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家怎么做烧茄子?

    我买过一本作者崔岱远签名的《京味儿》,前段时间送给我大学舍友了,因为他为了谈恋爱在研习厨艺。他是福建人,我们一起在北京安保的时候,他对北京的料理有偏见,我想通过这本书帮他提升厨艺,也打消一些偏见。 说实话,北京人的口味(民间料理)确实有点个性,书中说到很多南方人接受不了的食物,别说南方人了,即便是我们这离北京只有二百千米的唐山人民,也接受不了部分北京的民间特色菜。我常去北京,会找一些很正宗的苍蝇小馆吃,所以并不会因为景区摊铺坑游客而对北京菜产生偏见,但我要实事求是地说,卤煮太咸,我也不爱吃下水;炸灌肠寡淡无味,我还不爱吃蒜;我和朋友一起买豆汁,他们尝一口就不喝了,只能我打扫战场;烤鸭不错,可惜是南京传过来的...... 不过总体来说,我挺喜欢北京菜,尤其是北京的点心,书中介绍的驴打滚、豌豆黄…… 还有没介绍的糖火烧、糖耳朵…… 本书中我看的第一道菜是烧茄子,我从小就爱吃,文字非常吸引我。 我大学在南京读的,班里搞聚会,大家自己做菜,我就炒的烧茄子,南京没有圆茄子,只有长茄子,为了切成小方片,我还是竖着切的。南方的长茄真如作者所说,水大,烧起来不如圆茄子,不过烧好也被同学抢着吃了,不到十分钟,就剩些西红柿了。我家烧茄子的方法和作者写的差不多,但加一些西红柿,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认为北京菜透着北京的文化气质,我倒不想拔那么高,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没错的,不仅具体到一个城市,具体到每个家庭,饭菜也是我们对家庭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就像作者的烧茄子和我家的烧茄子各有特色。你家做过烧茄子吗?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电视剧《什刹海》里一句台词,您会吃吗?看了这本书让我有点儿想念北京城了,就是四九城城墙根儿,胡同里那种烟火气。所谓饮食文化记录的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时过境迁。无论什么食材,在做法上,吃法上有两个字不能少了,那就是 “讲究”。富贵也好,贫穷也罢,能吃出那种范儿的可能还真就是老北京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京味儿其实是回忆的味道

        这本小书篇幅不长,却能唤起人对于美食和故乡故人的回忆,我想作者笔下的 “京味儿” 也不单单是指老北京的名吃美味,更多的是寄寓在食物上的对家乡家庭的感情吧。最喜欢里面讲面茶的一节,因为我父亲生前也爱吃这一口,只是时过境迁,天人永隔,现在连这小吃也是想见而不得见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晚上看对减肥的人有奇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道的北京人,讲究的北京菜,熟悉的故乡情…… 正如作者所说,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吃食,习惯正在消失,一不小心就成了文化遗产。那么多带着浓浓京味儿的北京小食,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勾得我隔三差五就得按着书上的说法去做一道菜,当然去做,去吃的过程,就是回味和体会北京文化的过程。那从来不需要想起,一刻也不曾忘记的北京情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有滋有味的书,读起来常常会口齿生津。好羡慕从前慢的生活,好羡慕精致又有仪式感的京味儿。这种浓浓的烟火味儿,才是人间至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回忆满满的读后感

                作为北京人,自己对于老北京的记忆更多停留在东四十条的胡同,小时候在姥姥姥爷住的大杂院里常年飘着炸酱面、炸带鱼的香味。长大的自己对于胡同的印象很模糊了,但嘴馋的炸酱面、糖葫芦和卤煮依然是心头好,书中的记录又勾起了儿时美好的回忆,相信每个在北京胡同生活过的孩子们都能有共鸣吧。美食美味满足我们的不仅是口腹之欲,更多的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分享的快乐。希望北京能留住这些美味和美好。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