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性格,在我和世界间的桥梁#每天解读一本书
一句话总结 “更科学的视角提供的大五人格解读”。
本书和《自我的本质》《世界观》结合起来看特别有意思,它的位置恰好就处在两本书之间,前者是对于 “我” 这个意识的生理学解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幻想中的自我并不存在;后者是关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核心观念的讨论,让我们发现内心深处某些不容易被察觉,却稳定存在的概念。
而本书从生物、环境、我认为的我 (书中称为计划),三个层次讨论了性格中稳定的部分,可以自由选择的部分以及它们的作用、冲突和合理的认识框架。
初读本书并不觉得有多么深刻,但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和恰如其分的小测试,一步步让我得以将过去的思考和观念汇总成为切实的逻辑。
相比前两本书的深奥和复杂,这本书则能很好的为你提供一套以大五人格为基础轻松方便的认识自己的途径。
推荐阅读。
一、不同组成的要素
在作者看来我们的性格既不是很多测试所宣称的非此即彼,固定的样子,也非一部分人主张的那样只不过是不同场景对应刺激的反应,永远没有定型,它有自己冥顽不化的一面 — 遗传等影响的「生物部分」,有环境和现实要求的部分 —「环境面」,以及我们对自己的期许和改变的部分 —「计划面」,第一部分是我们先天的倾向,它通常是我们稳固的根基,难以变化;第二部分是我们需要扮演的形象,它是我们成就某些目的的必须,与前者的冲突容易给我们带来内耗;第三部分是我们渴望成为的模样,它有多大的内生动力决定了我们究竟有多少改变的可能。
而对于我们性格本身的倾向,作者还是更推崇大五人格的体系,也就是决定我们体现严谨的「尽责性」,它太高也意味着我们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较弱;体现我们友善程度的「宜人性」,它太高和太低都不利于我们适应环境;放大其他性格的「神经质」,它太高往往意味着我们其他方面很容易极化;而体现我们内向还是外向的「外倾性」,它体现出每个人对刺激唤醒程度的不同,内向的人唤醒程度高所以需要独处来解压,外向的人则反过来,需要更大的刺激;最后是体现我们对观点接纳程度的「开放性」,它太低则意味着我们很封闭不容易改变。
二、变与不变的代价
一个人的性格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实际上体现了两个方面的要素,自我建构的丰富程度,自我监控的高低程度。
一是我们性格的拼图。本书开始作者提出「自我建构」的概念,这是我们评价他人和自己时使用的一对对概念,例如 “善良 / 不善良”“聪明 / 不聪明”,而它们也就反应了我们的性格中重要的基础,就像《世界观》里提到的一块一块拼图,对于有的人而言其性格拼图就像一个分叉树从一小部分 (甚至就是一个) 概念往下衍生,他们就有着非常稳固的性格,评价世界从「好 / 坏」这个对开始,一步步向下走衍生出「有 / 没有纹身」类似的标准,这导致他们看待世界会有简单化的倾向,就类似把「有 / 没有纹身」与「好 / 坏」画上等号,这让他们非常容易被第一印象影响,而一旦发生认识迁转又常常是 180 度的。
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核心概念一旦遭遇否定,那么打击常常非常沉重,例如「好 / 坏」的评价中,他被周围人甚至父母都说成是怪人,那么他们就非常容易崩溃。
对于有很多基础概念对的人而言他们就不存在这么多问题,因为一个概念得不到认可,还有其他部分顶上,让他们有很多缓冲的空间,不过对他们而言也有自己的问题。
二是我们变化的原因。作者在此提出了自我监控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我们会多大程度关注自身性格与周围环境的匹配度,自我监控程度高的人常常就有非常多的概念对,这让他们会非常容易做出适应环境的选择,在酒会上夸夸其谈,在葬礼中沉默寡言,去粉丝会时激动热情,到音乐厅和蔼礼貌,这让他们如鱼得水,非常受人欢迎,总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而这却也有负面影响,他们的性格就像洋葱,一层层剥开没有一个中心,然而他们仍然有其性格的天然倾向,如果现实与这种天然倾向过于违背,则会导致严重的内耗,做销售的内向者会因为一直处于过度激发中而崩溃,做打字员的外向者会因为总是没有足够的刺激变得麻木、没有效率。
三、统一性格的方法
对于具体的生活而言我们并不能总是找到适应我们先天性格倾向的环境,而且为了达成我们的目的,我们也必须去匹配我们的环境,作者为此针对需要短期改变的人提供了一个创造 “小生境”(休息区) 的建议,而对于中期我们要关注两点风险,对于长期我们则要关注意义感。
短期的变化,常常意味着的是唤醒程度的变化,无论是从书桌前还是从蹦极台到上台演讲,对于内向者和外向者而言都是考验,前者面对刺激突然增大,后者则想法,这种时候对内向的人,我们可以通过给自己创造独处的环境,演讲前在外面散步或者躲在某个卫生间里发呆,让自己平复,什么?你问外向者怎么办?可以试试先去蹦迪。
中期的变化,它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是环境的压力,比如从事销售工作等等,虽然每个人都有改变性格的能力,但我们一定要注意控制感丧失和过度坚韧造成的风险。控制感的丧失会让我们失去推进现实的动力,而太过坚韧的压抑自己的情绪也会导致剧烈的情绪波动,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更多的内部控制点,给自己创造输出压力的窗口。
长期的变化,实际上是我们自我改变的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意义感,这才是自我驱动力的根源,让我们得以走上性格的改变之旅。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内向”学者教“内向”的你自处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又被分为内向与外向,现在社会似乎对外向性格的人格外偏好。那么内向就一定不好,必须要转为外向吗?又常说性格是由遗传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学术上也对 nature 和 nurture 哪个更重要一直争论不休。此外,还有很多性格测试量表特别流行也似乎很准,比如 MBTI,这些真的就精准地测量了你的性格吗?以上这些,在本书中你都能找到来自于学者的更具信服力的见解。尤其是对自认为拥有内向性格的你,也许你能多一些更丰富的视角去看待自己,更容易接受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比星座靠谱得多的自我认知方法论我们会时常处于自我暗示的状态,比如我们了解星座特征时,感觉每段文字都在描述自己,而对和自己星座 “匹配” 的人也会建立天生好感。但是比起来星座对人的十二等分和类型化描述,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试才是更靠谱的认识自我的途径。本书就是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穿插在不同的心理测试之中,寓教于乐,让你愿意花时间去认识自我与所处的环境,反思自己的言行,追求内心的
平静。
无论是风靡职场的 MBTI 测试还是本书较为推崇的 CANOE 测试,无非都是给你一次对自己的重新审视。很多测试过程中,人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美化数据,让自己朝着期望的方向去答题,而能意识到这种期待性的人格状态,也是我们增加自我认识的一部分。本书一再强调所谓性格与人格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能够接纳不同状态下的自己也是一种对自我的突破。也许你是一个内向的人,但你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可能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别人激烈争辩;也许你是一个感性的人,但不妨碍你在工作中用理性精神量化评估利弊,达成职业目标。按照作者观点,爱与职业精神都是对于自己性格状态的突破,我们在这些突破的时候会找到更加真实与全面的自己。
当我们有过这些突破自己的时刻后,我们还是要寻找适宜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就是作者所谓的 “培养复原小生境”。作者作为一个演讲高手,每次都可以在广大听众面前侃侃而谈,但一定要在演讲前去厕所的隔间自我调整积蓄能量。他因为知名度太高,有一次在厕所时被人从鞋子认了出来,别人开始跟他攀谈,打乱了他的能量恢复时间,使得他搞砸了那次演讲。自此之后,他在厕所积蓄能量的时间都把脚有意抬起,避免再次发生这种 “事故”。厕所隔间的时刻就是作者的小生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自我复原小生境可以是我们安静的读书时光或是喧嚣的灯红酒绿,前提是和自己的性格吻合。只有了解自己的真实状况,才能为自己找到灵魂的避难所。
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你我都是同路人。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