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了解被浪费掉的认知
是的,作者克莱・舍基,就是写《人人时代》的克莱・舍基。
你很努力,你很优秀,所以你终于坐到了今天位置,你也很珍惜。但是,你相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和你一样努力,和你一样优秀,但是因为运气不好,没能在你的位置上呢?
我相信。而且我相信:这样的人不但存在,甚至远远多于在位的人。他们的脑海中,有同样的智慧、观点、和认知,因为没有你的机遇、职位、和工具,被白白浪费掉了。这些被浪费掉的认知,就叫做 “认知盈余”。
今天的互联网,正在把这些盈余的认知连接起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这对整个人类是好事,但同时也是对所有在位精英的巨大挑战。
建议所有自认为是 “精英” 的幸运儿,仔细阅读。6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自由时间的巨大力量无组织的时间力量是本书要揭示的一种现象,这种自由时间随处可见,比如在维基百科做出贡献的用户,又比如在知识城邦默默码字的人。书中更是为我们展示了现实中不少的真实案例。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韩国的明星粉丝们因为娱乐而相识,但是却对政治上做出的对政府行为的干预。这些以往不被注意,甚至是直接忽视的群体,依赖于互联网的发展,实现彼此之间的链接,而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就自发形成了一股向政府示威的力量,最终导致了总统出面道歉,内阁引咎辞职。
相比之下,明星的粉丝自发进行慈善的募捐就看起来没有那么让人兴奋,但正是因为这些自由时间导致的巨大力量在一点点在改善着世界。要知道这些粉丝都是无偿劳动,虽然是业余人士,但是干的一点也不差。
作者由此让我们注意到人天生是喜欢助人为乐的,哪怕这不像我们平常的工作有物质回报,参与其中本身就是回报,这种精神上的回报促使彼此联合起来,一起努力把事情做好。但我们不由得深思,一切就真如书中的那么美好吗?一方面是因为书中的案例还是个案,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无组织虽然汇聚群体的智慧,但也可能瞬间聚合瞬间就分散。还容易出现方向进行偏差,当他们行善的时候我们看见进行鼓励,但一转眼如果助纣为虐,可能会变成如同美国的邪教等组织,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种种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在现实中更多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舍基在《人人时代》提出了一套群体如何行动(如何自组织创新)的模式 ----“一个值得相信的承诺、一个有效的社会化工具和用户可接受的协议”。不过,这又引发出一个新问题:为什么人们会自发行动呢?舍基的答案是 “认知盈余”。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约为 2000 亿个小时,这几乎是维护 2000 个维基百科项目每年所需投入的时间。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全世界受教育者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它多到即使微小的变化都能带来巨大的后果。而真正的鸿沟在于,什么都不做和做点儿什么。今天,社会化工具已为行为的发生赋予了可能性;它能支持喜欢某事物的人们(业余爱好者)彼此连接;这是一种无需报酬的内在动机;不过反过来,得到报酬这样的外在动机也会驱逐人们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的源动力来自人类最重要的本能,对归属感的渴望。因此,只要社会化工具出现,普遍的自发连接和组织就一定会发生。并且,在共同愿景和目标的激发下,归属感还能引发正反馈循环,创造无与伦比的群体价值。法国印象派就是这样一个团体。但是,自组织或社会化生产并非万灵药,参与者之间、参与者与群体之间必定会出现矛盾。舍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创建和维护共享文化,也就是营造让群体团结在一起的文化。认知盈余能带来前所未有的让人们为彼此创造机会的机会,这个洞察放在经济放缓的今天特别有启发:若发展不再以 GDP 增长为衡量标准,政府转变职能、转而鼓励追求快乐、幸福和归属感,那会怎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