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不够潇洒就不够勇敢,活得越充实,死得越坦然
为什么活着,怎样活下去?很久,大约是 10 年,或者 12 年以前,读了一篇文章 “等爸爸死掉” 等爸爸带着偏见死掉,是我这样原生家庭充斥着偏见,自己又有一点觉醒的人,唯一的出路。后来采取的办法的是,空间的大间距拉大心理距离,然而,这种割裂并不稳定,偶尔回家还是会被血浓于水的亲情带入,反复极尽煎熬。我背井离乡求学,谋生,最终还是被牵牛的绳子拉回到让我极具漂泊感的成都,顶着 5101 打头的身份证号码做一个蓉漂。我尝试着妥协,尝试着配合,尝试着去过七大姑八大姨、有关的无关的亲戚设计的生活。我却从来没有尝试过思考我为什么是我,我要做怎样的自己。除了我的爷爷之外,我照顾过两个癌症病人,三个人分别是:1、我的爷爷,殁年 72 岁,爸爸的爸爸,用爸爸对我的方式对待了爸爸一辈子。在我们的眼皮下,他受了十天癌症的折磨(老人家忍受能力超常,从第一次去医院,不满 18 岁的我,就签了两次爷爷病危通知),在自身不知情的情况下,果断放弃,在两个儿子的怀里离世。(按照老家的规矩,死在医院就算是野鬼,他要在家里离开,生死关头,子女抬着从医院往家赶)。2、我的姨父,殁年 53 岁,表弟的爸爸,一个赌棍,烟枪,酒蒙子,用爸爸对我的方式对待了表弟一辈子,打老婆,不顾家,确诊以后,囿于家庭经济状况,大家庭集体认可放弃积极治疗,浑浑噩噩甚至抽烟喝酒地熬了近一年,走时体重不足七十斤,我那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姨妈和已经离婚的儿子、儿媳给他送了终。除了姨妈和表弟,所有人都不算伤心。3、给我关心支持的 “爸爸”,现(殁)年 53 岁。用爸爸对我的方式对待他的女儿,但多了几分宠溺和娇惯,对老婆也极尽包容。她们不顾一切要多留住蒙在鼓里的爸爸,再多一天。单支柱的家庭是如此脆弱。本以为还能再坚持至少一个月,却在插管过程中心脏骤停,撒手人寰,对他也是一种解脱,反复念叨的 “到头” 的时候到了。本以为我能忍住,在我抱他穿衣之时,手上的冰凉还是让我忍不住痛哭。老天爷对人间的设定虽然残忍,却也合理,展示苦难的同时也开展生命教育,可少有人能惊得醒,看得穿,悟得透。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梦骑士》发出的疑问 “人为什么活着?为了思念,为了活下去,为了活更长,还是,为了离开” 对我来说,我想强扭一份幸福和快乐,尝一尝到底甜不甜。不够潇洒就不够勇敢,活得越充实,死得越坦然。
8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1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什么是生命的礼物,心理学家亚隆夫妇用 65 年相濡以沫的爱与陪伴做出了诠释。心理学是用于疗愈人的内心的,我想,电视剧《我爱我家》的主题曲《诺言》可以较好衬托本书的内涵。生命有限,挚爱永恒,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诺言为一句无声的诺言默默地跟着你这么多年当你累了倦了或是寂寞难言总是全心全意地出现在你面前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向天空大声地呼喊用心地试过了这么多年当你热情奔放或是痛苦难言谁的诺言会真的实现在你身边爱是一个浪漫的诺言快乐的内容每天都在变幻人心在飞转谁能让你为我停留当相逢成为再见再见成为遥远的思念泪水与笑脸都不是永远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活得越充实,死得越坦然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样的机遇之下开始阅读了这本书。但我深刻地记得在阅读这本书时,恰逢我的一位亲人离开。这是第一次让我那么近地感受到死亡,是那种赤裸裸地告诉你父母辈的人开始离开你的时刻已经到来了。站在地铁的过道上,跟随着玛丽莲病情的变化,口罩成为了我最好的伪装,我不用去顾及眼泪让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从害怕到接纳,再到知道未来如何可以让自己更好地面对死亡,面对亲人的离开,不再畏畏缩缩,就算每天都是倒计时,依然可以好好地过好每一天。1、把生命的权利交还给本人,尊重他的决定,哪怕是离开这本书由两个人一起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同一个时刻两个人站在不同的角色与视角下的感受。比如,面对临终关怀医生,玛丽莲感到的是可能要解脱了,而作者感受到的是害怕与不想面对。说实话,我其实很理解玛丽莲,但我只能说理解,因为我终究无法感同深受。对于经历了无数疾病痛苦折磨的人来说,决定权应该是在他自己,而不是亲人中的任何一个人。正如玛丽莲问自己的那样:为了延长生命而付出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在看到临终关怀医生答应莲选择主动吞咽药片离开的决定时,我哭了。我想到了之前在哔哩哔哩看到的一位临终关怀医生,她让无数人安心地离开,没有痛苦,甚至帮助他们实现了梦想。那真的是无比地令人感动,那也是对病人最后的尊重。2、面对死亡,害怕与痛苦都是正常的,专业人士也是一样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当死亡就在眼前时的那种种感受,所有需要经历的事情,其实想要结束痛苦地选择非自然死亡也不是一件简单且容易的事情。毕竟这是一个生命结束的决定。“你怎么可以如此轻描淡写地谈论这件事?想到你将要死去,想到我将在一个没有你的世界里继续生活,就让我痛苦不已。” 那么长一段时间,作者知道玛丽莲已经离开,但是总是想要与她分享,想着日常生活中她存在时的样子,却发现对方已经不在了。这种感觉好真诚。你看,就算是一直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的作者,也有难以面对死亡的时刻。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3、活着的时候完成的事情越多,就越不害怕死亡。在玛丽莲决定要主动结束生命的那一天开始,她便有计划地去处理她的东西。送人,送给那些可能同样喜欢它的人;捐赠、丢弃。我们终究要接受一个现实:那些书,那些你曾经无比珍视的东西,对于别人来说,可能真的是无任何价值的,所以,在自己还清醒的时候尽可能地发挥它的余力吧。《最优解人生》一书倡导我们根据自己的预期寿命有规划地去消费,毕竟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消费欲望与可能都在下降。所以,不要带着遗憾离开。与其不期而遇地离开,不如规划地离开。想一想你有什么事情是想做的,那就趁还有实现的可能,就去做。你的人生越是无憾,你就越不害怕死亡的到来。4、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是遗忘。正如书中作者所言: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来,而是失去过去。事实上,遗忘本身便是一种不断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去有风的地方》里红豆在谈及南星时,总是带着微笑的。每一次的回忆,都是对南星的一次想念。红豆说:只要我们说起她,那她就还活着。如果没有人再谈起她,那才是真的死亡。每一个今天都是未来的过去,那就尽力把每一天都过好。让每一天都不会成为遗憾。而让每一个今天的你,都能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一些美好,这也是活着的意义。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在 88 岁高龄和妻子合著的一本书,而 87 岁的妻子玛丽莲也在这一年去世,现年 93 岁的欧文亚隆记录了从 15 岁就爱上彼此,并且相伴一生的妻子从患病到治疗、到离世,以及妻子离世后自己的悲伤、痛苦过程,欧文亚隆一生关注死亡议题,陪伴众多丧偶人士走出死亡痛苦,但也不得不面对妻子和自己的死亡议题,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将真实感受记录下来,帮助后人去探索去面对,我真的非常钦佩!对欧文亚隆感兴趣或有死亡恐惧、对死亡议题感兴趣的朋友,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关于死亡、爱与存在的意义如何面对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这个课题很难,因为死亡会让人感到焦虑、恐惧、无助。如何坦然面对死亡是我们需要毕生学习的。《生命的礼物》是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和妻子玛丽莲・亚隆合著的一本书,2019 年,玛丽莲被诊断出患有多发性骨髓瘤,玛丽莲要欧文・亚隆和她一起写本书,她想记录他们面前艰难的日子。欧文・亚隆本来要开始写一本故事书,但玛丽莲认为这本书将与众不同,她需要他的参与。这本书记录了他们如何面对她的致命疾病和她的死亡以及欧文・亚隆在玛丽莲死后的哀悼历程。玛丽莲在确诊疾病后曾和亚隆说过,她此生无怨无悔。她觉得自己度过了充实饱满的一生,因此,她面对死亡异常平静。这正印证了亚隆在他的书中说过的话 “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遗憾,那么面对死亡会更容易些。” 在忍受十个月的疾病折磨后,玛丽莲选择在医生协助下结束生命。玛丽莲走后,亚隆开始了漫长的哀伤疗愈,即使他自己就是为丧偶群体提供帮助的心理治疗大师,但面对至爱的离去,他也有艰难的日子要度过。他重读自己的作品,尽量走出去,在时间和心理学的帮助下慢慢走出失去玛丽莲的痛苦,但他对玛丽莲的爱一直都在。这本书讨论了死亡,但并不悲情,反而有一丝温情,亚隆和玛丽莲的文字真诚动人,他们的爱令人动容。在共同面对死亡的日子里,他们回忆往昔时光,觉得拥有彼此是此生最幸运的事,他们的爱历久弥坚。他们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坦然面对死亡的一种方式:尽可能充实的度过一生,才能死而无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生命与死亡生命:如何看待活着时的意义?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如何面对生命走到尽头?死亡:如何看待死亡给人带来的意义?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怎样才能优雅地把这个世界留给下一代呢?关于生命和死亡的问题,一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哲学问题,也是最贴近人类生活和世界的话题,那我们还如何去理解呢?欧文写道:“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遗憾,那么面对死亡会更容易些。” 我想每个人在回顾自己短暂又漫长的生命历程,生活情感的酸甜苦辣,人生的悲欢离合,这都是一段生命中最绚丽多彩的组合因素,就像欧文说的,当我们让生活少一些遗憾,也许在生命的尽头,面对死亡可以更加从容、安稳。我们正处于信息化、多样化、复杂化的世界,生命的时间是有限的,极其宝贵但又被肆意挥霍,真正感到身体衰退和死亡来临时才能让人体会时间的宝贵。我希望自己能保持剩余生命的质量,把专注力集中在热爱、感动、开心的事情上,并且一步一个脚印的去体验、感受和临在,从容不迫的看待一切事物的发生、演变与消亡,就如同看待自己的生命与死亡一样。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