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了解全新的概念
先说这本书的好处。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讲,可以了解心理学的一些概念,一些未知的心理学模式与目的。当然全书是介绍了 eft 疗法,我还没有读完,现在读了 2/3。另一方面的不足之处是,这本书是一个国内的大家写的,但是她举的例子更多的还是 eft 创始人的一些例子,至少给我的印象是如此。而且作为文字表达,有很多机械式的对话,可能会增加一些阅读障碍,如果这种对话是在短视频或者说在讲课中表达出来,应该会更好一些。对于本土作者写的东西,读者其实更希望看到本土的内容以及一些案例,也可能后面会有吧,我继续读下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用情绪转化情绪是核心有人听到 EFT 用愤怒转化恐惧时,担心会不会把来访者教坏了,让他们从恐惧、退缩的受害者变成愤怒、攻击的加害者?我们用一个色彩的比喻解释这个问题。如果恐惧是蓝色的,愤怒是黄色的,在出现蓝色的时候,我们唤起愤怒,就好像在调色盘中加入了黄色,蓝色与黄色中和的结果会变成绿色,而非原来的任何一种颜色。绿色就是转化后的结果:来访者可以不卑不亢地面对欺凌自己的人,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不应该被欺负的,会站起来为自己说话,必要的时候也会想办法保护自己。所以,这种 “情绪转化情绪” 的方法是将新情绪融入旧情绪中,并转化形成另一种全新的情绪,而非用一种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从脑神经科学的观点来看,同时被唤起的神经元会连成一个网络。对被欺凌者而言,过去面对欺凌者的,只有其管理恐惧情绪的神经元被唤起,经过治疗中的体验,其管理愤怒情绪的神经元也被唤起,管理这两种情绪的神经元结合在一起形成神经元网络。下次再遇到欺凌者时,其两个神经元已构成网络,所以会同时被唤起,被欺凌者的感觉也就改变了 —— 不是害怕,也不是愤怒,而是二者中和之后的自信与平静。在自信与平静的状态下,如果欺凌者的挑衅加剧,被欺凌者的健康的愤怒会被唤起,被欺凌者会开始还击,以保护自己。如果有了成功的经验,被欺凌者的这种创伤就会完全被扭转。用相反的情绪可以转化不健康的情绪,这个理论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里早就存在。《黄帝内经》里的情志相胜疗法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是医生在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达到治疗因情绪或想法而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目的,属于一种心理疗法。古代中国人发现的原理与今天西方人的实证研究结果互相印证,只是中国古人仅提出了情绪相生相克的理论,而格林伯格则对如何用情绪一步步转化情绪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模型与步骤。通过重新整合,情绪可以改变记忆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记忆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被改变的。当过去的记忆被唤起之后,如果来访者有一个新的体验,不论该体验是来自治疗师,还是来自其自我内在的新觉察,这些新元素都会改变其旧的记忆,再存储的时候,其旧的记忆就被更新了。举例来说,来访者有一个具有暴力倾向的父亲,所以每次回想起童年时与父亲相处的经历,他都感到恐惧、战栗。但是,在治疗室中重新回到这个记忆场景时,来访者在治疗师温暖的同在与共情性理解的陪伴下,其再存储的记忆便没有原先那么让人恐惧了。下次治疗中这个记忆再度被唤起时,来访者就比较能够承受或容纳当时的情绪了。随着治疗的深入,来访者的自尊、自信水平持续提高,对情绪的体验不断加深,最终有一天他就能够对父亲表达自己的需要、捍卫自己的权利了,这种有力量的感觉也会被加入这个场景记忆中。下一次这个记忆再度被唤起时,严厉的父亲、温暖共情的治疗师、有力量的自己会一起出现。每一次增加的新体验都在改变原有的记忆,让它变得更可控、更安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了本专业的书籍,关键是还津津有味“情绪为我们提供信息,而不是痛苦的根源”,情绪始终与我们相随,而我们很少思考情绪本身,对她的来路、规律更是知之甚少,这本书给你答案;想起了一句俗话 “你的天花板或许只是别人的常识”,这就是专业的价值,比较认可的国内 EFT 专著,作者也是自己在其他书籍中撞到的,但无疑的是:一位大咖;讲解 “悲伤、愤怒、羞耻” 等负面情绪的来龙去脉,梳理、探索情绪反应系统的内在逻辑,帮你打开一个新的视角,认识情绪、唤起情绪,感受(体验)情绪才能离开情绪,丰富自己、帮助自己,也为需要者提供帮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