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5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能产生无数问题深沉厚重的书

    在极端贫穷困苦,亲人也将为自己牺牲的时刻,只要杀死一个社会的跳蚤,就能让一切获得重生,甚至拯救千百个贫穷的人,你将选择信仰还是生存?或许会选择信仰,但选择信仰并不是解脱,而只是更大的苦难的开始,甚至是更加被侮辱被蹂躏的开始,要重新选么?或许会选择生存,那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内心折磨,一切秩序分崩离析的开始,要重新选么?或许,无穷无尽的苦难,才是良知的证明和磨刀石,那么没有苦难的磨砺,没有困境选择的考验,所自以为的良知又有多大的把握?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两种人

      我们都还记得,在传统东正教思想里,人生来不是为了享福的。人只有通过受苦,做牺牲者,哪怕宁愿被压迫,被践踏,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术语 ——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也不许作恶,才能获得幸福。


      这样的价值观在中国的语境里,无疑是极其诡异的,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是可以 “参天地,赞化育”,是三才杀机中的一分子,是域中四大 “道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道德经》)
      李泽厚以为古代中国相对处于一个比较丰饶的环境,只要辛勤耕作按时作息就可以取得显而易见的巨大成果,从而对命运不可抗拒对上天极度敬畏的感情并不强烈。由是,人就具有相当大的主动性与相当高的地位,可以参天地,赞化育。再加上祖先崇拜,使神人同质,彼岸与此岸重叠成一个世界。由是情感和理性均停留和发展在人际关系之中,十分重视历史经验。
      以亲子为核心的血缘宗族关系和世间情感的提升扩展而非上帝的命令去爱人,理性渗透在感情,而不是绝对主宰,但动物性情感又没有充分展露。因此,要求合乎情理,合情合理而不是绝对的理性也不是绝对的兽性来处理道德。追求人情温暖,在日常起居,平常生活里通过 “理性的融化” 而来的审美积淀消除泯灭对时间的情感焦灼。我活着,便已安然。
      基督教来自两希传统(古希伯来与古希腊),由于两希自然环境艰苦,于是内心充满对神秘的主宰人类命运的,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崇拜。由是神人异质,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区隔清楚。
      世界的规则由上帝赐予而为凡人因理智去把握,而上帝超越于世界,是凡人不可能把握的本体。因此,人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性化的,另一方面又是非理性和反理性。
      所以,西方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极度发达。不同于中国巫史传统所形成的乐感文化把上帝、永恒、不朽建筑在此际人世中,基督教精神是圣爱与兽性纠葛,灵魂拷问和叩问死亡中满心欢喜走入黑暗,在此获得净化获得救赎获得超脱。于黑夜中祈祷光明,在地狱中仰望天堂。
      基督教精神具有中国极其缺乏的对极端畏惧、极端神圣和罪恶感、幽暗意识的深度探索。但是具有超越之维的弊端也同时意味着人极易陷入绝对隔离和怪异孤独的凄惨处境。
      在《罪与罚》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反复在强调神是全宇宙的创始成终者,万物都源于上帝、依靠上帝并最终归于上帝,所以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意义和价值都必须在上帝里面才能够有所依归。
      这一点不禁让人想起基督教改革宗的《威斯敏斯德信条》所论述的观念:“上帝是独一永活的真神…… 他是万有的独一根源,万有都是属于他,借他而立,归于他;并且在万有之上有至高统治权,借他们,为他们,并在万有之上行他自己所喜悦的事。万事在他面前都是赤露敞开,昭然若揭;他的知识是无限的,毫无错误,并不依靠受造之物,所以没有任何事物对他是偶然的或不确定的。 他在自己的一切计划、作为和命令中都是至圣的。天使、世人、以及别的受造之物,必当将他的美意所求于他们的敬拜、事奉,或顺从都归给他。”
      由上帝是世界的本质这一观念出发,所有宗教都是人造的,都是渎神的。因为他们的宗教和世界上所有的哲学一样都是源自于人,而非来自上帝透过圣经的自我启示。所以人们在各自宗教中,出于满足内心需求或目的而去敬拜他们心造的神。唯有基督教是神本的,是真正从造物主那里启示而来,伦理就是目的,因为他是神的恩典,是不容亵渎的,而凡人却将这绝对律令轻侮已满足自己的私欲。
      这就是基督教信仰和其他宗教的不同。而基督教的神父们的天职,便该是将可怜的羔羊们唤回真正的福音中来。
      我们回到《罪与罚》的文本,拉斯柯尼科夫的经历正好是他从异端的对人造物理念的信仰,回归到神本,回归到自然正当的信仰。十九世纪是上帝已经死亡的世界,是对个人力量不当迷恋的年代,是广场上群蝇滋生的末世。
      在文本之外的世界,尼采的超人哲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栗子。他的学说首先就是否定上帝,他公开宣布宣布上帝已死,我们只能等待超人来救赎。他以为上帝只是人类的超越理想的作品,只是人类的造物,而非人类的造物主,上帝作为人类的超越理想本是人类超越性的标志,却被基督徒关于上帝的说教当作人类失败和无能的表征。
      他摒弃了十字架的希望,将超人作为大地的意义,乃是人类按之塑造自己的目标,人类可以通过自我超越创造出超人来代替上帝的地位。拉斯柯尔尼科夫所创造的理论也从人类自身出发,从人本身寻求满足和安慰,为的是 “传扬我们的名”。
      在霍布斯看来,骄傲与恐惧构成了人类,在排斥死亡的威胁的同时,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惬意莫过于听到对人的溢美之词,所有赞美人类善良、美好、高尚等等的理论无一例外都会受到人类的追捧。但实际上,这背后都写满了一页页的私欲。人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高尚,却总是喜欢将高尚的目的当作高尚的自己。
      在小说的初始,也就是犯罪的初始,拉斯柯尔尼科夫编造了一套理论,认为人可以为了自己善的目的而去作恶。这书中的小尼采逻辑荒谬之处其实在于:上帝创造了人,但让人具有自由意志,选择从善还是从恶。人选择了恶,摒弃了自由意志,却将恶归之于上帝,实则是在亵渎。现实的黑暗,不是人作恶的理由。
      由于对人自身的膜拜,使得拉斯柯尔尼科夫一直没有醒悟自己行为过错之所在,哪怕是在自首之后,他也不是因为认识到自然法之伟力,而是源于构成人二元素之一的恐惧。
      虽然他对自己做了严格的审判,他那变得冷酷的良心并没有从他以往的所作所为中找到特别可怕的罪恶,除了那个任何人都会碰到的简单的失策以外。他感到羞愧,是因为他拉斯科尼科夫,由于某种盲目的命运的判决,才如此无望无声无息而又愚蠢地毁灭了,如果他想使自己的良心多少得到一点平静,那就只有俯首帖耳地向这个判决的荒谬屈服。
      陀思妥耶夫斯基点透对罪犯的最后审判,拉斯科夫尼科夫,这位小尼采他最初之所以接受惩罚并不是出于对所犯罪行的忏悔,而是大难临头束手无策的妥协,在他的内心深处,自己的那套犯罪哲学依然在发挥效用,“那些人成功了,因此他们是对的;而我呢,失败了,所以我没有权利迈出这一步。” 只有在这一点上,他才承认他有罪:他失败了,并且去自首了。
      在基督教眼里,拉斯科尔尼科夫无疑是 “有罪” 的:其一是因为他杀了人,违反了世俗社会的律法;其二是他不信基督,要知道 “基督之外无救恩”。不信仰基督的人怎么能感受到基督的救恩呢?怎么能洗清身上的罪恶去无条件的爱人呢?不能。
      而拉斯科夫尼科夫之所以能从对自造的阴影之中跳脱出来,认识到自己的罪恶,认识到无论出于怎样高尚的目的,人也不可以作恶,是由于苏尼雅。她甘愿受苦,做牺牲者,宁愿被压迫,被践踏,却绝不作恶,以求得到救恩。苏尼雅之于拉斯柯尼科夫,就像《大师和玛格丽特》中耶稣之于彼拉多。
      和苏妮雅完全舍己、牺牲的精神相较之下,拉斯柯尼科夫顿时感到自己的自私,在一层层的自我剖析后,他深知犯罪的真正动机是为了个人利益,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而非为了他人的幸福。当拉斯柯尼科夫了解这些之后,他整个人几乎完全崩溃,因为良心的谴责不断的逼近他。
      然而他在受良心折磨的压力之下,令他决定选择受苦来为自己所犯的过错赎罪,因为唯有受苦,才能减少他内心的煎熬和痛苦。在自首前最后一次与苏妮雅的会晤中,苏妮雅送给了他一个柏木制成的十架项鍊,并期盼他能真心的做一次祷告,真心认罪。
      回过头来看,其实《罪与罚》的主角是在被动中的主动犯罪,并主动承担了所有被动的惩罚 —— 这便是《罪与罚》所展现出的对灵魂的追问。在这个从杀人开始的 “罪” 中,始终有一个平衡点支撑着整部小说,在随之而来的所有罪中,罪与罚却始终拥抱在了一起,并且推着人的灵魂前行,给他营养,滋养他,给他苦难,给他拯救,这一切又都是带着疑问的。
      由于圣爱与兽性纠葛,灵魂拷问和叩问死亡中满心欢喜走入黑暗,在此获得净化获得救赎获得超脱的文化背景,再加之陀思妥耶夫斯基敏感的心灵,难怪张佳玮评价道:“托斯托耶夫斯基达到了 “对内挖掘描述个体存在” 的巅峰。在描述人物内心那种让人恐慌的黑暗时,我所见只有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略可与比肩。其笔下人物精神庞杂的复调对话,阴森幽暗,令人战栗。”
      与同时代同样信仰上帝的大作家托尔斯泰相较,我们更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之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百万字观察到的只是世界的现象,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群魔》、《白痴》则是人内心最深的深处潜藏的阴森幽暗。
      就算是托尔斯泰的《复活》,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心灵的描写相比较也未免显得俄罗斯土地主的小家子气。倘若说托尔斯泰是大卫那样的大宽幅史诗级壁画,雄浑壮阔;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卡拉瓦乔那样的幽暗深邃里挖掘出宇宙。
      还是张佳玮的评价:托尔斯泰的形式更瓦格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形式更巴赫,但一个得其外,得其 “宏博”,一个得其内,得其 “幽深”。一个像瓦格纳的描绘宏伟世界天分进入了巴赫的上帝思维,一个像巴赫的深邃思维方式感受到了瓦格纳那种辽阔扭曲的黑暗。然而,光终究是在黑暗中绽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令人震撼的心理探索作品,刷新你重新思考善与恶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俄国文学巨匠,在高中就听说他的大名,一直想读一读他最有名的这本《罪与罚》,原来,这是一个关于犯罪的叙述小说,顺便来了一次对人类灵魂的深刻剖析。拉斯科尔尼科夫,一个年轻的身处贫困的大学生,因为贫困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决定通过谋杀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试图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为 “超人” 理论的一部分,即某些人有权超越道德法则。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斗争和罪恶感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他的精神崩溃和自我救赎的旅程。看得我也好纠结啊😦,人在理性与情感、道德与欲望之间激烈斗争… 最终未能逃脱内心的煎熬和恐惧…… 这个过程生动的再现了人的潜意识、犯罪意识、忏悔意识等… 自负与绝望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心灵,以及善与恶、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激烈斗争…… 俄国人太厉害了…… 不过,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那是因为还好有索尼娅这样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代表了信仰和爱的力量,她的善良和卑微成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心灵救赎的催化剂。她的存在促使他认识到自己的罪行,使人性中美好品质得以觉醒,否则人类世界将会变成炼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激素与自我

          🤔我的臆测:为何书的开头和结尾让人格外印象深刻?(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是作者浓墨重彩,刻意为之?是刚打开一本书的新鲜感,即将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促进了大脑激素释放的原因?💡比如即将读完大脑奖励系统激活释放多巴胺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多巴胺、内啡肽、谷氨酸、肾上腺素…… 等其他兴奋性神经递质,具有提高神经元传递效率,提升学习力和记忆力的作用)🤦🏻️难道这是同一本书我不愿意读第二遍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独创性的、书斋式的哲学或社会思想,用于改造人类现实时,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拉斯柯尔尼科夫被自己创造的 “超人” 理论所麻痹,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凡人,而像拿破仑这样的 “超人”,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目的,可以随意剥夺其他人的生命。但他在杀人后却陷入了无尽的恐惧、绝望和自我否定,他的空想对自己的人生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最后,他从空想回到了生活本身,在他的眼里,人不再分为凡人和超人这两个概念,而是平等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罪与罚》前两部的心理描写极为细致精彩,读着几乎让人窒息,后面对话稍显冗长。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的力量治愈重生

              男主角罗佳(名字有点长)把自己内心作案想法告诉索尼娅,索尼娅通过宗教信仰引导他自首,可是他在服役过程他的内心深处挣扎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答案解决,直到他感受索尼娅追求和感情,让他复活了,是爱的力量焕发生机勃勃活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一千零一哈姆雷特🤦‍♀️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故事情节,虽然一开始就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秉持用宗教而非暴力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理念,我依然无法从文字中看出这些显而易见的内容😮💨又想起了《精进》中的一句话:书是人家写的,作者怎么想不重要,自己读出什么才重要,读书的滋味要自己品,“味蕾” 不同,品出的滋味不同。    以我的味蕾,这是一个自视甚高的青年无法适应现实,行为上自暴自弃,心理上纠结彷徨,试图用 “超人” 学说解决个体困境,却无法背负杀人的心理压力。出身小贵族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心理上高人一等,一怒之下辞去工作,导致在经济上窘困,宁可杀人也不愿意受人恩惠。他的痛苦不仅来自对杀人行为败露的恐惧,更来于不愿承认地位比自己低的索尼娅在精神上比自己高贵。    拉斯科尔尼科夫并不是社会的最底层,他母亲每年有 135 卢布收入,折合 105 克黄金,大约 4 万元人民币,一家三口虽然拮据,却不至于无法糊口,但要保持体面就难了。受过教育又不肯向现实低头的人,要么奋起向上,要么沉沦躺平。希望多一些奋起,少一些躺平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预防犯罪专用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罪与罚

                    生活代替理论,你们终将重获新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行为是心理的镜子

                      延续了陀氏一贯的风格,即通过人物略显癫狂、错乱的行为高明地反映其压抑、燥郁的内心。谋杀案从预备到实施的整个过程的人物心理被精准、清晰、真实地展现了出来,从中可见个人,见家庭、见时代。同样是以一桩谋杀案为线索,《卡拉马佐夫兄弟》包含的线索更多,探讨的问题也更广更深,感觉更符合个人的阅读偏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二十岁之前推荐必读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困窘中的优秀青年,执着于自己的思想,痛苦地寻找出路。     作者强大的内心描写,让人深刻体会到他的困苦和挣扎。拉斯科尔尼可夫是一步步从他的思想牢狱中走出来的。思想走不通的时候他便行动,更多的时候是迷惘和混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爱

                          一气读完,遗憾没有早读到此书。精妙的架构、深刻的心理描写、浮生众相无尽的苦,以及艰难的自我救赎,都让人很震撼和获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是救赎

                            2022-29/50 |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读的精装全集上海译文本)一直觉得假期和长篇最配,五一选了新到手的这套全集里的名篇(太爱这一套了),也只能说高估了自己的阅读速度,今天终于读完。这真不愧是一流大作,读完激动的心情,似乎内心装不下这样作品带来的震撼,丰盛又有些混乱的感受满满溢出来,就如拉斯柯尔尼科夫驾驭不了他的选择带给自己的巨大冲击。这种经典的内容就不用赘述,它的情节张力和内心刻画,一场又一场跌宕起伏精彩至极的对手戏,每一次内心的自我斗争与变化,真是绝了。特别是看到结尾,真的给老陀跪下了。在读完之前肤浅的觉得这部作品的遗憾就是爱情部分太少。可这最后结局,是爱情给予生命的重生和希望,是爱救赎了本以死去的灵魂。“他不可能无代价的得到新生活,必须为它付出重大的代价,往后必须为它作出重大的功绩……” 原来这巨大的升华,才是归属与结局。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幸福的,当最终供认不讳流放西伯利亚,也有爱人、亲人、朋友的不离不弃与牵挂相伴,并不是他以为的 “境况恶劣、贫穷和无依无靠。” 是啊,我们都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一无所有。或许一点点不起眼的种子,也能被浇灌出满天繁星。豆瓣 9.4 分,我 9.3 分跪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拉斯科尔尼科拉夫最后懂得了:“生活代替了理论,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应该在意识里形成了。” 这是一个新的故事,一个人逐渐再生的故事,一个他逐渐洗心革面、逐渐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一个熟悉新的、直到如今根本还没有人知道的现实的故事正在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罪与罚》这是关于一个大学生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的妹妹最后自首服刑的故事。我上个星期看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作者在这两本书里都安排了一个擅长心理学的案件审判人,但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心理学家的分析一塌糊涂但最终被告人被判有罪,而这次的心理学家对主人公的心理分析相当准确却无法定大学生的罪。两次对比,印象深刻。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寓意呢?而且两次都以爱结尾,爱情真的可以拯救一个人的灵魂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管怎么样,读完了。

                                  写这篇,主要是,读这本书的时候,自己也是最低谷的时候,而且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那种恐怖的低谷,所以,书中那种深入内心的、直刺心灵的语言,让我也特别恐怖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人重生的唯有爱与信仰

                                    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在我看来,让人重生的唯有爱与信仰,我把信仰看成一具枷锁,他时刻唤醒我们心中的赞叹和敬畏,我们生活在与他人共生共存的世界里,枷锁就是自我的约束和向善的动力,当你找到了自己的信仰,那么枷锁对你来说就是一种享受而不在是一个负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大多围绕着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展开,这些人物迷茫无助想大声呼喊,却只能痛苦的呻吟,因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我们现在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而作者对底层人民残酷的生活描写的入木三分,让人不免心生触动,如果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了解的话,那《罪与罚》便是他用一种呕心沥血的姿态,把自己完全的融入作品,给作品带来巨大的感染力。本书的主人公拉斯科尔科夫一直穷困潦倒,便想通过个人来实现正义,他怀着为民除害的心情,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是他眼中的罪与罚,他试想杀死老太婆后便可通过正义来拯救广大民众,但是杀人之后并没有获得行侠仗义带来的快乐而是陷入巨大的痛苦,他把杀人后抢来的钱原封不动的埋藏在一块大石头之下,甚至都没有查看抢来的物品是什么,他杀人之前所坚信的正义,瞬间让他有所怀疑。他陷入了一种几乎癫狂的魔怔,整天不省人事,他徘徊在要不要去自首的两难境地,他不断的做着 “生存还是毁灭” 的心灵拷问。在选择自首被流放西伯利亚之时他依然不觉得自己有罪,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和拿破仑一样,人们可以完全独立的、开阔的眼界去看待事情,不为庸俗的影响所左右。只是他杀了人之后没有成功的迈出自己良心的那一步,所以他失败,他认为自己的罪在于此。而最终让他看见未来曙光的是索尼娅七年来的无声陪伴,爱,使他们复活,彼此的心都为对方蕴藏了滋润心田且取之不尽的生命源泉。在那一刻他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个人是没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因为个人眼中的善恶是小善恶,个人也无法决定代表生死这么大的正义,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享受枷锁带给我们的爱与信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某天,一位天使或六翼天使把我放在他的翅膀上,要带我进入福音书中的天国,去见 “创世主”,我觉得自己正在大地的上空飞翔,我越飞越高,我听见从大地上向我飘来悠长而悲哀的声音,仿佛山间溪流单调的吟唱响彻寂静的群峰,不过这时我听出了人类的声音:那是夹杂着求告声的哀号,间以赞美声的呻吟,那是绝望的祈祷、与赞美一起从垂死的胸膛发出的叹息;这一切汇成一片洪亮的音响,一曲那样撕心裂肺的交响乐,使我心里充满了怜悯之情。我觉得天暗了下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