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40年前的“野火集”,但作者“没有猜到结局”

    此书是 40 年前(1983)的 “老” 书了,出版当时可真是风行一时的 “野火集”,作者因为有两岸三地中港台美国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身为局外人傍观者清,对 “中国” 人的各种习俗和习惯有细微的观察,但所有以 “国” 和民族来划分进行的分析观点已经走偏了,只是博取眼球。现在再看书中的种种描写,觉得挺好笑的,现在可当闲书看,反思我们在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年代,如何看待社会上的种种问题。教员批判知识分子 “牢骚太盛防肠断” 是有道理的,知识分子总是不免 “爱之深,责之切”,作者生逢中华民族转型期(45 年生人),眼看欧美先进,自然从传统文化找病根,书中通篇中国前工业化的落后事例,挺好笑的,现在是应该平视的时候了。书中关于中华民族外来 “形而上学” 思想的引进也是有意思,书中说:中国人从来不会接受外来文化,只有在本身的文化价值体系陷于破产的时机,才会出现。印度佛教的传入以及现代马列主义的传入,都是适逢这样的契机。外来事物在传入之时或可以成为补充甚至基本上改变中国文化体的因素,但终归会遭到本土化的命运,那就是为那个没有变动意向的、完全在眼前实现的 “超稳定体系” 服务。作者 “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佛教进入中国被本土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也必将结合中国具体实践而和中华文明融为一体。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总结出来的点很有道理,但是表述的时候啰嗦且书的整体架构混乱

      书中对中国人的论述很有道理,可以解释很多社会问题。但是口语化挺多的,"的确" 两字反复出现。同一个观点反复论证,导致整体结构很散,这书如果有浓缩版是最好不过。但是对吃的评价,信仰的评价非常到位,提炼的很好,总体推荐阅读。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华民族是未断奶的民族

        孙隆基先生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无情地把中国人赶出了几千年的精神温室,在文化的深层结构中,重新审视个人观念、精神危机、家国关系等根本问题。本书笔笔见血,深挖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 “先醒来的人” 身在其中、全力挣脱,又想唤醒沉睡者的痛感,这也是本书当年在地下被广泛传抄的原因 —— 刺痛,却令人清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带着批判性,在此书中旅行

          这本书的内容局限在清晰的年代里。对那个年代的细致描述,读来饶有趣味。内心带着批判性,对比今天的中国社会,更加验证了过去几十年的巨大进步。心理和身体上的陈规陋习,被主流的价值体系所摒弃。甚至有些方面达到了过犹不及,所有在具体背景下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听到看到激辩,也许可以是另一种态度去看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 “动” 都不是一次 “进步”,而是一场 “乱”。到了现代,“革命” 似乎在 “表层结构” 上促成了社会结构与生产方式的变动,但是,在 “深层结构” 的意义上,却是在 “天下大乱” 之后对结构稳定(亦即是 “大一统” 与 “天下大治”)的重新回归,而且,因为平均主义与专制主义倾向的深化,使 “深层结构” 的形态更为趋于稳定,趋于不变。既然中国历史上任何 “表层结构” 意义的变动都是使 “深层结构” 越来越没有变化的因素,因此,由中国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来的 “深层结构” 遂表现为一个 “超稳定体系” 的形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看了武志红老师的书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的推荐。找来看的因为我现在在做内衣品牌,做的是她经济,想多了解下个体方面的内容看了中国人的 “个体” 这一章,感觉很陌生,经过 20 年的发展,中国目前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而且作者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味的批判,中国是中原文明,农耕文明,对性的约束或者说对女性的约束,是社会制度自然选择的结果,或者说中国社会按照这样的逻辑才得以演进到现在,随着工业化社会,互联网社会的到来,中国人的思想也在变化,不要说个体觉醒,女性也都在觉醒,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也更加懂得争取自己的权利,因为现在争取权利,有法律的保障,古代社会可能不一样,你去争取,有可能你的命都没了。还有说到性,性的觉醒,更加追求的是爱情,现在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子。但作者在歌颂美国个体与个体之间性高潮的比例,现在中国这方面的比例也在提高,但其实说白了,就是基因为了繁衍后代,分泌神经递质作用,让你愉悦的结果,这有多高尚呢?美国迫害黑奴,19 世纪女性的地位也很低解放黑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南部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北方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对女性的地位的提高,也是因为女性给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高因此请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人必读

                说实话 要纵观内外古今来谈中国人真的很不容易 写的真好 细腻深入 一气呵成 ️中国越来越好不要怕被点 知己方能知彼 知己才是第一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压缩人格、母胎化,人为仁也。注重心学各自提供一个观察角度,带来不一样的思考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本书里,中国文化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它被放置入一个由他人缔造的 “现代” 世局中,一切条件对它来说都是不利的,原来衡量它的所有标准也必然是异化的。但这个 “现代化” 该不断被重新定义。中国文化的 “文法” 规则能否在新的世局里创造出簇新的佳词妙句,我们将拭目以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见恨晚,醍醐灌顶。

                      把一个从小由一堆自相矛盾的道理灌输长大的人,抽丝剥茧般的唤醒了。谢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部的文法存在于民众的集体潜意识里

                        对于中国的了解更进一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是弊端,改善之路在何方?

                          相信每一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不足。该书的剖析也很到位。但我们需要问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这些都是不足之处,我们怎么改善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片面之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刻

                              可惜了 没有现代的观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