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5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红色帝国最后4个月

    苏联的解体是自上而下的,全书详细叙述了美国人眼中,苏联帝国最后 4 个月发生的情况,叶利钦步步的逼宫,戈尔巴乔夫的软弱和退缩,庞大的官僚集团,如何失去信心后,上层官员都在想自己如何瓜分国家,波罗的海三国的分离是引子,致命一击是乌克兰要求独立,虽然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想保留苏维埃联邦,但都想做草头王。当戈尔巴乔夫被架空后,失去军队支持就如同洪宪皇帝一样了。最吊诡的是慈父之后两任总书记都是乌克兰人,基辅这个俄罗斯民族诞生的摇篮,产生了坚定的独立者,乌克兰第一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出身红二代,参与解体苏联起到关键作用,但只任职 4 年就下台了,退休后抱怨退休金不足,2022 年 5 月去世,看到基辅陷入战火。戈尔巴乔夫典型的没有经过风雨的 “富二代” 败家子,本书写的是 91 年最后四个月,可苏联的解体从 88 年全民自由选举,放弃党的组织和领导,已经注定解体了,看解体后他为赚钱给 LV 拍的广告还是挺悲哀的,从帝国首脑沦落到乞儿,这些官僚幼稚得可怜。苏联解体的旗手当然是叶利钦,开始美国人对这个粗鲁的造反派并不感冒,本书详细记录了叶利钦 91 年 8 月的反政变,本书延续西方的文宣,不承认背后的煽动和支持,但叶利钦还是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美国大使馆,8 年后叶利钦辞职时,发表电视演说,向俄罗斯人民道歉,我看语气是真诚的。20 年后普京不讳言当时的苏联政府官员很多都为 CIA 服务。推荐读原著,必须要为西方作者学习对细节的描写和编辑,大量的细节有张有弛,不啰嗦没有说教,中国近代多少重大事件,但还没有一本能写的如此精彩。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难以挣脱的历史轨迹:苏联崩溃中的戈尔巴乔夫

      我对苏联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在现代史上对中国影响巨大的国家,一个曾经与美国争锋让世界紧张的国家,它的历史承载太多值得深度挖掘的元素,它的快速坍塌更是令人深思。最近,又读了两本这方面的作品,《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大国的崩溃》,其中对苏联最后日子的描写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两部著作聚焦的并非苏联整体历史,《失败的帝国》聚焦苏联二战后的历史,而《大国的崩溃》的英文原版副标题是 “苏联最后的日子”,着眼点更在苏联解体过程,其中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布什的互动和博弈是重点。是的,这两本书就如我们看一张地图,不断调整比例尺,将范围缩小,却对细节更加明了,从苏联历史切出二战后一段,又从其中切出苏联的解体一段放大,整个阅读过程如同一次深度认知之旅,充满惊喜和快意。
      在两部作品中,戈尔巴乔夫的命运给我的印象更深,可以说,他承接的是一个疲态尽显的帝国。二战后的苏联,人们沉浸在一种大国幻觉之中,《失败的帝国》生动的描绘了那时苏联的状况,而正是这种大国定位,让本身基础薄弱的苏联走上了一条不断消耗国力和人民期待的不归路。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曾有转折出现,但是其体制从未有根本改变,所以,赫鲁晓夫看上去要带来些新气象,但是在苗头不对后,很快刹车,也让他很快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支持。而告别了爱瞎折腾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代显得僵化无趣,但是,勃列日涅夫却是苏联领导人中与欧美关系上最为柔和的一位,他非常珍视与美国总统,特别是尼克松的个人关系,并推动着双方军事对峙的冷却。
      但是,无论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无法摆脱那种二战以后的苏联的自我定位,这已经成为一种深入苏联内政外交的基因。所以,赫鲁晓夫依然要将坦克开入匈牙利,勃列日涅夫也要向阿富汗派出军队,他们曾经积累的国内外声望,常常很快就毁于一旦。他们也常常感到委屈,为什么他们的 “善意” 妥协和让步,回报却是自己联盟的离心力,于是,他们的选择是以一种激进的方式进行对抗,此时,理智似乎已经退居二线。
      终于,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他的后来的声望有些吊轨,他一方面被认为是摧毁苏联的罪人,又同时被另一些人视作给前苏联带来民主自由的英雄。然而,当你阅读苏联解体前后的那段历史,你会感觉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无论从战略上到细节上,甚至到个人魅力,他在同时代领导人中都可谓较为平庸的一员,却发起了一场失控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他屡次误判,敌我不分,始终无法有效的建立一个联盟,倒是成为他人的棋子。苏联的解体恰恰是戈尔巴乔夫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在《大国的崩溃》中,对他那段日子的描述,让读者足以心生同情,那时的他几乎成为了叶利钦任意利用和羞辱的玩物,尊严丧尽。同时,他却还不识时务的试图保持这个联盟,那一刻完全站在了时代趋势的反面,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悲哀的退在幕后。
      事实上,戈尔巴乔夫身上,依然继承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沿袭下来的特质,同样的在改革和维系苏联所谓大国地位的地缘政治中纠结。事实上,复盘来看,苏联最后的崩溃,美国没有起到太大作用,布什政府甚至一直试图力撑戈尔巴乔夫,保住苏联的结构,毕竟对于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来说,稳健的变革对美国不是坏事。而在改革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体现出了自己的性格弱点,他激进的推进,愈发不顾其他利益集团的感受,并未充分的建立一个改革核心。到了后期,他的改革班子越来越窄,成为少数几个人的游戏,而不顾苏联已有政治结构下的其它领导人,类似的激进而把自己往墙角逼的改革故事,我们并不陌生,它最终制造利益团体的分裂。而与此同时,中央的分裂,势必造成对整个联盟控制力的弱化,要知道所谓 “苏维埃联盟”,那是有着不同民族和诉求的成员国组成,从波罗的海三国到乌克兰,终于,这个联盟开始坍塌,而当叶利钦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公开与戈尔巴乔夫对抗的时候,这个联盟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本的依托。而最后,戈尔巴乔夫还似乎如鸵鸟一般的要维系一个苏联的架子和名义,如同一个克林姆林宫的祥林嫂一般,唠唠叨叨,实质上却已经成为无法参与后苏联时代政治博弈的边缘人。
      从《失败的帝国》到《大国的崩溃》,你可以感受到一种政治模式的传承,它不容易被打破,往往需要更有决断力,同时更有利益团体捏和力的人物才能促成。很遗憾,戈尔巴乔夫不是这种人,有趣的是,从俄罗斯的叶利钦,到乌克兰的克拉夫丘克,却恰是在本国中更有决断力,又善于辨识和达成联盟的时代枭雄,面对他们,戈尔巴乔夫的失败更加不可避免。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叶利钦,甚至到后来的普京,都未能完全摆脱苏联的政治基因,他们同样在开始乐于与西方接触和合作,却慢慢发现得不到预期的收益,更不断增强一种受辱感。所以,苏联解体后的兴奋很快散去,而美国一些缺乏远见的政客也过于沉浸于 “肢解” 敌人的快感中,没有及时抓住时间窗口,将苏联纳入到一个更友善的框架下。相反,西方国家的过度提防和傲慢终于还是让后来的俄罗斯与美国成为关系复杂,如今对抗性的关系。而对于俄罗斯,从更远的历史,到更近的苏联,依然沿袭着大国的自我定位,尽管它的 GDP 如今不到美国的 7%,中国的 12%,德国的 40%,甚至比韩国低。历史的发展常常有难以轻易摆脱的轨迹,它穿越历史,并试图继续延伸,考验着历史参与者的智慧和担当,而《失败的帝国》和《大国崩溃》读罢,会让你对苏联这段历史轨迹,有更细节的认识,引发更深度的思考。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 帝国之殇 •🔥

        —— 苏联解体三十年・12.25 —— ️ 谁也不会想到:强大到让西方世界,生活在恐惧中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苏联…… 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问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问题居然是 "您是如何保障英国人民获得足够的食物呢?"。🔻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社会主 yi 带头大哥苏联,解体前,人民饥肠辘辘,常年都吃不饱饭……🔻撑到 1991,存在 69 年,有着 2000 多万党员的苏联解体,唯一的象征性反抗,只有为期 3 天的 819 事件,曾经的社会主 yi 灯塔,就此轰然倒塌!️ 很多人觉得这是社会主 yi 的错,可以去查查资料: 是谁…… 推平纳粹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 是谁…… 为农业国迅速建设成工业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板? 是谁…… 为落后社会跃升到发达社会指明了另外一个方向?🔻很多人觉得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锅,再查查资料: 是谁……20 世纪大萧条期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 是谁…… 建造了第一座核电站? 是谁……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是谁…… 送去了太空第一位宇航员?🔻‘’很多人通常认为计划经济的缺陷在于缺乏激励机制:一切都由中央大包大揽,吃大锅饭,按需分配,那么既然不能多劳多得,谁会有动力拼命工作呢?此外谁会主动做那些最脏最累的活呢? 米塞斯说,即便所有人都成了圣人,由于欠缺经济计算的工具,计划经济必然会因为生产混乱,最终导致贫困和崩溃。这都是因为主观的内心世界不可度量,而外部物质世界是可以被度量的,计划经济欠缺打通这两个世界的工具,也就是基于货币的经济计算。 计划经济由于没有私有产权,生产要素不能被私人所有,因此无法基于个人的意愿进行交易;没有交易也就没有办法产生交易的货币价格,没有交易的货币价格,就没办法计算你成本和收益,和你的目标的收益。无法经济计算,也就无法知道盈亏,从而也就没办法知道你是否有效地使用了资源。‘’ 说的都对!🔻但是,想要发展是需要原始积累的,想要快速发展,要么学早期西方国家:靠对外掠夺,要么像二战后马歇尔计划:靠外部援建…… 鉴于外部氛围和苏联的体量,当这两条都无法实现时,就只能靠国内勒紧裤腰带,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在《富国陷阱》的解读里也提到过:其实对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先进行市场化的轻工产业发展进行前期积累,比较合理。🔻但这需要较长的发展时间以及内外部环境适合的前提,而对于当时内外部紧张的情况,对于类似苏联这种体量的国家: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反而是最优选择。🔻而在历经前期积累,度过危机时段,进入平稳发展期的时候,市场经济对于资源分配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就像我国在 70 年代末对市场机制的引入和运用,就是时机把握相对合理的例子。💢・是因为,市场经济,还是目前为止社会经济资源分配最有效的方式。💢・尤其适用于常规的,和平时期的发展环境。️ ‘’实际上,历史上的苏联是存在价格的,只不过这种价格是虚假的价格,是苏联的官员们拍着脑门武断的规定出来的价格,而不是基于私人所有权的真实价格。🔻随着技术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企业家们受技术的影响,认为计划经济的难题将被技术攻克。马云和刘强东就曾发表类似意见。马云说,由于大数据强大的数据获取能力,未来很可能计划经济会比市场经济更有效率。🔻但是即便是这样,内心世界仍然是无法用数字来表示和度量的;而外在的物质世界里,各式各样的生产要素的单位,仍然是不同的。 即便在这么科幻的场景下,内心世界还是无法沟通到外部世界,经济还是无法有效进行盈亏计算。 只要人类的心灵构造不变,只要我们人还是今天这样的人,那么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就是目前经济繁荣必要的基础。‘’💢・经济发展早期的原始积累阶段,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太过于明显,让这种体制惯性依赖延续了下来,而没有看清楚两种机制各自的片面性和适用期的不同。💢・经过早期的快速发展,面对更加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复杂的经济结构,在方向和全局上运用计划手段的同时。可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好价格信号,可以更有效配置资源!……️ 苏联之殇,本质上并不在于计划与市场机制的优劣,更不在于主义之分! 其实是没有在合适的时期,运用合适的制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至于结构僵化,经济停滞,人心尽失…… 而如果不是国家之殇,又何至于沦为纷争动乱之地,欧洲子宫之所……💢 亡, 终究还是百姓苦! 望,以史为镜,中华复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崩塌

          本书详细的复盘了苏联最后的五个月,各式各样的人物缤纷登场,使用详实材料,跌宕起伏的情节,像看小说似的读来欲罢不能,非常精彩。读本书也澄清了流传很广的美国阴谋论。看着这个强大的帝国崩塌还是很兴奋的,推荐一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联邦体与加盟国的权利、利益之争,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权利争夺战,加之计划经济走向穷途,苏联崩溃前形势如此多变,崩溃速度如此之快,令人瞠目。苏共内部的纷争也是一场大戏,政变来得 “不经意”,去得也很 “丝滑”,高潮来的快去的疾,好在没有过多流血,我觉得应该是俄罗斯、叶利钦节奏带得好,或者绝对实力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这本书中,浦洛基根据最新解密的布什总统图书馆的史料,和本人搜集的对当时乌克兰总统等政要的访谈资料,挑战了一个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对苏联解体的解释。一般认为,苏联解体意味着美国在冷战中获得了胜利。浦洛基指出,这种观点不符合史实,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为了赢得连任而进行的误导性宣传。浦洛基在本书中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作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国的崩溃》

                《大国的崩溃》首先,老布什为了赢得选举、连任总统,将苏联解体说成是美国赢得冷战的结果,而事实上,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虽然相关联,却是不同的两回事。冷战在 1989 年就已经结束了,美苏甚至还达成协议,计划削减双方的核武器,因此在苏联发生内部危机时,美国希望苏联能够维持下去,因为一个统一的苏联能够更好地集中管控核武器。其次,本书的核心观点:俄罗斯和乌克兰无法接受继续在一个国家的框架下面共事,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政治结构,那就是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样一种事态的发展导致其他共和国纷纷追随独联体,脱离苏联。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政治精英们都认为,各自成为主权国家,而不是捆绑在苏联帝国的框架内,更有利于各自的发展。最后,苏联的解体以及美国对苏联解体的误读,给美国和中东带来了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战争这样的恶果。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是自以为是冷战胜利者这样一种思维的产物,而追根究底,美国搞错了竞争国失败的原因。基于最新发现的史料,这本书提出的解释可以说颠覆了大多数人的认知。其中最不走寻常路的一点,就是弱化美国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强调苏联内部的矛盾冲突。这样一种解释很有新意,并且作为专业的历史学著作,这个解释中每个关键的论断都有史料支撑,比如说访谈了身处事件核心的乌克兰高官,引用美国方面接到苏联解体消息时的电话记录,等等,因此从技术性的角度可以说是很严谨的。但这个解释的问题在于,苏联的内部问题和美苏争霸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相反,苏联内部的斗争,深受来自美国方面压力的影响。如果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起的政治斗争导致了政变,把叶利钦送上了权力的高峰,而乌克兰方面又因为不能接受与叶利钦合作,进而决定退出联盟导致苏联解体,这一整个链条都是符合历史真相的话,那么顺着这个链条再往上追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开始就是为了应对苏联经济被美苏军备竞赛拖垮这样一个恶果,美国的影响是避不开的。当然,作者事先声明这本书聚焦苏联解体前五个月的历史,巧妙地回避了更长的历史时段里的因果关系,只是这样一来,说这短短几个月内发生的各种偶然性极强的事件才是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这样一种观点虽然新奇,却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了。可以说,这本书将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或者说导火索,分析得十分透彻,但论到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要把这一重大事件放在更长的时间段里来看,才能理解得更全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权力的欲望

                  高处不胜寒。一旦时机出现,每个政客都千方百计设法使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越来越广。人的欲望,永无休止。想坐稳头把交椅,手中要有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掌握了军队,你就拥有了全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点难(《大国的崩溃》读书笔记)

                    这本书读起来,确实有点难,难在知道一点点又知道得不多。这本书集中在发生巨大变化的那一个时间点,对于前后的背景和逻辑介绍的并不太多,所以像我这种只有点一知半解的了解,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有些辛苦,在尝试建立联系和理解的时候就会有些困难。不过,读这种书总是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读了这本就算给自己打下了一个楔子,以后有机会的话再去了解。毕竟咱也不是干这个专业的,不用考试,记不住也就记不住了。但总归有件事还是很确定的,那就是这件大事,在我这样的中年人心里,可能都是一个想知道到底是为什么的大事件。毕竟,这是一个和我们当下有着太多联系事件,也有太多的因果。这样一个事件,让整个世界的平衡发生了变化。当然在这之前,那本身就是一个动荡的世界,是一个大概形成了一种微妙平衡的时代。至少我自己感觉,这个世界目前走在了一个重新建立平衡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肯定就会有很多不确定的起伏。总要学会和这个世界相处,或主动或逐流,读这样的书总归会给我们一点点视角。其实总是有一些感慨的,那就是无论在我们普通人看起来如何厉害,都已经成为我们遥不可及的任务了,在这种历史进程中都会有自己的无奈。不由得总会有一点感叹,多少也有一些虚无感,那就是努力也未必就一定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话说回来,不努力,可能连想的机会都没有了吧。近年好像特别流行的说法就是,这个世界本就是个草台班子。无论如何,这个草台班子可能还是在朝着向让所有人更安全的方向努力,虽然可能通过的是不太那么让人舒服的过程。在这个草台班子的世界里,虽然总量可能是在不断增长,但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往往更多的是零和博弈和迫不得已的利益交换。要不然能怎么样呢,总需要一些机缘才能够合作,也总需要一些机缘才能往前走那一步,甚至可能需要后退一下,才能继续向前。当然,我是有些不太喜欢这种将如此宏大的叙事,归结到某个人的身上,仿佛一个人的性格最终导致了个世界的变化。当然我承认个人的性格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是一定有影响的,但我想无论什么样的性格,总是在不同的困境下,历史人物做出的反复衡量的选择。把这样的复杂,落在了性格上,总归有些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好像过于草率了。 为什么好像这么大的转向,写起来好像两个人的性格和气势的对抗,按说不应该这么简单就是个人的原因。但逐渐读下来,看到后来才看到了一些利益角逐的影子,原来互相的支持和不支持,背后还是有着实打实的利益算计。突然有一点点感觉,是当人在那样的位置,是不是会很容易疲惫,是不是很难做到足够的精力分配?可能能成为历史上被记住的人类,大多不是普通人吧。感觉人最大的竞争优势,并不是所谓的智力、身体素质之类的,最大的竞争优势是精力,有足够的精力,可能总能干成一些什么事情的。无论如何这本书总是透露了一点悲凉,不管怎么说,一个庞然大物就这么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还有另外一个庞然大物好像在旁边偷笑,说着漂亮的话,然后让悄咪咪的收着渔翁之利。不知道如果当年没有这一段,当下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肯定是另外一种平衡的样子,这种平衡会不会对我们现在的情况更好些。不过说实在的,在两个对抗的中间找到一条道路好像确实要比直接成为那个硬刚的对象要容易一些吧。尾声以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事,大漂亮国在很多时候还是在延续着三十多年前的理念,这一幕幕,确实让我们很难说这个世界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有的时候真的在想,作为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要看这种书,要知道这么多事情,少知道一点,这个世界不是会显得更好一点嘛。又或者,我们确实还没有能力让这个世界更好一点,也没有那个能力把这个世界看得再明白一点,然后再一个深感无力的状态里,慢慢走完这一个微不足道的一生。好像有些感慨过头了,可能也确实到了这个忧天下不如有自己的年纪了。所谓中年危机,可能就是被打碎了,然后需要重新建立一次的过程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厦倾

                      从苏联红旗的落下到苏联解体,本书试图探寻这一系列戏剧性事件背后的东西。这本书中提到的帝国的观点,对于我就 1991 年事件的加以解读十分重要。我认同一些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失控的军备竞赛、经济下滑、民主运动复兴、共产主义思想破灭,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苏联的崩溃,但是这些因素并没有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帝国的根基、多民族构成以及苏联的伪同盟结构才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并没有得到华盛顿决策者和莫斯科戈尔巴乔夫的顾问们的高度重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狐狸🦊的作品

                        超多细节丰富了血肉,后记部分更有概括性及作者本身的分析判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颇有意思

                          读此书到一半时,获悉戈尔巴乔夫去世了。顿时增添了读此书的兴趣。斯人已逝,帝国不存。1991 年底的世界巨变发生的如此平淡,这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进步。作者考据功夫了得,书的 1/4 都是文献,可见下了功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史明鉴

                            不同角度、纬度地听取不同人物的声音,有助于更加客观公正地总结历史,推动社会进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