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叙述详细 插图丰富
自 1280 年奥斯曼人开始崛起,并逐渐强大建立了奥斯曼帝国,伊斯兰世界便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从穆罕默德二世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皇帝开始,他最想要的就是 “红苹果”。1453 年,奥斯曼帝国与当时君士坦丁十一世开始交战,这也是文章的最高潮部分。文章用七个小节详细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奥斯曼帝国采用了大炮,海上作战,地道战全面围攻君士坦丁堡,最终获得了胜利。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分水岭,也正式结束了罗马帝国时代。从本书作者对 1453 年,君士坦丁堡之战的描述,充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他的描述详细并且精彩,一幕幕的场景,一张张图画,都形象立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书中对战争的场面写得较多,对难民以及社会的情况还是较少。从君士坦丁堡之战的意义来说是多方面的。从军事上说,它展现了一场大炮与城堡的较量,奥斯曼帝国充分利用了大炮打开了君士坦丁堡的大门。从宗教来说,这场战役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战役,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对西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伤痛,它不仅挫伤了基督教世界的自信,还被认为是古典世界的悲剧性终结,从此伊斯兰文明走向世界。从总的历史时代来说,它终结了罗马帝国。书中总用上帝的指示也好,预言家的预言也罢,我认为这都是发动这场战争的一种借口。君士坦丁堡是伊斯兰世界必争的地方,奥斯曼帝国在用这样的一场战役告诉世界,伊斯兰文明来了😎。再看看在这场战役中穆罕默德二世,虽然作者说是他是个暴君,但是我个人看来,他有一点是值得尊敬的,他能容忍子民可以不信伊斯兰教。这一点一般的君王是做不到的。他还让伊斯兰教走向了欧洲,让欧洲的文化,有更多元的可能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日一书:《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战》。不同文明和各大帝国为了领土、宗教信仰和贸易控制而激烈地冲突的年代,参与者包括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西班牙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朝。这场冲突的参与者包括拜占庭帝国(信仰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继承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他们复兴了伊斯兰 “圣战” 的精神),以及西班牙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朝。土耳其人想象中的红苹果就是查士丁尼手中的带十字架的球。土耳其人也就是为了这个来的:极具传奇性的古老基督教帝国的威望,以及它似乎蕴含的世界霸权的可能性。公元 629 年,希拉克略 ——“罗马人的君主” 和拜占庭的第二十八位皇帝 —— 徒步前往耶路撒冷朝觐。这是他一生中最光辉荣耀的时刻。他在一系列战役中大败波斯人,夺回了基督教世界最神圣的圣物 —— 真十字架。伊斯兰世界在 717 年未能攻克君士坦丁堡,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假如君士坦丁堡陷落,伊斯兰世界向欧洲扩张的道路就畅通无阻了,这或许就会改变西方世界的整个未来;这是历史上最大的 “假如” 之一。穿过色雷斯平原前往君士坦丁堡的商人或朝觐者、从巴尔干某个宫廷前来的使节,或者有着征服野心、四处劫掠的军队,从远方首先看到的就是巅峰时期的君士坦丁堡那阴森森的巨大陆墙。它横越轻微起伏的大地,从一道地平线到另一道地平线,壁垒和塔楼连绵不绝。他虽然年仅 21 岁,但作为苏丹,完全可以用这样平白的父亲式口吻向部落子民讲话:“前进,我的朋友和孩子们!证明你们是英雄好汉的时刻到了!”4 月 25 日,穆罕默德二世渡过海峡,抵达亚洲,准备发动这一年的战役,但几乎当即就患了严重胃病,卧床不起。在几天的痛苦折磨之后,他于 1481 年 5 月 3 日在盖布泽驾崩。历史上的另外一个雄心勃勃要征服世界的人 —— 汉尼拔就在此地服毒自尽。对君士坦丁堡故事的讲述也有着自己的丰富历史。本书构建在历史悠久的大量英语作品的基础之上;对这个故事的研究从 18 世纪的爱德华・吉本开始,然后由两位英国骑士接手,1903 年的埃德温・皮尔斯爵士和 1965 年的伟大拜占庭史学家史蒂文・朗西曼爵士,还有其他语言的大量著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多年前的读书笔记,翻出来看看蛮好玩的😄这两天在看《1453——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我对这段历史不是很熟悉,尤其是穆斯林与基督教的纷争一直没什么概念,所以看起书来特别慢,再加上好多人名字记不住,一直处于颠三倒四的状态。刚才在网上看了一部土耳其拍摄的电影:《征服 1453》,那些冗长的名字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电影真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尊重史实基础上的电影更是个好东西。每部电影都会有其政治观点和立场,例如土耳其拍摄的这部就有意无意的丑化了希腊人,而将战旗插上敌人堡垒的桥段和《英雄儿女》中的 “向我开炮” 有一拼。但是无论如何电影都让那些遥远变得可以想象,尤其适合我这样的门外汉。好像前段时间西方也拍了一部描写君士坦丁堡沦陷的大片,名字叫什么忘了,很想也看看。 现在,还是看书吧。 穆罕默德二世的禁卫军叫新军,新军士兵均从基督教家庭征召,这些孩子在孩童时期参军,之后很快便改信伊斯兰教,他们将新军视为自己的家庭,将苏丹视为自己的最高统帅和父亲,有部分新军或许记得自己的出生,偶尔也会对基督徒心生怜悯,但是他们在宗教上确实极端虔诚和狂热的,且纪律意识严明,他们把参加对异教(基督)徒的战争看得无尚荣光。 用基督徒的儿子组成军队去进攻基督徒,无异于是一场信仰的屠杀,而基督徒的儿子却可以如此虔诚,足见 “洗脑” 这件事情的历史是如此悠久,而且屡屡大获成功,相似于今天的 IS IS ,亦可以令法国人、英国人成为自己祖国的人弹。 而对于多数希腊人来说,尘世的生活不过是彼岸生活的前奏,为了世俗世界的安宁而牺牲信仰,玷污灵魂,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即使国家灭亡,那也是上帝对人间罪愆的惩罚,人们必须坦然以对。然而君士坦丁堡陷落后,随着奥斯曼帝国伟大的行政机构走向衰落,骄傲的希腊人不得不以欺骗应对腐败,以不忠应对不公,以阴谋反对阴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