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宏觀的來看時代的巨輪
想像我們是一隻小螞蟻,在一個直徑數百米的巨輪上,隨著巨輪的轉動,可以感受的在不同的道路上,草地、水泥地、柏油路上移動,氣候有下雨也有寒冬也有酷夏,速度有快有慢,單獨的短時感受,全不相同,但常時來看,又又很深的熟悉感。其實只要拉遠距離,宏觀來看,就可清楚其規律變化。人工智能的到來,作者帶領我們,從遠處看巨輪的運行,真的有醍醐灌頂的收穫。写这本书,是希望为人工智能革命提供一个比较准确的历史观点。这场革命目前才刚刚起步,而像这样重大的发展,实在很难即时有所评价。即使是现在,回顾 21 世纪 10 年代诸如 AlphaGo 的胜出、脸书在针对罗兴亚人冲突中的参与,也很难评估这些事件带来怎样的意义。至于 21 世纪 20 年代初期的事件,其意义就更加模糊了。但如果我们拓宽视野,看看人类的信息网络在过去几千年如何发展,我相信还是能让我们更了解今日发生的事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历史真正研究的不是“过去”,而是“变化”信息是什么?按照大家的直觉,信息一般是和各种人造符号联系在一起的,反映和呈现各种现实的、主观的、对接收者有意义的数据,它能帮我们理解世界。按照神经生物学的定义,信息就是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输,它不涉及更高级的认知构建,不像知识、记忆那样是神经元突触的重构、神经元网络的强化连接。按照《信息简史》的作者詹姆斯・克雷格的定义,信息是人对世界认知的碎片化呈现。信息之所以是碎片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认知结构就是碎片化的。他给出的是信息在认知和心理方面的定义。按照量子计算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赛斯・劳埃德教授的定义,信息即物理,也就是说信息的本身就是物理的。信息实际上代表着能量的状态,一个物理实体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时,它就携带着不同的信息。能量状态越多,信息就越多。信息就是状态。这是信息在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中的定义。按照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的定义,信息就是是消除不确定性。一个东西的信息量的大小,在于它消除了多少不确定性。信息,在于你从多大的不确定性中做出了选择。信息,在于你有多大的自由度。信息,在于你制造了多少意外。信息就是意外。香农给出的是信息在数学和通信领域方面的定义。从此以后,人类第一次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度量信息,并且进入了信息时代。(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香农在发现了衡量信息的量的公式后,曾请教冯・诺依曼问他该给这个量起个什么名字?冯・诺依曼看了一眼就回答说:熵。事实上在物理学中,克劳修斯在提出熵的概念后并没有写出描述熵的具体公式,这个工作最终是由统计力学的创始人玻尔兹曼完成的。玻尔兹曼墓碑上的铭文正是他发现的熵的统计公式,:S=k㏑W。这是独属于物理学家的浪漫。当玻尔兹曼写下描述熵的公式时,就已经隐藏着这个含义了,即熵代表着状态数量,也就是衡量信息的量,从此以后对信息量的度量就有了一个专属于它的名字:信息熵。伟大的思想在这一刻交汇,一起谱写共同的历史。)而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这本书中给出了他认为的历史学和社会学上的定义:信息就是联结。所谓信息,就是能够将不同的点联结成网络,从而创造出新的现实。信息不一定告诉我们什么,也不一定能够呈现现实,它是把事物组织在一起,形成基于这个信息共识的、新的现实。信息的本质作用,并不是单纯反映或者描述现实,而是通过把不同的对象联系起来,在人类意识中产生全新的意义。占星术把恋人放进一种占星术队列中政治宣传把选民放进一种政治队列中军队思想把军人放进一种军事队列中科学理论把学者放进一种科学队列中民族主义把民众放进一种民族队列中这种定义延续了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 “想象的共同体” 这个概念,实际上当我们再回顾那本书时就会发现,信息与信息网络是他的隐藏主线。这种定义也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的想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先有民族还是先有民族主义?而在这本书里,赫拉利用了一个新的称谓,“主体间现实”,是那些我们共同相信的东西,它们存在于人与人心智的连接之中。主体间现实不是客观现实,但信息恰恰是通过主体间现实提供秩序。而秩序往往比真相重要。主体间现实是信息网络,是信息观念,更是维持人类社会的秩序的来源。《智人之上》这本书就是关于主体间现实和信息观念的讨论。正如赫拉利对信息的定义一样,他认为人类自古以来引发的诸多问题、召唤的诸多自己无法掌控的力量,问题不在于个人的心理,而在于人类大规模合作时的一种特性。尽管人类能够建立史无前例且难以想象的超大规模合作网络,以此获得巨大的力量,但这些网络本身就蕴含着潜在的结构性威胁。人类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个网络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 “天真的信息观”。所谓天真的信息观,就是认为通过收集与处理比个人多得多的信息,大规模网络能够更好地了解更多事情,就能得到真理与真相,就能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信息即真理,信息即权力。那如果遇到当前信息解决不了的问题呢?那就收集和处理更多的信息。所以天真的信息观的核心原则就是:信息本质上是件好事,我们拥有的信息越多越好。而当信息被有心人和组织利用、制造时,它就变成了武器。印刷术的普及在一开始并没有让思想自由传播,没有迅速引发科学革命和文学艺术的大繁荣。真实的历史是,印刷术传播最多不是思想、技术和艺术,而是邪说和阴谋论。同样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呈指数级增长,但是传播最多、受众最广的,一定不是知识和技术。信息自由流动,并不会自动让正确的思想凸显出来,反而是谣言和阴谋论更容易传播。现在的舆论环境、公共领域的话语生态、互联网上的互相攻击 “水军、杠精、喷子、脑残”,都在提醒我们信息武器化、言论极端化、共识破碎化、立场撕裂化、事实扭曲化、真相迷离化、人心沉默化的趋势、危险和严重后果。某人说了某句话,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他说了什么、说的是不是事实,而是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谁的特权服务、他想获得什么利益。当事实之辩成了立场之争,当正常对话成了攻击谩骂,对话就已经变了味,并且也不会再心平气和,互有收获。只有你和我。只有你们和我们。赫拉利从人类联结出发给出了他所要讨论的信息的定义,然后进一步引出人类认知网络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接下来就是讨论他所要研究的天真的信息观、民粹的信息观以及复杂的信息观之间的特点、联系和不同。一步步深入,一点点剖析,很有意思。尽管其中的案例、细节、甚至有些逻辑并不是很完善,有些地方我也是持保留意见的,但整体阅读依旧很有意思很有收获,他写作和讲故事的水平还是挺厉害。赫拉利是位历史学者,他擅长的是把人类历史中的某些问题重新整理出来,再汇聚起多种理论和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故事逻辑,然后变成畅销书。他当然不是通才和全才,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能讲得很精彩,但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学方面,就有些欠缺了。不过这并不影响他所要讲述的核心论点和精彩故事。人很顽固,人会犯错。正是因为人类真正意识到了这两个底层的缺陷,或者说特点,并且找到办法来解决它们,才赢来了真正的发展和进步。天真的信息观下的自由信息市场并不一定能让人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因为在这样的信息市场里,暴行、迷信和阴谋论的优先级可能比(甚至往往比)真理和真相更高。尽管人类如此 “愚蠢”,但还是发现了一些方法帮助我们摆脱一些这种天然的缺陷,即发现自己的无知。现代社会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想象共同体,一个非常独特的信息网络,它叫做 “科学”。这个信息网络有一种非常神奇的力量,不同于过去占据权威地位的宗教、阴谋论、恐怖主义的神奇力量,叫做 “自我修正”。科学家、科学机构、科学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取得权威,获得信任,是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自我修正机制,能够揭露并修正自身的错误,朝着反映现实规则、呈现真实观测的方向而前进,而不是朝着哪一个权力者、哪一个既得利益集团的方向前进。自我修正机制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它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能。人类强大的学习与探索能力,其核心就是这种自我修正机制。要我说这种机制应该叫做 “自我修真”,真代表了反映真实观测。毕竟宗教也会 “自我修正”,只不过它的 “正” 是朝着巩固自己的权威地位、垄断话语权和解释权的方向去的。宗教经典是没有错误并且不容置疑的,但是科学理论却允许你质疑、鼓励你探究、支持你学习。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证据。Shut up and calculate!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有一句话叫做 “Extraordinary claims require extraordinary evidence”,超乎寻常的论断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补充一点,很多人认为科学就是真理就是真相,但事实上科学从来不轻易谈论真理,更不会承诺自己找到的就是真相。科学只是虔诚地反映和总结出这个宇宙表现出的性质、行为和规律,而不会僭越地妄言真理和真相,那是哲学要解决的事。同样的,科学无法证明或证伪上帝的存在,科学能说的仅仅就是在科学这个领域中,不需要上帝存在。)正是因为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并且愿意正视它、找方法解决它,才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发展。尽管如此,科学的发展史依旧曲折艰难,而科学家、科学机构、科学理论之间同样存在质疑、批评、嘲讽、贬低人身攻击的事情,非常普遍。大多数时候科学争论之间没有发生生命威胁和囚禁监禁事件,我想不是因为敌对双方不愿意,而是他们没掌握暴力。如果某个科学家掌握了权力和暴力,比如苏联的生物学家李森科,那他的对头们日子绝不会好过。幸运地是,科学不是一个人的成果,不受一个人的掌控, 科学不是一部经典,也不是一个学说,不是一位圣人,也不是一个组织。科学是一个共同体的事业,它是一群人合作积累的成就,是代代传承发展的结果。科学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可能还会如此。因为科学家也是人,科学机构也是由一个个具体、鲜活、有缺陷的人组织起来的。想要人类对抗与生俱来的天性,修正信息网络结构性的缺陷,绝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也许是件不可能的事。但人类一直在向前进。就像詹姆斯・卡梅隆在《终结者》系列中所传达的核心思想一样:如果一台机器能够学会人类自身的价值,那身为人类的我们,也可以。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权利&信息游戏在《未来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 “智人” 与 “人的智力” 这两个概念?随着人工智能(AI)的兴起,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然而,历史的真正主角并非智人,而是信息。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历史学,也适用于生物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无论是动物、国家还是市场,它们都可以被视为信息的网络,它们从环境中吸收数据,做出决策,并释放出更多的数据。信息流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在生物学中,基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是生命进化的核心;在政治学中,信息的流动和控制是国家权力运作的关键;在经济学中,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信息不仅是数据的集合,它还是决策的依据,是权力的象征,是文明进步的驱动力。然而,信息技术的进步并非总是带来积极的影响。《未来简史》警告我们,信息技术的提升可能会削弱人类的力量,损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在信息的洪流中,人类可能会失去自我,被信息的浪潮所淹没。我们可能会像泥土一样,被卷入滚滚河流,消融在信息的洪流之中。在宇宙的数据流中,人类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涟漪。自《未来简史》出版以来,世界的变化速度不断加快,权力确实已经从人类转移到了算法手中。许多在 2016 年听起来还像是科幻小说的场景,如今已经成为现实。算法能够创造艺术、假装成人类、做出重大决策、甚至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自 2016 年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生态危机加剧,国际紧张局势升温,民粹主义浪潮动摇了全球最强大的民主政体。民粹主义对信息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民粹主义领导人和运动,如唐纳德・特朗普、巴西前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匿名者 Q 和反疫苗者,认为传统机构制度只是声称自己在收集信息、找寻真理与真相,以此取得权力,但其实都是在说谎。在他们看来,官僚、法官、医生、主流记者和学术专家是一个精英阴谋集团,他们对真相没有半点兴趣,总在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牺牲 “人民” 的利益来谋取自己的特权。民粹主义作为一种反建制的世界观,与过去和未来的许多情景息息相关。在民粹主义者眼里,信息就是一种武器。他们利用信息来攻击现有的权力结构,挑战传统的信息权威。这种对信息的武器化,不仅破坏了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信息的武器化,反映了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的权力。在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权力。信息不仅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权力的工具。信息的控制和利用,成为了国家间、企业间、甚至个人间竞争的关键。信息的权力,使得信息成为了一种战略资源,一种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然而,信息的权力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的泛滥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使得人们难以辨别真伪,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信息的滥用,损害了个人的隐私和安全。信息的权力,使得信息成为了一种可以被操纵和利用的工具,一种可以被用来控制和影响他人的力量。面对信息的权力,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信息的本质和价值。信息不仅仅是数据的集合,它还是知识的载体,是智慧的源泉。信息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数量,更在于它的质量。我们需要追求真实、准确、全面的信息,而不是被虚假和片面的信息所误导。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信息素养,以应对信息的挑战。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信息的权力。信息的权力,不应该成为控制和操纵他人工具,而应该成为促进知识传播、智慧交流、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开放的信息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取信息,自由地表达观点,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在信息的洪流中,我们不应该被信息所淹没,而应该成为信息的主人。我们需要学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航行,寻找真理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我们需要学会在信息的风暴中站立,坚守理性的阵地,抵御虚假的侵袭。我们需要学会在信息的浪潮中游泳,掌握知识的技巧,驾驭信息的力量。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引擎,是个人成长的阶梯。在信息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的节点,一个知识的传播者,一个智慧的创造者。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获取和传播信息,更是甄别和创造信息。我们的使命,不仅是利用信息的力量,更是维护信息的尊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自取灭亡的人类《奥本海默传》讲述了原子弹背后的故事,《技术与文明》指出人类距离世界末日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人类似乎总是会发明出来那些自己难以控制的东西,从而自我毁灭的道路。《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 AI 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通过批判天真的信息观,告诫读者警惕人工智能以及其所带来的巨大改变。人工智能所造成的危害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那样,却带来更为颠覆的改变,从而再次让人类遭受灭顶之灾的风险。1. 自取灭亡希腊神话里的法厄同在天空中驾驶金车,却因为不知如何驾驭而殒命。歌德在《魔法师学徒》的叙事诗里小学徒擅自使用魔法师的咒语而酿成大祸。正如本书所言,历史一再说明人类会追求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驾驭的力量。在作者看来这与其如传言里所说是人类自身的某些致命缺陷导致的,还不如说是人类在大规模合作时的一种特性。有鉴于此,作者提出了本书的一个主要论点,那就是 “虽然人类能建立大规模合作网络,以此获取巨大的力量,但这些网络的建构方式注定了人类对这些力量的运用常常并不明智。” 看似是网络的问题,但实质上是信息的问题。这其中最值得批评的就是作者反复提及的 “天真的信息观”。谷歌的使命宣言 “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 就很好表达了其中的涵义。换言之,这些人相信随着信息的增多,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而在作者看来这种观点是可笑的,更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事实上信息或许带来了力量,却没有让人们因此变得更有智慧。2. 信息革命按照作者的观点,历史的主角是信息,而人工智能的崛起无疑是史上最大的一场信息革命。想要真正理解就需要结合过去的加以比较,可很多人仍在用错误的观点和方法去应对。作者对于历史的研究和分析不是为了预见未来,只是为了尽可能避免糟糕结果的出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历史上那么多的血泪教训,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更应该加以规避。我们身为智人这个物种成功的一个原因在于对于信息的运用,可以往的方式方法明显是过时的。尤其是当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之后拥有了可以独立于人类的意识和能力。有基于此,作者认为信息是可以反映真相的,可即便排除了无心之过的错误信息和故意为之的虚假信息,我们也很难凭借掌握更多的信息而获得能力,反倒有可能陷入信息的洪流之中迷失自我。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从概念到观点,从做法到原则,进行一场信息认知上的颠覆,从而可以更好面对人工智能这个新兴事物,避免由此带来的恶果。3. 极端内容《操控》一书提到了平台通过推送极端内容而获取用户更多的注意力。书中提到的政变和冲突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一个较为典型的真实案例。从影响力等方面来看其可能还不如《炒作机器》里那些影响政商界的大事件那么引人注意。提供内容的互联网平台往往以信息自由和技术中立为借口。作者以事实为依据,揭露了其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平台以及背后的公司和出资人可能不是罪魁祸首,但却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要推卸责任,归咎于人性的恶也有些过于勉强。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受到 “天真的信息观” 影响,从而借此将自身的意图和偏见以更为强大的方式实现。考虑到如今人工智能所具备的能力,其不只是进行推荐和传播,更是给了算法进行炮制和精准投放的机会。以此来看,可以说是为了一己之力而将恶魔从瓶子放出。人类再一次身处被难以驾驭的力量所威胁的险境。错误的假设和认知更是让人们对现实中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毫无察觉,甚至还在以过时和错误的做法加以应对。4. 上帝之眼《无人机》展现了天空之眼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改变,从战争到我们的生活都处在一个被全方位监视的时代。《一九八四》里老大哥的预言成为现实,人工智能的出现更是将其变成了上帝之眼。“监视资本主义” 这种日益扩大的商业监控体系正在悄无声息地入侵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实际上现在的人类在被全天候无死角监视。以往缺乏的处理能力,人工智能更是加以弥补。海量的信息,强大的处理能力,人工智能以及算法等所拥有的力量早已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看似还是用计算机称呼,可其俨然已经进化成一种有能力改变世界的非生命体。它可能没有人类的意识,但却可能因为具有的强大力量而让人类在极端时间内遭受灭队之灾。哲学家尼克・波斯特洛姆在《超级智能》里那个制造回形针的思想实验看似离谱,却更值得警惕。人工智能或许不会去制造回形针,但可能会因为和人类在信息处理以及执行上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看似合理的起点,最终却带来了人类的灭亡。5. 警世寓言本书中文版虽然面世不久,但成书已经有些时日。在此期间,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作者预想的还是有所不同,有些批评声音认为作者所担心的可能有所偏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在一些细节上作者的处理和运用还是有些瑕疵的。不过在对互联网世界的一些观察和批评中还是有不少值得重视的地方。整体来说,本书更像是一个作者结合人类历史和人工智能而打造出的一个警世寓言。可能在应对和处理人工智能相关细节的地方有些出入,但其带来的威胁还是值得我们注意。不管是对民主还是对于当下人类造成的各种潜在危害,还是正在发生的各种暴行,我们都很有必要在这次信息革命中完成自身的认知升级。迷信信息和理性的做法明显已经落伍,甚至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错误。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就需要对互联网平台以及当下的社会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民粹主义以及其他更为迫切的威胁更是让书中提到的内容变得刻不容缓。6. 写在最后平心而论,本书是较为好读的,可以看得出是一种畅销书的写法。力透纸背的书籍,极具颠覆的观点,热门话题的加持,以及前作的畅销让本书轻易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从历史做切入点,叙事的框架是吸引人的,可相关的细节则仍待商榷。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给人以启发,但也会让人心生疑虑。在某些地方更像是以往悲观主义者的老调重弹。或许在当下的节点,人工智能的发展未到终局我们很难像事后诸葛亮一样指点江山,但书中所讲述的部分内容还是在现实中得以印证。对于读者来说,保留质疑的权利很有必要。从信息的角度来说,书中的不少信息迎面而来可能会让读者有些发蒙,缺乏相应解读和处理能力的读者,可能会像《影响力》提到的受到权威的影响而轻易屈服。正因如此,我倒建议读者对待书中内容和相关细节的时候更为慎重一点,当然也不必像书中的民粹主义一样走到另一个极端。更新自身对于信息的认知就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过去 10 万年间,我们智人确实积攒了巨大的力量,光是要列出人类所有的发现、发明和征服的事物,没有厚厚的几本书根本就装不下。然而,有力量并不等于有智慧,经过 10 万年的发现、发明与征服,人类已经把自己推向了一场生存危机。由于滥用各种力量,人类已然处于生态崩溃的边缘。人类现在还忙着创造像人工智能(AI)这样的新技术,但这些技术有可能逃脱人类的掌控,反过来奴役或消灭人类。然而,人类非但没有团结起来应对这些存亡挑战,还让国际紧张局势不断升温,全球合作更加困难,各国大量储备末日武器,一场新的世界大战正在逼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问题并不在于人类的本性,而在于人类的信息网络。由于人类的信息网络重秩序而轻真理,因此往往带来大量的力量,却没带来多少智慧。例如,纳粹德国创造出高效率的军事机器,却将之用来服务一套疯狂的神话谎言,结果导致大规模的苦难和数千万人的死亡,而且最终带来了纳粹德国的毁灭。当然,力量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如果使用得当,力量也能用来行善。例如,现代文明就已经有能力预防饥荒、控制疫情、减轻飓风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般来说,网络取得各种力量,就能更有效地应对外部威胁,但同时也会增加内部的危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越来越强大,原本只是内部虚构故事所造成的想象威胁,有可能会变得比真正的自然灾害更加危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智人之上》读后感在阅读《智人之上》的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智力盛宴,书中不仅深刻剖析了人类智慧的辉煌成就,还勇敢地探索了智慧边界之外的未知领域。这不仅是一次对知识的追寻,更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与人类未来的深刻反思。一、智慧的璀璨与局限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历史上那些璀璨的智慧之光 —— 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宇宙本质的探索,到现代科学家对量子物理、基因编辑等领域的突破,每一项成就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火花。然而,在赞美这些成就的同时,作者也敏锐地指出了人类智慧的局限性。面对宇宙的浩瀚与复杂,人类的认知往往显得狭隘而有限,这不禁让人思考:在智人的智慧之上,是否还存在着更高层次的智慧形态?二、超越智慧的探索书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莫过于对超越人类智慧可能性的探讨。作者通过科幻的想象与严谨的逻辑推理,构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撼的设想 —— 从人工智能的觉醒,到外星文明的接触,再到人类意识的升华,每一个设想都挑战着我们的认知极限。这些探索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更激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三、对未来的展望与反思在《智人之上》的引领下,我开始重新审视人类在未来的角色与定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智慧是否会被超越?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正是这种开放式的结局,促使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讨论。未来,或许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但只要我们保持对智慧的追求与对未知的敬畏,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四、结语总之,《智人之上》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想象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人类智慧的辉煌成就,更激发了我们对超越智慧可能性的无限遐想。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自我、对人类、对未来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我相信,每一个热爱智慧、勇于探索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启示与力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10 万年间,我们智人确实积攒了巨大的力量,光是要列出人类所有的发现、发明和征服的事物,没有厚厚的几本书根本就装不下。然而,有力量并不等于有智慧,经过 10 万年的发现、发明与征服,人类已经把自己推向了一场生存危机。由于滥用各种力量,人类已然处于生态崩溃的边缘。人类现在还忙着创造像人工智能(AI)这样的新技术,但这些技术有可能逃脱人类的掌控,反过来奴役或消灭人类。然而,人类非但没有团结起来应对这些存亡挑战,还让国际紧张局势不断升温,全球合作更加困难,各国大量储备末日武器,一场新的世界大战正在逼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智人之上是“人工智能”?作者从对历史上信息的演化过程,与人类意识的多次变革,来论证对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管理的担忧。他的核心观点是任何信息观都应该可以自我修正,才不会酿造出不想得到的结果。"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当下历史的重大进程,有一部分是由非人类智能的决定推动的。正应如此,计算机网络的易错性才变得如此危险。" 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叫 "硅幕",打破了以往与国家或地区为群体的信划分方式。规模由代码组成,存在于每一台智能手机,计算机或服务器之中。智能手机代码决定了你活在硅幕的哪一侧,被哪些法控制生活、被谁控制注意力,以及你的数据会流向何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未来孩子们应该学习什么在人工智能(AI)尚未问世之前,普遍的观点是体力劳动者将首先被技术取代,随后才是脑力劳动者。然而,随着 AI 的兴起,现实却颠覆了这一预期:脑力劳动者反而可能成为首批被替代的对象。相较于洗碗工和护士,医生、律师、投资顾问等专业人士或许应该更有紧迫感。本书的作者进一步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在音乐、文学和绘画这些被认为是人类创造力的巅峰领域,AI 的表现甚至可能超越人类。这是因为音乐、文学和艺术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信息技术,而在信息技术领域,AI 无疑是专家。阅读完这本书后,我首先思考的是未来我们的孩子们应该学习什么。我认为有三个方面至关重要:首先,学会善待自己。在 AI 时代,知识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钥匙,因此无需再制造知识焦虑。未来,知识的最主要价值可能在于愉悦自我,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因此,孩子们应该首先学会善待自己,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学习。其次,学会适应变化。人类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花费了数千年,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用了数百年,而从电气时代迈入信息技术时代仅用了几十年。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适应变化的能力成为了最重要的能力。最后,培养一项竞技技能。尽管人工智能在各种竞技领域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实力,但这并没有阻碍人类竞技的发展。因为人们始终更倾向于观赏人与人之间的竞技,所以人类竞技永远会有市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