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出现了多个之后贯穿日本史的关键要素
最开始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挺枯燥,要么是考古资料,要么是我国史书中相关的只言片语,剩下的全是对于这些材料的分析。但是看着看着,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从这段古早的历史中,能看到之后日本史中的诸多关键要素:1. 舶来文化日本的文明积累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本土文化,另一个是从大陆输入的文化,也就是 “渡来人”。日本文化是在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壮大的。对于外来文化,日本常常呈现出一种极大的好奇,甚至是贪婪。想要把优秀的文化成果全部据为己有。因为这个特点,我们常常误以为日本是有样学样的好学生,是中国文化的忠实臣仆,但其实不是。日本吸收各种各样的文化,最终还是为了成就自己。日本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模式,这个时期就已经有了。2. 水稻我印象很深的是在战国时代,衡量日本大名地位和实力的单位是 “石”。这个人的领地上能生产出多少粮食,他就有多厉害。一个靠武力合纵连横的时代,衡量方式竟然是水稻产量,由此看来,水稻在之后的日本文化中究竟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而这个重量级要素,也是在绳纹弥生时代登场的。3. 朝鲜半岛二战期间日本先拿下朝鲜半岛,再图谋中国的路径并不是什么创举,几百年前丰臣秀吉一统日本后想走的就是这个路径。但我没想到,在这么早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在朝鲜半岛发展出了傀儡政权。或许特定地缘条件下有特定的最优解吧,而且这个最优解在这么早之前,他们就已经开始尝试了。4. 东亚格局我翻完这本书最大的一个感觉是,要充分理解日本,我们不能定睛于日本本土,而需要把整个东亚看作一个体系。日本是在东亚这个体系中被滋养起来的节点,而它的发展,行动以及变化,如果抛开东亚体系是不可理解的。大量的人才,资源,技术,文化,经由朝鲜半岛进入日本,而日本早期在伽耶诸国的行动,也必须把这些地方看作一个体系来理解才有意义。这么看来,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少日本学者的视野都是在亚洲这个范围,而不是简单的日本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日本承认历史起源中国日本作为岛国,从人类起源非洲的路线图,通过多条线路传到全世界,日本岛群上的人类从东亚中国这一支传过去。他们研究认为,从考古器物、文化上,有中国东北 — 朝鲜 — 日本、中国长江中下游 — 日本这两条路线,早起日本没有文字,中国三国、汉唐古籍关于日本倭国等的文字记录,作为日本除考古证据之外描述性的文献记录,他们对这些记录确信不疑。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公开承认自己来自周边民族,把其他民族作为自身起源,确实难能可贵。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心态,大胆承认自己源于中国,并不影响民族自尊、自信,可见他们对强者的接纳态度,你(以前)比我强,我学习你、传承你,我觉得很正常、很心安,并不曾因此而产生弱者、不自尊的心态。对比来讲,韩国、朝鲜人的心态要差很多,把自己的根源无限往前追溯,觉得只有我比你早、比你先,我独立起源发展出的制度、文明,我才接受,从外人看完全是自欺欺人,完全是皇帝的新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以邻为鉴1. 绳纹时代属于新石器,大约公元前 1000 年,文明程度相当于公元前 3000-5000 年的仰韶半坡,而同时期中国已经进入周时代。2. 弥生时代的文明程度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商朝,同时期中国大致是汉朝,可以看出追赶的速度是在增加的,并不会一直落后 3000 年。3. 重点来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让我们理解中国的史前时代,尤其是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周时代之前的历史,轩辕神农尧舜禹汤,真的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极佳样本,就像成年人看婴儿的成长,比回忆自己刚出生之后要清晰得多。4. 文明的发展模式大约是类似的,尤其是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同一个文明阶段,日本比我们晚几千年,则考古遗迹就更完好。并且还有同时期中国史书的侧面记载,就比我们自己只有传说的故事可信度要高很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日本列岛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王权和国家,若要回答这个问题,仅靠分析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能说明该问题的诸多因素,恐怕还有:① 有选择性地引入成熟的水稻农耕文化;② 可耕地面积狭小,农业技术具有环境适应性,劳动力组成具有集约性,而族群据此形成的纽带和集体意识都相对较强;③ 战争爆发的时期较早,族群内部形成了多层级的阶级关系;④ 确立了日式的农耕礼仪,并较早地将其转化为王权的统治观念,发展了王权的软实力;⑤ 来自汉魏晋王朝的恒长化的国际性刺激,加速了倭国建立微缩版王朝的步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