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天才《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和女儿的书信往事

    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少年天才负债累累的中年 “打工人”;海明威的著名 CP× 村上春树的文学偶像 × 张爱玲推崇的文学大师;一个青春期女儿的父亲。他原本是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本杰明・巴顿奇事》等多部经典的文学天才,文坛处处是他的传奇;◆ 24 岁从文坛横空出世,挥金如土,纵情享乐,直抵人生巅峰;◆ 34 岁负债累累,疾病缠身,被迫和妻子女儿分居三地,变身 “好莱坞打工人”;◆ 44 岁心脏病发,猝然离世,代表作尚未获得认可,举办 “最便宜的葬礼”。当 “中年崩溃” 父亲遇上 “青春叛逆” 女儿 ——“愁肠百结” 的父亲该如何应对?“他给了我一个金色的童年,直到这个世界开始令他不堪重负,那时我刚满十一岁。”—— 女儿斯科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爸爸,你有没有觉得,你也很不擅长聆听?

      关于本书,节选后浪文学 - 克莱门沉的公众号文章 “编辑手记:菲茨杰拉德和女儿的书信往事” 中的几段番外如下 -- 越是了解多一些作者背后的故事(尤其是写出经典的作者),书中流淌的情感就越发澎湃鲜活激荡。(原文链接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767217651679413)“最终,斯科蒂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 23 岁时,嫁给了当地一位知名律师,而当时距菲茨杰拉德因心脏病发作去世已经过去了三年。很长一段时间,斯科蒂都无法回看这些来自父亲的信。它们总是措辞严厉,提醒着她曾多么令父亲失望。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她屏蔽了这些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回忆,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逃离父母的悲剧。某种程度上说,她几乎做到了。斯科蒂后来过着相当 “正常” 的生活,她有过两段婚姻,分别持续了 25 年和 13 年,还生育了四个儿女。在事业上,她在民主党的政治社会运动中取得了自己的成就,她是民主党官方刊物《民主文摘》的撰稿人,并且在《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开设专栏。在去世六年后,她以 “作家、社会活动家、艺术赞助人” 的身份被列入阿拉巴马州女性名人堂。但另一方面,斯科蒂的人生仍影影绰绰残留着父母的影响:她也不算成功的家长,长子在 27 岁时便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也曾与酗酒作斗争,在 65 岁因喉癌去世前还对儿女坦言,后悔未能尽早戒烟;她仍经历了属于自己的悲剧,但她也的确从父母的阴影中幸存了下来。透过这本薄薄的小书,我们看到了两代人几乎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也看到了一对现代父女之间复杂动人的情感关系 —— 互为镜像却彼此辜负,水乳交融却永远对抗。”・我的感受菲茨杰拉德在心中愁肠百结的,不仅是女儿的叛逆,还有自己的不甘、挣扎与沉沦。真正需要交心人的,恰恰是这位英名早去的天才。他却又不允许自己亲近的人讨论他,比如他曾经的好友海明威。读来悲喜交加,尤其是作为一位十一岁孩子的父亲。思虑有之,反省有之。同样的感受在阅读的世界里从不缺少。比如一起读完米切尔・恩德的《毛毛》,儿子冷不丁问我:爸爸,你有没有觉得,你也很不擅长聆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序言很精彩

        《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写过一本书…… 书名很有意思–《你的懒惰让我愁肠百结–致女儿书》。这是一本他写给青春叛逆期女儿的书信集,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女儿细腻、温柔、毫无保留的爱。据女儿的回忆,她每次收到信后,只把附带的支票取下来,内容匆匆看一眼就扔抽屉了。菲茨杰拉德希望收到女儿回信交流,甚至会把自己的信用复写纸备份一份。书名所在的段落是 “关于 90%的事情,我们都想法一致,除了你的懒惰让我愁肠百结。记得学习,把最清醒的时间段留给学习” 如果你没耐心读这本书,我也要推荐你读这本书的序言,短小精悍语言优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信中的情感与教诲

          常有名人名家给孩子们写家书,或许是那个时代的一种需要,虽然来往书信时间会很久,但每一封都情意真切。尤其是写给子女,更是动人。此前看过曾国藩家书是这样,现在看到的菲茨杰拉德致女儿书亦如此。他们本身都是文人,教育起子女来也理应是一套一套的。但其中也不乏恨铁不成钢的沮丧。菲茨杰拉德面对女儿的学业没少发挥他的文字天赋,用他的话讲:想起为你的学业深感沮丧的那几年,我用上了威胁、祈祷、敦促、奖励、道歉与许诺。很多普通人想从名人这里学一点教育的方法,但在我看来这基本是徒劳。实际他们和我们差不多,也是第一次当父母,经验未必多多少,只是有媒介可以传播自己的思想。但可以总结出来这类家书的一些共同之处,应该是每一代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点。首先,我发现名家给孩子写信时都体现出无条件的爱。像是菲茨杰拉德,他会说:我想起了你,而且一想起你,我就满心愉快。我一定非常爱你,因为你能令我的心情上下颠簸。这自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可能用语言直接表达时,父母会有点说不出口,但换成文字,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夹杂在 “说教” 的文字中深情款款。其次,我发现名家给孩子写信都会体恤孩子的生活处境。菲茨杰拉德和孩子通信期间,恰逢孩子 12-19 岁,那段时间他第三次到了好莱坞,前两次不快的经历没有让他彻底不考虑到此处赚钱的原因是他身上不仅担负着妻子泽尔达还有女儿,一个因为精神崩溃失去工作能力,另一个还需要监护人的抚养。菲茨杰拉德无论是作为丈夫或父亲都无疑是负责任的,他几乎在每一封家书里都会让女儿尽可能去看看母亲,也基本每一封家书都会给孩子寄一些生活费。可确实由于家庭负担太重,经常也在信中计较给予的数量,但你还是可以看到他对孩子生活的每一个场景的细致考虑,用以计算给多少生活费合适。而在发展教育的事物上,也会慷慨很多。很有趣的一点是,他会用金钱 “威胁” 女儿,嫌弃女儿不得当的行为或不给他回信。以一种调皮的 “惩罚” 的方式对待女儿,而背后实际上确实是心酸。尤其是想想在他 44 岁离世前已经破产,(他还给孩子解释了破产的意思是:用上了不属于自己的资源)遗嘱要求置办 “最便宜的葬礼”。再次,自身读书多,会引导孩子多读书,关键阶段给予建议和指点,并且格外强调品格,在信中传达家风。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信中多体现的是对其品格方面的要求,有时会明确提出与谁相处或不与什么样的人为伍。对仪表和生活重点加以关注并提出要求。逐渐得会和孩子讨论一些文章书籍。大约他们本人具有写作天赋,也有自己的审美能力,会与孩子分享读书写作的经验,这些表达中体现的更多感觉是身份对等的交流,谈论彼此阅读的喜好,互相促进学习。最后,难免会苦口婆心,要求孩子每一封信读两次,甚至要求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家长毕竟是家长,凭借更多过来人的经验与孩子对话,从回信判断孩子对所讨论问题的认真程度,进而提出要求。在曾国藩家书和这本书中我都看到,父亲要求孩子将信件看两遍并且要求对提出的问题一一回答,体现出长辈的认真,但孩子可能相对随意的特点。或许对于孩子来说总感来日方长,重视程度不够,但对于菲茨杰拉德的女儿来说,实际上通信的日子是短暂的,前前后后也不过 8 年。信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只有 8 年但给孩子留下的是较口头教诲更久的记忆,影响的是无数喜欢家书或写家书的人的读者。菲茨杰拉德是著名的作家,他与女儿的互动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他的个性和理念,正像前面所言,不一定他的教育方法就是最好的,但想要更多了解菲茨杰拉德通过这个方式是好的,至少我知道,他确实是一位好父亲,也是一位好丈夫。你喜欢我的解读吗?这也是 “朋友圈” 写作法的探索和尝试。我还写过一本书《长期主义者的 101 个基本》,如果你喜欢看我的文字,欢迎购买支持我呀。【购买方式】微信搜索 “朱笋笋” 视频号,点击橱窗即可直接支持作者本人购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只看到了一个愁肠百结的普通父亲,大作家的娃和我家的也差不多,我就放心了。# 我试图改造你的日子已经结束了,如果你只想做个闲人,我也不会过问。不过,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我都不想为闲人烦心。我希望把自己的精力和收入都花在志同道合的人身上。#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