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值得所有人反复阅读、深度思考的底层逻辑书
这本书是 2022 年对我启发最大的一本书,没有之一。🌟说说我喜欢它的理由:1️⃣作者是 "L 先生说" 公众号主理人,这个公众号我关注 5、6 年了,基本每篇都会看(只不过有的从头完整看到尾,有的没看到结尾),作者专注于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心智成长,每篇文章都是高质量,5000 + 字,值得花 20 + 分钟认真看。2️⃣属于底层逻辑打基础的书,把原理、误区、方法、经验等说得很清楚、透彻、逻辑清晰,不像一些比较水的书,要么不够严谨,要么浅尝辄止,要么不够系统。章节之间环环相扣,引发思考。3️⃣引发我思考最多的还是前三章,所以前三章看了 2、3 遍,和之前看过的很多书,比如《思考快与慢》、《认知觉醒》、《反本能》等都能联系在一起,实现知识之间的串联和融会贯通。🌟重点来讲讲对我影响最大的第一章,大脑运行的 4 个底层原理吧!1️⃣节能大脑总是倾向于走捷径,节省更多资源和能量趋利避害。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解开了自己 33 年的困惑,我在笔记里也经常写,只要我和别人一起走,走过千百遍的路我还能不认识;只要有人替我操心,最简单的生活常识别人都会,我也不一定会;专注的时候我明明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转过头却怎么也想不起答应了什么…… 其实就是大脑把一些信息拦截意识之外,避免它占据宝贵的注意力。难怪我会因为看一篇 1 万字的深度好文愿意少睡一小时,却无法在做家务的时候只干活不做其他(比如听直播、听播客、追剧等等)。我对于精神世界过于追求,以致于为了节能,大脑屏蔽了我在生活中的很多注意力,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2️⃣稳定大脑总希望一切是确定的、已知的、可控的,所以这里又可以拆分为三条原则,确定性、一致性和适应性。(1)确定性,是安全感的来源,和很多人考公务员的动机可以联系起来。(2)一致性,大脑不愿认错,所以不喜欢认知失调,这一点在书籍《影响力》里有很多阐述,“登门槛效应” 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登门槛效应” 在营销、育儿、组织管理等方面应用广泛,比如商场上常见到营销人员给家长推荐 “小玩具,不要钱”,一旦你接受了小玩具,就又要求你填写电话号码,免费试听等等。(3)适应性,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要通过日复一日的微调让大脑适应新的模式,而不能指望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所以,想要减肥成功,最好把健康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由内而外彻底改变,如果只靠节食,时间一长,反弹在所难免。3️⃣预测 2022 年一项研究发现,大脑预测的素材,来自大约前 15 秒内我们所看到的信息的整合。也就是说,大脑每一瞬间,都在不断分析 15 秒内看到的信息,预测第 16 秒会看到什么。大脑每分每秒都在根据外界世界输入进来的信息进行自我完善和修补。这也就是解释了 6 年前我看了 3 遍精英日课不知道在讲什么,经过 6 年的 “训练” 读完一遍如果很用心,就已经能写出一条还算高质量的长留言了。大脑会不断适应我们 “喂养” 它信息的难度,如果不想让大脑太懒惰懈怠,学习、思考、写作,要有一定的难度,“伪勤奋” 糊弄的是自己。4️⃣反馈这里纠正了一个误解,我们听到多巴胺,老觉得它带给我们快乐,N 多文章也是这么写的。但作者结合很多心理学实证研究发现,多巴胺调控的是动机,而非快乐。我们获得正反馈,大脑分泌多巴胺,从而激活奖赏回路,激活动机。我想到了精英日课第四季万维钢提到的,“想要” 还是 “喜欢”,想要指的是这个东西得到了会有快感。“上瘾” 指的就是想要明显大于喜欢,哪怕不快乐也控制不住,这时人已经成了大脑回路的奴隶,比如吸毒,是 “不得不” 吸,早已不是 “享受” 毒品。我喜欢万 Sir 的那句,“人生应该追求真正的喜欢,而不是完成多少个想要。“所以,我们要努力克服自己短视的天性,比如在目标与目标之间设置一些小奖励,休闲娱乐的时间设置时间,多尝试新鲜事物丰富自己的生活等等。除了第一章,本书还有大量的关于掌控情绪、自我驱动、学习思考、深度创造等内容,作者还会提供一些小练习,比如 “焦虑箱”,焦虑来的时候快速记下来,过后核对一下看是否真的发生了,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是什么,这个我在李筱懿的视频号也看到过类似内容。看完我就心动了,不过还没行动… 但我真的想要试试,找完整的一天把所有的焦虑都写进去,按照李睿秋给的这个工具。就像我在读张沛超《我的内在无穷大》、《静观自我关怀》等书中也看到很多思想实验或小练习,自己去做和只看不做完全两个效果,有实践才有直接经验。总之,这是一本非常非常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度思考的书,如果 2022 年只让我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打开心智》,另一本是《界限》。
1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514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和《精英日课》一样的“一出必买”突然发现这本新书上线得到了,强烈推荐一下!作者 L 先生,和万 sir 一样也是个用最新的文献和数据说话的大神,这本书是他综合大量心理学最新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成的自我提升方法。结构 + 方法 + 理论一脉打通,一应俱全。我很喜欢万老师和 L 先生的这种定位:前沿的科学已经发展到了让我们难以想象的境地,有大量颠覆常识的新鲜理论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成为 “智识精英”、“生活黑客”,但我们却碍于阅读成本,难于了解这些理论。而他们就负责帮我们大量解读这些前沿学说,并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出来,帮助我们高屋建瓴地把握自己的成长地图,丰富自己应对真实世界的武器库,这份工作真的非常有意义。顺便推荐一下对应的公众号:L 先生说。有些公众号打着 “深度好文” 的旗号,写着没什么深度的文章。但这个公众号的文章,虽然总拿 “轻松好读” 为题,但我一打开却总是感到肃然起敬,能感到作者深入浅出的深厚功底。
6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6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学习打开心智#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13 本(286)#《打开心智》🚢心智是什么?如果说大脑是我们思考的硬件,那么心智就是思考的软件。它会把成长过程中所接收的一切信息、所做出的应对和获得的反馈整合起来,提炼出一系列信念和规律,构建起一套关于外部世界如何运转的认知框架。我们一切行为和外在表现,只是作为 “人” 这个复杂的系统的表象,它们背后,其实是心智中的这些认知框架在起作用。🚢大脑最基本的原理,是节能。什么是节能呢?我们知道,所有生命体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本能,那就是活下去,并且繁衍 —— 这是写在基因里面的机制。而生命体的一切行动都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从进化的角度讲,想要更好地活下去,就需要对摄入和储存的能量做出更高效、更合理的管理。这就是驱动大脑不断进化的动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大脑对一切行为的处理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自动化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化加工,指的是不需要占用注意力的、由大脑按照惯常路径去操纵的行为;控制加工,指的则是那些需要占据我们注意力的、有意识地思考如何操作的行为。可以说,大脑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努力地把控制加工转变为自动化加工,以最大程度地节省资源。🚢什么是习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就是大脑把一系列日积月累形成的自动化加工 “打包” 起来,并跟对应的场景挂钩的结果。一旦我们触发对应的场景,大脑就会按照设定好的队列,把这一整套行为按顺序 “播放” 出来。所以,为什么习惯那么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习惯的本质是一整套自动化加工的结果,是大脑最舒服、最省力的状态,也是大脑最自然的状态。而要改变习惯,就意味着你必须有意识地去使用控制加工,用新的行为去代替旧的行为,慢慢地去改变大脑,把旧的自动化加工,更换成新的自动化加工。🚢为什么谣言总是很容易传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谣言往往都非常简洁、武断、斩钉截铁,因此会天然地受到大脑的青睐。反之,比较可靠的科普内容往往较为复杂、克制,很难提炼出一个简单的论断,从而更不容易被大脑记住和接受。同样,许多人阅读的时候喜欢所谓的 “金句”,而这些 “金句” 之所以会得到青睐,很可能是因为它们足够简单且朗朗上口,从而具备极高的认知流畅性。🚢大脑的另一个基本原理:稳定。什么是稳定呢?我把它总结成了如下几条原则。・确定性:大脑希望未来是可以根据过往的经验进行预测的,尽量减少模糊和不确定。・一致性:大脑希望接收的信息跟内在的心智模型是一致的,尽量减少矛盾和冲突。・适应性:大脑希望我们的生活模式是稳定不变的,一旦发生变化,它就想尽量恢复原状。🚢神话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们会想象出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在神话学上,神话起源有不同的流派和观点。但在这些流派和观点里有一个共识:神话的本质是原始人类对于 “未知” 的一种解释和幻想,是一种试图把 “未知” 转化为 “可知” 和 “已知” 的尝试。🚢经典的 “认知失调” 理论:我们总是追求和行为一致。如果认知和行为出现不一致,就会使大脑感到困惑,它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因此会感到非常不舒服。这个时候,大脑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渴望:通过最省力的方式,去干涉这种认知和行为,使它们尽量保持一致。这种做法,就叫作 “合理化”。🚢对大脑来说,我们的生活轨迹保持在基线附近是最好的状态。一旦偏离基线,大脑就会把它识别为出现了一个 “异常”,从而需要调动资源去想办法解决这个异常,让我们的状态回归基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 “享乐适应”。心理学认为,我们的幸福感和快乐也是有一条基线的。一旦我们遇到非常好的事情 —— 比如职位晋升、薪资上涨…… 短时间内我们会感到非常快乐,但这种快乐很快会回落,重新回到之前的基线上。🚢行动导向的人大多都有一个特征:自我调节能力较强。什么意思呢?他们往往有一个明确想要的结果,也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达到这个结果。因此,他们能够主动地掌控信息,知道应该聚焦什么、忽略什么,从而能够具备强有力的行动意图,用这种意图去压过怀疑、犹豫等负面情绪,不被它们所影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打开心智,重塑自己,把过去的自己揉碎的塑造出新的自己作者分享了很多干货是可以实践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板块儿,这本书你不需要从头到尾非要读完,如果你有什么疑问,比如说你想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你就看情绪稳定那一章节。这本书不是你读完了就会变成一个打开心智,重塑自己的人。而是要去行动起来的,长期实践,去写去思考去改变。重视方法论天花乱坠,如果你不去实践,他也是没有用的。唯有行动才是改变一切的良方。里面有很多新奇的观点,后面我会一时间融入我的生活中,那就好好享用这本书吧,你想要的一切都在里面,包括学习,情绪控稳定,自驱力,行动!不是什么假大空,而是真正的实践方法,那就行,动起来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打开心智,重塑自我带你探索心智的底层原理,搭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成长系统。心智,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一切思维方式的集合,决定了人的信念、思考和行动。成长的本质,就是不断用新的认知打破旧的认知,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式。大脑的底层原理:心智模式四大支柱(节能、稳定、预测、反馈)第一种:节能。它是大脑运作的最基本原理。大脑总会倾向于走捷径、抄近道,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行动,以节省更多的能量和资源,确保我们能更好地趋利避害。第二种:稳定。它是大脑的定位系统。大脑总会倾向于维持现状,希望一切是确定的、已知的、可控的,这样才能获得安全感,维护现有的心智秩序。第三种:预测。它是大脑的导航系统。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完善自己,我们的一切信息输入和行动输出,都是对它的一种训练,把它往对应的方向一步步推动。第四种:反馈。它是大脑的动力系统。大脑以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的方式来强化我们的行动,为我们提供动力,让我们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应当做的。 掌控情绪:与情绪做朋友情绪是大脑预装的 “报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境,更好地生存下来。这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愤怒、恐惧和焦虑三种情绪,都与 “杏仁核 - 前额叶” 通路密切相关。正是因为杏仁核的 “威胁识别” 功能过于敏感,才导致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情绪的侵扰。应对的方法就是通过锻炼自己的前额叶,来抑制杏仁核的过度活跃。这可以通过对情绪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来实现,包括情绪分析、认知重构、表达性写作,以及通过强化内隐自我来提高对情绪的抵抗力。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也有非常多有用的习惯,可以提高我们对负面情绪的抵抗力,改善身心健康。通过日积月累,它们就能成为我们掌控情绪的支撑力量。 自我驱动:长期坚持做一件事许多人认为,自律就是要用意志力去约束自己,坚持良好的习惯。如果做不到,就需要锻炼意志力,让它变得更加坚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这一做法其实是低效的。基于意志力的两大假说 “延迟满足” 和 “自我损耗理论”,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并没有一种 “意志力” 在控制着我们。只要我们认为意志力是无限的,它就可以是无限的。在这个基础上,要实现有效的改变,需要用主动的 “自驱” 来代替被迫的 “自律”。也就是建立一个最简单的系统,将它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让它慢慢朝我们想要的方向去演化,通过日积月累的渐变来实现真正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不妨把关注的焦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体会你在这个过程里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用正向反馈和自驱力来推动我们采取行动。基于 “自驱”,让改变发生,这才是有效的、真正的 “自律”。 果断行动:如何摆脱懒惰、拖延和畏难拖延和懒惰的本质原因可以按照 “内因 - 外因”“动力 - 阻力” 这两个维度把它分成四类,分别是:稳定需求,威胁敏感,反馈缺失,状态导向。稳定需求是指大脑出于稳定性的需求,会倾向于维持现状,做操作路径最短、最省力的事情。改变它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先设计一个最小化的系统,再逐步演化。威胁敏感是指大脑常常会放大外部世界的威胁,向 DMN 输送负面想法,使得我们被恐惧吓倒。改变它的方法是掌控 DMN,避免陷入精神内耗之中。反馈缺失是指大脑会被短期的诱惑吸引,从而无暇去做长期的事情。改变它的方法是把长期耕耘的事情变得好玩,从思考和成长中获得乐趣。状态导向是指出于较弱的内隐自我和负面信念,我们常常会对问题采取回避策略。改变它的方法是主动强化内隐自我,把注意力集中到行动上,而非问题本身。 高效学习:打造终身受用的学习系统应试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逻辑是不同的。基于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出现下列几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把学习当成做题。生活不是考试,不需要寻找标准答案。我们要做的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把知识汇聚成 “我的看法”。第二个误区:追求省力和方便。实际上,学习的效果恰恰取决于你所投入的思考。你所获取到的东西,只有经过自己的咀嚼,才能成为你的知识。第三个误区:追求简化和收集。这只会导向 “字典式认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有去对知识刨根问底,弄清楚来龙去脉,才能延展你的知识网络。可以参考 INKP 知识管理法。它可以帮你手把手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知识 “流动” 起来,真正实现为你所用。深度思考:成为更聪明的人提高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让自己不断成长、变得更加优秀。最基本的逻辑,就是要保持心智世界的活力,不断地 “喂” 给它新鲜信息,让它能够不断成长,更好地拓展和拟合现实世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保持 “实验心态”。把自己的每一天、每一次经历、每一次挑战,都视为一个实验,有意识地去探索,“榨取” 每一分经验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有四种思维模型能起到极大的助益。“个体 - 整体” 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底层逻辑;“输入 - 输出” 模型帮助我们分析外界事物的模式和行为;“供给 - 需求” 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动力 - 阻力” 模型帮助我们做出行动和改变。同样,在这个过程中,要绕开一个陷阱,那就是 “我们 - 他们” 的对立。这是阻碍我们更好地去思考、让心智世界拟合现实世界最大的阻力。最后,我分享了一套思维工具箱,帮助你在每一天的生活里,把 “思考” 落到实处,把经历的一切事物作为材料,利用碎片时间去培养思考的习惯,让思考成为本能。聪慧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自有一套逻辑。保持思考的习惯,不断从外界事物中获取养分、化为己用。慢慢地,世界在你眼中,会变得全然不同。积极创造:找到立身之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要找到一件 “高于个体” 的事情,主动地投身进去,创造价值。你为你所选择的事业而投入进去的时间和创造出来的成果,就是个体价值所在。如何找到这样的事情?你需要调整思路:并不是先有一件事情、再被我们找到,而是我们先去行动,从行动中获得反馈,再把它升级成为我们的兴趣和事业。在这个过程中,试着把消费转化为创造,通过创造,去发现自己内在的倾向,以及愿意为之奋斗和能力的方向。通过创造,连接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人,为自己 “定位”。但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不妨通过三个问题和五个技巧,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不必要、不重要的事情对我们的牵绊,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最后,张弛有度,正确的休息至关重要。不妨通过五条休息的原则,让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这样才能走得更久。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许多人认为,自律就是要用意志力去约束自己,坚持良好的习惯。如果做不到,就需要锻炼意志力,让它变得更加坚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这一做法其实是低效的。基于意志力的两大假说 “延迟满足” 和 “自我损耗理论”,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并没有一种 “意志力” 在控制着我们。只要我们认为意志力是无限的,它就可以是无限的。你很关心一个话题,读了一本专门讲这个话题的书,这样就够吗?不是的。你应当去多读一些和它相关的书,从中找出与这个话题相关的信息和内容,把它们整合到一起,提炼出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 —— 这也就是 “我的看法”。基于 “我的看法”,再去广泛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了解其他人关于这个话题的看法。其中有些看法可能跟你的看法相悖、有些跟你的一致,没关系,一起把它们熔为一炉,博采众长,最终提炼出一个更新、更全面、更高层级的 “我的看法 2.0” 版。以我自己的写作习惯和流程为例:我平时会先积累一个知识库,这个知识库由什么构成呢?由各种 “我的看法”,以及构成这些看法的种种案例、论据、材料构成。当我需要讲清楚一个问题时,会找出对应的看法,然后把它作为一个假设,构造一条逻辑链。用这条逻辑链来说明自己如何从客观的事实和数据出发,最终得出 “我的看法”。下一步,就是基于这条逻辑链,去查阅对应的文献、书籍,来检验逻辑链上面的每一环。如果我会发现有某一环是经不起检验的,它的依据有问题,我就会调整这个假设,继续检验;如果我会发现整条逻辑链是通畅的,我就会结合实践经验,把自己的理解和心得分享出来。如此,确保逻辑链条上的每一环背后都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作为逻辑支撑,而从每一环到下一环的推理又足够严谨,这个看法就是相对比较能站得住的。像这样反向倒推自己的每一个看法,寻找是否有坚实的逻辑支撑。如果不能自圆其说,就去读书、搜索信息,寻找支撑。如果发现找到的资料跟原有的看法矛盾,就去寻求 “正反合”—— 这就是一个不断迭代和升级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我称为 “主动学习”,区别于以 “读完一本书”“浓缩一本书”“做完一本书的导图” 这种 “被动学习” 的模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行动力最重要本书心理学知识点密集,每一章节都能有所收获,可以精读。读完印象最深刻的是讲 “过度准备,是一种逃避”,行动力多么重要。都说万事开头难,平时自己坚持写长书评,无论多长,其实那都是开头一段话的思维延伸。长跑也是一个道理,开跑前很紧张,很抗拒,但是只要迈出第一步就停不下来。练习英语口语也不需要过多担心发音不标准,如果不开口练习就失去了锻炼遣词造句的机会。自己能过大学英语六级,应该感谢小伙伴陪我练习口语,那时候想聊什么就聊什么,也不注重语音语调,虽然口音很重,但很多语法和词汇是通过英语聊天巩固的,自己上课也很注重开口互动。你无端地觉得准备不充分,担心做不好,那就永远准备不完,也没有机会把它做好,所谓的准备仅仅是拖延、逃避。克服拖延,积极行动,才是改变一切的良方。再说到阅读,其实设定读多少页,多少本的做法是比较低级的,掉进了 “计数器陷阱”。个人的方法是写感悟,就像是写日记一样了,把最触动自己的句子和段落记下,谈谈个人理解,想到什么说什么,难免会有不赞同的,不感兴趣的部分,批判式阅读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是筛选好书的方法。阅读感悟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此外,我发现我的阅读方法类似于 INKP。我会先在一本书上划线和写感悟几十处(借鉴教员的阅读方法),也就是收集(inbox)和记录 (note)。然后我会开始写书评,确定主题 (knowledge),写个开头。在写的时候进入最后一个过程,项目 (project) 的模块,把所有知识点整合,前后联系,留下重要的,略去多余的,形成主干和枝叶,把零散的知识整合成系统。以后再读到这本书,可以从上次找到的线索研究下去,关注主线,“以主题为核心让知识流动起来”。一本书有效阅读,可以体现在留下痕迹,哪几句话给自己留下感动、鼓舞或是启发。如果能对个人产生积极的改变,解决现实问题就更好了。而开始阅读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问题导向,设立目标,在过程中才能得到反馈,有所收获,阅读这个动作才能持续,阅读也能融入生活,改变生活,这时候它就不是 “自律” 的苦差事,而是 “自驱” 的乐事。那么这本书应该在什么时候读呢?焦虑的时候,读一读第二章的七个练习,排解烦闷;胡思乱想的时候,读一读第四章精神内耗的章节,意识到问题并甩掉包袱;总是被手机分神,不能专心做事的时候,读一读第四章反馈缺失的章节,找到事情的乐趣和意义,通过 “创造” 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但最重要的还是行动起来,行动才有机会改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打开心智《打开心智:人生破局的关键思维》是一本心理学、个人成长与效率的集大成之作。作者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文献与资料,汇报了学界最新的理论观点,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因此他的指南非常契合当代年轻人的需要。书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例如理性用来捍卫既已获得的立场而非得出立场、多巴胺的奖赏路径、自律实际上是自驱、消费主义与创造主义的对立、动力与阻力的思维框架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而是提出了不同选项的适用范围,例如早上和下午那个时间段效率最高等很多 “科学发现” 其实因人而异,最熟悉一个人如何工作的其实只有自己,这就需要我们去不断试验、不断发现自己、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好。对于需要精进而苦于找不到门路的人,这本书的信息能让你省去很多弯路,非常值得一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先生的书,值得我细细精读!L 先生的书,我期盼已久。早在参加 L 先生的智识营里时,就一直催更。因此,当得知其出版信息时,我很是愉悦!在开售的第一时间,就购买了 L 先生的签名版。虽然没有买到彩蛋的版本,但是书的内容可让我惊喜不断,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常常阅读先生的公众号,先生的遣词行文颇为熟悉,阅读起来很是舒服,顺畅,也许正是如此,就如八戒吃人参果,食之,却不知其味。于是乎计划二刷。 今天偶然间发现得到也有了电子书。真好!刚好下周一准备开始慢慢细读。就用电子书读吧。 欣欣然写下了我在得到的第一篇书评。L 先生的书值得我细细精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成长宝典对于本书作者 L 先生的大名早是如雷贯耳,听说得到电子书上线了《打开心智》电子版,迫不及待的就前来拜读。这种自我提升关于认知升级的书其实看了不少,大部分都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并没有什么新意,可能你在某文章某书中就看到过类似的观点和方法了,但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让你每次都不知所云。这本书大概翻了一下,重点看了一下关于学习的那一章节,对于作者所说的观点以我自身经历回顾的话都是正确的,作者并没有故弄玄虚刻意营销,而是用大量的数据和理论作为支撑,以他多年学习和实践的经验给出了一套底层逻辑和方法论,让每个读着都能读的懂用的上。工具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行合一,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认为这本书不错的话,可以多拿来翻阅,按照本书中的方法论去尝试改变,改变初期自然是困难的,但只要你坚持,你的 “心智” 自然会重塑。就像本书作者在第一章内容中引用脑科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为我们梳理大脑的底层逻辑中说道: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是一个想要节流、反馈、稳定和预测的一个 “宇宙”,初期困难没事儿,你记不住方法论也没事儿,只要多多翻阅,每次翻阅完之后按照方法论去实践,你的心智和思维方式便能够提升。注:关于作者所说的听书与读书的差别我是身同感受,每次听完书之后所获得的启发与知识点很快就遗忘了,但每次用心读完一本书,即使是一本畅销书、通俗科普书都能给我带来巨大的影响,学习是没有捷径的,笨办法才是好办法。愿你我知行合一,共同砥砺前行。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what和why比how更重要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时刻:发生了沟通问题,在得到里搜索看看专家有什么解决方案;出现了情绪问题,在知乎里看看大 V 是否有好的解决方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是这样做的,当时我把 “不要重新发明轮子” 作为做事原则。后来发现 “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大部分方法都放在收藏夹里吃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打开心智》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人的大脑就像硬件,心智是思考的软件,而行为只是计算机运行的结果。如果不改变自己的认知框架,而是强行改变行为,会难以坚持下去。因为我们要和自己心智的惯性作斗争,这种做法天然地会被大脑排斥,让我们生活在痛苦中。其实这本书的写作框架也是如此,先解释什么是心智(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表征,也是我们一切思维模式的集合),再说明了为什么它很重要(它决定了人理解外界信息的方式和行为处事的信念),最后才介绍如何改变心智。虽然我一向认为读书最重要的事情是为自己所用,但是这本书我正在按照 what why how 的顺序来阅读。(ps. 给得到新书上架的速度点赞,半个多月前才拿到了第一批签名版的实体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心智决定命运每天刷书第 029 本今日刷书《打开心智》什么是心智?心智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一切思维方式的集合。心智决定了一个人的思考、习惯和行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人生的走向和命运。本书作者是一位长期深度思考践行者,在本书中,带你探索心智的底层原理,提供情绪、自驱、行动、学习、思考、创造等 6 种锻炼心智的方法和途径。本书作者为渴望成长的人指出了很多误区,比如关于读书:读书的关键永远不在于 “读”,而是在于 “想”。关于知识:只有能够落实到实践中,能够用起来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关于学习动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将学习和愉悦感链接起来。书中类似这样的方法很多,可以学习后刻意练习。2022.11.6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也许能找见你的答案看到书名,下意识就想,作者建议我们打开心智,一定是于人有益,而我们肯翻开本书,一定是自己或多或少遇到不少问题,需要答案,需要办法。其实想想,这类自助或自我提升书籍,市面上出了不少,有不少确实不错,但结果还是那句老话,道理懂了很多,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人生,虽然按书执行效果很好,可往往不知哪天,不知为何,生活就像一个冲过来的熊孩子,不但横冲直撞,还趾高气扬的对你喊,你能把我怎么样。回到本书,它就像一桌子菜,总有爱吃和不爱吃的,我喜欢其中三个点,一是为什么你总是成不了理想中的你?这个解释很有意思,核心就是你的大脑本能要节能。心智的物理基础是高耗能的大脑,大脑进化的底层逻辑是趋利避害,所以他优先考虑的是节能,当大脑对世界基本建模后,他最讨厌的就是对建模的改变,舒适圈和稳定在加一点点小的挑战和刺激是他最喜欢的状态,为了建模稳定,所以他喜欢用类比处理问题预测未来,用习惯来节省注意力,用简单粗暴的刻板映像来代替理性思考,用奖赏反馈来区分是否行动。二是更正了我几个概念,首先,情绪不是事实,要区分对待,其次,对延迟满足,以前认为延迟满足强的人未来成就越大,现在实验证明那是错的,更正为大脑只认及时反馈,第三个概念是对任务的量化,以前的概念是你需要把你的任务量化,做成清单,效率会提高,但这可能变成计数器陷阱,为了完成量化目标这个点,而丢掉了当初为什么要完成任务的面。三是学到一个自我驱动的方法,系统优化法,因为真正有效的改变是渐变,所以好的系统都是来自优化,而不是设计。用三步构件系统,一构造框架,目标是什么,想达成什么效果,希望我的生活有什么改变,二建立系统,若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就能离理想状态更近一下,这件事是什么,三优化系统,当这件事变成日常习惯后,复盘和思考,我是不是离目标更近了,如此往复。希望你能找到你的菜。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适合想要对个人提升有所了解的萌新(本人第一次写书评,有不足之处还请见谅)适合想要对个人提升有所了解的萌新,全面,系统。阐述也是相当的深入,并且能做到通俗易懂,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最有价值的应该是第一章对于大脑运作模式和生理规律的阐述。他比《刻意练习》里对于大脑追求稳定性的阐述更加深刻,明确指出了追求稳定的目的是为了节能。同时还比《刻意练习》跟全面的提出了大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脑会可以的寻求变化,也就是大脑前额叶,皮质层,获得反馈之后会形成新的循环稳固的系统。第二章对情绪的掌控也是非常赞的,有很多实用的方法,作者对于负面情绪:恐惧、愤怒、焦虑的见解也是令人耳目一新,我认为是全书含金量可排第二的章节。后面几章不如前两章出色,但也算得上可圈可点,最后一两章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阐述也是相当的有可取之处,相信大家读完也会收获良多。总体而言,这本书可称得上用心良苦,可见作者对于全书的精巧构思、谋篇布局也是花费了不少心血。评四星一是总体知识密度不够浓郁,不能和大部头相比,二是有些章节在阐述上只能差强人意。不过瑕不掩瑜,值得一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分享启发 |一起打开心智,拥抱成长的确定性从春节期间与朋友们共读此书,再到近两个月出差途中的阅读,反复看了几次,我经常心潮澎湃,忍不住点头说:"对!就是这样!" 这是一场和先生的思想对话,我喜欢这种极有共鸣的阅读体验。这也是一场精彩的元认知旅行,我喜欢对问题抽丝剥茧直达本质的思考。分享我最具启发的 7 个部分 1. 如何应对负面情绪?2. 如何面对状态下滑?3. 如何坚持想做的事?4. 如何学习新的知识?5. 如何面对生活的难题?6. 如何拥抱生活的变化?7. 如何获得顶级的快乐?* 特别说明:本文不是读书摘要,如果你发现与原文有些不同,是因为这里既有作者的观点,也有我自己的补充与思考。Part 1 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情绪的本质,是大脑预装的报警器。不必拒绝或排斥,而是试着理解它、接纳它,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它,让它顺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避免自己受情绪摆布和操纵。所以,情绪不是事实,而是一个 "贴心的助理"。当情绪来临时,可以通过写「情绪日志」的形式,与情绪对话,分享我的一些思路:0、当情绪来临时,先对自己说:"这是助理在提醒我注意某些事,好了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接着,拿出笔和纸,可以通过写下自己的情绪、期待、事实和下一步行动,让自己快速抽离情绪,调整状态。1、情绪:我当下的情绪是什么?10 分的程度,给自己打几分?2、期待:情绪发生的背后,是因为我期待什么事情发生?3、事实:现在发生了哪些事实,引发了我的情绪?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4、行动:在我的可控范围内,我还能做点什么?下一次,当情绪来临时,试着先跟它说:"我知道了,你退下吧。"Part 2 如何面对状态下滑?
"我拥有无限的意志力。"L 先生向我们呈现了很多研究,这些研究都告诉我们,过去大多人信奉的 "意志力" 很可能是个伪命题,体现在:1、"延迟满足" 的能力与成功并没有显著关联性 2、"意志力" 并不真实存在,所以也没有 "消耗" 的说法反而,那些坚信自己「拥有无限意志力」的人,在各种挑战与困难面前都会表现更好。以后要是有人问我:为何你的意志力这么强大,怎么做到的?我的回答只有一个:坚定地相信,自己永远有无限的意志力!下一次,当自己状态不好时,跟自己说一句:"我拥有无限的意志力。"Part 3 如何坚持想做的事?
"行动五要素都具备了吗?" 结合 L 先生的分享及以前学习的《福格行为模型》,我尝试提炼萃取了一个行动力模型 —— 如果一件事能持续坚持下去,需要具备这 5 个要素:动力、能力、能量、提示、反馈。1、动力:我为什么想做这件事?最终的美好画面我有畅想过吗?这个画面我是否足够渴望?2、能力:我具备做这件事的能力吗?行动的难度与我目前的能力是否相匹配?如果不匹配怎么调整?3、能量:我在行动中,是否具备足够的体力、脑力和较好的情绪状态?4、提示:当什么时间 / 地点 / 事件发生时,我就要开始做这件事?5、反馈:每次行动完我有给自己正反馈吗?怎样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开心的元素,让自己享受更多的正反馈,乐在其中?下一次,当自己有想做的事但总坚持不下去时,来对照检查下,问问自己:"行动 5 要素都具备了吗?"Part 4 如何学习新的知识?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成年人的学习,要避免学生时代的 "做题式阅读",要从作者本位,切换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时刻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我要弄懂一个什么问题?在这本书 / 这门课程里面,我感兴趣的部分是什么?我希望从中收获到什么帮助?学习中,需要警惕几个误区:1、不是追求记下很多笔记,而是追求产生更多思考。2、不是纯粹摘抄原文或复制粘贴,而是加工转述核心内容。3、不是遵从和信奉作者观点,而是对话作者观点,产生自己的想法。4、不是盲目照搬作者的方法,而是思考方法背后的原理和适用边界。5、不是关注看过几本书、学过几门课,而是关注产生了多少改变。生活不是考试,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只有更适合自己的答案。下一次,遇到新知识时,要提醒自己:"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art 5 如何面对生活的难题?
"又有挑战机会,可以刷经验值了!" 用 "经验值心态" 面对生活,所有的经历都能被赋予意义,获取价值~我特别喜欢作者的想法,与我的理念高度契合!1、如果一项任务是重复、单调的:没关系,它能够提高我的熟练度,让我在这项技能的使用上更加得心应手。2、如果一项任务是艰巨、困难的:非常棒,它能够给我带来大量经验让我快速成长,获得更强的能力。3、如果遇到一个意料之中的问题:没关系,这本来就是我的主线任务,我辛辛苦苦练级就是为了通过它。4、如果遇到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那更好,我触发了一项隐藏的挑战,又有一个新的目标可以去实现了…… 我的人生理念也是如此:人生是一场大型闯关游戏,我不是在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而是在打败一个又一个「BOSS」。面对挑战之所以很有意思,是因为我总能 "榨干" 每一分经历的价值,现在所经历的一切,所收获的一切,都会成为养分,帮助自己更好地面对下一个关卡的 BOSS。下一次,难题迎面而来时,试着笑一笑说:"又有挑战的机会,可以刷一下经验值了!"Part 6 如何拥抱生活的变化?
"我在开启一场人生实验。" 为什么需要拥抱生活的变化?本质上是让心智世界持续保持活力,避免思维固化、思考极端。分享三个思路:1、不是安于现状,而是主动提出问题。- 我对当下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为什么我对这些地方不够满意?- 如果想调整可以尝试做什么改变?2、不是固化信息,而是兼容信息。- 遇到新信息 / 不认可的信息时,思考它有没有合理性?有没有可能是我的看法不够全面?- 关注事物的另一面。另一面有什么要素、观点、立场是我的盲区?- 不要过于依赖过去的知识、经历和经验,随时做好 "我可能是错的" 的准备。3、不局限一亩三分地,而是寻找多元视角。- 我所处的圈子,有多久没有更新了?试试去接触新圈子,跟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 我所处的行业和岗位多久没变动了?试试跳出来,从整个商业链条去思考,发现新机会和新切入点。- 我在解决的问题,如果放在更大的系统里,会哪些影响因素?在不同系统看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下一次,如果不安于当下的生活,试着自己说:"我要开启一场人生实验!" 在这场实验里,提出新问题、兼容新信息、打开多元视角。Part 7 如何获得顶级的快乐?
"去创造吧!"
普通的快乐,是短期内提供「快感」和「愉悦感」,让人 "爽",往往体现在消费性娱乐上。高一级的快乐,是长期稳定的「满足感」和「归属感」,让人感到 "幸福"。比如,沉浸式的学习成长、一份满意的事业、温馨的亲密关系。最顶级的快乐,是持久的「意义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不仅让人感到幸福,还让人找到使命与意义,与更多个体、甚至与这个时代发生链接,生命拥有了更崇高的意义。同样的兴趣爱好,1、拥有、体验、享受,是普通的快乐;2、深入学习、了解,是高一级的快乐;3、成为专业,并帮助它变得更好,或用它帮助更多人变得更好,是最顶级的快乐。从普通快乐到顶级快乐的转变,也是从 "消费" 到 "创造" 的转变。不是所有的快乐,都必须追求顶级的快乐,但每个人都值得去探索顶级的快乐 ——"去创造吧!"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