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5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没有好坏只有不同

    成年人的世界和小孩子最大的不同在于,督促自己成长改变的反馈路径越来越少,周围的体面和善意几乎听不到真实的提醒。成年人的成长唯有自我反思,拿自己到陌生的环境里去撞、到广博的书海中去寻找自己的影子,从而发现自己真正的优势和缺陷,看见真实的自己。之前对心理学有一种误解,学好了可以分析人的性格,解释行为背后的心理模式。其实了解很多心理学理论观点,包括王芳老师的这本《我们何以不同》之后,发现心理学其实是有自身的学科使命的。心理学的学科使命应该就是帮助人类更好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这本《我们何以不同》是王芳老师的 40 节人格心理学课堂讲义,人格心理学注定就是研究个体差异的。看到外表的差异是一种天然的显性生物功能,能够认识到内在人格的不同却是一种隐形能力,尤其是在矛盾、冲突、压力等充满张力的情景中更需要展现这种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共情能力。它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必修课,《我们何以不同》在讲清楚人格差异来源的同时,会意外的增强我们的共情能力,从而变相提高我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成人的世界更加虚幻,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让承认个体人格差异和承认自己的无知变得一样困难。本书吸引我的有两点。首先是从王芳老师扎实的心理学功底流淌出来的文字表达,行文流畅,言之有物,第一感觉是自己喜欢的实力派。另外一点是,本书涵盖的心理学理论流派广,内容立体丰富。特别是对各学派有所了解的读者,把各流派大师叫到一起共同说清楚 “我们何以不同” 也不失为一种美妙的学习体验。任何的学科知识要么是探究过去的问题,要么是解决当下的问题,要么是面向未来,解决发展的问题。心理学也是一样,有探究过去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派,有解决当下问题的马斯洛、阿德勒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有面向未来的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所有的学科流派终究是要面向未来,以人为本解决人的发展问题的。探究如何挖掘人的潜质?如何摆脱心理因素的限制?如何修复进化带来的心理缺陷?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这本《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就属于面向未来的发展心理学范畴,就是要试图解决 “我们到哪里去” 的发展问题。王芳老师在本书中反复强调人的复杂性,通过各学派对人格的不同解释角度,试图拼凑出一幅完整的理论图景。读完本书,至少不会再用内向与外向、敏感与迟钝、好与坏等标签来做人格定性评价。人和人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本质上的不同。人格差异是一条线上的连续的点,而不是完全不同的两条平行线。关于人的学问,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前期的抽象终究是为了更好的还原人的复杂性,而不是反向、过度的概念化,甚至标签化。这也是本书给我们的重要提示。“人格” 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我们永远都在 “成为”,无法被定义。特别提醒:对本书有兴趣的书友,想进一步深入学习人格心理学,可以线上观看王芳老师解读本书的直播视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格不是名词,而是动词

      人格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我们为何何以不同?固然是因为人格的差异性,但人格也不是一尘不变的,阅读这本书来了解人格的差异性,以及不同人格会有怎么样的行为。这是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必修课之一。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也很简单,老师讲的通俗易懂。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识到人与人的不同,进而接纳、包容并尊重这些个体差异,是心理学带给我最大的心得,也是这段旅程中最富兴味之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我” 是一个动词,我们永远在 “成为”。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王芳带来自我认知的力量,重新认识星座、MBTI,了解描述人格的多种工具,经典理论与现代研究,从外在行为去看内在心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生活是由一粥一饭组成的,因此意义在于星辰大海,也在于一粥一饭。如毛姆所言,“倘若一个人能够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致独特、灿烂又无法被定义的你

              话说安保领域有三个灵魂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当然是个玩笑话,不过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人们对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独特的吗?我和别人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些问题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心,人类也从各种角度去研究和思索,得出了非常多的回答。本书就是从心理学经验出发,以人格心理学为支点,给出了人类身上无处不在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个体差异从何而来的回答。所谓人格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人格特性和共性的一门学科。而人格,指的就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独特且稳定的模式,可以宽泛地将它理解为性格或者个性。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人格最大的特点 —— 独特性。这几年有一个性格测试非常火爆,就是 MBTI 测试。你是 E 人还是 I 人?你是领导型的 ENTJ?还是奉献型的 ISFJMBTI 自带社交属性,如果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想和别人破冰,也许可以试着从聊双方的 MBTI 开始。话题拉回来,从 MBTI 的热度我们就可以看出,人对自己是什么,对自己性格的好奇是非常强烈的,尽管 MBTI 并不是一个主流的、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但它依旧很有市场,由此可见一斑。MBTI 全称是迈尔斯 - 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这是一对母女,他们从荣格的理论中获得灵感和依据,创建了这套性格分类的方法和试题,并且在机缘巧合及母女二人的努力下,成功推广开来,多家知名企业、院校用它作为招聘标准和招生标准,从此 MBTI 逐渐在教育和商业领域为人熟知。这个测试通过一系列问题来总结你的性格分类,最终按照分数将你归纳成某一个类型,比如 ENTJ,比如 ISTPMBTI 的问题在哪里呢?首先它不是一个科学的理论,没有经过系统性的科学论证,创始人也没有接受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科学规范(当然了,不科学不代表不实用,这是另外一个话题)MBTI 最致命的问题,来自它的测量工具。判断一个测验是否有效,需要考察两个指标:信度和效度。信度简单来说就是测量工具的一致性,同一个人,今天测量可能是个 ENTJ,过几天可能就是个 INFP。效度就是该工具测量出来的东西是否有效,能否预测重要的结果。其次,MBTI 把人的性格分成 16 种类型,但人的性格其实是复杂多变的,哪能这么简单就归类呢?全世界有 70 亿人,每个类型就要承载几亿的人口,就像星座一样,从直观上就知道它们或许简单粗暴不靠谱了。就像你不能把世界上的美食都归为 16 种口味一样,对吧?最后,MBTI 只是一种工具,它并不能完全定义你是谁。人的性格是多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所以,就算你知道自己的 MBTI 类型,也不应该被它框住,要相信自己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所以与其说我们可以靠这种分类了解自己的独特性,不如说我们是把它当成了一种社交工具、一种身份标签,用来快速跟人建立连接,拉进距离,获得某种身份上的归属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 MBTI 的话题是很好的破冰工具。目前心理学界主流的性格分析理论不是把人按照类型来分门别类,而是研究性格特质。特质可以看成性格元素,就像颜色中的各种色号一样。特质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非黑即白的。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用量可以调出千姿百态的色盘,同样的,每个人在某种特质上程度与组合方式不同,也就产生了千变万化的个体差异。目前学界公认的最可靠、最有效描述人格特质的模型叫做 “大五人格理论(Big Five)”,由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创建,并经后世的心理学家不断完善。该理论认为人的基本特质可以分为五种,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这五个特质彼此独立性强、预测性好、稳定性高,实验结果的信度、效度高,更为科学可靠。当然,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大五人格有它的局限性,它只是把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性格特质进行了描绘,但没有触及更深层的人性,也无法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更深度的解释。大五人格是个描述人类人格共性与普遍规律的理论,而不是能强力解释个体行为的理论。由此可以看出,哪怕是学界公认的最靠谱的理论,也无法对每一个人进行精准地定性和预测,我们生而不同,各有特色,我们也不是被一些标签、话语所定义和束缚的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 “正确” 的性格,个体差异是一件自然而美妙的事情,多样又绚丽,自由更自信。正如宇宙诞生之初,正是因为正粒子比反粒子多了十亿分之一,正反粒子才没有一出现就全部湮灭,我们这个世界才在多出来的那些正粒子的作用下组成了一个个质子、原子、分子,一个个星球、星团、星系,才有了我们今天广袤的宇宙、灿烂的星海和多彩的世界。差异性是宇宙存在的幸运,也是你我独特的人格。致独特的我们,因为差异而存在,因为幸运而诞生,因为热爱而奔跑,因为幸福而安宁。我们既是谜题的开始,更是谜题的答案。“人格” 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我们永远在 “成为”,无法被定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对于人生来说,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第三部里那些在心理学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弗洛伊德那里,人格发展的目的地是理性,他说 “无知带来最大的破坏力”;在阿德勒那里是卓越,他说 “缺陷让人变得更强大”;在荣格那里是精神整合,他说 “我宁愿完整,而不是完美”;在弗洛姆那里是积极自由,他说 “爱是现代人困境的唯一解药”;在马斯洛和罗杰斯那里是自我实现,他们说 “活出真实的自己,成为可以成为的人”;在积极心理学那里是真实的幸福,他们说 “幸福是享受乐趣并实现意义”;在凯利那里是丰富和多元,他说 “你可以透过建构之窗看向未来”;在德韦克那里是成长与改变,她说 “请相信努力的力量”。感谢这一众大师,是他们带领我们走过一段浓度极高的思想与智慧之旅。在拉丁文里,理论(theoria)是 “图景” 的意思,一个理论就是有关一个世界的图景,而这些人格理论则让我们看到了关于人和人性的丰饶图景。回望群星闪耀,我们注意到他们来处各异 —— 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科医生,罗杰斯曾经在神学院学习过,荣格的第一志向是考古,航天工程师才是凯利最初的梦想。作为一门学科,人格心理学因为这些人从其原初的兴趣所引入的视角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我们也注意到,这些大师绝大多数已离我们而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提出的人格理论已丧失生命力,事实上,这些理论中的多数仍在饶有生机地存在且发展良好,除了不断产生新信息之外,还持续起到激励、挑战、启发、影响人格心理学现代理论建构和研究的作用。我们还注意到,这些理论在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上迥然不同。人格的内涵决定了人格心理学家的任务是解释完整的人,这项艰巨非凡的任务构成了人格心理学领域最大的难题。对此,一个更为现实的解决方案是去限定所要关注的内容,即不要试图马上解释所有,而是寻找特定的方法、收集特定的资料以解释特定的问题,这种系统的限定即为基本的理论 “取向”(approach)。那些理论便采纳了不同的取向 —— 其中一些关注潜意识及内部心理冲突,遵循的是精神分析取向;一些关注人们对世界的意识经验和自由意志,遵循的是人本主义取向;还有一些关注个体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遵循的是认知取向。正因如此,每个取向的理论可能仅关注到了人格的某些方面。在生活中,人们常用 “盲人摸象” 来形容以自己的片面理解推论全体、以偏概全,然而,如果是一群智者在摸象,结果则可能有所不同。就好似此处有一个人格 “黑箱”,有人从幽深的地底打来一束光,让我们看到了从未见过天日的箱子底部是什么样子;有人则从明亮的高空打来一束光,让我们看到了原来我们以为无比熟悉的箱子表面还有那么多未被察觉的细节;还有人从侧面…… 总之各亮一方,最后整合在一起,我们才得以一窥 “黑箱” 全貌。不同的人格理论即可被视为照射在同一个物体上不同角度的光线,它们各自提供了一个视角,共同帮助我们将人格理解得更清晰、更透彻。因此,虽然这些理论有时候看上去各说各话,其实只是各自探讨了人类心理不同层面的问题,它们之间相互补充,同时也尚没有任何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压倒性优势(Funder, 2010)。当然,这种情况也可能带来困惑,即好像谁讲得都挺有道理但彼此又如此不同,到底该信哪一个?还记得凯利说 “人人都是科学家”,这句话反过来同样成立 —— 科学家也是人。任何一个理论都可能是不完整、主观甚至错误的,但它们建立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我们可以依托它们走向未知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理论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每个学说都有不可替代的贡献,也都有难以回避的弱点,任何一个理论均有其适用的边界,比简单的对或错更重要的或许是,它是否能够有效解释一部分现实并澄清人性的某些方面。于是,不必再纠结理论对错的问题,执着地只要一个答案反而可能永远也找不到那个答案,而不执着于根本不存在的标准答案,反而可能处处是答案。心理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每个理论取向都是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世界那么大,人那么复杂,怎么可能只有一个角度?而如果我们很轻易地就笃定了自己的立场,或许就很难欣赏其他角度的世界了。当然,可以选择一个最具共鸣的取向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也对其他取向保持关注。最终,所有理论都是工具,我们掌握的工具种类越丰富,工具箱就越充实,如此,认知与解决人生问题的通达性与有效性也就越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到鱼,还是看到水

                  王芳教授的《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 40 讲》是我老婆睡前必听的音频节目 (还有十点读书)。这本《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 40 讲》即改编自这个音频节目,当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扩充与更新。这是一部了解与学习人格心理学的佳作,正如梁文道所言,王芳老师是目前国内能够把人格心理学讲得最明白、清楚的其中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老师。由揭穿星座人格类型真相入手,逐步切入,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引导我们去看在科学上怎么理解人的性格类型,我们的人格是如何被形塑而成的,又该往何处去。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人格心理学是 “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正如本书题目中的 “何以不同”,“独特” 是本书的核心关键词,也是人格心理学的关注所在。作者王芳在序言中也说,对于宇宙来说个体渺小至极,对于历史来说个人也不过是一粒微尘,然而对于仅此一次的人生来说,我们是无可复制的。这也是生命的奇迹,虽然普通,但它就是奇迹。在这个奇迹之中,围绕着每一个个体 “我” 所展开的一系列疑问,构成了人格心理学的一个个研究主题。具体而言,本书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形象划分为三大部分:“人格特质:我是谁?” “人格成因:我从哪里来?”“人格动力:我要到哪里去?” 进一步,王芳教授将这三个部分分解为 40 个子问题,展开了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很多深奥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讲述得通俗易懂、有声有色,并融入了很多热门、接地气的话题,让我们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中润物细无声般学习到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学角度的“人生三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 “人生三问”,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来自大自然的物理世界、人类彼此链接的社会环境和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我们会去追求人生意义的深处,成为自己,过幸福的生活。虽然这是比较宽泛的回答,但也是人类普世且俗世的想法。人类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起源和发展永远不会终止,对于个人而言,这也是人生一世的宝贵经验,也许大多数人不会考虑这么多,但,能够通过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去看待自己、他人、世界以及人生意义,我相信一定能够有收获,并且成为这个世界 “独一无二” 的人,更好的追寻生命的意义。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谁?从何来?到何去?

                      小区门卫总喜欢问人:你是谁?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多少带有些哲学意味,甚至直接触达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想要给出答案,不免会让人想到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著名的神谕 “认识你自己”。《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 40 讲》可以说就是为了回答上述问题而生的。人格心理学所关注的个体层面离普通人所熟悉的生活更近一点,更加关注那些我们日常所遇到的疑惑,比如关于性格的分类。1. 大五人格想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会牵扯到个体的独特性,目前心理学界最为靠谱的就是借助大五人格的分类来实现,而本书的开篇也正基于此。作者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读者利用此模型更好地了解自己。相比于时下流行的 MBTI 人格,大五人格模型可能显得没有那么有影响力,但却更加值得信赖。当然即便如此,它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描述不够深入、停留在行为层面、过于宽泛等。尽管如此,若是基于人格的科学考量来看,它依然是一个比较好用的认知工具,在了解自身和他人之时还是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只是需要注意使用范围以及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切不可滥用乱用。心理学说到底是一门科学,和占卜算卦装神弄鬼那一套还是不一样的。科学给出的答案相对靠谱,但似乎总会让人觉得没有想象中的灵验,尤其是牵扯到对人性深处的预测和判断。要是考虑到一个人处于动态之中以及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复杂多变,我们更加理解其所得成果的不易。要知道时至今日,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了解和浩瀚宇宙一样所知甚少。2. 弗洛伊德喜欢弗洛伊德的读者有福了,本书用了不少的篇幅讲述了和他相关的理论,当然也可能会让那些满怀希望的读者有些失望。作者所得出的结论依据于当下的科学研究,虽对其做出的贡献加以肯定,但也不乏批评之言。作为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论带有比较重的神秘色彩,在某些人的解读下和跳大神的简直没什么两样。大概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心理学家普遍对其嗤之以鼻。作者的科普工作和态度值得肯定,不光是以相对严谨的态度去进行重新审视他的理论,更是尝试将其中精华运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经过作者的分析,一些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内心疑惑得到了更让人满意的合理解释。更加值得当下人关注的却是其传人弗洛姆,他融合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理论,对当下社会和现代人提出了深刻的洞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个人原子化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此趋势之下,个体会变得更加孤独,看似甜蜜的自由带来的重担更容易让大多数人选择逃离。相比于各种逃离的方式,最应该做的恰恰是向其经典之作《爱的艺术》去学习取经。救赎之道就在于爱,不光是爱具体的人,更是以此来爱整个社会。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行为方式。3. 贴近当下作者在书中的讲述很贴近当下,这一方面可以降低读者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会拉近了枯燥的理论和日常生活的距离。时不时出现的电影等流行文化的插入更有锦上添花之效果。如此行事,让本书确实更加通俗易懂一些。可尽管如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像是有些过于刻意,至少是有过于勉强的嫌疑。这种刻意为之大概是作者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的一种做法。然而理论终究有着自己的特性,遇上那些比较费脑子的,此等手段就不那么好使了。开篇的乐趣也会随之深入之后的晦涩难懂而难度有所提升,好在作为入门读物还不算太难,远没有到劝退的程度。4. 小心实践作者在书中提到不少的心理学实验以及其他的理论知识,有些太过于经典以至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可尽管如此难免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更好科普,使用起来效果确实不错,但就其本身而言还是需要注意。初次接触相关内容的读者,借助本书来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可能没太多感觉。可若是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就很担心书中的讲解会起到误人子弟的作用,最起码也是不够全面客观。考虑到篇幅和受众群体等因素,作者如此取舍倒也可以理解,但正因为如此未能全面细致地展现可能会让读者在理解上误入歧途。鉴于此,我个人的建议是在将书中内容付诸实践时必须要有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和研究,从而得出更加靠谱的结论。5. 理论之上本书中的理论和心理学的其他理论一样都是不完美的,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基石是可以的,可想要以此来改变现实世界的话就一定要保持审慎冷静。尤其是不能因为对某种理论过于偏爱而忽视了其中所隐藏的各种误区。作者的讲述是带有个人特点的,在科学理论的解读和取舍中难免会受到个人偏好和感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读者在了解完全书之后更加应该抱着质疑的态度去加以甄别。心理学所讲的往往没有自然科学的那种精准。还是那句老话,好用就用,不好就换。本书中所提到的内容更是如此,切不可过于迷信,更要小心此中所暗藏的不足和错误。6. 写在最后评价和写出一本书是两回事,就像我推荐本书作为入门读物和指出其中存疑的地方一样。再好的书籍也不是完美的,专家学者的著作更不是无可挑剔的。在心理学这方面,本书的作者可能比我了解得更多,但这不影响我指出自己认为有失妥当的地方。当然我的理解和认识也是有瑕疵的,需要更靠谱的证据出现来加以校正。就像我不迷信权威一样,我欢迎更多带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批评。读者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加思考和分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进行理解和使用,如此才会尽可能避免自己犯下一些没有必要的错误。爱吾师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3/12/25

                        还算是相当不错的一本书,不过我觉得有缺陷的是这本书没什么明显的态度,作者有个性的观点,更像是梳理了一遍发展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格是一个动词

                          人格” 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它既刻画着人们在生活中惯常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彰显着人们在一系列特定情境下适应、调整与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想快速了解这本书,就直接看最后的结束语,三问三答把整个书的框架结构罗列出来。提到的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马斯诺、罗杰斯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很有趣的一本书,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长的人生,终身的志业

                            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到哪里去?本书用人生三问贯穿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史,从弗洛伊德、弗洛姆、荣格…… 到凯利、罗杰斯…… 作者几乎将心理学那些著名的和虽然不太有名但理论框架很有用的大师总结了个遍,这些理论有的经久不衰、有的已经过时、有的相互矛盾、有的互相支持…… 但终归离不开一点,就是这些大师虽然大多已经做古,其理论学说始终都在发展成长,这也正像作者在结语当中提到的,虽然时至今日,人格身上依然环绕着无数谜题,人类对于自身的未知也依然远多于已知,但正如星云的美丽来自它的多变与不可捉摸,人类追寻了千百万年的问题无法从一本书或一门学科里找到答案,它注定成为每个人终身的志业,值得用生而为人的全部体验去探寻与回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之间在认知不同,执行力重要性,心理学就是人内心世界的显微镜

                              古人说:"窥破来人之心,说话自然便当。" 可见懂得心理学的奥妙。我认为研究人们的心理对个人为人处世,都有一定的好处。例如,你研究了人们的心理,作生意就能拉住顾客,你是老板就能管理激发你的员工潜力,你是教师能引导教育好你的学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何以不同

                                强烈推荐!!!在这个门派众多的心理学百家争鸣的时代,确实有点难以选择,到底该选择加入那个门派更为妥当呢?这一直是我纠结的问题,看起来都各有优缺点,直到看了这本《我们何以不同》,立马不纠结了。每个学说都有不可替代的贡献,也都有难以回避的弱点,任何一个理论均有其适用的边界,比简单的对或错更重要的或许是,它是否能够有效解释一部分现实并澄清人性的某些方面。于是,不必再纠结理论对错的问题,执着地只要一个答案反而可能永远也找不到那个答案,而不执着于根本不存在的标准答案,反而可能处处是答案。想要烟花璀璨夺目,必定是五颜六色更好哇┗(・ω・;)┛🌻虽然这些理论有时候看上去各说各话,其实只是各自探讨了人类心理不同层面的问题,它们之间相互补充,同时也尚没有任何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压倒性优势。🌴心理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每个理论取向都是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世界那么大,人那么复杂,怎么可能只有一个角度?而如果我们很轻易地就笃定了自己的立场,或许就很难欣赏其他角度的世界了。当然,可以选择一个最具共鸣的取向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也对其他取向保持关注。最终,所有理论都是工具,我们掌握的工具种类越丰富,工具箱就越充实,如此,认知与解决人生问题的通达性与有效性也就越高。特别喜欢作者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最耳熟能详的分析逻辑,把心理学各家优缺点来了个大剖析,这样,既可以对各大门派有更全面的了解,也更容易找到自己想要深耕的领域。真是妙哉!妙哉!🍀第一问:我是谁?对于人格来说,最首要和突显的特性是独特性,这里的 “独特” 并非迎合或祝福,而是一个客观事实。人人都在学习,但学习的偏好和程度有所不同;人人都做思考,但思考的方向常常大相径庭;人人都有感觉,但对相同刺激做出的反应五花八门…… 人与人一样又不一样,我们随着相同的音乐起舞却总是跳出专属的舞步。人格心理学正是一门专注于描述和解释这些个体差异的学科。🌸第二问:我从哪里来?人与人为何如此不同?原因在于,每个个体都是经由诸多因素经过极其复杂的交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微观如遗传、生理,宏观如社会、文化,远到漫长的进化史,近到刚刚发生的一件事,都可能影响人格。🌼第三问:我要到哪里去?对于人生来说,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第三部里那些在心理学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弗洛伊德那里,人格发展的目的地是理性,他说 “无知带来最大的破坏力”;在阿德勒那里是卓越,他说 “缺陷让人变得更强大”;在荣格那里是精神整合,他说 “我宁愿完整,而不是完美”;在弗洛姆那里是积极自由,他说 “爱是现代人困境的唯一解药”;在马斯洛和罗杰斯那里是自我实现,他们说 “活出真实的自己,成为可以成为的人”;在积极心理学那里是真实的幸福,他们说 “幸福是享受乐趣并实现意义”;在凯利那里是丰富和多元,他说 “你可以透过建构之窗看向未来”;在德韦克那里是成长与改变,她说 “请相信努力的力量”。读完这本书,三大灵魂拷问就有了更清晰的路标🚦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的相同与不同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遗传提供可能性,环境锁定现实性。我们生来就有所不同,造就了我们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但同时,也会有很多由环境塑造相似的部分。        作者从三个方面切入为我们展开介绍人格心理学,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相同,同时也能从中收获信心。我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自己主观能动来成长进步。       我也非常喜欢卡罗尔。德韦克写的《终身成长》中关于能力提升论的观点,我也一直坚信,不管是人格还是 “智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获得提升。因为我们不只是由遗传决定,还有靠我们后天环境和努力一起影响,与你共勉。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的独特之处何在?不要被标签束缚住

                                    我们常常倾向于通过标签来认知自己和他人。无论是星座还是个性测试,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式来了解自我和他人。不能让这些简单的标签限制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的个性无法仅仅用几个字母来定义。要真正了解自己,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格的灵活性。🌈那么,人格的独特之处源自哪里呢?人格的独特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生物学与社会学。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遗传基因对我们的生理结构产生影响,而遗传基因又是漫长进化过程中的产物。这些基因决定了我们的身体特征、智力水平以及一些基本性格特质。家庭和文化环境也在塑造着我们的个性。家庭对于我们成长有着深远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方式都会对我们的个性产生影响。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在塑造着我们的个性。这两个方面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的独特之处。🌈无论我们做出何种选择,我们都需要保持自主决策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四处奔波。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是不断变幻的。如果一个人在儿时能够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温暖与支持,并与父母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那么他就拥有了一罐 “内心之金”。这罐 “内心之金” 可以伴随终身,持续赋予他克服困难、从挫折中恢复并表达关怀、享受亲密关系的能力。人生中第一个依恋关系通常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具备着终身意义。通过了解人格灵活性,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与他人。不能被简单标签束缚思维,而应展现出个性独特之处。每个人都有着闪光点,个性和独特性正是我们魅力之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我们何以不同》。“我们人类一直没弄明白,宇宙是为什么而存在,人类又是为什么而存在。原来,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存在的谜题,也是这个谜题的答案。”“认识我自己” 是我的座右铭,脱胎于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那句铭言:“人啊,认识你自己。” 开宗明义,就是从这句话引出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因此,从序言开始就倍感亲切,这三句话也变成整本书的框架。围绕一个 “人” 字,从弗洛伊德,到阿德勒,到荣格,再到马斯洛、罗杰斯,最后凯利、德韦克,详细介绍了心理学史上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把大师的最核心概念从理论原点讲起,细细剖析,看得让我直呼过瘾,比如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潜意识和心理防御,阿德勒的自卑,荣格的集体潜意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做自己,凯利的建构,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他们的思想理论,我过去或多或少都听过、看过,但不成体系,这次放在一本书里,能够更有效的看清彼此的联系和异同,零碎的知识点能够整合到一个大的框架之下。每个理论都是对人性认知的一个侧面,邀请读者进入一种世界图景,展示人性的复杂多面。在认知自我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同的理论,来充实自己的工具箱,让自己的认知建构更具灵活性。1、 哈姆雷特说:“即便身困果壳,仍自诩无限宇宙之王。” 对人类个体而言,大脑即似果壳,幻化出精神宇宙,而自我即为个中之王。我们是自然宇宙中微乎其微的存在,却是精神宇宙中毋庸置疑的主宰。在这一枚枚 “果壳” 里生发出的心理世界浩渺无边,而其中极具个人风格与色彩的人格便可视作精神宇宙中幻化无穷的星云一般。2、如果说个人潜意识是水下的那个冰山基座,那么每一座冰山之下还有把它们联结起来的共同基地,就像隐藏在深海之下的海床一样。换言之,是集体潜意识的存在支撑着人类全体,令一个个个体不再是无根漂浮的孤岛。用荣格自己的话来说,集体潜意识是 “数百万年来祖先经验的沉淀,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这些产生于人类进化历程中的集体经验铭刻在每一个个体的心灵中。在这个意义上,每个活着的人都是行走的祖先智慧档案库,我们即以此种方式与漫长的人类进化史联结在了一起。3、对于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却脑袋空空、六神无主的现代人来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就像一束从极幽深处打过来的光,它带着远古历史的回响,浸润了数百万年的智慧,引领着我们向内观照、拥抱暗影、整合心灵。如他所言,“人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之黑暗中点燃光明之烛”,由此,丰饶悠远的人性方大白于天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格是每個人對自身人生意義的追尋及表達

                                        看完这本人格心理学,我有一种深刻的感触。最美丽的事情不是认识自己是什么,而是我正在认识自己。或许这本书在结语时所说的那句话最能表达我的感受:我们人类一直没有弄明白宇宙事物为什么存在,人类又为什么存在。原来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存在的谜题,也是这个谜题的答案。这本书中,我们从一开始探讨星座,再來五大人格测验、荣格的理论发展出来的 MBTI、黑暗人格等。再來了解到八大心理防禦機制。最後逐步了解了一系列的人物:从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弗洛姆、马斯洛、积极心理学的马丁・塞利格曼、人格科学建构的凯利,以及努力能否产生变化的德威克。看了一系列下來,我最大的收获是,我们从这些心理学家,甚至不是心理学家的对人格的建构中,看到了人类想要了解自身、改变命运的努力痕迹。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尽管他们的观点可能互相矛盾,或者其中有很多伪科学成分,但了解这些仍然很有意义。他们所讲的也都是一种有趣的角度。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要求每件事都像科学一样严谨。然而,我們能做的是,盡量拥有科学建模建構的视角,并欢迎那些非理性或无法解释的层面,作为我们人生中的安慰。这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4年5月22号大五人格测试结果,20分满分。

                                          外向性 15 分 - 较高,神经质 8 分 - 极低,责任性 19 分 - 极高,宜人性 16 分 - 较高,开放性 19 分 - 极高。

                                            2
                                            4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