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阿富汗近代史
作者是阿富汗裔美国知名作家,本书记录从 1747 年到 2012 年阿富汗历史,期间经历的 5 次外来入侵,前三次是英国人,后两次是 1979 年的苏联入侵和美国入侵,英苏美都是在帝国鼎盛时期进入这个战略要地,军事上胜利都是轻而易举,但统治都是以失败收场,几个原因:本地是各部落混合管理(军阀混战),入侵者基督教文明天然就和本地伊斯兰文明水火不容。战略要冲,任何一方进入都面临,伊朗,沙特,美俄,巴基斯坦,印度多方势力的干扰。传统农耕社会的地主阶级不会自我改革,没有土地革命,入侵者扶植的傀儡,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更会滑向激进的原教旨主义。本书叙述条例清晰,重要史实都讲了,作者在 2012 年看到美援资金 66% 都被民主(腐败)进了中间商的口袋,有些酸楚的看到中国政府未向阿富汗派出一兵一卒,确赢得诸多矿藏资源的使用权,因为中冶集团在所在地兴建学校,公路和发电站,并为移民重建家园和安排工作。作者呼吁华盛顿当局让阿富汗保持中立,放手让阿富汗人民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读者今天看来此处会心一笑。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真是帝国的坟场吗?传统印象里,阿富汗是帝国的坟场。波斯帝国,呼罗珊帝国,沙俄,苏联美国英国,都曾想征服这片多山的土地。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毫无疑问,阿富汗对于欧亚文明是结合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就意味着阿富汗是四战之地。征服,杀戮,反抗,再征服的戏码不断在这片土地上演。曾经的,短暂的辉煌,不过是外部势力为了控制而给予阿富汗人民的施舍。但也正如作者所言。对阿富汗来说,地理位置是最重要的问题。在古代,突厥、波斯与印度文明在此交汇,他们都对阿富汗有所影响,但阿富汗却又那么与众不同。人民在此不断融合,但这片土地从来不是波斯的边疆,也未变成印度北部的一部分。古往今来,介入阿富汗的大国势力不断变化,争夺从未停止,但阿富汗却从未消失。阿富汗非但没有被融合,反而不断从入侵者那里吸收各种因素,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别于邻国和入侵者的实体。古往今来,介入阿富汗的大国势力不断变化,争夺从未停止,但阿富汗却从未消失。阿富汗非但没有被融合,反而不断从入侵者那里吸收各种因素,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别于邻国和入侵者的实体。一旦深入进去,我们才发现在阿富汗遍布伤痕的身体下面,早已住着一个倔强而不认命的灵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为何阿富汗被称为“帝国坟场”?近日,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引发了大家的持续关注。当我们从新闻里看到,在阿富汗的喀布尔机场,大批阿富汗人,拖家带口地冲破美军警戒线,爬上美军飞机,甚至有人从飞机上坠落身亡,不禁让人唏嘘。阿富汗地处中亚、西亚、南亚交界处,是 “一带一路” 上重要的国家。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是地缘政治博弈的 “必争之地”。谁也不愿意这块地方被对手控制。在过去的两百年里,一直有外部势力不断入侵阿富汗。几乎每一个试图征服阿富汗的国家,在赢得最初的战斗进入阿富汗之后,都陷入了阿富汗内部纷争的漩涡,最终拖得自己筋疲力尽,进退两难。因此,阿富汗被称为 “帝国坟场”。美国自 911 事件后,打着 “反恐” 的名义,入侵阿富汗。十多年来,美国试图给阿富汗带去 “民主、自由、人权、现代化”,然而,美国的撤军,塔利班的接管,宣告美式民主彻底的失败。这本书作者是土生土长的阿富汗人。他本人和他的家族成员,曾经亲身经历了阿富汗的改革、战乱,其中一些人还是阿富汗改革进程的参与者、宪法的制定者。这本书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一个很重要的内部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大国、强国,以绝对的优势介入阿富汗,但它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一败涂地?作者指出,阿富汗社会的核心矛盾,是国家现代化与保守势力之间的二元对立。而这些矛盾又被特殊的地缘政治所加持,形成了一个类似于 “黑洞” 一样的存在。一切外部势力,都被这个黑洞所吞噬,不能自拔。入侵者之所以重蹈覆辙,是因为它们无法在阿富汗的乱局中找到合适的立身之法,更没有有效的管治之道,最终难以自拔。〈关注公众号 DoctorCC,获取本书听书红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完这本书,你会理解,为啥阿富汗的老百姓扒美国飞机也要离开读完这本书,你才会理解,为啥阿富汗的那些老百姓宁远扒美国飞机也要离开。先说说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美军撤离阿富汗这件事的理解。终于美国也撤军了,不干涉别国内政了。那个接管的政权,不是之前美国反恐一直提的塔利班吗?不是恐怖组织吗?不是已经被推翻消灭了吗?难道又是美国新闻制造的谎言?这个新闻比较火热的那几天,我还特意查了一些资料,这本书就是当时加到书架上的,只是没有第一时间阅读。那么百度之后,我们对阿富汗或者塔利班会有怎样的认知呢?首先,阿富汗被称为 “帝国坟场”,最强盛时期的大英帝国,最强悍时的苏联,最牛逼富有时的的美国全部身陷阿富汗泥沼而无法自拔,最后都灰头土脸的败下阵来。而在美军撤离时,几乎整个联合国都在谴责阿富汗或者说是谴责塔利班政权时,中国居然没表态。虽然我们的政策是不干涉别国内政,但如果塔利班真的是倒行逆施的政权,我们也会缄口不言吗?作为中国人,一定是相信我国的态度必有道理的。所以,在那时我还一度觉得,其实塔利班政权也没那么坏,这些想要逃离的民众情绪是不是过激了。其次,是在百度理解了塔利班政权创建时的一些历史。塔利班一词翻译过来是 “学生”,一般特指伊斯兰宗教学生。1994 年,在苏联撤出阿富汗时,留下的是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家。而塔利班当时喊出的口号是 “铲除军阀,恢复和平,重建家园” 的口号。这对于我们这些成长在新中国,从小受着 “五四运动” 教育长大的人来说,这个场景好熟悉,所以先天就会有一种代入感,就觉得塔利班还不错啊。所以,我一度认为这件事错在美国,错在大英帝国,错在苏联。尤其是我们这百年屈辱、苏联解体和美国经济的遏制,更加深了我的这种认知。我不清楚别人是不是也是这种印象,但我猜,应该和我差不太多吧。可等我真的读了这本书后,惊出了一身冷汗。本书是从大英帝国来之前,阿富汗有自己的国王开始讲起的,但篇幅的原因,与大英帝国之间的三次战争,和苏联之间长达十年的战争,在这里我都不提了。我就节选一段,1996 年,塔利班在巴基斯坦支持下,最终夺得全国政权后,所施行的政策是啥样的,大家自己就知道了,这个政权究竟是怎样的货色。。。。。直到此时,阿富汗人才发现,塔利班强加的安全措施会让他们失去什么。女性不能在公开场合露面,她们不能外出工作或上学。总之,女性不能离开他们的 “营地”,除非穿戴从头盖到脚的罩袍。女性上街,身边得有男性陪同,同时,这位男性必须是她们的丈夫或至亲。出租车不得搭载未穿戴罩袍或无人陪同的女性,商店也严禁向这类女性出售任何物品。反正走出家门的女性不能显示出哪怕一点人类特征,如果她们胆敢露出肌肤,就会被当场鞭笞。伊斯兰教法中所列的刑事处罚将完全按照规定执行。盗窃犯会被剁去手,有时甚至是脚。医生们被要求放下手中的病人,去进行这些手术。凶杀案受害者的亲属可以被邀去亲手射杀凶手,被指控通奸的女性将被公开处以石刑 —— 用石头砸死。至少有一次,这是在城市的主要体育场进行的,那里原本是人们观看足球比赛或其他娱乐活动的地方。长时间的控辩交锋、对质举证,被视作弊政,判决要迅速作出,要当场执行。塔利班严禁音乐、电影与摄影,一切表演艺术都在禁止之列。剧院变成了清真寺,音像店被焚毁。电视仍然提供了一种娱乐,但不是节目,而是电视机本身。电视机被搬到大街上,任凭塔利班分子开枪扫射,将其打成一堆碎片。任何带有赌博色彩的东西都是非法的,因此,风筝比赛被禁止,足球与国际象棋遭到严厉打击,因为很多人可能在这上面下注。过去,许多人家都有喂养鸽子或其他鸟类的习惯,如今,他们也不得不放弃爱好,因为塔利班严禁蓄养宠物。。。。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已经无语了。用我们国家的话说,这就是倒行逆施啊。如果我的国家将有这样的政权来接替,我大概率也会去扒飞机,甚至自杀了。在这篇阅读感悟的下面我会发一张阿富汗由达乌德统治时期,阿富汗处于民主政权下,和 2012 年时,经历了塔利班通知和美军管制下,阿富汗妇女装束的对照图。大家来感受一下,现在重新被塔利班接手的这个国家,可预期的人民的生活究竟会是怎样的。作为一个外国人,一个没有任何能力的平民百姓,我只庆幸,我能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和那些阿富汗民众相比,我们就是生活在天堂之中,我真幸运,天佑我中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变化的前进的阿富汗塔利班赶走政府上台,读这本书影视应景。毕竟,对于这个国家,印象最深的还是战乱,美军泥潭,还有塔利班。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世俗社会,阿富汗是宗教社会,所以信奉人定胜天的我们,很难理解宗教的狂热,对于那些宗教名词更是一头雾水。读这本书,起码对塔利班的来源,阿富汗社会的一些基础有了了解。因为作者是美籍,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多多少少还是偏美的,尤其是在苏美在阿争霸期间,作者这种倾向更为明显。其实,侵略本身就是违反道义的,多做与少做没啥区别,结果一样都是让阿富汗陷入泥沼。阿富汗的未来在阿富汗人手中,虽然当前他们依然存在古老秩序与现代的对立,农村与城市的割裂,但是每个国家不都这么过来的吗?只不过阿富汗不幸成为帝国争霸的牺牲品,来的慢一些而已。未来已来,塔利班这个组织的上台,是阿富汗新的历史开端,我们见证了历史,也在看它的未来走向。读这本书最深的感悟是和平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以及独立自主是多么难。庆幸,并且珍惜,感恩先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希望世界和平,也希望阿富汗人民早日脱离苦海,迎来和平与发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秩序《无规则游戏》 2021-61 阿富汗,一个近百年来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土,比起很多受资源诅咒的国家,这片土地遭受的飞来横祸更显得是无妄。都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对于阿富汗来说怀璧不是他的原罪,他最大的原罪仅仅因为他是匹夫。身处亚洲的十字路口,作为一个战略要地使它成为了世界大国的角力场,这让它变成帝国坟场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当相信枪别相信邻居成为这个国家人民的信条的时候,和平和统一或将变得遥遥无期。阅读书籍和各种新闻的时候,深深地有种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的悲凉感,再次庆幸我们能够生活在和平的时代和强大的国家中。也希望世界上身处战乱的国家能尽快地恢复秩序,即便是最糟糕的秩序也好过没有秩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悦读·无规则游戏(2022 年 8 月 21)# 悦读・《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 翻开一本喜欢的书,仿佛被注入了跨越时空的兴奋剂,沉浸在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这又是一本让我觉得越读越厚的书,阿富汗历史的起伏跌宕,娓娓道来,写得波澜壮阔。
看书时总是喜欢同时去查询相关的补充知识。从序开始,译者朱永彪,来自于兰州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虽然知道有些大学会对一些区域进行研究,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有对非洲的研究,但其实我并不知道,大学里面会对一个国别,设立一个专门的研究中心。于是在网上查,查还有哪些大学对哪些国别,设立了专门的研究院,然后查他们的研究成成果......
作者塔米姆・安萨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他的祖父,是阿富汗第二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回来后先是成了一名牙医,后来由于权贵太难伺候,关掉诊所。为了不浪费对他的教育投资,政府聘请他为教育顾问,他把《大英百科全书》翻译成了波斯语和普什图语。作者的父亲,作为国家选拔的 5 名高中尖子生,公派到美国留学,学成归国后,成为了文学院院长,教授心理学和教育学,后来又当了校长和特别顾问。
又学习了很多让我大开眼界的内容:比如布兹卡谢游戏,波斯语或者达里语,世界上最大的钻石 “光之山”,普什图文化,波斯细密画,阿富汗 “乡村共和国”,普拉西战役,加尔各答黑洞,1772 年的时候阿富汗是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强国,巴拉克宰王朝,《西拉姆宣言》,1868 年阿富汗当时的国王希尔・阿里就已经着手重点建立邮政系统,《甘达马克条约》,马拉赖女英雄,迈万德大捷,1904 年阿富汗成立了第一所世俗精英中学哈比比亚……
书中内容太精彩,无法一一赘述,在此简述几个小记录和心得。
英国和阿富汗三次交战,其实英国都不是以绝对胜利者的姿态胜出。虽然前两次的确取得了胜利,但最终被阿富汗内部的混乱和持续的反抗,击溃得筋疲力尽。而到了第三次,是一战之后,大英帝国尚在恢复期,实在无力和阿富汗持久地进行交锋,于是接受了阿富汗当时国王阿曼努拉的和谈动议。要签署协议了,阿富汗人要求把双方签字的落款从 “殿下” 改成 “英国政府” 和 “阿富汗独立政府”,英国政府代表以为保全了大英帝国的尊严,不料正中了阿富汗的圈套。因为此前,英、阿之间的条约都是两国君主之间的协议,类似私人协议,一旦国王去世,承诺就化为泡影。而若条约成为两国之间的协定,那无论谁上台,都要遵守,更何况,用的是 “独立政府 " 的字眼。这么看来,是英国政府谈判代表太过于自以为是,还是阿富汗团队的谈判技术隐蔽高超?
此外,英国政府谈判代表汉密尔顿・格兰特还签署了一份单独文件,代表英国政府承认阿富汗的主权国家地位,放弃对阿富汗的外交控制。他以为,“自由不过是一件新鲜的玩具”,“玩具坏了,他们还会来找我们修补。” 然而,他过于自信,判断错了。英国代表团以为阿富汗只是要虚名不要实意的小孩,殊不知这个 “小孩” 已成为了有独立思想、并且有强烈主导欲望的成年人。难得英国人也有被如此算计时候!
想到英法百年大战,法国似乎从来也不是英国的对手,几乎是屡战屡败。以此类推,法国应该也绝对不是阿富汗的对手?应该也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选手吧。
这本书叙述的是 1747 年阿富汗到近年的历史,最深的感受之一是,其实阿富汗人民是好战好斗的,他们会守住自己的氏族和部落,容易被激起愤怒而坚决抗战到底,这些底层的人民不懂什么政治和外交,但有一腔视死如归的热血。当英国介入阿富汗时,就像是油倒入了水,两种文化没有融合的契机,这时候本来四分五裂的阿富汗人民就团结起来,共同抵抗英国人,反对的不是统治者的政策,而是对于外来入侵者的本能反应。通过战争,阿富汗人终于找到彼此之间的相同点:他们都不是英国人。但他们太容易被挑衅和激怒,以至于不需要密谋,一句 “伟大真主” 就能让他们不顾生命地上街去奋战,这到底是好还是坏?
虽然阿富汗历史上有过一些贪图享乐、毫无作为的傀儡,但也涌现了思路开阔、开放先进的统治者,比如阿曼努拉。在英、阿第三次交战中,他主张谈判并且在条约签署中占了上风;他主张孩子们必须识文断字,主张男性要让自己的妻女接受教育,因为妇女要有贡献,国家才能谈进步;他于 1923 年推行了新宪法,禁止酷刑,禁止强行进入私人住宅,禁止童婚,女子法定结婚年龄是 18 岁、男子 22 岁;他知道不能禁止彩礼风俗,但在新宪法上规定了彩礼的上限;他规定罩袍不再是女性外出的必穿衣物;他认为虽然伊斯兰教允许男人拥有四名妻子,但没有哪个男人能把一碗水端平,所以他主张男人拥有一位妻子就足够,并且他的确也只有一位妻子…. 这些改革在社会上激起了千层浪,虽然因为被强烈反对,很多措施被迫终止,但这些大胆的改革和激进的主张,是何等的勇气和魄力!遗憾的是他最后不仅被迫妥协,还过了 31 年的流亡生活,靠做小家具维持生活,日子惨淡,最后客死他乡。读到这些,不免沉重唏嘘。
书中有一些让人觉得欢快的章节,比如国王阿曼努拉夫妻到访欧洲,法国总统是用亲吻索拉雅王后的手背方式迎接,这可让德国人犯愁,难道接待宴要上德国啤酒和猪肉香肠。但书中更多的是让人心痛的地方,比如,一千多年的米扬大佛被摧毁,比如阿富汗的葡萄干曾经一度占到世界市场的百分之十,巴基斯坦人也曾购买了大量阿富汗的裸根果树,但如今果园荒废,要恢复往昔,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想要恢复生产,也得首先清除地雷,而阿富汗是当今世界上受到地雷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冷战的冲击,内战的血腥,塔利班的横行,新旧经济的落差,恐怖袭击驱散了重建之光。
但憧憬也应该还要有。毕竟,阿富汗拥有丰富的资源。它拥有世界第二大未开发的铜矿,而其稀土储量虽未探明,但在赫尔曼德河河谷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底下,就有 150 万吨稀土。根据书中的介绍,2009 年,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以 35 亿美元的价格,获得阿富汗的一处铜矿所有权;2011 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阿富汗国有瓦坦公司组成了合资公司,共同开发阿富汗境内石油资源,阿富汗政府每年可以从工程的土地使用费和税收中获得 50 亿美元。
" 谈古不论今,是这本书的主旨 “,作者如是说。作者对阿富汗不断被中断、又不断重新开始的历史与未来,不下定论。但他认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是造成其处于不稳定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阿富汗的统治者尝试在内外之间周旋,使他们陷入了双重困境和 “精神分裂”:对外,需要外部强权为自己服务;对内,又要摆出力拒外敌、捍卫传统的姿态。作者说,“阿富汗就像一个实验室。数个世纪以来,无数势力席卷过这片土地,这个国家充满了矛盾 -- 我们的星球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阿富汗能成功地将国内众多民族融合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整体,那么,也许这个星球也会有希望。”
书一口气看完了,文火四小时的、枸杞桂圆红枣黄芪莲子百合银耳也刚刚炖好了。外面阳光正好,浮生半日,不过如此。
如果你也喜欢历史、国际政治甚至军事,这本书,推荐给你。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另一处生活在此处,常常难以理解另一处。读此书,多有悲悯,可叹,一个从部落到国度的 500 年迂转波折之路。可歌,信仰根植在民族血液里逾千年。可泣,金戈铁马,铁腕政权终须低垂落幕。可悲,难民出生时就尘埃落定了一生际遇。乡村共和国。听闻我国有成功企业在管理中汲取了乡坤文化,胖东来之类吧,值得玩味。阿富汗的部落文化与伊斯兰宗教结合,凝化成一整套由可汗,马利克,支尔格,毛拉,村民构成的自治体系,各司其职,从 16 世纪至今生生不息。宗教和农村构成阿富汗最基础的文化背景。阿曼努拉,拉赫曼等统治者试图瓦解的结构,却是根深蒂固的。现代西方民主组织体系也好,前苏联集权体制也罢,城市精英接纳与向往的,农村却无能为力,一方面由于封闭,见闻所限,另方面长期自冶传统深入骨髓,对政府宽管的期待如影随形。传统宗教生活与现代世俗文化如何做到包容并蓄,是讫今为止仍阻绊历任统治者的难题。民族的不屈从。民族纷争与宗教纷争也是复杂敏感的。普什图作为是最广泛的民族,产生了多任领袖。从多斯特穆罕默德到拉赫曼,一个世纪的统治,家族史即国家史。少数族常常因信仰,自治等诉求为管理者警惕,书中最触目惊心的,是阿朴杜尔执政期间,对什叶教的哈扎拉人屠杀,血腥到心痛。逊尼与什叶恐怕难以共处真的是世纪难题。少数族散而无主也是阿富汗的特点,在反抗苏联中,出现上百个族群组织和党派小团体。在对抗中,是农民也是战士,敌进我躲,敌疲我扰,苏联士兵常常不知黑枪谁放的,最终被游击战拖垮。阿富汗普通人有家无国的概念,只能说民族不屈呀,誓不做殖民地。地理与不结盟政策。阿富汗位处中亚,邻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太过敏感,沦为兵家必夺之地是必然。从多斯特执政始,就卷入英国与俄国的争斗中,引燃了三次英阿战争,英国要巩固印度阵地,俄国要东扩,而阿富汗国王左右摇摆的态度激怒英国,战争赢了,但英国虽胜犹败,革命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冷战后因阿富汗不结盟主张又惹恼苏联,战争最终耗尽苏联元气,经济上无力支撑,宣告撤军。主权对于阿富汗小国而言,真是一种奢侈。东西方均因阿富汗的不受控企图侵占,阿一直在反抗。事实是民主征服不了的地方,苏维埃也无能为力。塔利班和 911。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抗苏及内战中一直充当二传手,将西方资金和军火通过三情军转至国内反政府军。同时,巴阿边界难民营不断向巴基斯坦伊斯兰学校传输军力。在难民营长大,更为冷漠和暴力,特殊学校逐步衍生极端伊斯兰化倾向,在西方,战火,信仰共同培育下,阿富汗一面世俗化,一面退回七世纪的传统。塔利班九十年代执政期间,仿佛时针逆转,与世隔绝。特别极端暴力分子制造 911,把美国拖进阿富汗。奥巴马将军事重心从伊拉克转向阿富汗,最终,依然撤离。中国与阿富汗未来。塔利班回归,一切不可知。近些年突然发现阿富汗的矿藏,铜,稀土,天燃气,一道曙光射向古老国度。阿富汗多年战争与中国并无交集,来自中国的投资充满善意,正在接纳,正在合作,正在期待。看似一个好长的故事,大概就是文艺复兴至今的长度,恰逢西方的融合巨变,世界各个角落,都有不同的人,讲述不同生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