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般般

    脑洞有的,没有很戳我。文中有时会提到亚洲,但语气给人感觉很奇怪。看封面有趣读的,整体感觉一般般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脑洞还挺大

      评论顺序按照先后排名,纯属个人喜好:​1. 万圣山:​能排到第一,是因为这个故事相较于其他几篇,内涵比较丰富。​里面探讨了克隆技术,说到人类、科技与未来,整本书里面我只划了这一段话:​“今天我们知道,人类自带各种潜能出生,而青春期不是丰富自身和学习,而是淘汰其他可能的过程。毕竟,我们是从野生的郁郁葱葱的植物长成了盆景之类的东西 —— 修剪整齐、矮胖僵硬的微缩品。”​突然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些脑科学的理论,人的脑细胞神经还是什么突触之类的,会长很多,然后通过睡眠、不断的重复训练,修剪掉大部分用不到的,最后强化形成一部分经常用,这就是我们的大脑,也是它最大的优势 —— 可塑性。​作者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但很难评价孰优孰劣,毕竟一切是为了繁衍和生存,当我们终于能够尝试挣脱基因的桎梏,是不是能够做出些不同的尝试?​​还有很浓厚的宗教意味,可能对于波兰那边来说,宗教是溶于血液的吧,他们相信救赎之类的,包括还有救世主,都是西方文化特色。​​这里面的修道院和修女,扮演着从过去人视角看现代文明的角色,那个修女在印度这样 “圣洁” 的地方看到了腐败后牛的尸体暴露出来的塑料工业品,然后三观尽毁回家了。​这个情节其实挺有趣,一方面反映出西方人对于印度的刻板印象 —— 古老神秘的东方文明,落后和封闭一定程度上和圣洁划等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作者真的非常在意环境保护问题,整本书里面,作者对于人类文明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探讨还挺多,比如人类后来发明出一种能够腐蚀塑料的细菌,结果带来了另一番灾难,这个设定其实挺好,可以写篇中篇或长篇了。​ ​2. 拜访:​我喜欢这个设定,最后的结尾也挺惊喜。​同性与同性之间捆绑的家庭可能更稳固。谁说一定要男和女?谁说一定要两个人一夫一妻制?当出现了和人没什么差别的机器人之后,这个家庭就可以两人或四人的组成存在,或者更多,可以全是男的,全是女的,可以自己选择下一代。当这一切都能发生的时候,对现在很多难题都是降维打击,没有什么婆媳关系,没有什么女权主义,什么都没有了。​但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还有必要建立吗?​​3. 绿孩子:​作者的脑洞还挺大的,这个绿孩子给人的印象挺深刻。战争与和平的话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战争带来的创伤,对文明的破坏,寥寥数笔,悉数概括。还融入了宗教的色彩,中国人读这种西方人写的著作,对于受洗之类的仪式,还是比较陌生的。其中一个绿孩子最后因为洗礼丢了性命,感觉是有意味在里面,可惜我不太理解。​​4. 接缝:​有点像部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每个人都会老去,让我提前感受到了未来的自己会如何被这个世界嫌弃,孤立,抛弃。​​5. 罐头:​我一直在等待这个罐头有什么奇特之处?结果就是一个妈妈通过不断制作罐头来寄寓自己对儿子的失望与无奈,还有不舍的照护。结果这份最后留存的母爱,断送了儿子的性命。妈宝男最后的结局 —— 被妈妈毒死。​​6. 变形中心:​又是带着一点科幻的设定。这一部与其说是怪诞集,还不如说是科幻短篇。当人可以通过先进的医疗手段变成各种想成为的动物的时候,那么,人和动物之间的分界在哪里呢?作者说她讨厌 “人和动物” 这种叫法,应该是人类与非人类,人确实本身也就是一种动物罢了,人和动物的叫法将人的地位抬升至以人为中心,蕴含着人文主义的思想。人文主义将人从神下面解放出来之后,也在不断地受到新的挑战,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的姐姐,本身是优秀的人类,为什么想变成狼了呢?心理活动几乎没有怎么直接描写,只能从旁人的视角去揣度,留给读者自己去遐想。我佩服这种摆脱人的身份的勇气,但是这种出世的做法,更多也不过是在逃避罢了。我更佩服直接面对现实的勇气,而不是通过手段变成狼之后逃开这一切,这种做法不过是软性自杀。​​7. 心脏:​这篇给我一种高开低走的感觉,明明是很有趣的架构,结果就悄无声息的结尾了。这个设定在现实里面也是有的,以前有个新闻,就是一个老头换了一个年轻人的心脏之后,重新焕发了青春,对各种事物兴趣盎然,活力四射,当时我在想,我知道心脏很重要,不过没想到心脏原来这么重要。后来又看了一本书,书中主要的观点就是,人的思考不是完全在大脑里的,心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比如,能够内感知到自己心跳频率的人,思考和判断力都要更好,实验结果是能够凭内感力猜测自己每分钟心跳次数最准确的交易员的交易水平更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议题,有一天人可以自由地更新自己的器官的时候,那么,特修斯之船的问题就会被重新思考。​​8. 真实的故事:​故事探讨的就是当人抛开了身份后的本质是什么?​哲学就是喜欢探讨本质,但学家就很不屑于这个。​总的来说,我只觉得教授有点降智,完全没有代入感。​​9. 旅客:​比较普通吧,也比较简单,没啥好聊,就是人对于衰老的恐惧远胜其它。​​10. 人类的节日年历​宗教色彩太重了,读不太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这是我读过她的的第一部作品小说由 10 个怪诞故事组成,颇对我的胃口。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想象力,结尾留白,让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故事篇幅都不大,很容易读,而且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又一本在灰机上看完的书

          如果谁看这本书的时候,和我一样 —— 走神或睡着了,一定记得告诉我・早早去机场,出门就不带纸质书了,这次旅行原计划打算看《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就带了 iPad 看大彩页候机和飞行中一般都看短篇小说,尤其是那些晚上不敢一个人看,在这样人堆堆里看最合适,还可以借短小刺激的情节抵御噪音打扰,这次看的是《怪诞故事集》看之前 —— 以为是惊悚的、黑暗带点恐怖的、汗毛立起的看一半不到 —— 我走神了了 N 次,睡过去了一次(除了《绿孩子》那个故事以外)・开始重度怀疑自己,难道这又是一部 —— 我不配 get 的诺贝尔文学奖作者?!不会吧…… 硬着头皮读到《变形中心》和《万圣山》,惊喜来的就是这么突然,我 get 到作者脑洞奇特的反转方式 + 出其不意的时间设置,有那么点意思了回想《绿孩子》带有魔幻色彩的 17 世纪中期(大洪水时代),到《变形中心》的未来科技感,还有那些模糊在时间碎片里,不知所起又不知所终,算不上惊悚恐怖,但确实出乎意料、奇怪而荒诞的吸引人。・💥读完内容,一定要看书尾这篇《温柔的讲述者 —— 在瑞典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这篇有点像可乐的泡泡、牛排的黑胡椒、披萨的芝士…… 点睛之篇・🌈今日书摘・你所看到的人,并不会因你看到而存在,他存在着,是因为他在看着你。・他们把自己看成水果,他们说人就是水果,动物会吃掉人。所以他们把死了的同伴绑在树枝上,等着森林里的鸟兽把他们吃掉。・情感总是真实的,不真实的可能是引发情感的原因。虚假原因引发的情感同真实原因引发的情感一样强烈,所以常常具有欺骗性。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体验它。・妈妈说,她的忧伤在于,我还没有出生,她就已经想念我了。“可是我都还没来到这个世界,你又怎么想念我呢?” 我问妈妈。“那时候我就知道,你会想念你失去的人,也就是说,思念是由于失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半梦半醒之间

            文学世界是一个跟一元宇宙一样的单一世界,一个人类经验统一的共同的心理现实,在这个现实中作者和读者通过创作和解读,发挥出同样重要的作用。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