,就会冻坏。以至于李娟说骆驼是 “逍遥派”,无组织无纪律,在荒野里时常有人外出找走失的骆驼,却鲜有人出来找牛找马。并且所有牲畜里,只有骆驼的身上会醒目地写有主人的电话、姓名和村落等联系方式。可见它们不但能瞎跑,还会跑很远。并且,骆驼总搞自由活动,不象牛马羊,总是同类相聚,走哪都一搭儿。这是不是直接颠覆了在所有的影视作品里,骆驼给我们的那种任劳任怨,永远循规蹈矩的稳重印象?🍭至于天寒地冻,为什么 “马没有房子”,那是因为马没有胃,是直肠子,消化得快,所以不能关起来,必须得由着它不停地吃,不停地拉。也因此有句老话叫 “马无夜草不肥”!古语自有它的出处与背后隐藏的道理。🍭书中还提到居麻家的那只熊猫狗(普通牧羊犬)产崽的过程。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恶劣环境下,熊猫狗在冰天雪地里露天生下了四只幼崽之后,它自身的状态也很危险,于是居然自行闭了产道,等捱过寒冷、虚弱最艰难的两天后,才又生下了腹中一胞六胎里最后的两个孩子!六只幼崽每天又冻又饿,嗷嗷叫着居然也全部存活了下来。以至于李娟感叹,“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在荒原上,不仅仅是人类,所有的生灵似乎都拥有了强大到惊人的生命力。而闭产道达两天之久这种自然的身体选择(居麻家人都不知道),若非李娟亲眼所见所写,我是断然认为只会存在于科幻故事里的桥段。冬季的荒原表面看只有一望无际的荒芜,那些干枯的草,贫瘠的土地甚至连飞鸟都不愿为之停留。但李娟却从讨生活的牧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里,发现并一一为我们指出了平淡之下埋藏的最鲜活感人的那些事,那些人。李娟的文字正如知名作家王安忆所评说的那样,她的散文,太有特点,“你一看便知”,同样充满着动人的力量,借用她在书中描写从羊粪灰烬里刨出一颗土豆,掰开时的那种感觉,“呼地冒出一团热气,把冬天都融掉了一个小角。” 有读者曾经问李娟,“哪一种姿势更适合写散文呢?心的漂泊还是身的漂泊?” 李娟回答:“我宁可写不出散文,没有任何才华,也不愿漂泊,无论是心还是身。” 这样的《冬牧场》, 你不喜欢吗?这样的李娟,你不喜欢吗?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都是彼此的远方边看这本书,脑海里边响起一首歌 ——《乌兰巴托的夜》。不自觉哼了起来。虽然一个是蒙古,一个是北疆,但荒野的感觉是一样的。・在都市里生活久了,未免向往荒野;在荒野生活的人,也向往都市。我们始终都彼此羡慕着。・读着这本书,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荒野上的慢生活,时间久了,你就会渴望都市,霓虹闪烁,奢华便捷;在都市里生活久了,你会觉得忙碌不已,生活疲惫,渴望旷野的风,繁星满天。・体验式的打卡,永远触及不到彼此生活的真谛。远方的生活可能仍然没有答案,生活乃是一个一直寻找答案的过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冬牧场》以她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希望的冬季牧场世界。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游牧生活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人性、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了那个寒冷而又充满生机的冬牧场。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酷和美丽,也体会到了牧民们的坚韧和乐观。他们在极端的环境中顽强地生活着,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令我深感敬佩。同时,书中也描绘了牧民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这种淳朴的人际关系让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而作者与他们的交流和互动,也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通过《冬牧场》,不仅了解了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方式,更从中汲取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它让我明白,无论生活环境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完了《冬牧场》1、作者文笔真好,细腻生动。因为有在藏区和甘肃生活的经验,书中那些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除了语言不同外,其余的,毡房啦,牛羊啦,面条子啦,没什么不同的。从另一个侧面又发现了熟悉的生活。2、散文就是日常的语言,可是却又比日常多一点东西,多什么呢?可能是因为相比快快地说话,写作却是慢慢的,在这慢慢的、拉长的时间中,多了点思考,就让日常说话变成了散文。比如吃这件事上,快快地说话却反客为主,食物成了 “吃” 这件事的陪衬。但经过思考后,吃才能回归吃的本质,就像书中说的,“什么样的食物最美味?答案:简单寂静的生活中的食物最美味!”,吃不仅回归了本质,还升华了。思考后的语言,就变成了散文。3、谢谢李娟充满希望的文字。陈年喜老师的《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也是散文,但太苦了,总是沉重。即便是用轻松的口吻,却依然觉得苦。比如陈春年说 “老碗一个人到了郑州,给人安装高速路边的广告牌子,成了高空飞人。再五年后,他从铁架上飞了下来。去年某一天,我骑摩托车路过他的坟头,一树杜鹃开满了繁花。”,他的文字真的沉重。《冬牧场》里总有希望,谢谢李娟和她的文字!4、最后祝福居麻、嫂子无病无痛,愿加玛苏鲁拥有属于她的漂亮衣服、能干男人、幸福生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