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庇古教授《失业论》(Theory of Unemployment)中的要点。要想增加就业数量,唯有如下四个途径可循:(1)提升组织能力或增强预测能力,以减少 “摩擦性” 失业。(2)减少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以此来降低 “自愿” 失业。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可以用多雇用一个劳动力所付出的实际工资来表示。(3)提高工资品行业(借用庇古教授权宜的用法,货币工资的效用取决于这些产品的价格)劳动的实物边际生产力。(4)提高非工资品相对于工资品的价格,另外,非工薪阶层的支出从工资品向非工资品转移。劳动者抵制货币工资的下降,却不抵制真实工资的下降。传统理论坚持认为,真实工资取决于企业家和劳动者的议价。因此,假设企业家之间存在自由竞争,并且劳动者之间的结盟不受限制,后者能(如果他们愿意)将他们的真实工资调整到某个水平,在这个工资水平下,真实工资等于劳动边际负效用。而劳动边际负效用则取决于企业家提供的就业数量。古典理论的诸多论点取决于如下三个假设:(1)真实工资等于当前就业数量的边际负效用。(2)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非自愿失业。(3)供给会创造出它自己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无论产出和就业处在什么水平,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这三个假设浑然一体,殊难分离,从逻辑上说,三者相生相依。均衡的就业数量取决于如下三个因素:①总供给函数 Φ;②消费倾向 x;③投资数量 D2。这就是就业通论的要点。资源丰裕,生活反而贫困,对于这样的反常现象,上述分析给我们提供了解释。这是因为,尽管劳动边际产出超过了就业数量的边际负效用,但是,只要有效需求存在不足,生产就会受到阻遏。经济体系原本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然而,仅仅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存在,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就业就有可能停滞不前。如果消费倾向保持不变,增加就业数量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加投资数量。一般人认为利率是对不消费的褒奖。事实上,利率是对不储存现金的褒奖。自变量归为如下三类:(1)三大心理因素,也就是消费心理倾向、流动性心理态度、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心理预期;(2)企业家和劳动者通过议价达成一致的工资单位;(3)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数量。货币数量对物价变化的影响取决于如下四个因素:ed、ew、ee 和 eo,ed 指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决定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因素;ew 指的是,随着就业数量的增加,决定货币工资涨幅的劳动力因素(或者,更严格地说,构成主要成本的因素);ee 和 eo 指的是,随着更多的雇用人数应用于既定的设备,决定回报递减速率的实物因素。萧条发生以后,利率下降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而且很可能是复苏的必要条件。但在萧条发生时,资本边际效率崩盘得如此彻底,以至于无论利率在现实允许的范围内降到什么程度,都于事无补。萧条阶段必然和如下两个因素有着确定的关系:一是耐用资产的寿命周期;二是特定时代人口的正常增长率。由于消化存货相当于负投资,因此,就业将受到进一步的阻碍。只有等到存货消化殆尽,就业颓势才会得到明显缓解。在最需要消费倾向伸出援手之际,股票市场的表现却一蹶不振,反而连累消费倾向。总有一些投资方向有误。但除此之外,繁荣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如果某项投资的实际收益(比如说)是 2%,那么,在繁荣阶段,这项投资的预期收益会达到 6%。一旦幻象破灭,人们的预期又会被 “过度的悲观” 所主宰。这样,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如果某项投资的实际收益率是 2%,在衰退阶段,这项投资的预期收益甚至有可能是负数,并导致失业。繁荣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人们过度乐观,无视高利率;只有恢复冷静,他们才会发现,当前的利率确实高得离谱。如果增加投资数量的做法不切实际,那么,除了增加消费以外,没有其他方法能够提高就业水平了。我反对如下的观点:利率和投资数量可以自动调节至最优水平,因此,执着于贸易差额纯属浪费时间。实际储蓄数量取决于投资数量,而投资增量取决于低利率。通过降低利率刺激投资,这种方法将一直有效,直到投资规模达到对应于充分就业的那一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必须清楚的是,如果商品的消费没有增加,那么,一个社会不能有利可图地生产出更多的资本…… 储蓄和资本的每一次实际增加,将来的消费都需要相应增加…… 并且,当我们说到将来消费时,我们不是指 10 年、20 年或 50 年后的将来,而是近在咫尺的将来…… 如果人们变得越来越节俭或谨慎,而在当前储蓄更多,那么,他们必须承诺在将来消费更多…… 在生产过程的任何时刻,在当前的消费倾向下,需要一定数量的资本来生产既定的商品,如果实际资本超过了这个数量,那一定是不经济的…… 个人的节俭显然绝不会影响一个社会总的经济节俭,而仅是决定整个节俭的那一部分是否由自己或其他人实施。我们必须表明,如果这个社会的一些人节俭行事,另外一些人就必须入不敷出…… 大多数当代经济学家都认为,消费绝无可能变得不足。我们能否发现任何起作用的经济力量,使得社会节俭过度?并且,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力量,商业机制难道不能提供足够的遏制?可以证明,首先,在任何一个组织完善的产业社会,总有着某种力量在发生作用,诱使人们过度节俭;其次,商业机制所谓的遏止力量要么完全不起作用,要么不足以防止商业趋向恶化…… 在李嘉图以后的大部分经济学家看来,面对马尔萨斯和查尔默斯(Chalmers)的质疑,李嘉图的回答可谓以简御繁,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妙:“生产总是被生产或服务所购买;货币是促成交换的媒介。因此,如果产量增加,购买和消费能力总是随之增加,因此,过度生产不可能存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