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逍遥游全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 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画挺好看逍遥,即便不是《庄子》最核心的概念,至少也是几大核心概念之一,并且是我等凡夫俗子最向往的一个境界。很多人愿意把心灵交托给《庄子》,为的也正是这 “逍遥” 二字。不过,我们不妨先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渴望逍遥,或者说,什么人才会渴望逍遥?用一句很庸俗的话来说,很多人去读《庄子》,为的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找一个可以让心灵停泊的港湾。那么,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上帝给你一个二选一的机会,要么获得高官厚禄,有享用不尽的财富和一手遮天的权势;要么在物欲生活上维持现状,但心灵获得了庄子式的逍遥。在这两个选项里,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我相信,即便是那些酷爱庄子的人,绝大多数也都会选择前者,而在选择后者的人里,又以本身已经拥有了高官厚禄的居多。的确,每个人都想逍遥,但只有那种有权有势的逍遥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逍遥,大则指点江山,小则使奴唤婢,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可以造福众生,可以为非作歹。如果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那就只好退到内心深处去寻找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逍遥了。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庄子式的逍遥只是一种劣等的逍遥,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方案。我们看看历史就可以知道,在凯歌高奏、狂飙突进的时候,人们很难想到庄子,只有在遭受了挫折而又无可奈何的时候,才会去庄子那里找一点心理平衡 —— 王先谦不就是个例子吗?要么就是那些从事高风险活动的人(比如搞政变的、炒股票的、打比赛的),靠庄子来缓和一下紧张情绪,美其名曰平常心,实质却是功利心。庄子常常感慨儒家鼓吹的仁义礼乐被圣人用得少,被强盗用得多,行善的工具反而变成了作恶的工具,所以还不如不要仁义礼乐算了,但他恐怕没有料到,他自己那套恬淡虚无的理论也被更多的人当作满足功利目的的工具了,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反讽。—— 熊逸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国风意境美学佳作~建议收藏~好漂亮啊~太喜欢这种风格了。飘逸轻盈的线条,勾勒出空灵浪漫的意境。充满想象力的空间构图,使画面充满视觉魅力。通过绘本的二次创作把战国哲学家、文学家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表现得更加生动易懂。“菌草朝生而暮死,一生不知有昼夜之分;寒蝉生于炎夏,也不会知道一年有四季之别。这是因为它们寿命有限,无法体会时间恒久的变化。”“所谓逍遥,便是秉承天地正道,傲然面对世间无穷的变化,超越名利与悲喜,参悟宇宙的无限。须知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是我最喜欢的两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记详情更多笔记记笔记内篇→严密、圆满的修行体系,庄子思想、智慧的精华,共 7 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 —— 一个修炼体系老子 - 道德经 —— 小我的圆满和大我的圆满《逍遥游》没有任何约束、不拘束在死板的地方;大解脱大自在,打破世间条框的束缚,求得心灵的解放佛家 “明心见性” 一个学习的人获得一种逍遥的状态后,既不为自己的生命感到委屈,也不去耻笑他人。逍遥游,大鹏展翅九万里,受到了小鸟 (斥鷃) 的耻笑,大鹏鸟的这种行为超越了小鸟的认知;反过来,大鹏振翅之后也没有去回头嘲笑小鸟,(嘲笑了反而说明大鹏也没有真正获得逍遥,因为两者处于不同的生命状态) 尽可能全面地认知自己,圆满地把握自身的生命状态,(佛家中的 “明心见性”,获大解脱,得大自在;儒家孔子 “吾空空如也”,生命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制约、控制我,不受任何羁绊)是庄子所说逍遥的状态,以来去无碍、通达的心态去面对自身,才不会 “寡爱”。明心后,去把握身外世间万物,谁为标准?判断标准应来自于自身,实现《齐物》,万物齐于一。God is in yourself 齐物:发挥自己生命自主意识,去把握世间万物。【佛家 “万法不从外得,全凭自己一心所出”;道家 “大道不外得”,老子道法自然,自然非彼自然,自己心中悟出的大道;儒家:吾心便是宇宙,孟子所谓 “万物皆备于我”。】有健全的心,也要有健全的身体去承载→下一步要养生,保证健全的心有承载体。《养生主》,庖丁解牛,对牛的结构把握得非常好 (理论),但是仍需要用肩倚着,膝盖顶着,脚去踏着牛,才能去解剖牛 (身体)。比如道家有全真养生派,身心健全。至此实现小我的圆满。自己好之后 —— 也要帮大家用自己圆满的智慧德行去帮助天下大众,要认识每个人本性的差异和共性;孔子所说 “知者知人”;视角从小我转向大我。《人间世》要把握每个人独特之处:人情,也要把握共性:天性;《孟子・尽心篇》尽心则知性,知性则知天矣,天:天下大众的共性怎么才能获得对天下苍生的了解?先难而后获,德者,得也。获得对人世间的把握,得到人性的本真,但也不能显摆出来。老子 “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不能用话说出来,只能在心里有所心得、体会,说出来就会有所偏失;了解得非常圆满→《德充》,充即圆满,对芸芸众生了解得非常熟悉。德行,非常圆满之后就会外现于行,不经意之间带出一些符号来,并非刻意; 孟子 “惟圣人可以践形”,践行:举手投足之间展示出来的,刻意的是伪君子。“君子不成章不达”,君子德行圆满后会彰显在外,通达。达到这一状态,可以教化苍生,让自己成为《大宗师》,以宗师身份引导、化育天下苍生,化解困惑。(宗:主) 引领天下苍生,在智慧上、德行上达成圆满,这是大我的圆满。【周易,儒家大圣人,圣人能通天下之智,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好,“大我” 就好】这时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天下百姓都被教育得非常好,招致万民殷待,将民心聚拢在你这里,会有不妥。从政治角度来看天下之主是帝王,帝王会不高兴。为了避免此类猜疑,要将化育苍生与帝王应和,帝王以政治手段治理天下,大宗师以道德教化手段达到天下太平。《易》三与五同功而异位,功是相同的,但是所处位置不一样,要明确自己位置 ——《应帝王》体系并非 100% 完善,庄子 “帝王之位,圣人之余事也。” 庄子的时代,这个思路是可以的,所处时代不允许他成为帝王,只能应帝王 (分封制背景下,抢夺他人之国,相当于反叛);秦统一六国之后,做圣人和做君王是可以兼得的,如现代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圣道的兼容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