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带你识茶品茶的一本好书

    这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没有负担的小书,作者逐章逐节用通俗的描述来解读《茶经》这部名书,将略显艰涩难懂的古文转述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带读者从源头了解了茶文化的由来,了解如何识茶 / 种茶 / 采茶 / 造茶 / 品茶等步骤,大量有趣案例结合在文章中,给人一种读文犹如品茶,味道自在其中的感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茶经新解:茶圣陆羽的饮茶智慧

      学习随感:杨师新解古茶经,脉络渊源全讲清。透过人心看事理,知识茶道一书通。(说明:“杨师” 指《茶经新解》作者杨多杰老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新茶经是很不错的主题

        中国人喝茶就不用说了,关键是多少年来乱想丛生,花样百出,但是书看来看去就那一本陆羽先生的《茶经》,这么多年茶演变多么巨大,不要说东西变了,就连书中很多道理都变了,因为太多茶的东西陆羽先生当年都还没有。这本书在茶经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的很多东西,把茶经 “现代化” 了,这是我觉得本书最好的地方。稍有缺陷就是,说的还是太浅了,每个地方都点到即止,还没看够就下一个片段了。不知道是本书定位缘故还是怕说太多影响不好的缘故,要是能出一本详细版,应该会更有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货真价实的茶学干货解读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都讲究干货阅读。越是强调 “干货”,可能越是证明现在的信息水份太大。陆羽《茶经》以区区 7000 余字的篇幅量,能流传千年而不衰。可以说,《茶经》是货真价实的茶学干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茶,有其禅意

            这本《茶经新解》的独到之处,在于按照陆羽《茶经》原书结构的基础上,介绍现代生活中的饮茶知识,不但可以一边对照《茶经》,理解《茶经》,还可以从现代生活中的饮茶知识悟到怎样去寻找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有故事、有体验,是一本了解茶之道的入门好书。且在每一章的结尾处,都有一句既有茶味又带人生哲理的话,诸如 “应天顺人,才是制茶爱茶之道”“想泡好茶,先要有敬畏之心”“饮茶,要走心” 等等的语句,既是对所写篇章的总结,又具发人深省的意义。我心中广义的的茶,应该也包含了咖啡,水果茶等等的饮料,看书的时间,发呆的时刻,来上一壶茶。我喜欢这样安闲而又舒适的日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茶经新解亦醉人

              清明在家读到这样一本小书甚是畅快,以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为纲,逐一介绍茶的源流、种类、工艺、饮法、器具、轶事等。行文通透,考据得当,更难得的是能体味到作者爱茶之心,不但爱茶,且有茶人特有的豁达乐观之气,读之如饮佳茗,但觉清风习习口舌生甘,生活俗务之油腻顿消大半,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纵横跋拓,解古明今

                饮茶多年,一是当地绿茶可谓经典,二是因在成功人士之茶室聆听其奋斗史而爱茶、品茶和琢磨茶具、茶器。至本书才算识茶之源。很喜欢作者对问题研究的我深度,对我这半个爱茶人算的上由低级到大雅的晋级了!不知道自己看一遍,能不能消化的了?看来好书都是值得多读、深读和再读,这本书亦是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多年前在几位大哥的熏陶之下我也好上了喝茶这一口儿。虽然我甚至还写了一篇相关的论文作为 MBA 的毕业论文,但是我对茶的一知半解也确实说明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么经典的著作实在是应该早早拜读。茶圣陆羽早在 1000 多年前的大唐就把茶相关的一切交待的明明白白了。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从品种,产地,制作,品尝,茶器等方面都有介绍。加上杨老师的精彩解读(没有解读连字儿认得都费劲 [捂脸]),我对中国茶的历史,以及今天茶市场的现状更有新的认识。我自己就中了好几个误区。小册子不长,推荐大家闲来阅读。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茶这种东西确实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不该不知,也不该不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通俗易懂,适合想了解一点茶学轶事的读者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谈起茶总是有许多话题可以说,我最早喝茶是在 6-7 岁的时候,那时爸爸总是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泡一杯茶来喝,我也凑热闹去喝点,那是叫猴王的茉莉花茶,2 元一大袋。茶叶有些碎,里边有小朵的茉莉花,味道很好。毕业后不在喜欢喝茶,总感觉这是老年人才做的事,渐渐喜欢上咖啡。那时的我最喜欢蓝山咖啡,买咖啡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还是太奢侈。喝了几年的咖啡突然发现喝完咖啡后会胃疼,喝完奶茶也胃疼,只能饮凉白开了。前一段时间同事给了我一包红茶,闲来无事我开始泡茶喝。喝完后并没有胃疼,看来中国人还是适合饮茶。比起红茶我更喜欢绿茶,即便是在冬天也喜欢饮绿茶。绿茶中的毛尖是我的最爱,其次是龙井。网购的龙井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好在我不是对茶太挑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陆羽弃婴变茶圣平民的非凡人生,书写茶文化,流芳后世

                        消费者买茶非常认产地。喝茶的人不见得看过《茶经》,但却根深蒂固地认为茶的产地与质量密切相关。其 “八之出” 不只是分布图,更是排行榜。陆羽在《茶经》中,明确指出了茶叶产地与质量的关系。这才是 “八之出” 真正的意义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茶道

                          茶圣陆羽因地制宜,巧用自然界的事物为己所用,从而可以少带很多种茶器具。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不必要机械地照搬照用茶室中的那一套。有条件时,要一盘宫保鸡丁配着米饭吃,时间匆忙,就直接来一份宫保鸡丁盖饭也不错。在没有快餐文化的年代,陆羽具有超前的意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还可以。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原来喝茯苓茶砖和喝茶时是可以放点盐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茶如人生,茶有采制泡品规则,如同人有国法家规。而茶与人生的追求,都应不失其本性,既不能粗制假造,流于污俗,也不应奢华好工,舍本逐末。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