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8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事,才是社会的硬通货。

    因为怕死,所以我们要给生活赋予各种意义。但归根结底,意义可以被赋予,焦虑可以被转移,恐惧也在不断滋长。于是生活不再只是生活,变成了讲故事和角色扮演。譬如看展,我们也是先把自己纳入到一个故事体系中,再以某种身份,参与到对已有故事框架的解读以及自我认同的塑造。而策展,也是在试图还原一个历史故事,并重塑一个新故事,一个更具沉浸体验、更贴近时代的故事。如果没有故事,《蒲鲁东》只是画布上一些颜色的叠加,而米勒的《拾穗者》也只是麦垛和三个女人。有些画自己便是一个故事,比如《爱斗鸡的希腊年轻人》《摔跤手》;而有些却只是故事里的窗口、把手,比如吉吉的《洗衣妇》、弗朗索瓦的《春天》。所以看展,又分为 “人文” 和 “技术” 两个流派;前者听故事,为自己的故事找素材;后者听故事,为了学习怎么讲故事。而策展,也不过是 “借尸还魂”,试图用一个新故事、“活故事” 唤醒一个老故事、“死故事”。再说饮食,决定 “凉拌生菜” 只是凉拌生菜还是 “有机绿色沙拉” 的,也不过是一个故事。健康专家用 “人体七大营养元素” 先作为铺垫,相关机构再用 “膳食宝塔” 划出重点,网红自媒体代入自我补全细节,吃瓜群众口耳相传成为流行。这些高楼里面的 “土鸡蛋”,到底如何登堂入室,也全靠有人 “捧”,有人 “逗”。有些故事在酝酿中,有些故事已经流传了千年,耳濡目染之下,逐渐变成了我们生命的底色。有些故事已然成为了历史,却被反复传唱,因为这些故事,是社会的底色。故事塑造了集体,或者说集体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个体为了 “听故事”,出卖了自己的时间,换得一种 “讲故事” 的许可,一种强制性小于宗教、但规训远胜于它的社会性事务,也就是 “工作”。所以,杜尚的小便池为什么是艺术品?因为它自带故事。

      4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部跨越时空、洞察人类发展脉络的深刻之作。随着 AI 等非人智能的崛起,我们正一头扎进可能毁灭我们自身的、由新型信息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在积累力量的同时,也正走向一场生存危机。我们今天的选择也许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建立全球性的规范机制,以确保技术进步不会对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损害。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要我们放下自满、不要绝望,就能够打造有制衡机制的信息网络,不让权力失控。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发明什么其他的奇迹技术,也不需要想出什么过去世代都想不到的天才主意。想要打造更有智慧的网络,需要的只是我们放下天真与民粹的信息观,摒弃想要绝对正确不犯错的幻想,并且认真投入一项困难但平凡无奇的工作:为各种机构制度打造强大的自我修正机制。这或许就是本书想提供的最重要的启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硅幕开启

          「近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 2024(第二十二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举办,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现身本届年会现场,他表示我们可以非常乐观地看到,每个应用从 PC 到移动互联网都被重写了一次,进了 AI 时代也会被重写。过去的搜索是一个关键词出十个链接,未来的搜索就是我要什么,你给我拿来,这是多么巨大的颠覆。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快速促成这些颠覆式的 Office、颠覆式的搜索、颠覆式的社交、颠覆式的短视频,一个一个取代今天的顶级的产品,这样生态就起来了,中国的应用是世界顶尖的,过去微信打败了 WhatsAppTiktok 打败 Instagram,我们这些应用都是碾压美国的应用的,所以当 AI 应用时代到来的时候,也是中国能够扬眉吐气的时刻,我们也许在模型上落后美国一段时间,但是我们的应用能力绝对是远超美国的。」本书是作者的新作,核心思想是智人历史上类似奥威尔在《1984》说:“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就是谁掌握了信息(数据)和解释权,谁就控制了人民的思想,“信息成为一种武器”,延展到 AI 的竞争,数据殖民地的兴起。作者犹太人,西方学者固有的世界观,很难理解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从作者叙述的犹太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发展,都摆脱不了精英集团垄断信息和控制思想解释权的传统,作者书中点名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利用民主上位,接着再用权力来破坏民主,当读者看现在格鲁吉亚和美国大选,会疑问谁来定义 “民主”?中国文化从孔子就开创的启蒙,道德标准并不是由少数精英垄断,而是真正的普世,所以西方才恐惧 TikTok。作者指责天主教一直不认错,将错误甩锅给个人,但自己也陷入同样的坑中,将灯塔预设为永远正确,其他都是邪恶异端,很奇怪今天还有这么多大 V 推荐此书,典型的双标,制裁我们好像理所当然,作者将芯片 + AI 对中国的禁运制裁称为 “硅幕”,对中国崛起的竭斯底里的反应,更证明教员的英明「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忘。」作者不明白中华文明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还是陷于一神教希望在人间造神,AI 就是西方婆罗门希望垄断的新神。

            1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宏觀的來看時代的巨輪

            想像我們是一隻小螞蟻,在一個直徑數百米的巨輪上,隨著巨輪的轉動,可以感受的在不同的道路上,草地、水泥地、柏油路上移動,氣候有下雨也有寒冬也有酷夏,速度有快有慢,單獨的短時感受,全不相同,但常時來看,又又很深的熟悉感。其實只要拉遠距離,宏觀來看,就可清楚其規律變化。人工智能的到來,作者帶領我們,從遠處看巨輪的運行,真的有醍醐灌頂的收穫。写这本书,是希望为人工智能革命提供一个比较准确的历史观点。这场革命目前才刚刚起步,而像这样重大的发展,实在很难即时有所评价。即使是现在,回顾 21 世纪 10 年代诸如 AlphaGo 的胜出、脸书在针对罗兴亚人冲突中的参与,也很难评估这些事件带来怎样的意义。至于 21 世纪 20 年代初期的事件,其意义就更加模糊了。但如果我们拓宽视野,看看人类的信息网络在过去几千年如何发展,我相信还是能让我们更了解今日发生的事情。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智人之上》写作时间

              从 2018 年开始写作,初稿大部分在 2021 年与 2022 年完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AI时代,自我修正的作用愈发重要且紧迫

                1. 历史让我们学到的一大重点就是许多我们以为自然而永恒的事物,其实是人为且多变的 —— 人为的、多变的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 历史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 ——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2. 有观点认为 —— 人类社会法则的本质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就是被强食,力量(权力)就是正义。—— 神话和仪式不过是丛林法则的伪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是天真而是愚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真正研究的不是“过去”,而是“变化”

                  信息是什么?按照大家的直觉,信息一般是和各种人造符号联系在一起的,反映和呈现各种现实的、主观的、对接收者有意义的数据,它能帮我们理解世界。按照神经生物学的定义,信息就是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输,它不涉及更高级的认知构建,不像知识、记忆那样是神经元突触的重构、神经元网络的强化连接。按照《信息简史》的作者詹姆斯・克雷格的定义,信息是人对世界认知的碎片化呈现。信息之所以是碎片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认知结构就是碎片化的。他给出的是信息在认知和心理方面的定义。按照量子计算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赛斯・劳埃德教授的定义,信息即物理,也就是说信息的本身就是物理的。信息实际上代表着能量的状态,一个物理实体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时,它就携带着不同的信息。能量状态越多,信息就越多。信息就是状态。这是信息在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中的定义。按照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的定义,信息就是是消除不确定性。一个东西的信息量的大小,在于它消除了多少不确定性。信息,在于你从多大的不确定性中做出了选择。信息,在于你有多大的自由度。信息,在于你制造了多少意外。信息就是意外。香农给出的是信息在数学和通信领域方面的定义。从此以后,人类第一次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度量信息,并且进入了信息时代。(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香农在发现了衡量信息的量的公式后,曾请教冯・诺依曼问他该给这个量起个什么名字?冯・诺依曼看了一眼就回答说:熵。事实上在物理学中,克劳修斯在提出熵的概念后并没有写出描述熵的具体公式,这个工作最终是由统计力学的创始人玻尔兹曼完成的。玻尔兹曼墓碑上的铭文正是他发现的熵的统计公式,:SkW。这是独属于物理学家的浪漫。当玻尔兹曼写下描述熵的公式时,就已经隐藏着这个含义了,即熵代表着状态数量,也就是衡量信息的量,从此以后对信息量的度量就有了一个专属于它的名字:信息熵。伟大的思想在这一刻交汇,一起谱写共同的历史。)而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这本书中给出了他认为的历史学和社会学上的定义:信息就是联结。所谓信息,就是能够将不同的点联结成网络,从而创造出新的现实。信息不一定告诉我们什么,也不一定能够呈现现实,它是把事物组织在一起,形成基于这个信息共识的、新的现实。信息的本质作用,并不是单纯反映或者描述现实,而是通过把不同的对象联系起来,在人类意识中产生全新的意义。占星术把恋人放进一种占星术队列中政治宣传把选民放进一种政治队列中军队思想把军人放进一种军事队列中科学理论把学者放进一种科学队列中民族主义把民众放进一种民族队列中这种定义延续了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 “想象的共同体” 这个概念,实际上当我们再回顾那本书时就会发现,信息与信息网络是他的隐藏主线。这种定义也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的想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先有民族还是先有民族主义?而在这本书里,赫拉利用了一个新的称谓,“主体间现实”,是那些我们共同相信的东西,它们存在于人与人心智的连接之中。主体间现实不是客观现实,但信息恰恰是通过主体间现实提供秩序。而秩序往往比真相重要。主体间现实是信息网络,是信息观念,更是维持人类社会的秩序的来源。《智人之上》这本书就是关于主体间现实和信息观念的讨论。正如赫拉利对信息的定义一样,他认为人类自古以来引发的诸多问题、召唤的诸多自己无法掌控的力量,问题不在于个人的心理,而在于人类大规模合作时的一种特性。尽管人类能够建立史无前例且难以想象的超大规模合作网络,以此获得巨大的力量,但这些网络本身就蕴含着潜在的结构性威胁。人类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个网络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 “天真的信息观”。所谓天真的信息观,就是认为通过收集与处理比个人多得多的信息,大规模网络能够更好地了解更多事情,就能得到真理与真相,就能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信息即真理,信息即权力。那如果遇到当前信息解决不了的问题呢?那就收集和处理更多的信息。所以天真的信息观的核心原则就是:信息本质上是件好事,我们拥有的信息越多越好。而当信息被有心人和组织利用、制造时,它就变成了武器。印刷术的普及在一开始并没有让思想自由传播,没有迅速引发科学革命和文学艺术的大繁荣。真实的历史是,印刷术传播最多不是思想、技术和艺术,而是邪说和阴谋论。同样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呈指数级增长,但是传播最多、受众最广的,一定不是知识和技术。信息自由流动,并不会自动让正确的思想凸显出来,反而是谣言和阴谋论更容易传播。现在的舆论环境、公共领域的话语生态、互联网上的互相攻击 “水军、杠精、喷子、脑残”,都在提醒我们信息武器化、言论极端化、共识破碎化、立场撕裂化、事实扭曲化、真相迷离化、人心沉默化的趋势、危险和严重后果。某人说了某句话,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他说了什么、说的是不是事实,而是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谁的特权服务、他想获得什么利益。当事实之辩成了立场之争,当正常对话成了攻击谩骂,对话就已经变了味,并且也不会再心平气和,互有收获。只有你和我。只有你们和我们。赫拉利从人类联结出发给出了他所要讨论的信息的定义,然后进一步引出人类认知网络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接下来就是讨论他所要研究的天真的信息观、民粹的信息观以及复杂的信息观之间的特点、联系和不同。一步步深入,一点点剖析,很有意思。尽管其中的案例、细节、甚至有些逻辑并不是很完善,有些地方我也是持保留意见的,但整体阅读依旧很有意思很有收获,他写作和讲故事的水平还是挺厉害。赫拉利是位历史学者,他擅长的是把人类历史中的某些问题重新整理出来,再汇聚起多种理论和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故事逻辑,然后变成畅销书。他当然不是通才和全才,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能讲得很精彩,但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学方面,就有些欠缺了。不过这并不影响他所要讲述的核心论点和精彩故事。人很顽固,人会犯错。正是因为人类真正意识到了这两个底层的缺陷,或者说特点,并且找到办法来解决它们,才赢来了真正的发展和进步。天真的信息观下的自由信息市场并不一定能让人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因为在这样的信息市场里,暴行、迷信和阴谋论的优先级可能比(甚至往往比)真理和真相更高。尽管人类如此 “愚蠢”,但还是发现了一些方法帮助我们摆脱一些这种天然的缺陷,即发现自己的无知。现代社会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想象共同体,一个非常独特的信息网络,它叫做 “科学”。这个信息网络有一种非常神奇的力量,不同于过去占据权威地位的宗教、阴谋论、恐怖主义的神奇力量,叫做 “自我修正”。科学家、科学机构、科学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取得权威,获得信任,是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自我修正机制,能够揭露并修正自身的错误,朝着反映现实规则、呈现真实观测的方向而前进,而不是朝着哪一个权力者、哪一个既得利益集团的方向前进。自我修正机制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它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能。人类强大的学习与探索能力,其核心就是这种自我修正机制。要我说这种机制应该叫做 “自我修真”,真代表了反映真实观测。毕竟宗教也会 “自我修正”,只不过它的 “正” 是朝着巩固自己的权威地位、垄断话语权和解释权的方向去的。宗教经典是没有错误并且不容置疑的,但是科学理论却允许你质疑、鼓励你探究、支持你学习。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证据。Shut up and calculate!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有一句话叫做 “Extraordinary claims require extraordinary evidence”,超乎寻常的论断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补充一点,很多人认为科学就是真理就是真相,但事实上科学从来不轻易谈论真理,更不会承诺自己找到的就是真相。科学只是虔诚地反映和总结出这个宇宙表现出的性质、行为和规律,而不会僭越地妄言真理和真相,那是哲学要解决的事。同样的,科学无法证明或证伪上帝的存在,科学能说的仅仅就是在科学这个领域中,不需要上帝存在。)正是因为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并且愿意正视它、找方法解决它,才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发展。尽管如此,科学的发展史依旧曲折艰难,而科学家、科学机构、科学理论之间同样存在质疑、批评、嘲讽、贬低人身攻击的事情,非常普遍。大多数时候科学争论之间没有发生生命威胁和囚禁监禁事件,我想不是因为敌对双方不愿意,而是他们没掌握暴力。如果某个科学家掌握了权力和暴力,比如苏联的生物学家李森科,那他的对头们日子绝不会好过。幸运地是,科学不是一个人的成果,不受一个人的掌控, 科学不是一部经典,也不是一个学说,不是一位圣人,也不是一个组织。科学是一个共同体的事业,它是一群人合作积累的成就,是代代传承发展的结果。科学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可能还会如此。因为科学家也是人,科学机构也是由一个个具体、鲜活、有缺陷的人组织起来的。想要人类对抗与生俱来的天性,修正信息网络结构性的缺陷,绝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也许是件不可能的事。但人类一直在向前进。就像詹姆斯・卡梅隆在《终结者》系列中所传达的核心思想一样:如果一台机器能够学会人类自身的价值,那身为人类的我们,也可以。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权利&信息游戏

                    在《未来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 “智人” 与 “人的智力” 这两个概念?随着人工智能(AI)的兴起,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然而,历史的真正主角并非智人,而是信息。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历史学,也适用于生物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无论是动物、国家还是市场,它们都可以被视为信息的网络,它们从环境中吸收数据,做出决策,并释放出更多的数据。信息流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在生物学中,基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是生命进化的核心;在政治学中,信息的流动和控制是国家权力运作的关键;在经济学中,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信息不仅是数据的集合,它还是决策的依据,是权力的象征,是文明进步的驱动力。然而,信息技术的进步并非总是带来积极的影响。《未来简史》警告我们,信息技术的提升可能会削弱人类的力量,损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在信息的洪流中,人类可能会失去自我,被信息的浪潮所淹没。我们可能会像泥土一样,被卷入滚滚河流,消融在信息的洪流之中。在宇宙的数据流中,人类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涟漪。自《未来简史》出版以来,世界的变化速度不断加快,权力确实已经从人类转移到了算法手中。许多在 2016 年听起来还像是科幻小说的场景,如今已经成为现实。算法能够创造艺术、假装成人类、做出重大决策、甚至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自 2016 年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生态危机加剧,国际紧张局势升温,民粹主义浪潮动摇了全球最强大的民主政体。民粹主义对信息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民粹主义领导人和运动,如唐纳德・特朗普、巴西前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匿名者 Q 和反疫苗者,认为传统机构制度只是声称自己在收集信息、找寻真理与真相,以此取得权力,但其实都是在说谎。在他们看来,官僚、法官、医生、主流记者和学术专家是一个精英阴谋集团,他们对真相没有半点兴趣,总在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牺牲 “人民” 的利益来谋取自己的特权。民粹主义作为一种反建制的世界观,与过去和未来的许多情景息息相关。在民粹主义者眼里,信息就是一种武器。他们利用信息来攻击现有的权力结构,挑战传统的信息权威。这种对信息的武器化,不仅破坏了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信息的武器化,反映了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的权力。在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权力。信息不仅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权力的工具。信息的控制和利用,成为了国家间、企业间、甚至个人间竞争的关键。信息的权力,使得信息成为了一种战略资源,一种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然而,信息的权力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的泛滥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使得人们难以辨别真伪,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信息的滥用,损害了个人的隐私和安全。信息的权力,使得信息成为了一种可以被操纵和利用的工具,一种可以被用来控制和影响他人的力量。面对信息的权力,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信息的本质和价值。信息不仅仅是数据的集合,它还是知识的载体,是智慧的源泉。信息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数量,更在于它的质量。我们需要追求真实、准确、全面的信息,而不是被虚假和片面的信息所误导。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信息素养,以应对信息的挑战。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信息的权力。信息的权力,不应该成为控制和操纵他人工具,而应该成为促进知识传播、智慧交流、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开放的信息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取信息,自由地表达观点,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在信息的洪流中,我们不应该被信息所淹没,而应该成为信息的主人。我们需要学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航行,寻找真理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我们需要学会在信息的风暴中站立,坚守理性的阵地,抵御虚假的侵袭。我们需要学会在信息的浪潮中游泳,掌握知识的技巧,驾驭信息的力量。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引擎,是个人成长的阶梯。在信息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的节点,一个知识的传播者,一个智慧的创造者。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获取和传播信息,更是甄别和创造信息。我们的使命,不仅是利用信息的力量,更是维护信息的尊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民主与独裁物极必反,不仅完全的独裁是不好的,完全的民主也是不好的。那么,独裁主义的民主好呢?民主主义的独裁好呢?AI 看起来走向区块链似的民主主义,但它的性质却是信息高度集中化的独裁主义。试想一下,AI 自我学习了人类 4 千年全部的知识,这样的智慧有多恐怖。在想一下,计算机出现仅仅 80 年,它已经发展到决策力和创造力的能力,这个 21 世纪里,出现意识的可能性有多大?但意识和智慧是不同的,即使还没有出现意识,没有意识的智慧也是很恐怖的。智人之上…… 有一个无意识的,但高级智慧的,而且是完全独裁的 AI 在我们人类之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AI可能很快改变人类凭借讲故事能力历经几年前构建的文明

                        尤瓦尔赫拉利警示我们:AI 可能很快改变人类凭借讲故事能力历经几年前构建的文明。人类智慧的进步并没有带来完全的福祉,反而走到了技术自杀的边缘。非人智能(如人工智能)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们需要做出明智的选择来应对这一挑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存在的地球村

                          二十年前托马斯弗里得曼写了一本火遍全球的书《世界是平的》,随着科技进步,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事实上,刚刚过去二十几年,地球早已经物是人非,绝对想不到今天会如此分裂,如此撕裂…… 如此的动荡不安,地球村在已不复存在……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但没有使得人类越来越团结,反而越来越割裂,democracy 的更加 democracy,转至的更加转至,富裕的更加富裕,贫困的日益贫困…… 导致今天的神奇状况,未来不可预测,一切皆有可能…… 听天由命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

                            《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 AI 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是一部跨越时空的佳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人类信息网络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的结绳记事,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本书带领读者领略了信息传递的演变。书中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让人深刻认识到信息网络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科普读物,值得推荐给对信息网络发展感兴趣的读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更进一步

                              尤瓦尔赫拉利的书,从《人类简史》开始,基本就一本不落的看完了。今天读完的这本《智人之上》,虽没有当年阅读《人类简史》那样醍醐灌顶的快感,但也是觉得思维更接近了些,难不成是这些年跟着得到保持阅读习惯,思维也提升了的缘故?哈哈。人工智能和宗教对比的叙述,这个视角非常新颖,也很有逻辑性,书中赫拉利提出的诸多问题,确实细思极恐。AI 未来的路很长,这 5 年内也许就能有些答案吧,拭目以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探索未来的好书

                                需要一面思考一面反思的书。还是那个世界终极问题,人类从那来又到那里去?我们是一个地球村,如何维护和保护它,同时又让人们生活的更好更和谐。在科技不断更新的年代,跟上时代步伐,创新思维,规范行为,共同进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智人之上》:AI时代的生存启示录与学习指南

                                  ChatGPT 掀起的生成式 AI 革命中,《智人之上》以独特的视角切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思考。这部作品没有停留在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将神经科学、演化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熔于一炉,揭示了一个残酷而深刻的真相:AI 正在重构人类的认知边界。 作者通过对比生物智能与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异同,指出当前 AI 系统在模式识别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深度学习模型通过海量数据获得的 "涌现智能",正在某些特定领域超越人类数万年演化的认知能力。书中关于 "机器直觉" 的论述尤为精妙:当 AlphaGo 下出颠覆围棋定式的 "神之一手" 时,展现的不仅是算力碾压,更是维度突破的认知革命。 对于 AI 学习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三个关键启示:首先,必须突破传统编程思维,掌握神经网络的特征提取原理;其次,要建立跨学科知识框架,理解智能产生的生物学基础;最后,需关注算法伦理,在模型优化过程中保持人性化思考。书中推荐的 "逆向工程学习法" 值得借鉴:通过拆解经典 AI 案例(如图像生成模型的风格迁移),反向推导智能系统的构建逻辑。 在 AI 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本书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技术狂飙背后的认知危机与进化机遇。它提醒我们:真正的 AI 学习不仅是掌握工具,更是对人类智能本质的持续探索。当机器开始具备创造性思维时,人类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独特价值 —— 这或许就是智人向 "超人" 进化的必经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技悲觀

                                    這本書正在探討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危險,人類文明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作者並非人工智能的專家,因此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可能並不正確,但書中所討論的未來卻也有可能發生,並非無稽之談,只不過大家坐下來一起討論這件事情永遠不會發生,在利益當前的環境下,又有誰會放棄自己手上的乳酪呢?所以本書提出的討論雖然有意義。,解方確實天方夜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取灭亡的人类

                                      《奥本海默传》讲述了原子弹背后的故事,《技术与文明》指出人类距离世界末日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人类似乎总是会发明出来那些自己难以控制的东西,从而自我毁灭的道路。《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 AI 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通过批判天真的信息观,告诫读者警惕人工智能以及其所带来的巨大改变。人工智能所造成的危害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那样,却带来更为颠覆的改变,从而再次让人类遭受灭顶之灾的风险。1. 自取灭亡希腊神话里的法厄同在天空中驾驶金车,却因为不知如何驾驭而殒命。歌德在《魔法师学徒》的叙事诗里小学徒擅自使用魔法师的咒语而酿成大祸。正如本书所言,历史一再说明人类会追求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驾驭的力量。在作者看来这与其如传言里所说是人类自身的某些致命缺陷导致的,还不如说是人类在大规模合作时的一种特性。有鉴于此,作者提出了本书的一个主要论点,那就是 “虽然人类能建立大规模合作网络,以此获取巨大的力量,但这些网络的建构方式注定了人类对这些力量的运用常常并不明智。” 看似是网络的问题,但实质上是信息的问题。这其中最值得批评的就是作者反复提及的 “天真的信息观”。谷歌的使命宣言 “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 就很好表达了其中的涵义。换言之,这些人相信随着信息的增多,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而在作者看来这种观点是可笑的,更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事实上信息或许带来了力量,却没有让人们因此变得更有智慧。2. 信息革命按照作者的观点,历史的主角是信息,而人工智能的崛起无疑是史上最大的一场信息革命。想要真正理解就需要结合过去的加以比较,可很多人仍在用错误的观点和方法去应对。作者对于历史的研究和分析不是为了预见未来,只是为了尽可能避免糟糕结果的出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历史上那么多的血泪教训,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更应该加以规避。我们身为智人这个物种成功的一个原因在于对于信息的运用,可以往的方式方法明显是过时的。尤其是当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之后拥有了可以独立于人类的意识和能力。有基于此,作者认为信息是可以反映真相的,可即便排除了无心之过的错误信息和故意为之的虚假信息,我们也很难凭借掌握更多的信息而获得能力,反倒有可能陷入信息的洪流之中迷失自我。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从概念到观点,从做法到原则,进行一场信息认知上的颠覆,从而可以更好面对人工智能这个新兴事物,避免由此带来的恶果。3. 极端内容《操控》一书提到了平台通过推送极端内容而获取用户更多的注意力。书中提到的政变和冲突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一个较为典型的真实案例。从影响力等方面来看其可能还不如《炒作机器》里那些影响政商界的大事件那么引人注意。提供内容的互联网平台往往以信息自由和技术中立为借口。作者以事实为依据,揭露了其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平台以及背后的公司和出资人可能不是罪魁祸首,但却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要推卸责任,归咎于人性的恶也有些过于勉强。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受到 “天真的信息观” 影响,从而借此将自身的意图和偏见以更为强大的方式实现。考虑到如今人工智能所具备的能力,其不只是进行推荐和传播,更是给了算法进行炮制和精准投放的机会。以此来看,可以说是为了一己之力而将恶魔从瓶子放出。人类再一次身处被难以驾驭的力量所威胁的险境。错误的假设和认知更是让人们对现实中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毫无察觉,甚至还在以过时和错误的做法加以应对。4. 上帝之眼《无人机》展现了天空之眼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改变,从战争到我们的生活都处在一个被全方位监视的时代。《一九八四》里老大哥的预言成为现实,人工智能的出现更是将其变成了上帝之眼。“监视资本主义” 这种日益扩大的商业监控体系正在悄无声息地入侵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实际上现在的人类在被全天候无死角监视。以往缺乏的处理能力,人工智能更是加以弥补。海量的信息,强大的处理能力,人工智能以及算法等所拥有的力量早已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看似还是用计算机称呼,可其俨然已经进化成一种有能力改变世界的非生命体。它可能没有人类的意识,但却可能因为具有的强大力量而让人类在极端时间内遭受灭队之灾。哲学家尼克・波斯特洛姆在《超级智能》里那个制造回形针的思想实验看似离谱,却更值得警惕。人工智能或许不会去制造回形针,但可能会因为和人类在信息处理以及执行上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看似合理的起点,最终却带来了人类的灭亡。5. 警世寓言本书中文版虽然面世不久,但成书已经有些时日。在此期间,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作者预想的还是有所不同,有些批评声音认为作者所担心的可能有所偏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在一些细节上作者的处理和运用还是有些瑕疵的。不过在对互联网世界的一些观察和批评中还是有不少值得重视的地方。整体来说,本书更像是一个作者结合人类历史和人工智能而打造出的一个警世寓言。可能在应对和处理人工智能相关细节的地方有些出入,但其带来的威胁还是值得我们注意。不管是对民主还是对于当下人类造成的各种潜在危害,还是正在发生的各种暴行,我们都很有必要在这次信息革命中完成自身的认知升级。迷信信息和理性的做法明显已经落伍,甚至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错误。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就需要对互联网平台以及当下的社会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民粹主义以及其他更为迫切的威胁更是让书中提到的内容变得刻不容缓。6. 写在最后平心而论,本书是较为好读的,可以看得出是一种畅销书的写法。力透纸背的书籍,极具颠覆的观点,热门话题的加持,以及前作的畅销让本书轻易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从历史做切入点,叙事的框架是吸引人的,可相关的细节则仍待商榷。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给人以启发,但也会让人心生疑虑。在某些地方更像是以往悲观主义者的老调重弹。或许在当下的节点,人工智能的发展未到终局我们很难像事后诸葛亮一样指点江山,但书中所讲述的部分内容还是在现实中得以印证。对于读者来说,保留质疑的权利很有必要。从信息的角度来说,书中的不少信息迎面而来可能会让读者有些发蒙,缺乏相应解读和处理能力的读者,可能会像《影响力》提到的受到权威的影响而轻易屈服。正因如此,我倒建议读者对待书中内容和相关细节的时候更为慎重一点,当然也不必像书中的民粹主义一样走到另一个极端。更新自身对于信息的认知就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信息人类文明的基石

                                        赫拉利在《智人之上》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信息联结了个体,通过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的传播,构建了庞大复杂的社会网络,使得智人不仅征服了自然,还塑造了现代国家和全球化的经济体系。     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了人类互动的方式和社会结构。信息不再受限于物理介质,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在瞬间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这场革命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平台大大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效率,赋予了个人前所未有的力量。人们能够轻松获取各种知识,参与全球讨论,甚至通过网络实现跨国合作。这种信息的自由流动,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化,推动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深度融合。       在人类文明的大部分历史中,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处理都依赖于人类的智力和社会结构。这种 “碳基” 信息网络虽然强大,但依然受到人类生物局限的约束,依赖于人类的沟通、合作和记忆能力。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网络开始向 “硅基” 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信息的处理方式,使得信息网络开始脱离生物的限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赫拉利明确指出,随着非生物信息网络的崛起,人类社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赫拉利描绘了两种未来的可能性。一种是民主国家利用人工智能来增强公共决策的透明度和效率,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另一种则是极权主义国家利用人工智能进一步集中权力,塑造公众的思想,精准地传播国家意志。赫拉利提醒我们,未来的社会可能面临着 “硅幕” 的威胁,即由计算机代码和算法构筑的数字屏障,将人类社会分割成敌对的阵营。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人类可能会失去对自身命运的控制,甚至可能被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所奴役。《智人之上》呼吁人类以智慧和谨慎的态度面对未来。赫拉利并不认为未来是注定的,他强调,未来的形态将由我们今天的选择决定 —— 这不仅是政治的选择,更是人类文明的选择。作为个体和集体,我们必须在信息网络的发展中保持清醒,既要避免落入科技乌托邦的陷阱,也要防止滑向极权主义的深渊。国际社会必须建立全球性的伦理规范,才能确保技术进步不会导致人类的伦理和社会基础遭到破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管作者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是否正确,都启迪了我。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