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8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网版“智人的历史”

    本书的内容与标题并不相符,完全没有什么 “地理” 探讨,更像是对近代人类史的一次综合梳理。作者为中国人,文字通俗易懂,行文流畅,但篇幅稍显松散。因为自古以来,人类的历史记录仅五六千年,而资料之繁多犹如烟海。尽管如此,本书却试图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开始探讨,其中涉及到受西方影响的 “河殇” 派观点,如 “海洋文明” 和 “东西方二元性”,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乏味。关于 “文明的碰撞” 世界公认的是宗教差异延续的,因为所谓 “文明” 是可以跨民族跨种族的,单一民族的习俗不能称为 “文明”,比如日本文化谈不上是一种文明,最大的槽点是延续中国 “河殇” 派的 “海洋文明” 论,还特别把英美 “五眼圈 “命名为” 最纯粹的海洋文明 “,让 G7 其他欧洲国家情何以堪,应该好好学习 “一带一路” 的大陆岛理论。由此可见,过去 30 年中国社科届被西方洗脑太厉害,应该加强理论创新和文化自信,本书糟点太多。然而,作为一本闲暇时浏览的书籍,把近年网络热点都包括了,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不要太认真。

      4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趣的書

      就这本书所探讨的人与环境的问题来说,有的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环境,有的人认为自己只能适应环境;有的人希望所有人的价值观像自己,有的人觉得做好自己就行。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我在这本书中想传递的价值观,那应该就是:改变你可以改变的,适应你不能改变的;最重要的是知道哪些需要改变,哪些是你无法改变的。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具备透过事物表面,看到底层逻辑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后你便会发现,很多表面不相干甚至矛盾的事物,其实都是生态平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人类的不断进步,更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至于这 20 多万文字,我所做的无非是把自己思考出来的一些底层逻辑展现给大家。2022 年 6 月 25 日温骏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作者以地图为媒介,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进程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此本书不仅提供了历史知识,还激发了我们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强烈推荐此本书给那些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他们会在其中获得喜悦和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图里的我,在哪里?

          儿子十一岁,喜欢历史、地理 —— 不知喜欢哪个在前,然后影响了另外一个 —— 每当读历史书遇见地名,会停下来查一下地理;出门去到哪里,也会细细问问当地历史故事,经年不长,却已自诩 “咱家的地理活词典”。想来打三岁时候,从听凯叔讲西游记故事开始,先后买了山海经图册、一张中国地形图、一张世界地形图(煞费苦心地把两张地形图贴在了餐厅与客厅的连接处,以便每日偶遇),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地球仪。秉着不懂就问的原则,出门他是一路问 N 路,在家则是有意引他看央视九、十两台各地理类节目,近十年来,已确实算个地理历史小达人了,有一定的 “宏观系统概念”,聊起来有自己的说道,也不能说他 “吹牛皮” 了。如今日常里有事没事,捧一本书,搁地图上就可以玩很久。前些时候读他推荐给我的唐晓峰老师的《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彼此也聊的很愉快。在得到永远有新鲜出炉的书扑面而来。同是法律出身的温骏轩老师擅长 “地缘看世界”,最早接触是搜索地理知识的时候,看到了他的原创地图,那叫一个震撼,定算我们家必须收藏之物了。(请原谅还没有读书,就先啰嗦了这么多。)借用城邦 @陈章鱼老师新出炉的文章 “选书的风向标” 第一种选项 “你喜欢的作者”,加上铁铁的推介,读这本书就无需理由吗?必须精读。看看目录和推荐吧:“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外信仰的统一,更是一套成熟的社会运行机制。◎为何别的民族会因外族入侵而四分五裂,中国即使被打到被迫南迁,也能重归一统?◎中国人的 “家国” 式集体主义是怎么形成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为什么在中国以外地区并无可能实现?◎神能够成为什么样的神,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神祇存在的终极价值是为设计它们的人类服务。◎为什么科学与工业革命出现在西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在人类现在正经历的信息革命中又有什么独特优势?” 都是得到系施展、李筠、吴军、何帆等等老师天南海北游历世界谈及的话题,有木有?那温老师又有什么新发现呢?回头瞅瞅自家墙上那两张有些皱巴的地形图,不由心生一问:地图上的我,在哪里呢?不说了,赶紧去读了书再聊吧。读后记:随书的这几张地图,大概的确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须对图阅读,旅途更丝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梦想不在于什么时候抵达终点,在于追逐梦想的过程

            ️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
            ️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人类不管做什么研究,服务的对象都是人类自己,地缘视角也不例外。作为一个研究 “人与环境” 应该如何相处的视角,大到人类的技术进化、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经济的发展,小到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婚姻选择,都可以从这个视角得到新鲜的答案。️相比于海洋的广阔,人类的力量还是过于渺小。️总是要有梦想的,重点不在于什么时候抵达终点,而在于追逐梦想的过程。🔹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人类始终不同于其他生物,“强者” 的定义不再只是用生理指标来界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本质不在于优选更好的基因,而在于传承被知识化的信息。这意味着人类虽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在社会进化中一定程度上还在受进化论的影响,但是又不仅仅屈从于进化论。这是人类是如何变身为万物之灵的解答。书里还有以下这类问题等等的解释。🔹 关于血缘纽带🔹 关于中国人的 “家国” 式集体主义还形成了 “大一统” 观念。如果对人类历史或者地理有兴趣,推荐来读一读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终,还是要靠拳头说话

              人毕竟是要生活在陆地上的,所以在分析历史和现当代政治经济外交的时候,往往不得不考虑地理层面的缘由,这个就是地缘分析。 麦金德在其《世界岛理论》中,认为人类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大陆上,而占据有世界陆地三分之一的亚欧大陆,必然会成为世界的中心。只要拥有亚欧大陆,那么其他地方都不足以与之争锋。英国人麦金德提出这个理论知识,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当时正是一战前夕,强盛的日不落帝国笼罩世界,而各国纷争之势宛如原始丛林。麦金德在纷乱的局势之中,一眼就看出大英帝国作为一个岛国,其真正的对手是缓缓升起的俄国。因为他认为占有东欧的俄国,具有统治亚欧大陆的潜力,并以世界岛的优势对抗大英帝国的霸权。世界岛的优势在于它拥有着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量,最丰富的资源,最多的人口,这些对于工业生产无疑是最重要的。且掌握了亚欧大陆,就能完成经济上的大陆内循环,从而边缘化其他的地缘板块。因此麦金德对于亚欧大陆兴起的俄国报以绝对的忌惮,或者说他看到的不是俄国的崛起,而是一个潜在的大陆强权在深渊凝视着大英。几乎与麦金德的 “陆权中心论” 学说同时,美国的马汉针锋相对地提出 “海权中心论”。在麦金德 1904 年发表《历史的地理枢纽》之后 7 年,马汉发表了《海军战略论》。马汉认为一国最重要的就是制海权,因为在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通过工业生产商品,通过商业远销海外摄取利益。资本主义工商业已远远超过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的获利效率,作为国家主要的经济方式,工业和商业这一链条式的过程,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因素,制海权保障的正是国际贸易这一部分。马汉认为海洋的主要航线可以给国家带来大量收益,为了保护这个利益,海洋的军事安全就是头等大事。而且海洋力量也可以将战火屏蔽在自身生产生活的核心地带 (大陆) 之外,因此他认为制海权甚至比陆军还要重要。在他的构想中,一个国家最理想的位置,就是一个居于中央位置的岛屿,然后通过海洋军事力量控制主要商道。在这些商道之上,控制港口及海军基地,保证可以通过海军辐射到大洋的每个沿岸地带。世界岛理论与海军战略论这两者之间看似矛盾,但是却有着根本的共同之处。 第一,根本出发点都是经济层面。"陆权论" 基于工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人口土地等,认为世界的中心在陆地。“海权论” 则基于商贸认为世界的重心在制海权,根本上说,都是在以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文明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基础做诠释。 第二,立足点是相似的。“陆权论” 立足点是一个称霸世界的岛国,他所做出的指导是离岸平衡,充当搅屎棍,尽一切力量阻止亚欧大陆力量的统合。“海权论” 立足点同样是一个称霸世界,却依靠海洋的离岸手,他做出的指导是建立世界一流的海军把控主要商道,将其他的陆地力量封锁在陆地内,延缓其他陆地国家力量的成长。 这两点和作者的立场身分不无关系,他们都是诞生于海洋文明并经历海洋文明的鼎盛,从而对海洋产生迷信,对陆地报以警惕。一个说的是制止大陆强权的诞生,一个说的是发挥海洋孤立国家的优势。在这两种思想的指导下,渐渐形成了现当代以西方,尤其是以英美为利益中心的国际外交关系和秩序。比如英国饱受诟病的搅屎棍策略,以及美国的海洋霸权主义。这种利益中心的指导下产生的外交策略,就是针对可能崛起的新型陆地力量。这目标昨日是德国、苏联,如今是俄罗斯和我们中国。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书完整展现全球地缘体系

                什么是地缘?地缘不等于地理,地缘就是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大到人类技术进化、国与国的相处之道,小到个人的工作、生活、婚姻选择。温骏轩说:“当我意识到地图可以解开自己心中对历史的疑惑时,我开始遍寻书店,却几乎找不到这方面的书。于是,只好自己动手研究。” 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为何别的民族会因外族入侵而四分五裂,中国即使被打到被迫南迁,也能重归一统?◎中国人的 “家国” 式集体主义是怎么形成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为什么在中国以外地区并无可能实现?◎为什么科学与工业革命出现在西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在人类现在正经历的信息革命中又有什么独特优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地图里的人类史》。人总是要有梦想的,重点不在于什么时候抵达终点,而在于追逐梦想的过程。更何况做一些对未来的预测,并不代表这些场景就一定是人类社会的技术进化终点,说不定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又会发现新的方向。毕竟,人类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还远远不够。与之相较,社会环境的变化却是每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到的。每个人在行为举止上都会或多或少受上一代人累积信息的影响,并且将这一信息传承给后代。而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便是有赖于这一代一代的信息传承,以及在学习前人信息基础上创造新的信息。有研究者相信,人类最初并不是狩猎者,而是跟着食肉动物捡拾腐食。人类较之其他动物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几乎不受环境限制地利用工具吃到骨髓。事实上,在 “集猎” 的概念之下,人类到底有没有经历过一个以食物残渣为主要热量来源的阶段并不重要,收集食肉动物吃剩下的部分,本身就可以视为一种采集行为。火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依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新阶段,人类除了对石器的认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火的控制同样有质的飞跃。最大的变化在于人类找到了生火的方法,终于不再需要小心地保存火种了。“钻木取火” 的方法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中。在中国神话中,一直有 “燧人氏” 钻燧取火的传说,并且在先秦的文献中已经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与中国的 “燧人氏” 传说相对应的,是希腊神话中认定火是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来送给人类的。对于成长中的人类来说,走出雨林就有这么一条涵盖世界上大多数环境类型的裂谷带作成长基地,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人类不仅可以在裂谷带的热带草原中学会追逐猎物、直立行走、使用原始工具,还能提前适应走出非洲以后的环境。如果说刚果雨林的贡献在于为人类的进化打下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那么东非大裂谷所给予人类的,则是环境的多样性。生物迁徙这个问题跟生理进化一样,也是没有方向的。一个地区的大环境总体更适合生物生存,不代表它在每一个时段都适合。自然灾害、种群扩大甚至追逐食物等因素,都会迫使动物们放弃原来的家园出走。即便外迁的地区条件比不上原有的家园,但在自然选择原则下也会有机会留下适应新环境的基因。主食作物被称为主粮,主粮被种植变成主食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为主食革命或者主粮革命。其产生对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尤其是可控性的产出,使得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二是使一部分人从获取食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从社会管理、发明制造新工具的角度提高人类社会的运行效率;三是让定居成为可能,所谓 “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在稳定生活状态下,一些产生文明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比如城市)才可能生成。如果你熟悉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中国人几乎是这个世界上最痴迷于水利建设的民族。细分下来水利工程有灌溉型、运河型、防灾减灾型等多种类型。古代中国人在每一种类型上都有成功的尝试。同样在 2000 多年前,他们已经尝试将核心区内的几大水系用运河连接在一起。一个中国人甚至可以从游牧民族所驰骋的蒙古高原沿内河航行至热带边缘的南海之滨。大家知道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熟悉历史的人还会知道,黎巴嫩人的祖先是腓尼基人。尽管近在咫尺,但是生存环境的差异却造就了两个民族迥异的气质。腓尼基人在历史上是著名的航海民族,整个地中海都是他们的贸易舞台;犹太人的原始属性则是农业,几千年来的梦想一直是回到裂谷带中那片 “流淌着奶与蜜的土地”(这片在《圣经》中被称为 “迦南地” 的土地,也就是现在以色列复国之地)。小亚细亚半岛只有在靠近地中海和黑海的边缘低地,才能有机会显示出海洋属性,成为希腊人扩张海外殖民地的方向。整个半岛腹地则因为降水不足,呈现出有利于游牧者的荒原地中海属性。既然爱琴海、黑海以及土耳其海峡,将小亚细亚半岛与欧洲大陆完全分离开来,那么小亚细亚半岛整体的地缘属性如何,只能看高原腹地的游牧文化与边缘低地的海洋文明之间的竞争谁更占优势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总会不经意地模仿一些动物的行为。如果说模特的台步是在模仿猫科动物的趾行,那么芭蕾舞者用脚尖着地的做法,模仿的就是有蹄类动物的蹄行方式了。所谓蹄行,就是用趾尖来行走。蹄行类动物又可以分为偶蹄类和奇蹄类。前者可以理解为用两个脚趾行走,后者则是用一个脚趾走路。在秦帝国很快崩溃之后,已经借机统一草原的匈奴人,紧接着对中国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 汉朝造成了巨大压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 70 余年。直到汉王朝积聚足够的力量,自汉武帝时代起对蒙古草原展开长达 100 年的战略反攻后,匈奴人建立的游牧联合体终告全面瓦解。欧亚干草原的最西端,是延伸至喀尔巴阡山脉与黑海之间的多瑙河下游草原。公元 7—9 世纪,突厥种族的保加尔人进入这片草原,并与先期进入巴尔干半岛的欧洲斯拉夫人相融合,建立了保加利亚王国。公元 865 年,保加利亚将东正教定为国教,比匈牙利更早成为 “基督教之盾”。在很多方面,中国表现得很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体量实在是太大,其文明又延续至今数千年。要是一个弱小民族,或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那样绚烂过后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那不为其他民族所理解的文明特征估计会被当成物竞天择后的失败样本。类似的演化过程,中国人其实也并不会陌生。在东亚地区,汉字曾经是中国周边国家的官方文字。不过,就如我们刚才说的那样,这种表意文字学习起来难度实在太大了。于是你会看到,那些受中国影响的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最终创造或引入表音符号,以让自己的口语能够更容易转化为书面用语。类似在陆地边界陈兵百万、空耗资源的案例,在历史上还有很多。相比之下,有海洋为天然屏障的海洋国家却可以集中力量发展海军。只要你的海军足够强大,就可以将对手的海岸线视为自己的边界线,并且通过对海上贸易航线的控制获利。纵观历史,人类文明总是以东西方并立的形式呈现出来。每一个时代会有遵循不同路径进化的东西方代表矗立于地缘政治舞台中心。然而一直以来,东方与西方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一个欧洲视角的存在。2500 年前,波斯文明与古希腊文明是东西方的代表;冷战时期,地理上发端于欧洲的苏联,却又被认为是东方阵营的核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历史中看到一脉相承的梦想

                    人类一直在和两个稀缺对抗能源不足算力不够人类对于自身的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新世界一直心存幻想,神话故事的产生就是这种幻想的具体体现。即便人类已经掌握了用科学手段释读世界的技能,也不妨碍他们想象地表之外还存在其他的世界,无非是用 “科幻” 取代 “神话”;用对外星文明的憧憬,替代对天神世界的臆想罢了。更务实的想法,则是期待有一天能够进行星际移民,寻找另一颗适宜人类生存的 “蓝星”。人类如此执着地寻找另一个世界,说到底还是生存危机感使然。动物本能让人类对资源的索取一直处在不满足状态。或者说,总是担心自己掌握的资源有朝一日不足以支撑自己的生存。从自然经济时代对食物匮乏的恐惧,到工业时代对化石资源不可再生的担忧,都是源于这种危机感。过去的那些年代我们为之奋斗的就是能量和信息愿人类能上天 入梦 各得其所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不是这本

                      《地图里的人类史》是一本由温骏轩所著的历史书籍,通过绘制各种各样的地图,全面展现了全球地缘体系,再现了 300 万年的波澜壮阔的人类演化史。这本书从地缘角度出发,介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各种文明的交汇,比较了东西方的成败优劣,并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和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读者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环境和人一同创造了历史

                        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保持发展的主要外在动力是:一直保持适当的生存压力。一个资源极度丰富或者匮乏的民族和国家往往都是很难长久繁荣的。富足让人懒惰,过度的匮乏让人绝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这本书后,你还会发现与中国相关的篇幅会相对较多。反观过往类似的研究中,有关中国的篇幅则很少。这倒不是说谁在有意压低中国的贡献,这一方面就像我刚才所说的,现代科学和工业文明是在西方进化成功的。同时欧洲人开启的大航海时代,还让整个世界真正连通了起来。西方主导了这一切,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文明和族群占比自然就会变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图上所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的 “多样性” 与 “二元性” 世界是 “多样” 的,也是 “二元” 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存在,无论人类怎么有意无意地消灭多样性,那些不同的样本还是会潜伏于某个角落,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萌发;二元性则更多是一种主观的存在。人类固然有着能够产生各种类型奇思妙想的大脑,但如果你把社会拟人化为一个 “社会人” 的话,这个 “社会人” 的大脑或者管理者却不能够有太多的想法,无论你在表面上有多么鼓励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二元性世界是最有利于凝结个体力量的形态。基本运转模式为,用一种意识形态将自己所在的社会组织起来,同时为之树立一个对立面作为竞争对象,让竞争对手的压力来反向压实自己的凝聚力。虽说无论用什么标准划分世界,都会存在一些想为自己保留更多选择权、表面不站队的第三方,但这种第三方并不会像舞台中心的两个主角那样,凝结成一个有竞争力的组织。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世界的二元性无处不在。你会看到学校里面学生再多,男生、女生依旧是最基本的阵营划分方式;一个国家不管允许多少政治组织参政,最终总会简单依照开放与保守两种取向来划分阵营。如果一方的势力强大到真的消灭了另一方,这个世界是否就和谐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新的对立面会很快生成,也许是在外部,也许源自内部分裂。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以美国、苏联主导的同盟国集团,战胜了以德国为核心的轴心国集团后,世界立马分裂为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不想内部分裂,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新的扩张方向或竞争对手。19 世纪中叶,当美国通过美墨战争的胜利完成美国从大西洋扩张到太平洋的历史使命后,仅仅过了十几年,之前被快速扩张掩盖的南北矛盾便以美国内战的形式爆发了。在冷战阴云消散殆尽的今天,你同样看到世界再次显现变身为两大阵营的风险。总而言之,要是没有外部的想象空间,那么专注于内部资源争夺的状态势必会导致 “内卷” 现象的产生。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世界的主观二元性,同时也意识到了多样性的客观存在。在所有对二元性的认知中,中国人的太极图看起来最简单明了:两条面积相等、曲线对接的 “太极鱼” 组成一个完美的圆形世界。深浅两色的太极鱼内部,又都有着代表对立面的圆点存在,喻示着这个世界的二元性并不是真的那么泾渭分明,而是存在动态变化的可能性。就算是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看到太极图也应该能够感悟到它的二元性特征。不过就像刚才说的那样,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又是客观存在的。仅仅用两种颜色来切割世界,并不足以表达世界的复杂性。没关系,中国人还有用二进制创造的 “八卦图”。太极所代表的阴、阳两极,在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道家理论中演化成为代表无数变化的八卦算法,“太极图” 也进化成了 “太极八卦图”。仔细想来,当代中国人用 “八卦” 一词代指搬弄是非,何尝不是看中了八卦复杂的内涵呢。从统一世界 “二元性” 及 “多样性” 的角度来看,太极八卦图实在是一个设计精妙的思维导图。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个世界是 “太极”(二元)的,也是 “八卦”(多样)的,但核心还是太极的。至于有人利用这一工具推演出来的多样性,去附会人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并做一些命运方面的预测(俗称算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刀能切菜也能伤人,工具本身是不带指向的。地球人自视为万物之灵,我们一直在说的世界似乎只是指人类世界。然而从人类诞生那一天起,就不存在只和同类生物竞争的状态。在人类诞生之初,毒蛇猛兽这一类高等级的生物,曾经是人类的主要威胁。随着人类所掌握的工具越来越多,这些威胁已经不复存在,甚至为了维持生物多样性,反过来要保护那些曾经在历史上对人类造成过巨大伤害的物种。在面对细菌和病毒这两种低等级生物的威胁时,人类却还远做不到从容。2020 年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算是很好地给人类上了一课。很多人意识到,这场发生在全球化时代的疫情将深刻影响人类世界的走向,当我们把世界不再仅限于人类世界的范畴时会发现,来自细菌和病毒的进攻同样没有跳出二元性陷阱。单纯从团结人类的角度来说,在人类之外的异世界找到一个压力源,好过人类总把注意力集中在 “内卷” 上。事实上,早期人类之所以能结成一个个小型部落,亲缘关系只是内因,外因就是为了共同应对来自掠食者的威胁。看看老虎这类独行的顶级掠食者你会发现,社会性本身并不是生物求生的必需品。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事实是,如果人类想取得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胜利,一定要在某种程度上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更高效、统一的行为准则行事。从技术上来看,人类有没有可能做到这点呢?应该说是可能的。中国人已经用行动证明,单纯依靠人类社会的组织力就有可能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只是中国的抗疫方案,很难被其他国家直接复制使用。如果放在各自安好的古代社会,各方自可以按照自己的模式处置类似问题。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却又必须磨合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事实上,当今世界的很多矛盾,症结都在于此。当你理解了世界的太极性以及八卦性后,就会宽容地看待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赞

                                很喜欢这本书,作者知识面很广,能够让我有所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图里看世界,地图里读历史

                                  《地图里的人类史》是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历史书籍,这本书以地图为工具,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地图的视觉化呈现让历史不再枯燥和抽象,而是变得生动而有趣,通过图表和说明,将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地点串联起来,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见证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衰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意外收获

                                    本来只是随手翻翻,却发现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书里的内容几乎包括了所有我关于地理和历史之间关系的问题。意犹未尽的是近代以来的部分实在是说的少了些,有些不解渴。必须说得到的电子书是真的值,这样一本书在书店应该很容易就会被忽略了吧。而事实证明这是看过电子版也要买一本纸质收藏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信息量大,局部论证不完整

                                      直接输出有异议结论的地方比较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题目很好,但内容不太相符。

                                        这本书的名字叫地图里的人类史,说明还是挺吸引人的这个主题讲人类史也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思路,但是整本书的内容类似于碎片的堆叠和地图的关系,也不是太大,全书的图也不是很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动物到人

                                          从可以直立行走算起,到现在我能在手机屏幕前打字说几句话,已经过去两三百万年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到如今让普通人有点迷糊的生物多样性,已经过去三四十亿年了。从现在看向过去就像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简单到复杂,低调到高级。殊不知任何你现在能看到的物种,背后有无数已经灭绝的物种做着无声的幕布。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