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能够改变的是缺点,无法改变的是弱点
历时 54 个半小时,这套书终于拿下。作者明月用通俗之辞,述说了明朝三百年的历史沧桑。本套书中的几个观点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反思,节制,原则,良知,谦虚。” 作者也曾说过:很多人看到的历史是故事,而我看到的是情感,是痛苦、悲伤、挣扎、追悔莫及。洞察朝代的兴衰,你会发现:决定历史发展的,从不仅仅是权谋技巧,更是对人性与规则的深刻理解。尽管生活充满纷扰,充斥着尔虞我诈,但只要保持初心,尊重规则,无论置身何时何地,你的未来都将一片清明。阅读历史能够开阔智慧,借古讽今。共勉!!!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18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怎样避免把史书读成故事书?很多人问,为什么要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当你步入人生,经历无数犹豫、困顿后,你觉得该好好读一读史书了。你肯定不想把它读成故事书,而是要精细研读、借鉴历史经验。那么,你想好怎么读史书了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讲下我自己的经历。一次,我读《史记・陈丞相世家》,看到这么段话: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陈平负责分配祭肉,父老乡亲们因他分配合理夸他。)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假使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这次分肉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迁怎么确定 “陈平分肉” 真的发生过?如果没有人证,会不会是编造的呢?陈平当时不过一小吏,谁又会注意到这种事?
你想读史,但困难重重。
你读史是否遭遇如此的困境?真真假假的史料、相互矛盾的说辞、莫名其妙的表述、虚虚实实的语句……
如果你遇到了同样的难题,那么我推荐你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教会了我读史的方法,也告诉我这样的道理:只有超越历史,方可以史为鉴。
下面请听我详细说说:
01
第一个方法:好问题带来好角度
人的注意力必须有所选择,即你的问题要问到关键。就像《黑客帝国》干探布朗提醒我们那样:“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不论是纪传体的《史记》、编年体的《资治通鉴》、断代体的《汉书》…… 毋庸置疑,作者都会认真的选取史料。
与把注意力放到史料真假上,不如问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讲这个人的历史?讲这个人的历史,为什么选这些故事?
例如,写永乐朝后期,《明朝那些事儿》写了 “三杨”。为什么要讲这三个人的历史呢?
因为他们不仅是谋士、重臣。更重要的是,作者马上要讲述永乐朝后期最残酷的政治斗争 —— 朱高炽与朱高煦皇位之争。他们三人是决定历史走向举足轻重的人物。
书里还浓墨重彩讲了 “三杨” 发迹前的故事,为什么选取发迹前故事讲呢?
答案是通过介绍三人不同的性格,分析朱高炽胜利的原因。杨士奇 “有志不在年高”、“节乃穷时现” 的品质,帮助朱高炽挺过困难、最终胜利;杨荣足智多谋、胆大心细,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杨溥临危不惧和才学过人,为朱高炽执政顺利发挥重要作用。
回过头读《史记》,“陈平分肉” 是为体现陈平心思缜密、善于协调。
我们试想,超市赠送鸡蛋都会遭遇哄抢,更何况古代祭祀神明、具有祝福意味的肉呢?况且陈平在熟人社会,能做好如此协调,陈平确实有他过人之处。
正是有如此才能,陈平才能在吕后执政期间左右逢源、迷惑敌人,在诛杀诸吕、立文帝中立下汗马功劳。
02
第二个方法:好线索带来好思考
史料浩如烟海,我学会从两个线索看问题,收益匪浅:一条是历史客观规律;一条是人性。
从历史客观规律读史,是指用 “马尔萨斯陷阱” 的经济学视角,分析农民起义发生原因;用政治学视角,分析 “皇帝 —— 宦官 —— 文官” 的权力平衡与再分配;用金融学原理分析 “明蒙战争” 的终结。
把握人性,我们才避免陷入书本而脱离实际。
1937 年,日本人决定开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输,当时的日本比中国有钱,士兵比中国精锐,武器比中国先进,他们有三菱重工,有零式战斗机,有航空母舰,而中国内地四处是军阀混战,黑社会横行,老百姓大多不认字,还怕死,重工业基本谈不上,飞机能数得出来,几条破船在长江里晃来晃去,且人心惶惶,一盘散沙。
所以他们告诉全世界,灭亡中国,三个月足矣。
于是他们打了进来,于是他们打了八年,于是他们输掉了战争。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
他们不知道,早在百年前,文天祥面对忽必烈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他们不知道明嘉庆年时,沈炼、杨继盛、蓝道行面对严嵩的威逼利诱,坚韧不屈;他们不知道杨涟、左光斗面对阉党酷刑,绝不低头。
你若没有读懂信念、道义这些词,你就不能真正读懂中国人。
03
第三个方法:努力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读史最重要是形成自己的观点,仅仅停留在看完、看懂,或者有似是而非的想法,是不够的。
我建议大家用浅显易懂、准确明白的话,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表达出来。这不仅能高效的整理自己的思路,还能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形成更完善、更深刻的新思考。
一句话,如果写不出就是没想好。因此,拿起你的笔,从写批注、做笔记开始,认真撰写体会吧!
《明朝那些事儿》出版于 2009 年,是当时现象级的历史通俗读物。直至今日它的魅力依旧不减,仍以其深刻的洞见、生动易懂的表达、极富启发的观察,被各年龄段读者的喜爱,在此我郑重推荐。3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515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以史为鉴?第一次读《明朝那些事儿》还是在高中,只觉作者笔风幽默有趣,顺着兴趣就读下去了,书是借同学看的,现在五年过去了,书还是那么的引人入趣,也发现了不少以前读不懂的内容。后记里写到作者当年明月的历史观,他认为 “以史为鉴” 并不存在,除非你超越了历史,才能做到以史为鉴。《明朝那些事儿》有对名臣的排行,作者认为做官(僚)当属徐阶为第一,他的理由是:混迹朝廷四十多年,当过宰相培训班学员(庶吉士),骂过首辅(张璁),发配地方挂职(延平推官),好不容易回来,靠山(夏言)又没了,十几年被人又踩又坑,无怨无悔,看准时机,一锤定音,搞定(严嵩)。上台之后,打击有威胁的人(高拱),提拔有希望的人(张居正),连皇帝也要看他的脸色,事情都安排好了,才安然回家欢度晚年,活到了八十一岁,张居正死了他都没死,如此人精,排第一是众望所归。可是,就算我读了徐阶,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他那样呢?场景不同,性格不同,模仿不了。不过,以史为鉴依然有启发。还是以徐阶为例,只要稳坐钓鱼台足够久,熬死了各种名臣,我就是名臣,这和吴军的 “成功并不难,在于少犯错” 的中心思想再度重合。有时我在思考,怎样才叫 “犯错”,因为太宽泛了,上班和同事聊聊天算不算犯错?或许这也是犯错,只是程度很轻。吴军他自己身体力行的两件事让我记到现在 —— 第一件事他在清华,羽毛球水平是全校前三,他的秘诀是能够保存体力一直防守,熬到对方没体力了,打错球,于是失误,自己得分。第二件是他清华毕业后实习(当时已经申请霍普金斯大学),他的很多同龄人也是一到周末回家就打游戏或者做别的放松活动,而吴军自己却坚持每天晚上学习,不管周几,哪怕工作日上班很晚才回到家,也一直坚持看论文,写论文。从这个角度讲,只要在整体上你比别人 “犯错” 的频率更低,你就能获得胜利。不是有句玩笑话是这样说的吗?当两个人在原始森林里遇上一只老虎,你不需要跑得比老虎还快,只需要跑的比你旁边的人快就可以了。而所谓的以史为鉴,或许真正的效用是,当自己的理性被调动起来,能够想起这些历史教训,这是火炕,别跳,否则会自焚。关键还是,想起来!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9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乐观与悲观第一次读《明朝那些事儿》是七年前,那时候用 kindle,做笔记很困难,加上当时自己的经历和阅历还不够深,所以一说起这本书,我一般都会用一句话概括,明朝朝廷举办的 "奇葩说",主持人是皇帝,辩手是太监与言官,辩题就是被弹劾的对象存在的合理性,评委不详,但是观众急了,于是有了张献忠、李自成,后来吴三桂也看不下去了,也就改变了立场。 时隔七年后,我再次在得到读这本书,写了很多笔记,想法和以前有了很大的区别。在读这本书的整个过程中,感性的部分少了,无论谁奸还是忠,智还是蠢,我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波澜,历史不是用来评价的,历史人物也不是用来评价的,读历史以及历史性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超越历史,更重要的是增加自己对人性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评估当下的处境,做出判断,决策未来。有人问过我好多次,读历史有啥用?我想多数人会说以史为鉴,可能十几年前的我也会这么说,但十几年后的我会告诉你,历史就是社会学、人类学、人性论,而且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工具书,它可以预见未来。历史学就是未来学。 不敢说自己是在写书评,只是想记录下来我 38 岁这年再次读这本书的一些思考。明朝那些事儿,不再是奇葩说,或者说虽然文字幽默(我和别人讲历史的时候也很幽默),但事实并不幽默,反而非常残酷。生活在物质富裕,精神食粮过剩的时代的你,我,他,根本无法体会到生活在当时的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但,无论怎样,中国的历史进入了 2023 年。中国确实是一个隐藏在国家之下的文明。标题我选择了乐观与悲观,这也是再次读这本书给我的一些思考,即这个世界的发展,究竟是靠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推动的。 朱老板,出身底层,父母饿死,连口棺材都没钱买,四处乞讨,在寺院打工,偶遇几个人,开始折腾,最后成就了帝业,再然后就是给后代铺路,基建工程的原材料,就是那些创业阶段出生入死的名将,朱老板很敬业,应该奖励敬业福,但是君忙臣闲,国必乱,朱老板翘辫子之后,明朝开始了奇葩之旅。朱老板很像是佛家的释迦摩尼,要饭的时候不知道他有么有带着什么信仰和虔诚,最后反正是修成了正果。 明朝皇帝也不算多,但是本人记性真的不太好,就想到谁说说谁吧。老朱是个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如果这个问题是别人来问我,我可能回答一句废话,看条件。但这个问题是我自己问自己的,我肯定不能糊弄自己,我的答案是老朱是个悲观主义者,甚至历朝历代,包括现在,任何领域的发展,都是由悲观主义者推动的。这本书作者在后记里写了一段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很多人好奇,一个三四十岁的人如何能有五六十岁才可能有的境界。如果我再年轻点,会觉得这作者有点显摆,但现在我并不这么想,因为他有资格,换句话说,我也有资格。所谓四十不惑,我的经历告诉我,我三十四岁那年已经不惑了,想透了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有尿性,你服不服我管不着,也不归我管,有招使去,没招死去。为啥说历史是悲观主义者推动的?举个例子,老百姓吃不上饭了,上面还在增加赋税,别说是渣,连汤都不给留一滴,你别跟我说你还是很乐观,一切会好起来的。正是因为既没活路,又没希望,不如放手赌一把,成了就成了,不成要么继续苟着,要么做鬼也不放过对方嘛。 说到乐观,我想起大脑神经学,杏仁核主管一时爽,大脑皮层主管一时爽之后的后悔机制。人的快乐总是短暂的,因为杏仁核很累;人类的痛苦是很长的,因为大脑皮层很累。所谓的乐观,是建立在经历过痛苦挣扎之后,看到了一丝曙光,发现自己的方向是对的,从而带来的短暂喜悦,相当于你每天加班,当你不想加班的时候,老板跑过来给你一通画饼一样。朱老板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他不信任任何人,无论是常遇春、徐达,还是刘伯温,老朱都不信任,这才有了开了公司裁员的结果,当然,现代公司裁员是员工再找个工作,朱老板裁员,那是要了员工的命。也正是因为他悲观,所以很勤政;因为他很悲观,所以他废了宰相位;因为他悲观,所以搞了内阁,让这帮阁老们你逗我我逗你。帝王心术可能就是源于悲观吧。 朱棣,你说他是否是个悲观主义者呢?当然是,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的有三方面,一方面老爹要不要把位置给自己;一方面如果不是自己,下一个老板能不能把公司管理好;一方面你管理的不好,我就要管,你管理的太好,我不就没戏了吗?所以我都要管。于是,在危机感的感召下,在装孙子,装疯卖傻的同时加紧准备,时机一到就造反了,不,造反也不贴切,公司本来就是老朱家的,爱谁谁。换个词儿,朱棣…… 挽救公司去了,嗯,挽救公司的业务去了。北京为啥能够成为首都?这事儿还是源于悲观主义,朱棣焦虑呀,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甚至都让郑和下西洋了(得亏那时候还没有航天科技)也没个音信,这万一哪天从哪冒出来,吓唬自己一下也就算了,万一那时候自己身子骨不太好,吓死了可就凉凉了。 朱祁镇,一个做着英雄梦的娃儿,总是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结果是很惊天动地,土木堡之后就天天住在蒙古包里吃奶酪、手把羊、奶皮奶豆腐,还有奶茶,时不时感受一下我们蒙古人的豪爽和热情,听个马头琴,唱歌祝酒歌,我干了,你也得干。事儿是挺惊天动地的,明朝就改天换日了。弟弟坐了哥哥的位置,哥哥想回来,弟弟说 "哥,你是不知道这个位置有多难受啊!我可羡慕你嘞,在那儿挺好的,咱们公司可能还会跟那边做点生意,给你个常驻办事处吧,提成不会少,但是期权你就别要了,之前你搞得亏损够多了。" 其实,从这里开始,太监就已经登场了,欺上瞒下,末位淘汰制不存在,主要取决于心情。 中间就不提了,说说那个一门儿心思要做太上老君的主儿。他自幼聪慧,能够摆平那帮老头子,给了自己父母名分。但是凡事儿都有个度,聪明过头了就是愚蠢。他倒是明白一个道理,君闲臣忙国必治,可是他忽略了一点,那时候没有国富民强的观念,更谈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公务员一个个都是大爷,明朝衰退此刻已经开始显现。宁王还造反,王阳明平反;科举舞弊,唐伯虎点没点秋香我不知道,至少我知道他应该是烧了高香的,逃过一劫。但可悲的是,唐寅后来的人生就是纸醉金迷,虽说字画有名气,但不知以他的才华,成为公务员能有怎样的成就,会不会成为张居正?历史不容假设。说到王守仁,我不得不说几句,他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在一个信奉儒教或者说把朱熹、周敦颐、程颐之流作为圣人的时代,自小能够带着怀疑的科学精神,去证实很难得。人们或许只知道知行合一,却忽略了王守仁的经历。他并不死板,打宁王、缴山贼就那么容易吗?需要有靠山,而替他说话的是王彬。对,借力打力,利用一切先有条件,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是打呆仗还是耍诈,王守仁可以被誉为名将。在某种环境中生存,还要实现理想,就必须学会向现实妥协,原则在某些条件下不成立。更为重要的是,他知进知退,一切皆向内求,而非外求。放眼现在的职场,多少人挤破了头,想尽办法谋求升职,干掉所谓的潜在对手,却忘记了提高自己,她们就像是明朝的言官,天天弹劾,天天告状,好不容易坐上去了,没多久又走了,因为做不了。我经常和员工说你们的竞争对手不在这里,而是整个行业还包括跨界高手。但是,阻碍你最大的障碍或者对手是你自己。王阳明做到了,被誉为圣人一点都不为过。曾国藩之所以称为半个完人,我觉得是因为他的前半生属于倔驴,没开窍,后半生开窍了,做到了知行合一。曾国藩留给后代的信,如果你读过,你就会发现,其实就是见山是山,是曾国藩洞察了人性和社会之后,得到的经验之总和。很可惜,认识需要经历的,道理是没啥用的,否则历史就不会循环。 老子炼丹,儿子做木匠,而且是个文盲,看似明白,却没招儿,太面了,面到另一个文盲兼流氓魏忠贤都可以玩儿他。最后的崇祯,无论有多少抱负,面对烂透的现实,又能如何?明朝整个过程,或者说历朝历代都有牛人辈出,但是,为什么不能延续?原因就是烂透了,烂到有气节的人简直就是风毛菱角,烂人却如黄河之沙。说这些,并不是要批判谁,也不是瞧不起谁,只是需要思考一下,如果我在当时,我该如何选择,亦或者,我又该如何活下去? 我在之前某一段读书笔记中写了我很久以前在《三体》最后一页写过的一句话:"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有历史为后人趟雷;人类,是不幸的,因为历史对人类不起作用。" 以史为鉴,是有前提的,就是创业初期,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憋着一股劲儿的时候,历史是非常管用的。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的历史,是一批批大师,一批批悲观主义者推动的。保持悲观并不是说你要活得很丧,而是时刻提醒自己,历史的车轮又来到了这个点,我能做些什么,度过自己遇到的难题。我一直和朋友说,我读历史,是在寻找那么几个人,更准确的说是找到那个自己,照一照镜子。 历史、文学、哲学,就是社会学,就是人类学,即便是科学也不可能轻易摆脱伦理学的束缚。你不需要绞尽脑汁,非要找出所谓的正史、真相,没必要,更多的就是在你有限的人生经历中,尽可能的了解世界、人性、社会,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 尤瓦尔赫拉利的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讲了从动物到上帝,从智人到智神,人类或许只有两个追求,一个是无限的财富,一个就是无限的寿命。这个追求有意义吗?我不敢说没有,因为人生本无意义,所以人需要寻求意义,意义是活下去的基本要素。许三多曾说 "人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的活"。还有一句 "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我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还有一句 "人活的不能太舒服,太舒服就会出问题"。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解,任何理解都没有对错之分,没有高下之分,无需非要辫出了对与错、高与低,重点在于你亲身经历过什么,经历过了你是否能够价值化你所有的经历。弯路理论就是个悖论,你今天此时此刻的处境和状态,都基于之前所有选择和经历的总和。回头看,不是为了更好的悔恨,而是面向不确定的未来,在未来找到那么一丢丢确定性。 战争没有试错机会,这个成本是付不起的;而个人的发展,是允许试错的。赵本山多年前的小品上说过 "知错能改,改了再犯,犯了再改",虽然是个黑色幽默,讽刺了一些现象,但是这句话才是人生真实的样子。规则不合适的时候就调整,方案不可行就换一个,而不是一味地追谁的责任,追责就是一种甩锅。延安当年的整风运动,伟人提出 "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前提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毛泽东思想之精髓所在。邓小平在前面加上了解放思想,这就意味着更加要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是胡想,而是发现不行,要承认不行,及时调整,及时纠正。 读历史,就是在阅人,同时也在自我批评。懂得思考的人,会读历史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思考深度不一样,你看不到的他们是能够看到的,这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精髓所在,否则就是瞎焦虑。 最后,我想说,历史已经是个结果了,也是既定事实了,任何人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吸取教训,做好当下的事情,敢于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还是用辩证法来结束吧,矛盾是贯穿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而决定矛盾属性的,是条件。有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说没机会,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扯淡,相反,看得清条件的人,才能让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与之相匹配,机会才会有所掌握。条件不匹配,机会来了,你还是看不到,看到了也抓不住,因为你不配。 面对任何问题,先全局看一下,你能不能左右,能,你可以做什么;不能,你又能做什么! 一些情况下,明知结局注定,还要义无反顾,这是一种气节; 一些条件下,明知结局注定,还要义无反顾,这是一种愚蠢; 人,这辈子最大的悲哀,不是结局注定,而是有无限可能性时,选择保守,选择放弃!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活着?利用五一假期,把纸质增补版《明朝那些事儿》全部读完,一共 9 册,比 7 册版本的多了很多图表和小故事,核心内容是一样的。从一开始朱元璋的意气风发,创下大明王朝,看到最后一部崇祯帝自缢的时候,心痛难忍。一个王朝的覆灭,就在顷刻间,一个个生命的离去,就在刹那间。这其中有无数的英雄豪杰:徐达、于谦、王阳明、徐阶、高拱、海瑞、张居正、杨琏、袁崇焕…… 也有无数的奸佞小人:王振、魏忠贤…… 一旦踏上权力这条路,就只能进不能退,达到顶峰的背后,隐藏着黑暗的到来。残酷的悲剧,就是现实的真相,无法像小说那样可以去修改和美化。1. 为什么要读历史?以史为鉴。然而,现实却是,舞台还是那个舞台,只是换了演员,我们依然犯着同样的错误。崇祯说:是文臣人人可杀。一个个优秀的将领,被一群为了利益胡乱弹劾的言官推向了地狱,而今天依然在发生,那些所谓的 “公知”,煽动着大众的情绪,无视真相。2. 为什么要活着当年明月说,看了太多历史之后,很悲观。我也很悲观,因为世界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善良、正直、气节…… 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谓的道德、所谓的情感,更多的时候不过是权力和利益的工具。谁强大,谁就可以为所欲为,所谓的对错,不过是别人的一言。这个世界,真的很荒唐,很没意思。而活着,却要满怀希望,要坚强,要前行。也许如此,那些忠贞的爱情、那些生死的友情、那些无私的亲情,才会让人难以忘怀。真的希望,如当年明月一样,看清了很多,却依然保持一份热爱,告诉自己:是的,这个世界还是很有趣的。成功只有一个 —— 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95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听说你也是看这本《明朝那些事儿》爱上的历史。小时候家里有三本厚厚的书,一本是《易中天中华史》(很精彩,就是更新慢,看完是高中毕业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连着看了三天,觉得枯燥无味没有读完),还有一本就是这本我一股脑读完的《明朝那些事儿》了。十三十四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才不懂什么爱情,懂爱情的一直是莎士比亚。历史才不懂得什么叫幽默,懂幽默的一直只是作者而已。我先摘录一下自己的榜样王阳明先生的幽默片段:“恭喜你,王守仁先生,可是也就到此为止了,生活是很现实的,悟道让人兴奋,但你还是早点洗了睡吧,因为明天一早,你还要拿起锄头去耕你那两块破地,哲学是伟大的,是重要的,但你应该清楚,吃饱饭才是最大的哲学。根据历史导演的安排,王守仁先生还要在这里待段时间,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改变他的命运,这中间还有几年,我们就不陪王圣人开荒了。因为与此同时,一场好戏正在北京开演。” 小时候觉得明朝的历史真的很精彩,甚至一度超越了唐宋汉。可也只是乐呵呵地过去了,后来高中听同学讨论,到大学我又零星地读了几遍,我发现这不比鸡汤更让人有力量,不比教你技巧人性的书籍更生动?不信你看: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之中,真诚、无条件信任另一个人,而那个人终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很短暂,事实上,有时候,它很漫长,特别是对苦难中的人,漫长得想死。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其实很多时候,群众是好说话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并非特权,而是公平。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上天就不会放弃你。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政治的最高技巧,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妥协。坚守原则,却不吃眼前亏。因为批评总是容易的,做事总是不容易的。有些事不能随便混,有些事不能混。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历史也是如此。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能够走得更远。不知死而死,是为无知;知死而死,是为无畏。先定大局,谋而后动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他的兵法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兵不厌诈正是他的兵法哲学。在暴力和死亡威胁面前,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最让人痛苦和绝望的折磨方法,就是先赐予,然后再一一拿走。如果一个吃饱的人又找不到什么好事干,他可能就会去干坏事,实现自我价值。失败算不了什么,希望的丧失才是最大的痛苦。在权力面前,从来就没有兄弟的位置。坏人拍马屁是为了做坏事,好人拍马屁是为了干实事。所以在王琼那里,马屁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和人品问题没有关系。小人物的愤怒是毫无用处的。即使卑躬屈膝,即使刻意逢迎,也绝不接受失败,绝不轻言放弃。…… 明朝之初很严格,可是后面我们看到了太多破格的事情,就像中国人的那句古话一样 “原则上讲不可以…,但是……” 愿你永远相信自我的力量❤️。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3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哪有那么多事儿这部作品于我的意义可能不在书本身。当然,作为科普类的历史读物,的确值得推荐,因为,用相对纯粹的讲故事的口吻来讲历史,还算是成功的。在这部书之前,我们可能都会把历史放在案头,甚至鞠躬致敬,但是这部作品,等于是一群小孩子,多少带有些调皮地给你讲历史。所以说,作为历史故事,我还是推荐的,但严格意义讲,这部作品演义成分还是有的。所以,当成历史读物,多少会觉得对孩子的认知会多少有些影响,成人看这本书,如果忽略史实,还是不错的借鉴。原因就在这儿,我之所以对这部作品印象深刻,是因为当年我的一位领导让我们共读共享,而这部书当中衍生出来的问题,让我觉得,不管什么作品,都可以指导工作、生活。能不能指导,就看看待历史,哦,即便不是历史,只是故事,也是一样的。这部作品,当成职场学更有料,你们可以组团试试,因为,针对历史,好问题远比好答案更有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后感第一次读《明朝那些事儿》是通过报纸,当时报纸上专门有个刊登小说的版块,读的是该系列第二部,一开始没在意,后来一接触就很上瘾,第二部报纸上完结后我还很期待,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报纸换了其他小说。后来上班的时候又陆续读了一点,一直没有完整的读完。1,朱元璋时代。汉民族扬眉吐气的时代。老朱的起点很低,当年刘邦好歹是个亭长,老朱是从最底层逆袭。古代好多人喜欢讲某某地方有王气,其实打开地图,刘邦的老家丰县,曹操的老家亳州,再到老朱家的凤阳,这三个点连接起来的区域,应该是汉民族最有王气的区域。老朱的人生是一部奋斗史,他的成功原因有很多。我最关注的是他当和尚时出去化缘的经历,这段经历写的不多,当然也没人敢写的详细,但我相信这是一段传奇的经历,一切尽在不言中。帮助了他成长,帮助了他完成知识储备,技能提升。刘邦打天下,是有一群合伙人帮忙,众异姓王,萧何韩信张良等等。但朱元璋打天下,是真的一个人在战斗,不是说他没有谋臣武将,是他没有合伙人这一说,他开的是个人独资企业。翻开那些年的档案,功臣集团被一锤再锤,但明军战斗力不减。后期蓝玉那些猛人在前线猛打猛冲,后勤没出问题,老朱的功劳是绕不开的。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正常情况下,开国皇帝只对功勋集团的一两个,或者少量的人开刀。比如刘邦只整异姓王,跟他打天下的其他人,大多结局还可以。老朱不是这样,他是把 98% 的功勋都捶了一遍,几乎把陪他打天下的都整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居然没有大的动乱,局势那样的平稳。老朱的政治手腕是很可以的。2,朱允炆,朱棣时代。朱允炆时期,我最关注的是他的决策失误。拿了一手好牌最后打输也是不容易的。他的削藩计划没有错,棣哥口号喊完,上台后也是削藩。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先解决主要矛盾,而是先去处理次要矛盾。他那几个叔叔,实力最强的就是棣哥,主要矛盾在棣哥这里。不在露出獠牙时就把最主要的猎物扑倒。反而先去拿那些小鱼小虾开刀,这是最大的败笔。如果有一天,老朱家的子孙都到元璋那里报到,那朱元璋第一个要扇的肯定是棣哥。棣哥也是位猛人,老爹不给的,自己靠本事来拿,反正是老朱家的内部矛盾,内部解决就行了。棣哥时代,我最关注的是郑和下西洋,那是当时的无敌舰队啊。甚至有没有到达美洲,现在都有人在争论。郑和下西洋是壮举,但是没有赶上好时候,没有带来经济效益。赔本赚吆喝的买卖都是干不长久的,这是最可惜的地方。3,朱高炽,朱瞻基时代。高炽是个有勇气的好同志,台上的时间不长,但做的每一件事,是当之无愧的仁。朱瞻基时期,我最关注的是他开始提高宦官的文化水平,教宦官读书写字。他很聪明,找到了一群帮手。应该是受到了东汉末年皇权旁落的启发。国恒以弱丧,独汉以强亡。后来的曹操打乌丸,孙权打山越,诸葛打南蛮,打出的都是满满的压迫感。东汉末年的皇权旁落,最大原因,就是同时失去了外戚和宦官这两个抓手,这两派都是围绕皇权转的,但大臣集团不一定。4,朱祁镇,朱祁钰。这哥俩是有真感情的。一个在出征前肯让对方监国,一个在对方回归后,虽然也想找麻烦,但始终没下毒手。不然大权在握,只要表达出一点倾向,或者耍个手段,放个冷枪,那是分分钟的事。老前辈棣哥那句 “解缙在耶” 可是言犹在耳啊,每个朝代都有很多聪明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时候甚至不用张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解决问题。朱祁镇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人格魅力的一位皇帝,没有之一。打败仗,做俘虏,平安回归,再做皇帝。这是罕见中的罕见。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可参考和他一样北狩的宋徽宗宋钦宗。朱祁镇做过坏事,但他去世前废除了人殉制度,单就这一条,就对得起英宗的称号。提到朱祁钰,就要想到他背后的那个人,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诗,是对自己一生最好的诠释,他做到了。朱祁钰,于谦,这是对大明有再造之功,不然历史可能还会多一次衣冠南渡。5,朱见深,朱佑樘。朱见深时代是一个昏暗的时期,有那么点乌烟瘴气。但他有个好儿子,朱佑樘。古代,有条件的人,老婆都很多。皇帝的老婆对于皇帝本人来说,肯定多多益善,但朱佑樘一生只有一个妻子,这是皇帝中的清流。他是一位中兴之主,更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把小时候抚养过自己的吴皇后,当成母亲来奉养。6,朱厚照。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荒诞不羁,一直作为一个反面典型。但他实际上只是贪玩。历史上记载的大臣都是愁眉苦脸,整天苦口婆心的劝谏。但他不滥杀大臣,对大臣也没有啥特别过火的行为。那一个个严肃记载的背后,会不会私下里,大臣们也会哈哈大笑呢,虽然也有点昏暗,但这个皇帝是有趣的。朱厚照时期,我最关注的是王守仁先生。儒家士大夫都是有理想追求的,孔孟朱熹教导出的学生道德要求很高。但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工作以后,多少人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又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理想。有时候是理想没有实现,自己却成为了小时候有点反感的那类人。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这份洒脱是真向往,但现实也是真无奈。王守仁先生开创的心学,打开了一扇窗户。这可能也是一种心流。一种高级的,不可言明的智慧。知行合一,山中易,心中难。大道至简,剑在心中,不在手中,没有破敌,只是领悟不够。明朝历史如果要选一位对现在仍然很有影响的人,那我的答案就是王守仁。思想不会过时,能指导的不止只有当时的人。7,朱厚熜。能被聪明人看上的要么也是一个聪明人,要是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朱厚熜就被杨廷和看上了。这是一个高智商的皇帝,向朱元璋致敬了一把,不靠宦官,靠自己与大臣战斗,他很自信,这点超越了朱瞻基等皇帝。朱厚熜时期,我关注的是严世蕃和徐阶,胡宗宪和戚继光,以及海盗汪直。正常情况是老子厉害,所以儿子厉害。但也有例外。因为严世蕃厉害,所以他老头严嵩才厉害。最后的对决也就是严世蕃与徐阶的对决。严世蕃算对了朱厚熜,但应该不了解徐阶,所以有时候自负真的很害人。徐阶得到了王守仁心学的指导,也得到了心学众徒的帮助,这是他后来斗倒严嵩的重要原因。出淤泥而不染,在那个黑暗时期,能够一直隐忍,是很不容易的。胡宗宪和戚继光都是抗倭名人,他们是既会做人,又会做事。胡宗宪靠巴结严党赵文华上位,他的上位是为了干事情。一定程度上,严党也为他施展拳脚,提供了保驾护航。戚继光找的后台,关系更硬,那是张居正。又是送钱又是送人,但他是民族英雄。有时候在想,做事要与现实妥协吗?现实环境不是童话,那是曲折弯绕的,意气用事虽然酣畅淋漓,但一时爽,不会一直爽,还债的时候是要加倍还的。徐阶向现实妥协了,胡宗宪向现实妥协了,戚继光也向现实妥协了。妥协带来的是成功,如果妥协也会给你带来成功,你会妥协吗?会有比较硬的,但历史上出场没超过 5 分钟。人无完人,瑕不掩玉吧。清朝有位中兴名臣也这样,他有没有学习心学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很多人学习他,研究他,他叫曾国藩。海盗汪直,这哥们是有点冤,身份还没洗白就乱跑,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如果这家伙还在,海上丝绸之路没准能发扬光大。浙江福建等地的老百姓说不定能过上太平日子。再开个脑洞,让汪直当个带路党,统一日本,把日本变成明朝的属国。那估计后面的历史都要改写。今天的日本肆无忌惮的倾倒核污水,没人管。这才是人类公敌,找抽的节奏。那年,汪直若在,何至于此。8,朱载垕,朱翊钧。朱载垕时期,我看到的是一种无为而治。海盗汪直拼命争取的开放海禁,朱载垕时期给办了。朱翊钧时期,最有名的是张居正改革。上学的时候,老师介绍他的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齐名。提到内阁首辅,下一句就是张居正。履历就一个字,牛。万历十五年是一个专有名词,结合最近万维钢老师的课程,我觉得这一年里发生了相变。9,朱常洛,朱由校。朱常洛是一个压抑了很久的人,他在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下成长。最大的败笔应该是没让儿子朱由校好好学习,当然也不完全是他的责任。朱由校时期是明朝最黑暗的时期,因为所有的规矩都被破坏了。北洋时期,军阀之间不管打的再厉害,只要全国通电下野,就能保住性命,安然退休养老。徐树铮坏了规矩。古代时期,曹魏代汉,晋代曹魏,都是禅让,末代皇帝结局都还可以。刘裕坏了规矩。坏规矩的徐树铮,刘裕,要么自己后来倒霉,要么自己后代倒霉。开了坏头,终究也是要挨刀的。阉党得意时大肆迫害朝臣,为啥没想过失意时呢?10,朱由检。老朱公司的最后一任老板。说他是亡国之君,但他勤政,节俭,也有骨气。大明公司气数已尽,势不在了,虽亡羊补牢,但为时已晚,终究无力回天。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还有很多,总之,就是时候到了,该换人了。《明朝那些事儿》看完了,概括一下明朝,就是远迈汉唐。朱重八,朱八八,明朝 16 帝,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部精彩绝伦的明朝历史书这一大系列,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历史本身很精彩,金戈铁马,儿女情长,权谋诡谲,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有些事件之诡异之匪夷所思,哪怕是再高明的小说家,也无法构思出来,即使写出来,别人也多半要耻笑他胡编,但现实却是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远比小说家们的想象更厉害。譬如,明朝那些事。 当年明月的这本《明朝那些事儿》,他自己说应该叫《明札记》,从形式上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却不能体现这本书的长处和好处来,所以还是应该叫《明朝那些事儿》。因为他的这一大系列,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很多人终究不能超越,因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唐时杜牧的【阿房宫赋】早就说过一个真理 “秦人不瑕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所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看了这么长的历史后,发现,功名利禄都是粪土啊,作者最后举了徐霞客的例子就是让大家追求自己的生活。你以后会得到很多东西,也会失去很多东西,但有两件东西,一定不要丢掉,一个是良心,一个是梦想。理想的生活已经超越了成功的范畴。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穿越了时光2009 年我从上海毕业到深圳参加工作,正好毕业和上班中间有九天的间隙,于是就提早来了深圳住在我哥家,等待第一份工作开始。我这个人闲不住,那会超级爱读书,书呆子一样的爱,就是往死里读书。到深圳第二天就坐着公交跑去深圳书城找书。那时候《明朝那些事儿》是霸榜畅销书。那时候我其实是很不喜欢明史的,觉得整个明朝都小里小气的,不够 “霸气”,但是禁不住放在门口几个书架的视觉冲击,于是拿了第一本就开读。这一读可就坏了,停不下来啊,第一天白天正好看完第一本。于是连续一周,每天坐在书城的地上,把这个大部头读完了。太好看了,第一次发现历史还能写得这么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永远都忘不了深圳的第一周和《明朝那些事儿》,就这么融入了人生,怎么也磨灭不了了。过了这么多年,回头看多多少少觉得有点 “浅” 了,但是依然还是七星级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 1344 到 1644 年,这三百年间的一些故事。对明朝十六帝、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值得一读。值得反复琢磨的几句话:1.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对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一个叫理想 2.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3.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