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55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新养育自己

    我很不明白电视剧 “特战荣耀” 的主角燕破岳怎么就那么傲,总觉得自己特别牛,不需要他人的帮助,更不需要团队。直到我看了这本《养育你内心的小孩》,才明白原来他的性格属于价值感过高,在工作关系中,当一个人的价值感过高,就会表现得过于自信,从而影响与他人合作的感受。当然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价值感过低的话,就会陷入挫败、无助与抑郁当中。面对生活的烦恼时我们应跳出问题本身,从安全感、自由、价值感、意义与亲密这五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内心真正的需求。例如小孩不主动写作业,家长就很操心,焦虑。一方面有挫败感,为小孩的前途担心;另一方面又觉得时间被剥夺了,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当纠结于这些问题时,就没有时间去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活着?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了。其实我们最不了解的是自己的心,就像燕破岳一样,小时候被毒贩抓起来关进一个暗无天日的地牢里,一个多月的时间靠抢才能啃上几口玉米,偶然一次机会出逃了,面对逃脱时其他小伙伴的拼命叫喊希望引人注意再次抓住他,他就明白了万事要靠自己,内心再也不相信朋友伙伴了。不管外面看起来是强势还是卑微的,背后都有可能缺乏安全感。当我们开始真正倾听自己、爱自己、从内心角度思考问题,就走上了独立、强大、自主之路。与其向外寻求和解,不如陪你内心的小孩长大。让我们来一起叫醒心底的小孩,重新养育自己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逻辑严密丝滑、很适合大众看的治愈性科普读物

      丛非从的书向来都是逻辑严密丝滑,语言平实直白,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小白拿起来也能读懂。他从不会在书中直接写深奥的理论,而是用足够通俗的语言,把理论掰开了、揉碎了,放进自己的叙述里。这本书如果随笔翻翻,可能会觉得内容浅显。但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感悟、反思,会发现它是有深度的。安全感、自由感、价值感、意义感和亲密感,串联起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困境。书中关于自由的论述极其打动我,丛非从说,一面不敢发生冲突,一面又抱怨对方,就是不自由的。我们在违背自己的真心,体验到的是不能做真实自己的不自由感。是啊,同为坚持,当自己身脑一致的时候,比如健身,哪怕动起来很费劲但内心很渴望,“强迫” 自己动起来也是自由;但一段关系中,愤怒不能自由流动,想直接跟对方发生冲突或表达真实想法而不能,大脑和心不一致,那就是不自由的。自由要看心和大脑有没有在一起;看自己有没有为内心的愉悦感争取过;看自己维持边界的勇气。
      ‌可能因为我曾有过太多违背心声做事,压抑、抗拒、消耗的时刻吧,我能体会到受到的伤害,我也想最大化尊重内心的感受。
      最精彩的部分还有结尾如何养育内心的小孩儿:发生糟糕的事情,将注意力从 “谁错了,怎么错的” 转移到 “我内在发生了什么,寻找自己的期待和匮乏,并去合理转化。‌我们都知道也想要去向内求索,问题是怎么求?一些错误的自动化思维、顽固的旧有模式、拦着我们逃避真实的防御机制等,是前进路上的重重阻碍。甚至意识到和做到,也同样是两回事。我们不能妄想看了几本心理学书就有什么大改变,但如果有一丝丝小小的改变能让我们在下一次遇到困境时变得不同,也是值得的。如果你已经有不错的心理学基础,看这本书应该会很快;如果你没怎么了解过心理学但又想对自己有更多的关怀,这本书作为起点很适合。总之,学着如何爱自己、让自己更自由和自在是一辈子都需要探索的事儿。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的意义,就是活出自我

        人就是这么矛盾,一方面需要爱,一方面又拒绝爱。一个人拒绝爱的逻辑就是:只要你没按我期待的样子做,只要你没让事情按我期待的样子发生,这统统都能说明你不爱我,说明你不在乎我、不重视我、不认可我、不喜欢我、不……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渴望感情,是因为渴望被二次养育,这句话击中了我。

          虽然还没有看,为了这句话,先把它加入书架。评分暂不作数,待后来修正🐸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个世界会扔给你各种问题,但只要你内心坚定,就足以生发出很多智慧去解决。然后,这些问题都会成为你的经验,让你更强大。你缺少的从来不是方法,而是底气。而底气来自内心的丰满。小时候,爸爸妈妈教会了我们如何照顾自己的身体,却较少教我们如何照顾自己的内心。如果你没学过,那么现在你可以开始学习,学习重新养育你自己。如此,你就是内心强大的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来,让我抱抱你,哪怕此刻你正在歇斯底里

              前阵子,有人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说,两个人吵架了,其中一个又是哭又是闹又是指责的,另一个不哭不闹还讲道理的,在这段关系中谁更可怜?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那个不哭不闹的,甚至有些人还会说:我最讨厌哭哭闹闹的,像个小孩子一样!可我想说的是:那个都哭了、都闹了、都发脾气的人,花了这么多力气,却依然得不到情感上的满足,ta 不可怜吗?鲜有人会这么觉得。因为我们现在处理感情的方式是:踮起脚尖俯视伴侣的幼稚,却从不想着偶尔蹲下身子,用他们的视角看一看。01. 做着正确的事,却伤害最爱的人前阵子热映的一个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让很多走出影院的人唏嘘不已:一对万一挑一的灵魂伴侣在没有任何外力干扰下,同居五年分手了。电影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女主新买了一个任天堂游戏机,满心欢喜等着男友一起和她玩,可是男友却因为工作没做完不得不继续回家加班。女主没办法,只能自己玩游戏。这时候男友戴上耳机,本意是:你可以放开声音自由自在地玩,不用担心打扰我工作。可是女主却在看到男友这个举措之后,怏怏地玩了一会就关掉了,心里十分不开心。站在男友的角度,戴上耳机,你玩你的游戏,我加我的班,难道错了吗?怎么就会引发女主的不开心呢?似乎女主真的有点像小孩子一样无理取闹了。一旦在亲密关系中,你把对方看 “小”,就没办法再做到 “视人为人” 了,感情世界中最基本的平等一旦被打碎,后续就会变成一个总想管着另一个,而那个被管的呢一天到晚想着 “越狱”。于是在后续的发展中,女主总想证明我不是小孩子,有些事情我可以自己做,没和男友商量就擅自辞职了。这让男友更加郁闷:你为什么不和我说一声,你怎么可以这么做?站在女主的角度,我知道你忙工作,就自己决定自己的工作,怎么你还不开心了呢?似乎男友的生气毫无道理。电影中的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做的很对,可是却都把对方气个半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亲密关系中,其实一直存在两种事件:事实事件和关系事件。所谓事实事件,就是男友戴耳机要加班,女主自己决定辞职…… 共同特征是要么是你的事,要么是我的事。而关系事件,则是藏在事实事件背后的,你的所作所为会影响我,我的所作所为会影响你,相互影响是关系事件的实质。比如电影片段中的男主为了加班戴耳机,给女主感受是我们一起做一件事的乐趣没有了。再比如女主擅自辞职,给男友释放的信号就是我的世界不需要你的参与了。这就是关系中最难的地方: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02. 为何我们总是处理不好关系事件?我们之所以觉得处理亲密关系很烦,是因为很多解决烦恼的方式过分单一:哪里有问题就去哪里解决。比如,某天当我们在对方面前说了一句:人要活出真实的自己。对方的脸开始变得很阴:你什么意思,难道是我限制你活出真实的自己?你对我们的关系不满意?我们会如何处理?大体逃不过以下几种:1、忍气吞声:以后再也不在 ta 面前说这些话了;2、直接怼:你什么意思?!没事找事儿吧?我就说句话,你就这样 YY,有劲吗?3、拆伙:分手算了,现在连话都不能说了,以后还能过吗?以上三种处理方式能放在任何一个亲密关系的问题上,比如对方不分担家务;对方态度不好了;对方又放我鸽子了...... 等等。看似百达通的三种方式实际效果却不怎么滴:按下葫芦浮起瓢,对方总是让自己不顺心。气生不完、架吵不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以上三种方式,其实都是针对当下具体的问题的粗暴解决方法,没有一种在思考:伴侣为什么这样说话?如果 ta 真的这么不好,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这段关系?关系的背后是需求。在《养育你内心的小孩》一书中说道:如果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实的问题就解决不完。可惜的是,我们不愿意积极探索关系背后的需求,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常常会引发情绪,悲伤、愤怒、指责、争执...... 好一点的伴侣会耐着性子安慰两句,慢慢让你的情绪下去。可是因为背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下一次还是会换个花样通过情绪表达出来,反反复复,再好脾气的伴侣也架不住这样,于是就变成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带病活着” 或许就是很多人亲密关系的围城,包含着讽刺和感伤。03. 倾听情绪背后的需求密码该怎么避免 “带病活着” 的关系困局呢?《养育你内心的小孩》给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会观察,而不是辩解。固然谁都不喜欢负面情绪,可是负面情绪却恰恰可以说明:对方有一个被关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此刻,当 ta 在指责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 “指责 —— 辩解 —— 指责” 的循环里,这就让我们看不到对方真正的内心需要。《奇葩说》第五期 BBking 陈铭曾经讲过一个他和老婆之间的趣事:老婆下班回家看到陈铭的鞋子东一只、西一只放着,气就不打一处来:你怎么回事,怎么鞋子总是放不好?说了几次都不听?陈铭当时用脚把鞋子踢到一边:怎么了老婆?单位谁欺负你了?和老公说~众人哈哈大笑,说陈铭已经没原则了。可是这反而是陈铭的高明之处:不以情绪论情绪,而是很快抓到老婆背后的需求点 —— 我受气了,我此刻需要你的关注。第二,学会心疼,而不是审判。每个人对亲密关系都有需求,而且也应该有需求。有需求不是错误,而是悲伤。因为对方花了很大的力气让你满足 ta 的需求,然而你并没有满足 tata 很委屈,还纠结自己没有用,毕竟表达需求的时候和求人办事没什么两样,最终却失败了。《再见,爱人》节目中朱雅琼那么渴望老王能抱抱自己,甚至流着眼泪、哀求他多抱自己一会儿,可是老王却因为工作忙,冷冷地说 “一分钟到了,你走吧”。老王对朱雅琼的需求有很多都是通过他的视角去审判,觉得合理的满足,觉得不合理的就拒绝。这或许是一种在亲密关系中确立边界感的做法,可是却忽略了一件事:拒绝可以,但不能让朱雅琼觉得提出需求是可耻的。第三,学会欣赏,而不是嫌弃。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两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一个成长地快一点,一个成长地慢一点,于是那个成长地快一点的人就会觉得:迁就这样一个伴侣太累了,纠结要不要分手?看起来这个成长较快的人很有道理,其实却犯了两个错:1、但凡纠结的,是自己也没搞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在关系中要不要离开,其实没必要纠结,因为纠结意味着关系中的伤害和得到相当,一定有某方面你自己的需求也被对方深深满足。2、但凡觉得对方在消耗你的,是你也没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成长。亲密关系中我们总觉得只有两个成年人才能搭建出良好的关系模型,因此对于那个成长慢的就处处挑剔。实际上,真正成长的人都有一个基本的界限感,这个界限感可以给与对方无限的爱,却被对方有限的影响。尾记:经营关系,靠的是底气。我们总是会劝相对弱势的一方:底气是找到自我、学会照顾好自己;可是对于相对强势的一方,底气又是什么?我想,不应该是说走就走的本事,而是 “蹲下身子,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 的气度。

                2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五感 才了解自己

                安全感、自由感、价值感、意义感、亲密感,这些是人内心基础的感知,人们很容易对它们感到匮乏。你在生活中遭遇的每一个痛苦事件,背后都基于对其中某种或多种感知的匮乏。当遇到的事情不同,你对这些感知的匮乏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安全感匮乏是因为自我恐吓自由感匮乏是因为自我强迫价值感匮乏是因为自我否定意义感匮乏是因为自我迷失亲密感匮乏是因为拒绝爱每次回归内在,找到自己的匮乏之处,修改相关的逻辑,就是在爱自己,给自己重新赋能,让心理愈加强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养育你的内在小孩儿~读后

                  丛非从是我喜欢的心理学作家,是日照的,淄博有个冰千里,写的也很棒。我有时会把他俩放在一起,对比一下。觉得都很年轻,写文章都很深入,有启发。这本养育你的内在小孩儿,很受启发。他把言语背后的心理需求放在前面,深究下去,找到需要补漏的心理空洞,用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它。让人自立。这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推荐有依赖心理的人士看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得反复实践,不断了解自己

                    书里有很多方法论,也有价值观,听了很多大差不差的言论,也算是提神醒脑,有时间可以读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很喜欢作者的逻辑和文风,清晰系统透彻的把 “养育自己” 这个事说明白了。关系的存在是因为有需要,需要又分为五类:安全感、自由感、价值感、意义感、亲密感。然后再逐一论述,清晰明了,没废话,我已经推荐我们口才界社群学员都要读这本书,因为很多口才不好的学员,都不自信,而不自信的根源往往来自于内在的小孩没长大,需要学会自我再养育,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迫自己努力的时候,不要忽略自己的感受

                        比一味做正确的事更宝贵的是看见自己,重视自己的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5个步骤解读:让你的内心变得强大

                          你有没有遇到过突如其来的恐惧感,让你无法控制自己的反应。别担心,这是正常的本能反应。而且,我们可以原谅自己。要找到自己的期待,每一种情绪背后都隐藏着某种期待。比如,当连续工作 11 小时,还要上几个小时的加班,期待领导给予更多关心和爱护,而不仅仅以利益为出发点安排工作。我们渴望被尊重和重视。要找到逻辑,找到匮乏所在。如果对方没有满足期待,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涉及到安全感、自由感、价值感、意义感和亲密感的匮乏。比如,连续加班会让我失去自由,效率低下会让失去价值感,晚归可能会让感到不安全。要找到逻辑的出处。会发现,这些逻辑可能来自过去的经验,也可能是别人教给我们的,但它们并不适用于当前的环境。匮乏逻辑都是来自过去的积累,还有对未知的担忧。领导并不一定是那么固执的。修改逻辑,填补匮乏感。如果这些逻辑让我陷入死胡同,那它们就是不合理的,修改自己的惯性逻辑,停止自我伤害。比如,当看到加班时,会陷入 “如果这样安排,我就必须执行” 的思维定势中,不必那么惊慌,工作是可以协调的。也要多留意自己的感受,多爱护自己,期待得到关爱。💖通过这 5 个步骤的自我疗愈和安抚,我们可以更冷静、更高效地处理问题。大家也可以按照这 5 个步骤分析和安抚自己。记住,识别自己的心理需求,不要剥夺自己的内心能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虽然我们的外形成年了、成熟了、衰老了,可是我们付内心都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这个孩子需要关爱、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没有自由感、价值感缺失、意义感缺失、渴望感情却不知道怎么表达感情。这个孩子住在你的内心,没有人觉察他的这些需要,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完全忽略了那个住在你内心的孩子的感受。他的恐惧没人安抚、他的情感需要没人觉察、他的价值缺失无法填补。他就这么孤独的呆在你内心隐秘的角落里,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不知道向谁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忽略了这个孩子,可是他的感受与你紧紧联结在一起,你能真真切切的体验到。比如,工作不顺心时的痛苦、伴侣不如意时的痛苦、孩子不听话时的痛苦,都是内心那个隐秘角落的孩子偷偷传递给你的。他在提醒你,需要注意了、需要注意了,我太小了,我快承受不住了,你要赶快想办法让我不要这么痛苦,想办法让我快点长大,让我找到安全感,让我增加抗挫折能力。所以,不管我们有多么成熟的外表,多么壮硕的身形,都要了解内心这个小孩子的需求,好好养育他,只有当内心小孩子慢慢长大了,与你外在的身形匹配了,你的身心才是自由的,才是快乐的。👉快来关注自己内心的小孩子吧,快点把他养育大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救的方式

                              一个人自救的方式就是渴望他人来爱他,来满足他内心的需要,于是他就渴望与人建立关系。尝试跟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就是一个人尝试自救的方式之一。所以,好的感情的本质就是二次养育的能力。在婚姻中,与伴侣相处时,如果他能做父母不能做的事,如果他能做我们不能为自己做的事,我们就得到了二次养育。我们渴望感情,是因为渴望被二次养育,渴望长大。所以,当你对感情执着的时候,你可以先欣赏一下自己为了得到内心的满足感而做出的努力。但并不是谁都这么幸运,坏的感情就是二次伤害。有的人遇到的伴侣犯了和自己父母一样的错误,对他们造成了新的伤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我疗愈

                                童年和成年,彼此影响彼此成就,幸福的童年坚强一生,不幸的用一生去治愈。雨果曾说:“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这个世界上你最不了解的其实是你自己的心。一个人的内心比宇宙都要丰富多彩,去探索它,你会找到更多乐趣和意义。你不可能真正认识你自己,但我依然愿你越来越了解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目前读到的最好的心理学领域书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专注于事情本身

                                    内心匮乏的人追求结果,内心充盈的人追求过程。忙着生存的人追求结果,享受生活的人追求过程。结果满足的是人的匮乏,而过程满足的则是意义。如果你是享受这个过程的,就会变得不一样。当你去做事的时候,你就是开心的。至于结果,那是其次。有个好的结果固然很好,没有好的结果,你也想去做一做试试。那么,这件事你做起来就是轻松、自然、专注的,反而可能做得更好。比如说看一本书。如果你总是忍不住想看看还有几页,希望这本书薄一点,自己看得快一点,好尽快看完,你追求的可能就是 “我看完一本书” 的价值感或 “我要掌握知识,避免被淘汰” 的安全感。但如果你希望这本书再长一点,最好别结束,或者你不在意这本书有多厚,你就是在享受读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其实我们更应该多去了解自己

                                      因疫情原因被封在家里出不去,读完了这本书,首先让我在认知纬度上宽了一些,也让我当下矛盾的一个问题有了思考的另外一个方向。总以为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其实只是仅仅在自己的认知纬度上了解自己,更深更宽的未必,穷其一生都在学习和成长。在看不到的地方更能大长大和顿悟。如果当下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写下来问问自己这样做为什么,不做又能如何,做了又会如何?多点时间去了解自己。人的一生是孤独的,那么爱自己多一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心理学其实有了解但不深,看这本书其实很多情景自己都中了,那我看完可能对于针对这些情形下次自己怎么去做,可以看看这本书,多了解自己一些挺好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

                                          所有外在问题都是表面现象,你解决了这个,还有那个。只要你内心的需要还没有被满足,现实的问题就解决不完。你觉得这个伴侣有问题,你再换十个伴侣,大概率无非是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罢了 —— 除非你的某个伴侣有智慧,能满足你内心的需要。当你跳出问题本身,开始从内心需要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你就掌握了解决痛苦的钥匙。我们的内心需要的是安全感、自由、价值感、意义、亲密,这五大需要构成了我们所有现实烦恼的核心。

                                            1
                                            1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