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应该作为高考大纲
高中老师应该读,世界毁灭后,文明重启,这是欧美灾难片经常出现的主题,相关解读很多。本书内容听书有很专业的解读,我反而看出本书大概包括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本知识是什么。对于我这个下过乡的 60 后,关于节气农时,肥料和种植,食物储存加工,衣物缝制都是生活常识,但现在 00 后应该都没有实践了,现在学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实践。本书另外内容主要就是工业文明的通识,从材料学,化学,物理和生物医药,想当年我还自己制作矿石收音机,缠线圈做简易发电机,一个合格高中生的头脑,穿越回 500 年前或面临世界重启是否能重建文明?用此书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错,记得我小时候挖防空洞,预防核战争,各种的学工学农,可能领导人也在准备世界重启吧。现在很多家长都焦虑自己孩子的学习,但孩子要学什么呢?我对我孩子的期望不是很好的高考成绩,我希望他(她)能在世界重启时可以顽强的生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发生突然的灾难,世界可能会重启,但不会重复。《世界重启》这本书提及到的思想实验非常有趣,尤其是经历过 2020 年开始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和最近疫情反复的感受更为深刻,也更理解其中精髓。 当隔离在家的时候,我们尚且要忍受生活上的不便和心理上的压力。一旦世界停摆,我们以往所过的日常生活将会成为一种奢望。不过在事件发生之初,由于运行惯性带来的宽限期,我们很难一下子完全感受到。因此会产生正常化偏误,忽视了奔涌而来的剧变,最终导致了灾难的升级和加剧,要是考虑到恐惧情绪的传染,结果恐怕更加不堪设想。再次提醒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尤其是那些重大的变化应该保持足够重视,发生可能是一瞬间,由此导致的影响却会持续很久。 整个世界是一个紧密复杂的系统,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复杂度再次提升。结合本书里的思想实验,越发理解《崩溃》里关于降低复杂度和耦合度的重要。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早已变得非常复杂,复杂到没有一个人可以搞清楚。特别是高度精细化分工,手边最为普通的一支铅笔都是全球协作的产物。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动荡会蔓延到全世界,更别提全球性的,要是时间再久一点,更加难以想象。 经历过新冠疫情之后,人们会更加明白,即使世界重启,我们有后见之明和现有的物资,也回不到过去熟悉的那个世界,只能在眼前支离破碎的废墟上试图重新建造家园。一是需要时间的沉淀,二是缺乏多少代人的集体努力,三来是盖亚假说里提及的地球自我调整系统正常运行与否。当然这还只是一个粗略的猜想,一旦面临具体的情况,我们要面对的局面恐怕更加艰难。想要喝一口干净的水恐怕都很奢侈,可惜的时至今日全球仍不少人就过着这样的日子。 我们学习哲学可以进行关于死亡的练习,这样的思想实验也可以说是一种升级版。我们不光是要学会更加从容应对,也要学会做好准备。黑天鹅、灰犀牛,那些会造成严重后果的都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 我们所处的蓝色星球是如此的脆弱,我们所依赖的现代文明和城市是如此不堪一击。一次停水停电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难,可能我们在某些方面增强了对于自然灾难的抵御能力,依然要遭受到来自自然和人类的多重考验。珍惜每一天,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切都来自不易。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们熟知的世界已经消亡。而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接下去该怎么办?本书是一本针对幸存者的指南,作者路易斯・达特内尔不仅探讨了如何让人们在灾难后的几个星期里活下去,更介绍了末日之后,恢复人类文明所需的那些非常基础但却最重要的知识精华:从如何发展农业、喂饱肚子,到怎样提炼矿物、制造药品,再到铺设电网、发展交通等。这本书是一个思维实验,也是重新梳理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指南。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当我们沉浸于文明带来的便利时,或许更应该思考一下,假如文明崩溃,我们该何去何从?《世界重启》是一本基础知识入门书,也是技术社会的重建蓝图,文明延续的关键,或许就隐藏在本书中。▷《世界重启》是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不但审视了支撑现代社会的那些基本却重要的技术原则…… 而且在妙趣横生的阅读中,让我们对人类的智慧充满了乐观。——《华尔街日报》▷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丹特内尔用言简意赅的内容阐释了文明的基本要素。即便文明没有毁灭,这也是一本有趣的书。但如果文明真的毁灭,这将会成为新世界的圣书 —— 达特内尔将成为那个世界的伟大先知。——《泰晤士报》▷重启人类文明的终极 DIY 指南。凭借着科学理性,达特内尔描绘了一个被毁灭的地球上可能出现的情景,为幸存者提供了从无到有重建文明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指导。很多读者都会兴奋地发现,这本书提醒我们重新意识到了人类这个物种所具有的无限顺应力。——《自然》杂志◆作者简介(豆瓣)路易斯・达特内尔(Lewis Dartnell),1980 年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生物学系,后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天体生物学博士学位。达特内尔现任英国宇航署莱斯特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天体生物学和探索火星上的生命迹象。而作为一个不知疲倦的科普作家,他曾出版过多部有关作品,如《宇宙中的生命》(Life in the Universe),并多次获奖。此外,他还会经常为《卫报》《泰晤士报》《新科学家》等报刊撰写科普文章,也主持过 BBC 电视台的多档科普栏目。◆目录序言重启手册加速发展内容 1. 世界的终结 2. 宽限期 3. 农业 4. 食物和服装 5. 物资 6. 材料 7. 医药 8. 为民供能 9. 交通 10. 通信 11. 高等化学 12. 时间与地点 13. 最伟大的发明结语◆读书心得:(朱江)喜欢看美剧的朋友,应该会注意其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编剧惯常会设立了一个假想的故事背景和虚拟设定,然后在此环境下,将 “脑洞” 漫无边际的展开,令编剧编得过瘾、演员演得过瘾、观众看得过瘾,拿几个我喜欢的美剧来说:《越狱》将背景设置在监狱和逃狱、《迷途》将背景设置在有超自然现象的荒岛、《权力的游戏》将背景设置在魔幻世界(吐槽烂尾、我呸!)、《行尸走肉》将背景设置在人类覆灭的灾后、《西部世界》将背景设计在人机傻傻分不清的 “游乐场”…… 我想说的是,本书作者,也是秉承着这个思路,不仅希望向我们呈现出灾后重建的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同时还希望普及一下我们人类发展的各方面知识,这个思路非常像前一周我分享的那本书 ——《万物发明指南》,不同的是,背景一个是时间穿越、一个是灾后求生,同样需要我们重树文明,其中很多知识点的确都有所重叠。来吧,开一下脑洞,你觉得是穿越到古代比较苦、还是大灾后重建比较惨?答案是后者为什么?因为前者拥有一个成熟可运转的社会体系和分工、你穿越过去想牛逼一把需要动动脑筋但想活下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 反正古时候也需要刷盘子的人;但是灾后重建可就难办咯,因为大部分人的丧生(书中假设,有点像《行尸走肉》,但没有行尸),我们当今社会分工体系就将崩塌,别说马上恢复现代化生产,就连一支铅笔 —— 都生产不出来(不信可以查阅一下《一支铅笔的故事》),书中在前半部门将这个现象诠释得非常清楚,主要观点就是 ——“现代化的分工太细太细,一旦大量人口消失,很多具体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就将断裂,以至于即便我们拥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因为缺乏技工、资源、流程体系等基本社会元素,也就根本没有办法恢复现代化分工合作,无论你愿不愿意,能够返回农耕文明已经是谢天谢地了……”。我知道,这一点非常违背我们的常识,但通过书中给你有理有据的慢慢道来,你会发现:原来拥有知识,没有现代化工业和社会协作基础,一切都是白瞎。应该说,书中前半部写得非常精彩,将灾后的假想环境描述得非常详细精彩,代入感很好,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很不错的纪录片 (名字记不了了)—— 将人类突然消失后的现代社会环境拍了一个模拟影片,一年后是怎么样?十年后怎么样?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后又会怎么,其中的画面和作者推断的环境极为相似,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大概有一段灾后的缓冲期、我们应该首先 “占领超市”、然后逐步逃离城市、按照主次搞发明、打造我们可以生存的社会环境…… 可惜,前面如此之大而又有带入感的脑洞,到后面变成了干巴巴的百科全书,直到烂尾,让我不得不想起了很多共其命运的、红极一时的美剧们…… 看来,脑洞开很容易,收却很难。其实,我并不是想苛责作者,因为,这本书的命运早已经写到了这本书里面:既然幸存下来的人类精英们(书中假设)想重启世界都如此艰难异常,那么一个生物学专业的作者又怎可能通过一本书将其说得明明白白呢?有一个游戏,由无数长方块组成的 “高塔”,游戏者轮流抽掉一颗,直到抽到最后一颗导致 “高塔” 垮塌的游戏者被判输,今天的人类现代文明社会就是这样一个 “高塔”,抽一两块组件没有问题,但一下子抽掉太多就会分崩离析,惨的是,垮了以后,即便你有图纸,但没有组件,依然不能恢复如初。“世界重启” 其实就是 “文明翻工”……◆摘录:(原书)◎我们熟悉的世界已经消亡。关键的问题是:现在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每一项现代技术背后,都有着大量关联成网的其他技术作为支撑。仅仅了解每一个零件的设计和材料,远不足以制作出一部 iPhone。这部手机雄踞在一座庞大金字塔的塔尖,而构成塔身的则是很多使之得以出现的技术:开采和精炼用于制作触摸屏的稀有元素铟;用高精度的光刻法制造计算机处理芯片中的微电路;以及扬声器中那些小得不可思议的零件,更别提维持远程通信和手机功能所必需的无线基站网络和基础设施。文明崩溃之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会觉得现代手机的内部机理完全无法理解,微芯片电路的走向细微得用肉眼无法辨认,而其目的则更是彻底的深不可测◎以极富表现力的手法表达了这一观点。该文的结论令人震撼:由于原料来源和生产手段的分散,哪怕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工具,地球表面上也没有一个人拥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制造出来标注 (蓝色) - 位置 141◎在没有基础供应的基础上,所谓的行业专家也是两眼一抹黑◎那么幸存者该向何处寻求出路?在已经废弃了的图书馆、书店和家庭中,书架上蒙尘的书中肯定还保留着大量的信息。然而这些知识的问题在于,它们被呈现的方式并不适于帮助一个从零开始的社会 —— 或者一个不曾接受专业训练的人。假如你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医学教科书,翻看它满是术语和药物名称的内容,你认为你能理解多少?大学医学教科书是以读者掌握了大量预备性知识为前提的,而且计划的使用方式是与现有专家的教学和实践展示相结合。即便第一代幸存者中有医生,没有测试结果或者他们曾学会使用的丰富的现代药物,他们能够做到的也极为有限 —— 药店的货架上,医院里已经失效的存储冰柜里,药物将会分解变质。◎在文明重启的过程中,没有理由沿着和以前一模一样的道路发展高级的科学和技术。◎关键性的突破往往是偶然做出的 —— 在我们的历史上,它们是被人无意间撞上的。◎所以快速启动指南的秘诀是,参照当今一些援助机构向发展中国家社区提供适用的中间技术的方式,为后末日时代的世界提供合适的技术。◎所以在灾难性事件过后,随着当局和执法力量的消失,我们或许应该预料到会出现有组织的帮派来填补权力真空,宣示自己的个人领地。那些夺取了对剩余资源(食物、燃料等)控制权的人将仅仅管理那些在新的世界秩序里仍然有内在价值的物品。◎在探讨 “最佳 ” 之前,咱们先来说一下最糟。从重建文明的角度来说,全面的核战争将是最糟糕的末日事件。很多后末日电影和小说喜欢表现的戏剧化场景或许是工业文明和社会秩序崩溃,幸存者被迫为了日益萎缩的资源展开越来越疯狂的斗争,然而我想要关注的场景恰恰与此相反:人口发生了突然而极端的下降,我们这个技术文明的物质基础却毫发无伤。大部分人类已经死去,然而所有的物资都还在。这一场景为如何从零开始加速文明重建的思维实验设立了一个最有趣的出发点。它为幸存者们提供了一段宽限期,令他们在重新学习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所具备的全部基本功能之前,能够先站稳脚跟,防止退化的步伐走得太远。◎“所以说若没有另外一番经历,我们便认识不到自己的真实境遇,如果没有体验过短缺,我们也不会珍视自己所享有之物。—— 丹尼尔・迪福,《鲁滨孙漂流记》( 1719◎除了衣物外,保障你生存的将是火。在人类历史上,火曾经扮演过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曾为人类抵挡寒冷、提供光明、烹制食物使其更易消化并杀灭其中的病原体,以及熔化金属。文◎在灾难之后较短时间内,建成地区的主要问题会是大量遇难者的遗体。由于缺少有组织的机构以卫生的方式移除并处理这些遗体,最初的几个月内,腐败不仅会散发出令人无法忍受的恶臭,还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就像在任何灾难事件中一样,受污染的供水系统传播的疾病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关切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永远地离开城市,搬到一个更加合理的地方居住,事情会容易得多。乡下便是这样一种更加合理的地方,那里有肥沃的可耕种土地和更适于脱离电网居住的老房子。可以开展海洋渔业的沿海以及林地附近都是适宜定居的地点 —— 不过要小心持续的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可遏制的海平面抬升。◎世界上有几百个种子银行,为后代守护着生物多样性,其中最大的是西苏塞克斯郡的千年种子银行,位置就在伦敦附近。那里的多层地下保险库能够抵挡原子弹的攻击,亿万颗种子被保存在里面。它农业原理◎在这颗星球上,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可食用植物物种,尽管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人类文明选为耕种和选择性育种的对象,但根据估计,人类种植过的种系仍然有大约七千种之多。然而,寥寥十几种作物便贡献了当今全球粮食产量的 80%以上,而美洲、亚洲和欧洲的主要文明建立在仅仅三种主要作物之上:玉米、大米和小麦。这些植物对于灾难后文明的重启具有同等的决定性作用。◎玉米、大米和小麦,以及大麦、高粱、小米、燕麦和黑麦,都是谷类作物,事实上也就是几种草。我们食谱中的谷类绝大部分来自这几种作物,另外我们食用的大部分肉类都来自依靠放牧或者谷物草料喂养的牲畜,这两项事实意味着,人类主要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地吃草才得以延续。而幸存者们需要关注的,正是这一类具有重大意义的作物。◎循环的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步,是种植同样可以喂养牲畜的大麦,不过要记得留下一部分酿造啤酒(我们将在下一◎当欧洲城市街道上敞开的排水沟还在污汁横溢的时候,中国的城镇居民已经在勤勤恳恳地收集他们的排泄物了。他问题在于,你不能上来就兴高采烈地把未经处理的秽物撒在你之后还要吃的庄稼上:那样的话你只是在帮助数种人类病原体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引发疾病的大规模暴发。◎腌制常常与另外一种保存技术同时得到运用。天然毒性抗菌成分会在运用过程中产生,并渗入被处理的食物 —— 往往是肉或鱼,这种技术便是烟熏。◎在抵御入侵微生物这一方面,酸是人类的另一个好朋友。醋是乙酸的稀溶液(本章中我们还会再次探讨),在泡制食物时是非常有效的防腐剂。◎化学在当今社会遭受了相当严重的污蔑。我们不断被告知,因为不含人工化学成分,某种食物是健康的,我甚至见到过声称 “无化学成分 ” 的瓶装水。◎油和脂肪是所有肥皂的原材料。所以说,有点讽刺的是,如果你在做早餐时不小心把猪肉的油脂溅到了衬衫上,你用来清洗它的物质本身也是用猪油做出来的。◎直到 1794 年,制造现代水泥的方法才被发明出来。 “普通硅酸盐水泥 ” 并没有像古罗马的白榴火山灰水泥一样利用了火山的热量,而是通过在特制的烧窑中将石灰石和黏土的混合物加热到大约 1450℃制成的。◎混凝土的问题在于,尽管被压缩在地基或者柱子当中之后会非常坚固,但在张力下会非常脆弱。当延展的力量作用其上时,混凝土就会灾难性地崩溃,所以它不适于建造梁、桥或者多层建筑物地板等大型结构要素。解决方案是在混凝土中嵌入钢筋。两种材料的性质能够完美地互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加上钢的抗张强度。这种钢筋强化混凝土是在 1853 年由一位泥水匠偶然发现的,当时他在混凝土地板凝固的过程中插入了拉直的金属铜箍。这项最终的创新,才真正地释放了混凝土助阵灾后重建的潜力。玻璃◎你大概已经知道,玻璃是由熔化的沙子制成的,或者更精确一点说,是用提纯的硅石(二氧化硅)制成的。但是仅仅将一把沙子撒进火里不会有任何结果,除了有可能把火扑灭。问题在于硅石熔点极高,大约为 1650℃◎除了具备透明、抗热和坚固等适于做成薄壁容器的性质,玻璃基本上还是惰性的。这是各种各样化学研究工作的核心。玻璃可以被铸造或者吹制成任何形状的实验室用具:试管、烧瓶、滴管、吸液管、管道、冷凝器、分馏柱、气体注射器、量筒和表面皿。如果没有一种既不活泼又能够透光的材料,使我们得以在不沾染反应物的情况下观察反应过程,很难讲化学会如何发展。◎1928 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研究过在被感染的体液中 —— 比如鼻黏液和皮肤脓肿 —— 培养的细菌之后便前去度假了。回家之后他开始清理实验室工作台并洗净用过的皮氏培养皿,当他偶尔从水槽中一堆培养皿的最上方拿起一个时,却发现在这个未经消毒的培养皿中,一小块霉菌周围环绕着一个无菌的区域,而除此之外整个培养皿的其他地方都菌丛密布。看起来,似乎霉菌分泌的某种物质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后来,这种霉菌被确认为青霉属真菌,它分泌的物质青霉素以及后来发现或合成的其他数种抗菌素,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都极为有效,每年能够拯救上百万的生命。标注 (黄色) - 位置 2030◎事实上,我们当代的柏油马路尽管平坦得可以在上面跑出七十迈的速度,但其表面还不如古罗马人工修造的马路耐久失去了机械化该怎么办?◎颈圈挽具是一个有衬里的金属或者木头环,能够妥帖地绕在脖子上,拖拽连接点不再位于颈部后方,而是体侧下方,并最终把负载均匀地分布到马的胸部和肩部。这种符合解剖学特点的颈圈 —— 人类工程学设计的一项早期应用 —— 是在公元 5 世纪由中国人开发出来的,但是直到 12 世纪初才被欧洲人广泛采纳。它使马可以使出全力 —— 比起使用不合适的旧式挽具时,马能够多使出三倍的牵引力 —— 因此以马为动力的耕作成了中世纪农业革命的核心。标注 (黄色) - 位置 2557 在书写被发明之前,知识只能通过口头传播,在生者的头脑中流转。然而口述历史中能够存储的数据是有限的,存在着思想随着人的离世而永远遗失的危险。但是一旦诉诸物理介质,思想就可以得到可靠存储,可供多年之后参考,并能随着时间积累。发展出书写系统的文化能够积累的知识,要远远超过其人群共同记忆的存储量。◎要想再次将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 Johannes Gutenberg ) 15 世纪发明的活版印刷机 (1) 派上用场,有三个重大的挑战有待你解决:需要找到一种简便的方法大量生产尺寸精准的字模;还需要设计一种机械,能够以均匀而牢靠的力道把印刷内容压到纸上;最后你还需要发明一种新型墨水,不会从笔尖自由流出,却能很牢靠地附着在精细复杂的金属刻纹上。◎中国人发明造纸术比纸在欧洲普及早了足足一千年,而且也使用木刻版印刷,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从来没有发展出古腾堡那种活版印刷机?这大概要归因于欧洲与东方文字特点上的一项根本差别。西方的文字是由数量不多的一套字母排成各种组合,拼出不同单词的读音,而中文书面语是由海量复杂汉字构成的,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特定的对象或者概念。西方字母简单的排列方式适合于活版印刷。◎非常讽刺的是,历史上最早的炸药是 9 世纪中国寻求不老药的炼金术士配制出的黑火药。火药由燃料或者说还原剂木炭和氧化剂硝石(如今叫作硝酸钾)磨碎混合制成。在混合物里掺入一些黄色的硫元素,会改变反应的最终产物,并且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能量留给那轰然一响。火药的最佳配方是,将等量的硝石和硫磺与六倍分量的木炭燃料混合,配成蕴藏着能量、只待一鸣惊人的化学 “鸡尾酒”。◎在 “物资” 一章有所介绍,但是它极其不稳定,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在你眼前爆炸。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Alfred Nobel )找到了一种稳住其破坏潜力的解决方案,就是用对震动很敏感的硝化甘油浸透锯末或黏土之类成团的易吸收材料,造出炸药棒。(正是利用这一发明带来的财富,诺贝尔设立了那个著名的奖金,用来表彰在科学、文学和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士。)◎摄影术背后的关键化学原理很简单:某些银的化合物在阳光下会变黑,因此可以用来记录黑白图像。技巧是制造一种能够均匀抹在薄片上的可溶银化合物。不过,把它转化为不可溶的盐的同时,还要保证它会附着在你的照相介质外表面上,不会被洗掉。◎这两种产品 —— 氨和硝酸 —— 都不能直接倒入农田帮助作物生长:前者碱性太大,后者酸性太大。但是当两者简单地混合起来,就会中和生成硝酸铵,这是一种绝佳的肥料,因为它包含了双倍剂量的可利用的氮。◎中国是一个格外有趣的例证。很多个世纪以来,中国文明在技术上一直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中国发明了现代马具、独轮手推车、纸、活字印刷、航海罗盘和火药 —— 全部都是我们在本书中提到过的改变世界的发明。中国的织工凭借一个总动力源,用多部精纺机制作纱线,而且操作过机械轧棉机和复杂的织布机。中国人开采了煤炭,并且发现了如何将它转化为焦炭;利用过大型竖直水车、杵锤;比欧洲人早一千五百年使用鼓风炉制造生铁,再将其精炼成熟铁。到了 14 世纪末,中国已经达到了欧洲直到 18 世纪才发展出的技术水平,看上去好像要发起一场它自己的工业革命。不过,令人吃惊的是,当欧洲开始从漫长的黑暗时代走向文艺复兴,中国的进步却慢了下来,并最终走向停滞。中国的经济继续增长,这主要归功于内部贸易,增长的人口享受着持续不变的高生活水平。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进步,却再也没有出现过,事实上,一些创新后来还被丢掉了。三个半世纪之后,欧洲赶了上来,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个文明重启的思维实验,一场文明脉络的基础科普喜欢通识,或者喜欢科学,或者喜欢科幻、尤其是硬科幻的读者,应该要读读这本书。当然这显然不是一本科幻小说。本书源于一场思维实验 —— 假如末日过后,幸存者该如何重启文明?单说脑洞,其实也不大,科幻巨擘大刘曾说,"科幻小说中的末世题材,就像主流文学中的爱情题材一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场思维实验如此引人入胜,恰恰在于科幻的背面 —— 真实。作者沿着他的思维实验,借此梳理了支撑文明走到今天的那些底层知识。末世对我们来说都很遥远,是一个很科幻的概念,但人类的的确确在做着很多准备。比如书中提到的,在全球有几百个种子库,还有种子库在北极圈以内,即使断电也依然可以保存千年。所以作者基于末世后重启文明的思维实验,有其价值和意义存在。作者的方法是,首先将人类的 "发明" 分门别类。历史上一些伟大但 "偶然的发明",是完全可以跨越的。比如电磁感应的发现、医学上青霉素的发现等,我们无需再经历那种误打误撞的偶然,可以快速跨越,加速文明重启的进程。而另外一些发明,则是无法跨越的。比如从有了青霉素菌后,到制造出能做药物使用的青霉素,期间就一定要走很长的路。虽说可以用简单的工具提取、提纯,但想要生产出对人类整体有影响的青霉素,还要等后世文明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加速文明重启,就是跨越那些可以被跨越的发明,而达到一种当时能支撑住的文明。作者的秘诀是,参照当今对发展中国家的那些援助方式,往往是合适的、中间形态的技术。按照上述原则,作者先告诉我们在 "宽限期" 应该做的事情:如何找到一个什么样子的避难所,如何获取末世后剩下的水、食物、燃料、药物等生活必需品。当然,重头戏在于后面,文明 "宽限期" 度过之后,如何重启文明。跨越一些发明、要快速去往那个中间地带,人类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哪些知识…… 这就到了展现作者知识面的时候了,涉及到农业、化学、医药、交通、通信等各个领域。当之无愧的好书,其中内容也不难理解,但是涉及到很多不同领域的不同知识,阅读成本也还是有一些的。并且这种内涵丰富的书,不同于一些讲方法论的书,很难速读,需要慢下来、读进去。读完之后,除了学到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我的另一个感受是:文明发展至今实属不易,希望人类珍惜当下,避免灾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哇哦😯好诶一场无与伦比的伟大思维实验,一份人类技术成就 的精华总结。 我们熟知的世界已经消亡。而现在的关键问题是: 接下去该怎么办?本书是一本针对幸存者的指南,作者路易斯・达特 内尔不仅探讨了如何让人们在灾难后的几个星期里 活下去,更介绍了末日之后,恢复人类文明所需的 那些非常基础但却最重要的知识精华:从如何发展 农业、喂饱肚子,到怎样提炼矿物、制造药品,再 到铺设电网、发展交通等。 这本书是一个思维实验,也是重新梳理人类文明发 展的知识指南。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当我们沉浸于 文明带来的便利时,或许更应该思考一下,假如文 明崩溃,我们该何去何从?本书是一本基础知识入门书,也是技术社会的重建 蓝图,文明延续的关键,或许就隐藏在本书中。 相关分类! 自然科学》 目录 查看全部》 已加书架 中阅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大灾难发生后,我们到底如何才能重建文明,这不是异想天开灾难的幸存者将会领悟到科学知识和批判性分析的重要性,若想尽量长久地保持现有技术,这些都是必需的,但是经过几代人之后,社会必须保护自己不会沦落到迷信和巫术的理性昏迷当中,必须培养一种好问爱学、善于分析、基于实证的思维模式,才能迅速获得自己的技术能力。这是幸存者必须保持不灭的火焰。凭借理性的思考,我们才能大幅提高食物生产率,掌握棍棒和火石之外的材料,驾驭我们自己肌肉之外的力量,建造能把我们送到自己的脚力所不能及之处的交通方式。科学建造了我们的现代世界,重建它的,也必将还是科学。看这本书,我总是忍不住想,书中说的这些东西,我在我家附近能不能找到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阅读记 2022 |《世界重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造成显著的影响是在大约一万年前。当时全世界大约一半的大型哺乳动物突然消失了 — 懂得团队合作、掌握了石斧和石制矛尖等高级狩猎技术的我们,是促成这次灭绝的首要嫌疑人。接下来的一万年时间里,随着人类定居并清理居所周围的土地,地中海周围和北欧的森林出现了稳定的萎缩。三百年前,人口开始迅速增长,最终每一块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都得到了开垦。出现显著变化的不仅是地貌,还有整个星球的化学构成。因为累积了几亿年的碳被从地下挖掘出来,随着日益升高的热情被排放进大气层。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升高,改变了世界的气候,推动了全球变暖,抬升了海平面,造成海水的酸化。零散的小镇与城市像菌落一般膨胀合并,道路像缎带一般披挂在高低起伏的地表,在大的城区周围回转成环,在主要的交会处纠缠出壮观复杂的立交桥。越来越多的金属造物,在全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来回涌动,在天空中穿梭,有一些甚至冲出了大气层。在夜间,这种无止无休的狂热活力,在太空中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人工光源构成的发光节点和线条已经交织成网,勾勒出了大陆的轮廓。接下来是一片寂静。如果全世界的交通网络突然停顿,光源构成的网络暗淡消失,城市荒废瓦解。重建需要多长时间?全球性的灾难之后,技术社会要多久才会恢复?以上是这本书最后的结尾,我觉得很适合做这本书的总结。它就是一本尽可能简单讲述重建文明的关键。读完,并没有减轻我的焦虑,反而增加了。如果真的遇到文明终结时,我拿着这本书也无法动手做成任何事,动手能力太糟糕。心里估摸着如果世界出现极端情况,也许能活三个月,都算厉害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世界重启:大灾变后,如何快速再造人类文明》《世界重启》这本书出版于 2014 年。那一年,路易斯 34 岁。在他看来,狄德罗的那部《百科全书》部头太大了,内容也太专业了;费曼留下的那句话很重要,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又太深奥了。真要想帮到大灾难之后的幸存者,我们得留下一本简单明了又好上手的书。这本《世界重启》就是一本写给普通幸存者的生存和文明重建指南。在这本书里,路易斯详细地介绍了维持人类生存的那些最底层的技术,以及掌握这些技术的方法。真要是发生了什么大灾难,这本书能帮你保命。即便是生活在我们今天这样的太平日子里,经常翻翻这本书,也是一个提醒。你可以看到,人类文明走到我们今天这一步,都经过了哪些重要的节点。正是这些节点,支撑着我们现代人的生存。本书核心内容:一、大灾难之后要怎么活下去?二、怎么重建现代文明?第一,在重建开始后的几十年里,很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因为还没开发出发动机能用的燃料,城市里的燃料也得省着用,汽车就成了探险队员专用的交通工具。大多数的人出门,都会骑自行车,甚至是骑马。人们设计了一种精巧的蒸汽机。只需要燃烧木炭,这种蒸汽机就能推动汽车里的发电机,给手机和电脑充电。你可能会看到一个人坐在马车上,敲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像古装电影里的穿帮镜头一样。这个重建出来的世界,其实很适合作为科幻故事的背景。要是你有兴趣,也可以尽情地发挥一下想象力,看看这个世界里还会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第二,最基本的当然是生产粮食的农业,以及净化饮用水的过滤和消毒技术。除此之外,还得找到衣服和医疗用品,并且最终学会生产它们。像木炭这样的燃料可以直接从自然界里获取。而一旦攻克了一个像木炭这样的关键技术节点,新的技术就会从这个节点上生长出来。在大灾难后的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是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而重建文明最基本的条件,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大规模协作。在《世界重启》这本书里,路易斯还讲到了很多技术上的细节,比如,怎么保存食物?怎么制作简单的化学药品?怎么造纸,印刷书籍?怎么测量时间,重建历法?推荐阅读原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逆向观察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一场全球性灾难过后,人类文明戛然而止,除了人类头脑里保存的记忆,知识,我们现在享受的一切物质不复存在。生存一下子变成了首当其冲的难题,迅速建立充足持续可循环的粮食供给。接着就要面对疾病,保存人类基因的火种。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进一步拓展,可是恢复人类文明,探索世界科学,促进科技进步,逐步恢复遭到毁灭的地球生态与社会文明。一本书基本上可以读懂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经历的突破与进步,各个领域发展脉络,各领域之间的联系,是如何互相促进并突破进步的。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不是某一次的科学发现或者技术进步,一切都要归功于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工作方法,这才是一切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失去的都可以再重建,唯有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不可快速重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社会重建的文明根脉是什么?在读到《世界重启》这本书之前,很多人一定也想过,可能的、小概率会发生的大灾难之后,自己如何生存的问题。
印象中,不少电影和电视剧早已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各种可能的末日未来,从长时间大范围的全面停电(《生存家族》),到地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水淹全球(《水世界》)。
有心人也能从网上找到不久前才发生的类似的真实灾难事件,耐住性子从头到尾仔细阅读波斯尼亚战争 3 年围城中,苦难幸存者的那份长篇自述以及详尽的问答。
我们会希望自己是熬过最初的大规模灾变的少数幸运者之一,并想象幸存之后的日子怎么过,以及如何努力才能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世界重启:大灾变后,如何快速再造人类文明》提供了一份大纲,告诉你当全球系统都宕机时,在活过最初的突然变故之后,你需要重点开发哪些技术,发展哪些方面的知识,才能从旧石器时代开始逐渐进步,达到接近你当前的生活水平的样子。
读者会发现,书里谈论最多的,是目前比较成熟的静态的实用科技知识。作者只是在全书的结尾部分,简略地介绍了发展科学的方法论问题 —— 即知识的动态生产机制。
作者也在书的开始部分作了说明,该书只是从技术角度为未来的不测作准备的基础性重建指南。
但是要支撑起这本书副标题里的 “文明”,仅仅有科学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 “社会”。
因为作者自己已经说明,真实世界里的知识实际上是分散地由所有人拥有的。
而且不仅如此,在巨大的灾变后恢复知识、发展知识的能力,也是分散在每一个人的手中。
因此,文明重建的希望在于人与人之间自愿的社会协作。
而个人之间相互对他人产权充分尊重的观念,以及保障和践行这一核心理念的相应行动,则是构建和维持互惠共赢的社会协作的根本基础 —— 这恰恰与很多人一厢情愿幻想的、资源强制共享式的未来乌托邦完全相反。
这也是对 2018 年底《科学》杂志所公布的那 125 个科学前沿问题中,第 16 个问题的唯一可靠的回答。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