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8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确切地说,这是一本 “控诉书”。约 95% 的篇幅在控诉自恋者的行为和思想,自恋者被描述为冷血又不可理喻。约 5% 的篇幅笼统地地提到自恋者需要消除自恋,才能回归日常。但作者的建议很空泛。作者建议自恋者消除自恋的语句如下:一,不夸大悲伤,通过不停地劳动来减少悲伤;不过度表现悲伤,通过放大喜悦去弱化悲伤。二,普通的孩子想消除自恋,要拥有一个发自内心表扬他们 “好棒” 的人。于是,孩子才会自然而然地关心这个真心夸奖自己的人,进而关心外界。三, 爱他人的能力源于被爱的体验,母亲的关爱和耐心会为孩子大脑的正常运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刺激。四,认识到自己是个自恋者且不责怪自己。只要有所 “察觉”,一切都会改变。五,懂得感恩,珍惜每一天的小确幸。六,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享受松弛感。七,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关心世界和人。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透过受损的滤镜看世界与自恋者讨论问题,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他们对 “真相是什么” 毫无兴趣。“那个人究竟想说什么?”“那个人是不是在说谎?” 这些疑问绝不会出现在自恋者的脑海中,因为他们对此毫不关心。自恋者只是一味指责对自己不利的人,这源于他们被压抑的 “孤独与恐惧”。即使对方明确指出 “是这么一回事”,自恋者也毫不关心。因为 “他们通常根本就没有在听别人讲话,也不会表现出真正的关心。” 与其说自恋者不关心别人,不如说他们不关心自己以外的现实,因而对外界随意解释。比如,自恋者会想当然地认为 “这个人是这样的” 或 “这个家庭是这样的”。事实上,他们既不关心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也不关心这个家庭是什么样的。自恋者会随意解释现实,以使一切都符合其自恋的自我形象。即使他们所说的明显不是事实,他们也能若无其事地坚持:“毫无疑问,这明显就是事实。” 在周围的人看来,这种独断与偏见是异常可怕的。他们试图让现实与自己的自恋愿望保持一致,换言之,他们按照自己的自恋愿望改造现实。用卡伦・霍妮的术语来说,这便是心理防御机制之一的 “外化”。通俗地讲,就是把自己内心发生的事情看成外界发生的。人们不明白他们 “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解释”,但自恋者本人就是那么认为的。他们既不关心现实,又一心想让现实符合其自恋愿望,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独断和偏见。尽管我在此处使用了 “独断” 和 “偏见” 这两个词,但其真正含义要比这两个词的原意更极端,表现的是一个与事实完全不符的世界。自恋者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生活在根据自己的自恋愿望随意创造出的 “现实” 中,几乎接近妄想。而且,在与人发生争执时,他们的自恋会变得尤为严重。“人必须赋予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要高的重要性,不然哪里有精力与兴趣来保护自己不被侵害,为自己的存在而工作,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对抗他人的主张以贯彻自己的主张呢?” 在正常环境中长大的人,其能量的来源会自然地从自恋转变为爱。但自恋者由于迟迟未能发展出 “爱的能力”,因此他们只能通过自恋获取能量。自恋者 “对抗他人的主张以贯彻自己的主张” 的能量来源于自恋,而且这种能量大得惊人。正因如此,每当自恋者与人发生争执,即使毫无事实根据,他们也能激情昂扬地坚持自己的主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富足的人生,意味着有能力信任他人

        其实每个人都多少会有一些自恋程度,心理健康的人在幼年时期都得到了恰当的对待,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恋得以消除;而没有被恰当对待的,究其根源大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之所以无法接纳现实中的自己,是因为 “现实中的自己” 从小到大就没有得到周围重要人物的接纳。而这种感觉,就是我们俗称的自卑感。英国心理学家比昂说: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要提供一个容器功能。不幸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并没有做好一个很好的 “容器”,孩子的喜怒哀乐,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或是冷漠地置之不理,或是粗暴地呵斥一番,更有甚者对孩子拳脚相加,导致孩子从小便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用自己也未意识到的虚假面目去讨好周围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自己的心灵空间不足,又何以活出松弛感?一般来说,有虚荣心和自恋倾向的孩子,总是要求父母表扬自己,如果得不到表扬,便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心理创伤对他们来说就成为家常便饭,而长大后这种坏心情便会如影随形。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并不是无药可救,作者加藤谛三在书中贴心地给出了一些可实施的方法:1. 不要日复一日地琢磨 “如何让自己讨人喜欢”,只要停止这么想就好;2. 可以把积压在心底的话都付诸笔尖,一页接一页地写,写到自己心情舒畅为止;3. 寻找一个绝对信任的人,并与他建立心灵沟通;4. 从当下培养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好,关心世界和他人;5. 在寻求心理成长的过程中,不要责怪自己;6. 练习倾听别人说话,与他建立信任关系;7. 如果你是父亲或者母亲,请做一个真心表扬孩子 “好棒” 的人;8. 接触大自然,珍惜每天的小确幸。从此刻起,让我们慢慢卸下自己的盔甲,慢慢培养自己的松弛感,暂时做不到也没关系,借用萨提亚女士的话:接纳我还不能做的,欣赏我已经做到的,并且相信走过这个历程,终究可以活出自己,绽放自己。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果说一个人因失业而痛苦,这是谁都能理解的;若是因失恋而痛苦,那也是谁都能理解的。然而,当自恋者痛苦不已时,普通人却很难理解,因为造成自恋者痛苦的原因,既不是火灾也不是失恋,更不是外伤,而是自恋。自恋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自恋者的痛苦注定无人能理解。因此,“没有人理解我”,就不可避免地成了自恋者的台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本书花了非常大的篇幅分析了自恋的问题;也许跟书名的 “松弛感” 并不算特别的对应;不知是不是书名翻译的问题,可能把书名叫做 “克服自恋” 应该更贴切一些;若是本着寻找松弛感来阅读本书,恐怕收获不会很大,因为书里的主体内容在分析的是自恋,对于如何松弛,具体的建议并不算特别多;若是本着分析自恋、克服自恋,来阅读本书,倒是会有不少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你我皆是自恋者

              成长的一大意义就是破除自恋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恋者重生之书

                如果你自卑、敏感、脆弱、总想给别人留下美好印象,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那一定要看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反复

                  说一些我们很自恋的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日觉察:你是自恋者吗?

                    具有倾听他人说话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大指标。自恋者说话喜欢以 “我” 开头,不会倾听别人在说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暂停一秒~察觉

                      事实上,能够拯救现实的只有现实本身。方法只有一个,即无论现实多么悲惨,都要客观地去认识现实、面对现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答案其实很简单:只要有所 “察觉”,一切都会改变。事实上,能够拯救现实的只有现实本身。方法只有一个,即无论现实多么悲惨,都要客观地去认识现实、面对现实。莫向外求,反求诸己,我们以为幸福和被理解是他人给的,殊不知很多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转化“焦虑”的负能量?

                          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转化负能量。当我们无法有效解读生活中产生的负能量时,我们的情绪状态就容易陷入一种紧张感之中。比如,为什么我们动不动就不开心,可能是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不相信别人、过度关注消极等等。在这本书的前三章中,通过介绍生活场景来讲解不同的负能量,教会我们如何觉察不同的负能量,并告诉我们不能松懈的根源是如何产生的(觉察本身就是一种治愈)。书中后面两章的行动指南非常实用,为我们提供了心理情绪自理的技巧,可以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这些技巧包括:1. 分散能量:拥有爱好,把更多的注意力分配到不同的事情上,不能过度专注于一件事情。2. 接纳能量:觉察当下的自己,把无法坦率地表达的心理情绪找到自己舒适的宣泄出口。说出或写下来都可以,学会宣泄需要我们去翻译自己情绪的能力信息。3. 转移能量:走进大自然,亲近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获取能量。4. 培育能量:和「信任的人」和「经常感恩」在一起。虽然这本书中使用了一些我们不太喜欢的词汇,比如 “自恋”,但是它确实是一本很落地的焦虑情绪行为指南。如果你想了解如何转化自己的负能量并提升情绪状态,这本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喜欢加藤谛三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这本书销量肯定不错

                              这就是一本负面的图书,我强烈不建议大家阅读,因为读这本书并不会给你带来什么。 阅读的过程当中,你很容易对号入座,并且认为他写的真的很好,但其实你错了,因为你看见什么你就思考什么就和自己关联,那就麻烦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024 挑战读书 100 本电子书 3 月完成第 15 本书已完成剩余目标:85 本 10000 小时定律的训练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教你如何在生活中找回松弛感的实用指南,避免过度紧绷,让生活回归到自然状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不太行

                                    不太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松弛感从何而来

                                      当你放下那个别人眼中的你,深刻认识你自己,与大自然接触,融合,尊重自己的感受时,你会慢慢放下,接受自我,从而过松弛感的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值得反复读

                                        太扎心了,又像当头棒喝,还有解决方法。好书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入浅出

                                          值得借鉴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