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繁华下的“民不聊生”

    作者最近写了几本书,主线都是对封建大一统的批判,本书主要观点:宋朝的繁荣是因为广大的人口红利,而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是帝国从传统的人头税,改为土地税,鼓励了人口增长,这也太扯了,人口增减和国家财税政策关系不大,关键是社会生产力形态和意识的转变,特别是战乱和瘟疫,否则如何解释欧洲几千年人口增长都不能和东亚相比,近代中国的人口增长也不是税收的问题,是和平稳定让人口很快翻番,而现今的生育率下降,严厉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只是导火索,避孕措施和社会意识的转变才是关键,否则如何解释日韩无论如何鼓励生育都抑制不住人口的下降。宋朝的人口红利,源于占城稻的引进,粮食的大幅度增产才是主因,中国农耕社会生产效率一直高于欧洲,才使得只要没有战乱,人口都能很快恢复和增长。作者推崇 “无为” 而治,宋朝放任土地流转,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其实是宋朝疆域面积小,管理能力弱,可占据江浙富饶区域,当地的商业(瓷器 + 丝绸)等带来繁荣,聪慧勤劳的中国人,只要有和平稳定的环境,20-30 年就能繁华,而每次的改朝换代并不是因为苛捐杂税的 “苛政”,而是弱中央,不能有效的解决区域之间和阶级之间的不平衡和差距,边远条件差的地区遇到自然灾害,产生流民暴动,对比欧洲,中华帝国的税收一直偏低,帝国末期皇权无法有效的调动全国的资源抵御外敌,地方乡绅认为换皇帝也和自己无关,只有面临亡国灭种才被迫同仇敌忾,“弱宋” 300 年的苟且,亡国于外敌。作者选择性使用数据,攻击宋朝是 “国富民穷” 的表面繁荣,中国在公元 1000 年前后的 GDP 规模是 265.5 亿国际元,只占到世界 GDP 总量的 22.7%;落后于印度的 28.9%,我已无力吐槽。

      3
      2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作者观点:两宋是一个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凋敝的时代。繁华是统治阶层的繁华,凋敝是被统治者的凋敝。或者说,这繁华是一种典型的士大夫式的繁荣;这凋敝是一种典型的编户齐民式的凋敝。正如文彦博当日对宋神宗所言的那般,赵宋政权乃是 “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很好。用事实和数据戳破了近些年来被人为的、无耻的吹捧与拔高的两宋 “繁荣” 假象。积贫积弱就是积贫积弱,政治无能就是政治无能,君主昏庸就是君主昏庸,官僚腐败就是官僚腐败,民不聊生就是民不聊生,这些客观事实不是靠着一两件汝窑瓷器、一两幅山水画作就能遮掩、粉饰、蒙混、诡辩的了的。有些人,出于别有用心的目的(或者是为了搞钱,或者是为了其它见不得人的什么勾当)近些年来毫无根据的、极其无耻的人为拔高两宋的所谓 “辉煌成就”,被这本书一下子打的显出了原形,真是可喜可贺,大快人心。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北宋繁华滤镜与赵宋治理术

          先说优点,作者很好地剖析了宋代政治的治理逻辑 —— 如何制度性搜刮富户去维系统治体系,为何商业发达的宋代,百姓观念里依然轻视商业和商人,却有强烈的慕权心理,因为普通百姓看到的是富户很容易在政府的某一轮行政摊派中变穷,而唯独做官成为官户才能更安稳地保全自己和家族。在赵宋官家眼中,富户就是养肥了才能杀的猪,而商业繁荣是把猪养肥的手段。换言之,宋代商业是建立在民间财富缺乏制度性保障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宋代皇权的 “进步” 只是懂得了延迟满足、不可竭泽而渔的道理。总之,作者试图从人口、经济、税收、差役、户籍制度、士大夫共治等多个维度,打破当代人过度美化的宋代滤镜,有力地批判了皇权家天下的政治逻辑,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下面说一下我眼中的缺点,虽然作者对北宋表面繁华的反思值得称赞,但某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却过度主导了行文,导致对历史的反思变味成了对当下和未来的批判。比如我觉得没必要举例同时期某些欧洲城市 / 国家的情况,以反衬宋代的优秀不值一提,对外国史料的选取主观性太强,且来源单一,在史料不充分的情况下去做东西方对比的意义不大,扰乱本书的主题。另外,我觉得作者太有古代台谏官的风格。古代御史言官们言必称上古圣王或孔孟之道,精神上秉承道德洁癖主义,政治实务上一味尊古不变 —— 只要变法就是原罪,与其做事犯错,不如无为而治看运气(变坏了没责任、变好了就是高明)。如今言官改名公知,道德洁癖依旧,但不再尊古而是尊洋了 —— 只要不改制度,不仅是徒劳更是越做越错。虽然书中提及了所谓的 “司马光困境”,但作者本人可谓司马光的精神传人,脑子里先验地就有个绝对正确的模版,一切现实问题都是由于对他们的 “先验绝对真理” 的偏离,说的头头是道,但最好不要出来做事,反正不做不错,可以一直批评下去,道德制高点谁也抢不过他们,一旦出来做事,远可以参考司马光的元祐更化,近可以参考苏联的下场。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值得向往的时代

            这本书让我觉得无比震撼和沉重!上一次有相似的感觉,还是在读翦商的时候,当时随着作者李硕的讲述,我看见的是三千多年前的尸坑累累,那里面埋的都是被统治者残忍杀害的人牲。这次,我又随着谌旭彬老师的讲述,看见了从秦到宋一千多年间的 “尸横遍野”。那些被秦制时代的赋税和劳役折磨的生不如死的百姓们,不是杀害孩子,就是逼死父母长辈,在作者讲述中,这些比比皆是的人伦惨剧很难怪罪那时的人们本身,这一切,都来源于秦制时代统治者对百姓的无情汲取。可以说,无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怎么负有盛名的皇帝都从未放松过对百姓的汲取。就像本书重点讲述的宋代,用作者的总结来说:宋代杂税之多难以穷尽,其征税面之广前无古人,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所有物品,几乎皆在征税之列。盖房子要征税,娶妻嫁女要征税,出门随身带着铜钱、铁钱也要征税,甚至连农具也有税。等等,难以穷尽。这跟我从文明之旅听到的仿佛是两个宋朝,或者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两个历史的记忆。文明之旅主要从宏大叙事的角度讲述上层,而这本书以同情之心从普通百姓的角度讲述日常生活。我记得罗老师之前讲宋真宗封禅泰山,讲古人为什么爱花钱,当时只觉得宋真宗那会真有钱,因为有钱,才要花出去,不然钱堆在那里是没有价值的,古代又没太多花钱投资的渠道,于是皇帝们就会想到宗教。可是,现在,我感觉到这些事这些钱背后的重量,是无数百姓的悲惨生活。我记得罗老师讲宋真宗时科举成了全民游戏,当时只以为是科举给了社会所有人希望,也容纳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可是,现在,我知道,宋人之所以热衷科举,是为了躲避当时的差役和行役,这两项摊派几乎让每户倾家荡产,而参加科举考中,就能免除劳役。说来说去,人们不过是想活着,想活的稍微好一点。所谓宋朝的繁华,终究不过是上层的繁华,是建立在汲取民间基础上的部分繁华。一旦政权衰落,这样的繁华也会随之轰然倒塌。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只一次在想,如果可以穿越,我决不会选择任何一个过去的时代。说不定我刚出生,就被家人淹死或丢弃,就算勉强长大,也会活的无比艰难。所以,包括宋朝在内的所有古代朝代,都不值得向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从宋朝人口规模增长开始说起。进一步从宋朝人口规模,讨论宋朝税收、财政策略,再考察宋朝商业和百姓日常生活…… 不到最后不能深刻理解本书书名 “大宋繁华” 的用意。这本书我认为是最近读到最畅快的一本。第一,每章前的导读是真导读,简要说明作者写作意图,和想要解答的核心问题;第二,作者叙述冷静又有温情,不会过度渲染悲情,但又能恰到好处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用意;第三,书前的导言和书后的编外论文,也都很好看。从《秦制两千年》到《大宋繁华》,作者对制度的思考一以贯之,而考察力度又更深一步。历史从来都是现代史,诚哉斯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新的认知:两宋是一个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凋敝的时代。繁华是统治阶层的繁华,凋敝是被统治者的凋敝。或者说,这繁华是一种典型的士大夫式的繁荣;这凋敝是一种典型的编户齐民式的凋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繁华的背后

                  繁华背后的是什么,我们看到是东京梦华录,能够看到的永远是士大夫展示给我们的北宋都市景象,殊不知这只是少数精英人群的生活。财富永远都不是凭空造出来的,底层逻辑是劳动生产,在那个农业时代,科技与工业化的赋能远不如今,所有的繁华背后一定有一套帝制官僚体系的汲取逻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宋,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作者用扎实到几乎无聊的数据阐述了 “大宋” 这个今人梦中的穿越目的地是如何即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那里的所有人如何 “直通天堂,直追地狱”。仅从 “税收制度” 这个貌似管中窥豹的角度入手,使读者豁然:为何中华大地人口数量爆发,必须等到大清世宗宪皇帝 “摊丁入亩” 改革之后。再从 “灾荒地区不能管控粮食价格飞涨” 的先进经济学认知,使读者看到了包括包拯在内的一干官员对于 “市场” 的早期理解。最后澄清了 “宋代 GDP 占世界 60%--80%” 讹传之漏洞所在。总之,这本《大宋繁华》超越《叫魂》那种 “小中见小” 的历史视角,更像是魏丕信所著《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和荒政》那种俯视涓埃,忽抬头,却是星辰大海之感。由于数据过于扎实详尽,其可读性对于非身患重度历史好奇症的患者,并不友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民眼中真实的两宋“繁华”

                      《东京梦华录》里的宝马香车与雕梁画栋很迷人,但再迷人,也只是烂游叠赏的官宦子弟对帝都昔日繁华的追忆。官宦之后的历史记忆无法等同于普通宋人的历史记忆。普通宋人无力记录自身命运,也无力解释自身命运,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官权力不受制约的时代,在民意缺乏力量转换机制的时代,消极抵抗更是最后的抵抗,也是最有力的抵抗。不是皇帝们发了善心,而是普通民众的消极抵抗逼着皇权在赋税制度与田亩制度上做出了改变。皇权愿意改变,不过是因为做出改变有助于延续政权寿命罢了。      朝廷围绕什么来汲取民力,民众便会围绕什么来两害相权。朝廷主要依据人丁数量来征赋役,百姓便会抑制生育减少人丁;朝廷主要依据田亩面积来征赋役,百姓便会尽力隐匿田产,同时放松对生育意愿的压制。只要减轻对百姓的汲取,放松对百姓的管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百姓便会有足够的能力去创造自我救济的社会机制,“生子辄杀” 的惨剧也会自然而然减少乃至消失。      两宋时代的百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当然也是知道的。只不过,两宋的户等制度与差役制度会逼着百姓去分家,会逼着他们变成抗风险能力很弱的小门小户。      不考虑人事现状,默认政策的执行者皆是道德模范,待到政策在执行时偏离本意酿成了恶果,再来抱怨政策的执行者全是坏人,绝非合格的决策者该做的事情。所以,王安石变法的真问题不是变法被逐利小人扭曲,而是在赵宋王朝的制度架构下,变法只能沦为小人逐利的狂欢。换言之,小人当道不是变法坏掉的原因,而是变法必然造就的结果。      官府的职责不是消灭富人,而是让富人 “安其富而不横”,让穷人 “安其贫而不匮”,以公正的法律去约束富人不为非作歹;以适当的政策去帮助穷人让他们没有生存危机。      中国古代史上的众多改革,自商鞅变法至张居正改革,无论初始宣称得如何天花乱坠,最后都会变成以增加人力与物力汲取为核心内容的财政改革,在制度有病的前提下,具体方式方法的变更无济于事,核心原因便在这里。      皇帝事事大权独揽只会昏招迭出,只会让官僚集团事事以圣旨为准,从而拉低整个国家的执政水平,理想的政治运作模式,是皇帝放弃无限权力,让官僚集团参与到重大决策中来,然后让官僚集团为其决策承担责任。“人主自用” 的结果,必定是 “人臣不任责”。既然皇帝牢牢垄断着所有事情的决策权,那么作为纯执行者的士大夫为其自身利害计,必然变成一群皇帝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的不负责任之人。      皇帝们希望留给后世的,是皇帝如何英明神武,如何德泽万民。比如,仁宗皇帝半夜里想吃烤羊肉但他最终还是自觉忍住了。忍住了当然是好事,只不过皇帝少吃点羊肉,丝毫无助于让不受制约的官权力有所收敛,丝毫无助于改变那些制度性苛政带给民众的戕害。号称 “仁” 的宋仁宗时期尚且如此,其他时期,如孜孜于追求国富的宋神宗时期,沉醉于重现尧舜盛世的宋徽宗时期,其民生境况更是可想而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赵宋王朝确实繁华。这场繁华的核心源头有二。一是前所未有的人口大爆炸。同等疆域下,北宋的人口峰值是唐朝人口峰值的两倍。劳动力激增又带来精耕细作,带来粮食亩产的提升。二是两宋不立田制,不再粗暴干涉土地的自由买卖,也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这激活了市场活力,增加了社会的财富总量,带来了巨大的无为红利。但是,这两项红利,都是意料之外的产物,不是宋朝廷的主观意愿。第二,赵宋王朝的繁华,是一种畸形繁华。无论物质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只是食税者的繁华,普通底层百姓仍过着相当困苦的生活。他们的食物不充足,居住环境也仍以黄泥茅草屋为绝对主体。在统治术上,赵宋王朝仍将民间富人视为严防死守的对象,不惜通过户等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差役、行役等手段,来制度化地消灭被统治者中的富人。这种统治术,与秦汉以来皇权始终打击民间豪强的传统一脉相承;只不过相比秦始皇、汉武帝那些血淋淋的手段,赵宋王朝的办法更隐蔽,更具欺骗性,也更制度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盘剥

                          苛绢杂税,沉重摇役,摊派盘剥从以上视角来观察宋朝。这是一个角度。手段之多,无所不用其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繁华的背后

                            这是一本打破认知的书,一直以来总是觉得,两宋的百姓生活会比其他朝代好,可惜。秦制之下,百姓最是悲惨,未有改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繁华的大宋

                              《大宋繁华》是谌旭彬所著的一本历史书籍,属于 “经纬度丛书” 的一部分。该书从双向视角出发,解读了两宋三百年间的各类史料,探索了处于压力之下底层群体的生存策略,呈现了一个除了繁华的社会表象之外,更加符合历史逻辑的宋朝百姓的生活实况。书中分为两个部分:前五个章节重点解释了两宋时期的繁华景象,而后面四个章节则介绍了黎明百姓在这样的繁华时期是如何艰难求生的。作者通过人口和经济的角度来阐述宋朝的繁华,并探讨了政权管理的核心逻辑,从而提供了一个辩证的视角来看待宋朝。读者普遍认为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因为它不仅描绘了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背景,还揭示了这繁华背后隐藏着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现实。例如,尽管很多人向往那个如《千里江山图》一样的美景和《清明上河图》一样的繁华时代,但这样的盛世也许只是表象。书中指出,大宋繁华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宋代人口达到了约 1.4 亿,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峰。此外,《大宋繁华》也得到了许多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例如,在上海书展上,谌旭彬与袁灿兴、刘勃共同解读了这本书,进一步增强了其影响力。豆瓣上的评分也达到了 9.0 分,显示出读者对这本书的认可和喜爱。总体而言,《大宋繁华》是一本能够穿透历史表象,洞悉历史真章的优秀作品。它不仅让我们重新打量大宋的面子与里子,还帮助我们理解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再苦,也只能苦老百姓

                                作者从人口,粮食产量,政府财政收入,不同阶层的实际生活和日常衣食住行这些生活的细节去触摸那个时代,在满满的细节中慢慢触摸它的脉搏,围绕繁华的主要原因:空前的人口红利,从历史流变的角度,严谨认真的分析呈现这条暗线。 拉长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用一种历史大视野去探究这条暗线,围绕人口红利发生在两宋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究背后的历史真相和本质,全景式揭秘展示那个时代的风华。着眼细节,又注重全貌,百科全书般勾勒出风雅宋的样貌。 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它建立联系,如何构建联系?从我们熟知的事物入手,是最快也最便捷的路,那么两宋普通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吃什么食物,穿的衣服跟我们现代有那些不同,也缴社保吗?有医院么,生病了要去哪里治疗?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带着这些更为细节也最感兴趣的问题,逐步深入了解。 通过详实的数字,一步步进入更深层次的历史分析维度,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逐层揭秘,有理有据有节的观点,不仅仅给我们带来细腻的观察和解读,更是提供了一种进入历史的思维和角度。让我们普通人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从表面的历史故事中脱离出来,用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分析推理,这是另外一个维度的历史视角,更为严谨艰难,但是也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充满了思辨的乐趣。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史料的细致深入,让我看到一个真是的宋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繁华之下

                                    两宋是一个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凋敝的时代。繁华是统治阶层的繁华,凋敝是被统治者的凋敝。或者说,这繁华是一种典型的士大夫式的繁荣;这凋敝是一种典型的编户齐民式的凋敝。正如文彦博当日对宋神宗所言的那般,赵宋政权乃是 “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穿越到历史现场的报道

                                      大多数顺民良民,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惹是生非,接受强权统治为国家机器买单,实在是因为:人生各种,良莠不齐,杂处其中,犹如野生丛林。完粮纳税就如向保险公司纳保一样,图的是一个 “安全感”。强权统治能够保证这个 “安全感” 的预期不坍塌,大多是可以绵延国祚。少时读红楼,注意力都在宝黛身上。闲时也想:贾府成百上千的奴仆,他们的人生意义何在呢?主人是这样的不由自主,寄附于他们生存的仆从,喜怒哀乐、生死存亡完全系于主人的一时情绪之上,这样的人生,有何乐趣和奔头?宝黛生活的充裕是建立在身边几个或十几个以及看不见的成千上万的仆役的极度不自由和匮乏之上的。他们作为人的权利基本完全被剥夺殆尽,仅剩作为劳役的工具而活着。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伦和价值观,绵延到我们现在,真有多少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呢?这本书也是绕过宋代的主角走到群众演员里去采访现场的大多数,去看看支撑繁华的底座是什么样的。这个底座,才是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的历史。这样的研究写作,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直接打脸了近年对宋朝的美化神话

                                        两宋是一个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凋敝的时代。繁华是统治阶层的繁华,凋敝是被统治者的凋敝。或者说,这繁华是一种典型的士大夫式的繁荣;这凋敝是一种典型的编户齐民式的凋敝。当然,赵宋王朝也有很多相比其同类政权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士大夫们多数时候还可以凭着良知说话,还可以对当朝者展开有限的批评。有限批评的时代,终究要胜过不能批评的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角度特别的一本书

                                          作者选择了一个很精准的角度来观察大宋繁华之下平民的生活状态,揭露了大宋统治阶级对百姓汲取手段的残酷,也无奈地回答了秦制政权之下平民无法突破的困境。税制改革带来的人口增长和不立田制共同作用下刺激出来的繁华,在大历史观下确实值得赞扬,可惜禁不住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细节中去看问题,看出来的不是繁华,而是 “苛捐杂税” 有增无减下的部分人的梦幻泡影,无怪乎大宋国富民穷。这只是统治阶级造出来的 “盛极一时”。说点个人觉得本书不足的地方,一是讲无为那章,可能是材料不够,讲无为的篇幅太短,反而讲了很多有为带来弊端和恶果。二是讲纸衣服和纸被子的部分,不够过瘾,能不能多选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会更立体、更鲜活。但无论如何,我喜欢这本书,也喜欢这个作者。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