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成为自己的教练,是知识管理的起点
《智慧外脑》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学会知识管理,在阅读的时候,怎么捕获灵感,快速摘抄和记录,有相应的 flomo 等软件的推荐,且得到电子书做文献笔记非常方便,一天结束之前,整理当日摘抄的文献笔记,进行深入思考,写想法和感悟,洞见知识的价值,并在日常工作中实践智慧,不断反馈,优化,实现持续创新和精进。结合《卡片笔记写作法》一起读,效果更佳,这本书感觉更像是卢曼卡片盒笔记的实操版,看完,再结合实际情况,就能上手写笔记,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工具,有方法,标签分类非常灵活,是知识实现复利和复用的有效途径。成为自己的教练,刻意练习,不断阅读,写笔记,思考,输出自己的高质量的内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一本看看就好的书本来是在这本书里想找到搭建知识系统的技巧和方法,结果只收获了一堆概念,精华已经全部在书的最开始呈现完了,只有最后推荐的 4 个软件还有点实用性。目前于我来说,标签系统的搭建是一件在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也已经基本成型,但是建立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连接,是一项非常耗费时间的工作,不知道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完成。从整本书的行文来看,能够看出来作者是使用了大量历史积累的笔记来支撑自己的论据,但这样的结果一定是形散且神散,不如一气呵成的书籍来的扎实,有一种强烈的拼凑感。所以对于写作这件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快速完成的,大家对于质量的要求还是有非常大的认知差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知识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产生价值最有效的知识管理一定不是有序存储,知识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产生价值。—— 释若 《智慧外脑》知识本身没有价值,图书馆里有很多的书,如果没有人去阅读、去使用,那跟一堆破铜烂铁是没有区别的。只有在阅读书本内的知识,把书中给我们启发的知识点揉碎了掰开,内化于心,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行动力和胜利的果实,知识才有价值。我家孩子刚会说话的时候,说的最多的那个词不是爸爸或妈妈,而是 "不要",这也不要那也不要,尤其是让他接受新事物的时候,无论是新衣服、新食物试都不试一下就坚决反抗。阅读了关于儿童发展的书籍后,知道孩子在两岁刚学会说话时,小家伙开始正视 "自我" 的存在,他通过说 "不",或者其它看似执拗的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同,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阶段。这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只要家长好好引导,孩子会有很大的收获。"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你不缺知识,缺使用知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智慧?《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作者:释若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这样的场景你经历过吗?1、读书遇到金句画条线,看到干货文章点收藏,就以为自己拥有了知识,要用的时候却找不到。2、收藏了满满几个文档的素材,却在写作的时候找不出对应的资料。3、明明看了很多书却还是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4、知识管理软件换了一个又一个,目的是做知识管理,却反被软件操控。我以为这些都是我的个人问题,直到我读了释若老师的《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以下简称《智慧外脑》),才知道这些问题都是当下数字化时代大部分人都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指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不会做知识管理。《智慧外脑》就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知识管理的书,是释若老师继《写作公式》之后的个人管理书籍。前面我所举的这些问题,就是书里第一章第一节提到的:“个人知识管理的 5 大桎梏”。划线收藏的知识用的时候却找不到 = 储存无序。文件夹里找不出对应的素材 = 标签混乱。看了很多书却还是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 管理失配。被知识管理软件操控 = 连接失败。问题找出来了,那怎么解决呢,释若老师提出了打破知识管理五大桎梏的工具: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 采取将知识放入固定网络中进行管理的理念,其中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的 3 个核心要素是:知识净荷(知识点)、元知识(标签)、连接线(互联逻辑)。知识点之间、知识系统之间,知识子网之间均通过元知识产生连接,实现知识管理知识的目标。按照这个模型,我们平时看到的干货、刷短视频收获的内容,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都可以产生连接,知识只有产生连接才能打破我们的认知边界。“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 只是管理知识的基础行为,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使用知识,任何不被使用的知识你都不曾拥有。释若老师不止一次强调,我们管理知识不是为了以后某一天用到它,而是要根据我们的个人成长计划去管理知识。所以我们在保存某个知识点时不防先问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保存它,至于哪三个问题,书中说得比较详细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收集那么多信息就真的对我们都有用吗?释若老师在书中提到:“获取知识的成本越低,越会提升学习的门槛”。我们处于信息过载的大数字时代,获取知识变得轻而易举,我们经常会收集一些看上去很有用,实际上并不能产生价值的信息。这也会浪费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知识。那么我们如何提高我们筛选信息的能力呢?释若老师在书里第四章里根据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的《要是第一》中提出的 “四象限法则原理” 制作了可以协助我们获取知识的的四象限法则。这个法则对备考的人来说非常有用,我们可以根据考纲要求,把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根据重要程度划分为:强相关且必须、弱相关但必须、强相关非必须、弱相关非必须,在获取知识前就确保知识与使用目标建立强连接,可以让我们主动去思考为什么要获取这个知识点,何时,如何去使用。我们明确了获取知识的目的和拥有了筛选信息的能力,那我们如何管理呢?释若老师说 “知识如果只做收集而不整理,你的个人知识网络就只是一个信息收集站”,相信一定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毕竟我们做知识管理不只是为了海量的收集知识,而是使知识相互连接产生价值。释若老师在第七章介绍了 Obsidian、浮墨笔记、Anki 、等软件的实操,各个软件功能都非常强大,具体的操作步骤释若老师在书里解说得非常详细,这里就不多介绍了。但是知识管理的本质不是用软件管理知识,软件只是我们做管理的一个辅助,我们应该让软件去服务我们的需求而不是去按照软件的功能去改变自己的方式。我们只有对知识信息进行深度的阅读、思考、理解和消化,才能将知识变成我们个人的智慧。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能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定是超强的学习力,而拥有学习力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拥有知识管理的能力。最后借用释若老师在《智慧外脑》的结尾说的一句话:“我坚信,只有弄清知识管理的底层逻辑,才能在不断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成就更厉害的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搭乘名为学习的帆船,在知识的海洋里傲游不知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自媒体兴起后,短视频、短文、短图的长期轰炸,让人变得很难集中精力思考,也很难获取自己真正想要的知识。就如这本书《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中所言,“获取知识的成本变低,反而提升了学习的门槛。如果对信息没有足够的甄别能力,你就会被碎片化知识包裹”。而这,可真不是一个好现象。这本书《智慧外脑》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帮助我们走出信息茧蛹,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刚看到这个封面时,恐怕会认为这会是一本专业性较强且晦涩难懂的书籍。本书的理论和密集的知识点确实比较 “高端大气上档次”,但作者释若老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把这个相对复杂的内容展现在大众眼前,把 “高端” 变得朴实,变得平民化。 《智慧外脑》分为七个章节,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可读性和实操性很强。01 为什么要确立目标 人人都在谈目标,不见得人人都设立得了目标。 我大学时期,对心理学十分感兴趣,曾尝试转向心理学方向的学习。但总是听人说,心理学就业率低,心理学都是假大空,心理学没有 “钱途”。于是,放弃了自己曾经喜欢的心理学,按部就班的完成学业,为了生活做着自己并不太感兴趣的工作,十年过去了,我还是停留在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基础上,却不曾深入研究。现在的心理学虽仍然小众,但学好了还是很有 “钱途”,我还时不时会听到父母唠叨两句,早知道当初不阻拦你学心理学了,那个谁谁谁现在做心理咨询赚钱的狠! 想必我以上的自述也是很多读者曾经面对的困扰,有的人坚持下来了,形成了自己的赛道,不仅有趣又可以赚钱。但更多的,可能和我一样,只停留在喜欢层面,没有做好目标规划,没有坚持,无疾而终。 书中有一句话很能引起我的共鸣:计划之所以被搁置,表面上看是行动力不够,实则是自身执行计划的能力不足。 如果我当时给自己设立一个明确且清晰的目标,并坚定的按照这个计划目标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库,也许到现在也可以将心理学作为自己的赛道,边赚钱边享受兴趣带来的快乐吧。 因此,在找到自己喜欢的并要为之努力的方向时,请一定要根据这个方向从生活和成长两方面入手,设立一个清晰明了可实行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目标是如同灯塔一般的存在,不论何时,都会一直为你指明方向,使你不会误入歧途。 关于如何确立目标,在书中也有详细的步骤说明: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确认这个目标可能会为自己带来的收益,有驱动力去执行分析现状和目标的差距,有效率的提升找出目标需实现的关键步骤,重点规划利用 SMART 原则检验目标的可行性 02 拆解目标有意义吗 根据以上的原则设立目标后,需要我们进行长期持续的跟进和完善。一般设定的目标都是要长期实行并有所成效的。如果不拆解目标,任由那个最终目标高高树立在山顶,很容易使人泄气。而将目标拆分成多段,预计在某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小目标,这个可操作性就强多了,也更容易让人有 “盼头”。 马拉松比赛一般全长在 40km 左右,倘若之前从来没有长跑的经验,贸然就去参与马拉松,可能就算报了名最后也会选择放弃。但如果你为了这一次马拉松比赛预设目标,并拆解成每日及每月都需要完成的跑步量,每日坚持跑 1~2km,当能不太费力的跑完这段路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运动量,持之以恒的练习,等到真正比赛时,才有能跑完全程的能力和体力。03 目标确立后我要做什么 目标确立后,我们要利用知识和能力来完成,这就不得不提到知识管理。 作者提倡 “用知识管理知识”,第一个 “知识” 表示应用知识的智慧,第二个 “知识” 表示管理的对象。这里的知识是一个很广泛的含义,不仅仅是从书本上或者课堂上习得的知识,还包含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常识。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管理知识,作者在研究知识管理理论和 20 余种知识管理软件后,提出了 “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 这一理念,并在书中通过例证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 “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 有三大核心要素:知识净荷(知识点)、元知识(标签)、连接线(互联逻辑)。“知识净荷” 很好理解,就是学到或了解到的单一知识点;“元知识” 则是更高层次的知识,能控制或者利用知识点,形成高层次高密度的知识,比如知识标签,知识摘要,知识应用提示等等,可以说是知识点的结晶;“连接线” 是思维逻辑,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及认知逻辑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就算是根据同样的目标设定的知识网络模型,也会有所差异。 知识净荷、元知识均通过连接线来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格、知识系统、知识子网乃至知识网络,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可以不断延展。 以上文中我对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来设定一个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要创建一个自己的知识网络。我的目标重点在于心理学。那我首先要明确我要学习心理学的哪个分支,比如我选择社会心理学方向,那我是不是还要多学习与其相关连的其他类型知识,比如社科人文类方向的知识。另外我是不是还要多多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因为社会心理学和当下的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可能还希望尝试去学习禅修佛学类的内容用以自省吾身。 如果你也选择社会心理学,你会选择跟我创建相同的知识网络吗? 每个人的思维都具有独特性,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成长计划来创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网络,然后不断的实践并加以完善,确保个人知识管理和目标同步发展。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实质上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搭建自我认知并快速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的成长型工具。04 利用工具勿忘初心
在书中,提及多种类型的知识网格化管理实操软件,每一款知识管理软件的侧重点不同,但相同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知识的汇聚和使用。读者可通过书中提及的工具,一步一步进行探索和实践,利用工具为掌握知识而发挥作用。书中强调,我们可以利用工具来快速便捷的管理知识,但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在研究软件上,结合自己的需求选择一款合适的软件就好。更重要的在于使用这个工具的人,思维是否清晰,逻辑是否完善。 《智慧外脑》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如何做知识管理。更重要的是,它循循善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设立目标,怎么去设立一个符合自己人生规划的目标,怎么去突破自己现有的认知框架,快速成长为自己喜欢且向往的模样。 作者释若老师用自己十几年来的经验,灌溉浇筑出这本《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正如他本人序中所言,一起做个终身学习者,一起做很多有价值的事情,一起读点书、写点文,做个有情怀的人! 当你如果想要寻求一些改变但迟迟找不出到出路,当你不知道如何设定计划或者目标的时候,这本书里能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象牙塔之外,迎合时代的知识管理据外媒的报道,ChatGPT 先是通过了年薪 18W 美金的谷歌 L3 级程序员岗位,又是通过了沃顿商学院 MBA、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ChatGPT 的出现确实让人工智能有了质的发展,导致很多岗位面临被替代的威胁。不得不说,时代在发展,我们自身如果不进步,就会陷入各种危机。释若先生却显得放松很多,他提到,只要我们紧随时代发展,保持学习的状态和学以致用的理念,便能成为时代发展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会不会只是一句口号?打开他的著作《智慧外脑 -- 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就可以知道,这表面是一本关于知识管理的书,实际将知识管理做出了质的提升,更像是发明了智能化的知识管理模型,或者说是通过学习的方式帮我们更容易立足发展中的时代。那怎么开展学习呢?接下来从学习意识、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来说明。一、上学时学习,毕业后换个赛道继续学习我们都知道 “中年危机” 这个词,年龄在增长,身体在下滑,能力提升缓慢;家庭的压力却越来越重,时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之,托举的力量不足够,疲于应对挑战。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局面?因为工作前有国家有学校有家庭托举我们,他们为将我们培养成人才,提供各种支持,目的是在我们毕业后有能力托举自己。可很多人没有认清事实,以为走出象牙塔就可以支撑一辈子;殊不知,那是在帮我们储备隐性的力量及推开社会大门的基础力量,之后怎么样,要靠我们对自身隐性力量的发挥从而继续学习新知识。那个隐性力量是什么?除了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品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力,即学习的能力;用书中话说,学习力是一种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我们会根据时代需要随时学习,时代在前面发展,我们在后面做相应的学习;甚至获得更高阶的学习能力 - 预测能力,没准还会在时代没有到来时提前学习。这样的话,自然不会担心被时代抛弃。所以,最核心的是学习的意识,要有 “活到老,学到老” 心态。就像书中作者建议的,应当不断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个持续行动的终身学习者。二、调整学习目的后,学习这件事变得不那么书生气既然成为终身学习者,就要持续投入学习,发挥学习的效力。然而,不同人的学习能力不同,发挥出来的效力也就不同。有人学习全靠记,记住了就能背诵出来,比如像背诵古诗,很多人记忆里有很多首;有人学习主要靠理解,看到一个知识点,明白是什么意思,并且知道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的人很擅长应试,考试轻松得高分;还有人学习主要在于思考,经过思考的知识,理解更深刻,很容易成为自己的认知,这样的人很擅长高谈阔论,说出话来一套一套的;最后一种人,除了记忆理解思考,他们还会将知识点带入到实际使用场景中考虑具体的行事方式,从而积累了知识点与具体应用一一对应的案例,这样的人很容易在面试中获得工作机会。以上四种,是我们在国内上学的孩子呈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力,能做到第四种就相当高级了。不过在国外还有第五种学习方式,就是与项目式教学法对应的学习方式,俗称 PBL,在国内也渐渐兴起这种教学法,接受这种教学法的学生锻炼出来的一种学习能力就是更高阶的,它是以将来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得出新产品或新方案。最后一种人掌握的学习力是最高级的,也往往被称为是真正的学习力。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学到东西就要能用出来,而不需要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的中间产品来占用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正如书中所说,只有基于问题、基于目标去使用知识,才能产生知识活力。由此可见,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应当是炫耀知识、通过考试、夸夸其谈或者仅仅是单纯地追求学习深度,而应当是解决真实的问题或实现人生的目标,这种真实的东西是与生命的力量最有连接的,也是最有驱动力的,可以最大程度地将知识激活。三、碎片化学习,迫于时代,服务于时代那么,这个过程具体该怎么做呢?要体现在什么行动上来?书中说,做好知识管理,是提升学习力的基本功,而获取知识是做知识管理的基础能力。也就是说,要做好知识管理,尤其是获取知识环节。我们经常会看到什么现象?就是工作中遇到个问题,然后就去找跟这个问题的主题相关的书籍捧起来阅读。比如有篇关于化工机械的专利读不明白,就立马找来本科和硕士化工机械专业的所有专业课本过来看,结果看着看着就放弃了。我们不是没有以解决问题为学习目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用力过猛。你不过就想读懂那篇专利而已,那些书只是跟这篇专利相关,同时也代表着有大量知识是不相关的。能不能再回到那篇专利上,看看到底是哪个概念不懂,还是哪个逻辑没捋清楚?然后再去找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会不会轻量化一些?所以,我们要紧盯要实现的目标或要解决的问题,问题扒开还有问题,目标扒开还有目标,到底哪个问题哪个目标才是最精准的?对于需求的把握越精准,对于 “学” 和 “习” 的操作越到位,越轻量化,从而也就越容易产出 “力”。书中还说,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我们会读很多书,学习很多知识和技能,但 80% 的收益都来自 20% 的知识。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时,我们就不急于去获取知识了,而是把精力放在把问题和目标精准化以及把知识管理模型轻量化上。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知识网格化模型。他说,知识网格化管理,以特定的结构存储知识,以创新为主导的逻辑连接知识,本质是将知识简单化,显然有助于提升学习力。我们不需要获得所有的知识,只需要能够解决问题的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大段大段的知识,因为这个信息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的时代,使我们不得不一点一点地学习,把它们装在一个个格子里,充分被关注到,相互排列组合,发挥出它们最大的效能。在这个 “知识爆炸” 的时代,重新获取知识材料并非难事。真正值得重视的是采取 “少即是多” 的理念,看透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使用知识。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容且高效地笑对挑战。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拒绝碎片化知识裹挟,你必须要有智慧外脑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老师在一次电视采访节目中谈到” 知识碎片化 “这个话题时,向广大电视观众讲出了以下这段话:“我们这个时代,知识碎片化太严重了,但是,我始终坚信,在这个碎片化的游戏当中,那些隐身在游戏背后的人的知识一定是不碎片的;如果你在这个碎片化的游戏中,被这个碎片的浪潮裹挟着往前走,那你永远都是在游戏之中被别人玩儿的;真正有创造力的那些人,其实还是得有深厚的知识积累。” 当信息获取越来越容易的时候,遇到自己暂时不明白的知识盲点,现代人都会采用极其便捷的网络搜索,满足当下这一刻对知识的渴求。快节奏的生活把时间切割成无数碎片,尤其知识学习的碎片化成为一种即时快餐式的学习,使每个人都享有无限知识量,却什么都不懂。大数据的兴趣推送不知不觉中,将人们困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之中,只看到想看到的,听到想听到的,却不知道距离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偏执地认为看到听到就是一切。所以赵冬梅教授才会讲普通人会迷失在碎片知识的浪潮中,隐身在知识碎片游戏后的人知识一定不碎片;真正有创造力的那些人都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拒绝碎片化知识裹挟,我们需要搭建个人知识体系;搭建个人知识体系,一定要深度阅读《智慧外脑》。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是一本面向有知识管理需求的企业、管理层、职场办公人、学生、考证人、考公考研人、写书人、专业教职人员的致用图书,为个体在数字化时代做好知识管理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掌握知识管理底层逻辑,让软件适配成长思维,将知识变成常识和智慧,有助于读者洞见知识价值,培育实践智慧,实现持续创新。作者释若老师发起知识网格化管理理念,是一位在知识管理领域深耕多年的有情怀,会写书的理工型知识管理教练,同时也是畅销书《写作公式:新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的作者,在互联网上影响一批人跟随自己学习写作的写作教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1.0写的越爽,看的越懵看得出作者在知识管理上收益颇多,感受感想更多,正好整理出来出本书吧。不知道作者看自己写的东西是自嗨还是觉得冗长,不知道作者是不是以为自己说明白了别人就能听明白。想写作的还是扎扎实实看看卡片笔记写作法吧,flomo 公共号的文章都比这书有效的多。另外最后想说一句少楠也说了自己的知识管理维护起来太累了,一般人包括他自己根本维持不下去,可能这种方式特别适合这种凑文章凑书的写手,得到里还有一本第二大脑也是这么玩的。实属浪费大家时间,看得懂不用看,看不懂的根本看不下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用起来才是记录的最高境界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每天接收的讯息以 GB 计,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也催生了很多知识管理工具,随之而来的是存了即看了,收藏即学习,报名即会了…… 海量的知识变成了躺在印象笔记、网盘和各种工具里的 “资料”。知识躺在资料库里就无法发挥任何作用,只有用起来,才会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形成洞见和能力。如何用起来?《智慧外脑》这本书给出了一个以思考和连接为核心的解决方案,用 “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打破个人知识管理的 5 个桎梏:连接失效、存储无序、标签混乱、管理失配、复用困难。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从低到高有四个层级,知识网格是管理的基本单元,包括三个核心要素:知识净荷(纯粹的知识点),元知识(管理知识的知识,也就是知识的分类、核心词)和连接线(知识直接的逻辑关系)。知识网格组成知识系统,一类知识在一个系统中。若干知识系统就构成了区块化的知识子网,最终构成知识网络。这样存储,如何长期受益?建立以连接为中心的知识系统,有选择地获取、按使用场景存储、用系统思维分类,为获得知识而连接,围绕主题调用,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使用知识,做自己的教练、做一个知识传播者,用费曼学习法让知识活起来。书里的知识密度很高,需要反复看,反复学习其中的逻辑,还要一边看一边实践 —— 用起来本就是本书的最核心目标,这就是记录的最高境界。一边读,一边练,我也才刚刚做完第一步,整理了我的知识子网的 “盒子”,开好了一些抽屉,元知识的搭建还没有做好。真诚推荐这本书给需要、想要做知识管理的大家。Just Do!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