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9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今年读有些戚戚然

    本来以为是普通的日系畅销书,没想到除了好读之外,还很丰富扎实。也可能是今年这么个环境,读这本书特别有感怀的缘故。不过那也不错,对的时候对的书了属于是~有些方面感觉到同此凉热,有些方面是别人走过的路也许我们也会再走。有些方面心理按摩,有些方面心有戚戚焉。低欲望社会的下一阶段,是孤独社会吗?总之值得一读,并且作为日系畅销书通常是比较好读不困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一次在办公室看到这本书还是去年 423,工作原因在策划一个 "长寿时代" 主题的好书分享,当时还是出版社寄来的一个样本 "假书"。今天终于把这本书翻完了。作者结合日本战后几十年情况,将日本消费分成了 5 个阶段,原本预判日本的第四消费时代会在 2035 年左右结束,因为疫情,有概率提前进入 AI、元宇宙、虚拟化冲击的第 5 消费时代。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但对于此时此刻身在中国当下的我们,亦有借鉴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孤独社会

        当不婚不育族越来越多的时候,孤独社会模式就开启了。于是就有人开始关注这类人老了怎么办?毕竟现在已不是曾经那个养儿防老的年代,相反的是养老防儿啦~哈哈😃这本日本这个老年人占比较多的国家出的书,还是很有看一看的必要的🤣一开始是看润总推荐的,后来发现确实可以,经济视角下的孤独社会,未尝不是一种新趋势呢?除了互助养老,老少搭配的居住模式,有资源的和有能力照顾的互惠互利,听上去还是挺不错的。好像中国南京已经有年轻人去照顾老年人攒工时,留着给自己或者家人使用的模式了。孤独社会,会不会是新的链接的开始呢,到时候就不再是家族社会,而是自己寻找的 “亲戚”,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这是不是一个新兴行业的触发点呢?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更具丰富个性的价值

          在太阳之森,我们珍视地球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重视所有人的来访。我们希望帮助人们回归不那么匆忙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希望和各位共同打造让老年人觉得 “活着真好” 的生活。在这里生活,伴随着自然界从容、温柔地让时间流逝,我们也许能怀念起过去不那么合理、不便利的时代,那时每个人在和他人、自然的链接与循环中相互帮助,散发着奇妙的魅力。或许,我们还会有新的发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们如果要感知人生的意义、死的意义,那么就算无法完全脱离新事物和新信息不断涌现的消费社会,也应该尽量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消费本身并不是对时间和人生的消耗,而应当是对充实的时间和人生的追求。人们最大的消费对象其实就是人生,所谓的终极消费就是人生的成就。是把一生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还是不断消耗以致精疲力尽,抑或是充实地度过一生,心满意足地死去?这是人类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也是第四消费时代人们开始思考的问题。“开心” 与 “喜悦” 在思考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幸福观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比起 “某件事让人感到开心”,现代的消费者似乎更加看重 “因为某个人感到喜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孤独社会》感

              《孤独社会》是作者,按照战后的日本的发展方式和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消费需求的变化,而描绘出了日本正在发生的 “第四消费时代” 和已经到来的 “第五消费时代”,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人们对 “衣食住行、游购娱工(学)” 的变化,如何适应当下的变化,来创造或者是改变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工作学习社交等。虽然描绘的是日本社会的情况和日本人的生活场景和不同阶段对消费和需求的变化,但对中国社会高速发展 45 年后,特别是 “60 后” 的人群,即将进入老龄化,无论是人们对工作和生活中各个要素发生改变,带来的变化,如何能适应,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和思考的视角!       中国社会,从新中国建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 74 年的历程,而改革开放 45 年的高速发展后,有资料表面,从今年开始,未来的十年每年都有两千万以上的人员,进入退休状态,从地区和各省市的发展来看,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城市的功能设施日趋完善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信息网络的发达和传统物流方式的变化,对新的环境下的消费需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工作时,我们关注如何赚钱,但在养老阶段,更加关注如何在有限的收入状态下,更好地生活。既是一个个体问题,也是一个社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既要社区功能完善便捷,同时又能提供个性化的需求,既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来应对孤独,同时又要有公共的空间来享受社交带来的快乐!      从我们做建筑的角度来看,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什么产业都需要建筑,有了建筑就有了基础设施的新增、建设或者改造。过去,我们给政府和企业,建造一个个独立的单一的功能空间,从医院、住宅、幼儿园、学校、各类文体设施,体育馆、图书馆、音乐厅、歌剧院或者是大剧院、甚至殡仪馆等,围绕着人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人的全生命周期等,过去我们注重的是建筑单体的硬件的建设,而现在则更加注重建筑本身软件的建设。深圳市,从去年开始,将各个区所辖的市政道路基础设施以及建筑,全面进行建模。当完善了城市的基础数据后,就开始将实体的管理纳入到更加形象化的虚拟空间内进行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全流程的进行管理,提升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而作为一个个体而言,就我们住的小区而言,感觉到也有很多的公共空间,需要进行提升改造!我入住小区已经近五年了,而过去的小区门口的售楼处,也空关了五年。这个空置的公共空间,能干什么,小区居民有什么需求,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迪和思考!企业和社会需要高质量的发展,而社区也要为高质量的生活,提升功能性的改变。变革无止尽!而作为人,除了工作和生活外,如何在即将进入 “孤独生活年代,更加不孤独的生活”,提升自我,丰富自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起加油,共同面对美好的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寻求再生活化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27 本)#2024 年读书主题(九)社会学 - 前沿视野《孤独社会》(271)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社会学的领域开始,选择前沿视野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五本是《孤独社会》,在时代变迁的十字路口把握消费趋势,从第四消费时代的变迁预见社会未来。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在第五消费时代即将到来之际,人们的消费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出了社会将更加孤独和分裂,并指出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研究不仅针对日本,对我们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作者在书中指出,少子化、人口老龄化让日本步入了孤独社会,而疫情更加速了这一进程。作者曾在《第四消费时代》中提出第四消费时代是 “走向创造链接的社会”,但近些年,作者研究认为日本社会正在往孤独与分裂发展。作者认为应该探索现代意义上的 “必要的链接”,因此提出诸如 “单身社会”“共享照料”“共享住宅” 等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2、精彩内容:①第四消费时代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和日本一样开始出现第四消费时代的特征,比起大型中心购物,人们反而更喜欢游逛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街小巷,更加青睐简约、贴近生活的品牌。在这些城市,共享单车也已迅速普及,以简约、共享、怀旧加上数字化为基调的生活方式已经变得稀松平常。所谓的共费社会,就是人们通过共享、租用来感受消费带来的愉悦和幸福。共享、租用,应该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原则。在以共享、租用为原则的共费社会(第四消费时代)中,消费不是拉动生产的手段,而是消费者(生活者)以创造更加美好、充实的生活为目的开展的主体性的、共同性的行为(从这点来说,生活合作社可以说是共费社会的先驱)。或者说,不进行生产活动,仅用现在所持有的物品维系生活,这也是共费社会的一种存在方式。分工,是将工作进行划分从而实现效率的提升,但工作的乐趣及成就感随之下降。共享则跟效率是否提升没有太大关系。人们通过共享物品、场景、场所、时间、智慧和力量实现价值的共享与共感,不是链接的断裂而是链接的创造。我认为此过程给人们带去的情感上的愉悦是共享的意义所在。共享的本质在于,它是完全内发的,而不是外部强制的结果。②寻求再生活化过去,人们在各自从属的地区社会中生活,比如 “能看见脸” 的农民、木匠、渔民等,人们相互熟知。当社会发展成一个体量巨大的大众社会时,人们就成了 “看不见脸” 的白领或者工人。在工作的场景里,他们可能是某个行业的专家,可能还是 “能看见脸” 的人。但是一旦作为消费者,人们就变成了会购买同样的香皂、汽车、泡面、衬衫,被平均化了的、“没有脸” 的均质大众。而制造出高性能产品卖到全世界的日本人,就被称为 “看不见脸的人”。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不只是身边的亲友,没见过面的人也有可能会看见我们的 “脸”,知道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情,这就是 “过度看见脸的社会”。更准确地说,是我们把自己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情不断地发布在社交平台,像是给中午吃过的拉面、晚上喝过的酒、走过的街道等事物,盖上了画着脸的人体印章。第四消费时代的消费者不是多数群体,他们不是完全被动的消费者,而是更加具有能动性的生产者、发布者、创造者和革新者。他们不会因为企业推荐就去购买某个商品,他们自己创造生活,创造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全新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社会)。③永远的孤独社会 “人们应当是自由的,我们应该尊重人类的多样性” 这种诉求再正当不过了。但这种正确性同时也成了限制个人行动的强大压力,那些想着 “还不如不自由来得好呢” 的人的诉求在这里得不到认同。于是,现实社会就变成了只有敢于讴歌自由的少数强者的乐土,对于大多数弱者而言则是痛苦的地狱。也许,“自由” 的赌博本就注定失败。被别人要求有梦想,然后有了梦想,最后梦想破灭…… 饱受梦想骚扰的年轻人或许非常了解这种梦想破灭的现实。年轻时就结婚生子的人应该没有时间感到孤独,当配偶离世或孩子独立时他们才会感到孤独,这才是常见的情况。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们保持未婚的时间越来越长,也有很多终身不婚的人,离婚的人很多,没有孩子的夫妇也很多,其结果就是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可能存在孤独的状态。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有着孤独风险的社会。所以,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前提是,知道自己可能会永远孤独,即使当下不孤独,也不知何时会变得孤独。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结婚,可能不会有孩子,也可能在结婚生子前就不得不一个人照料父母,同时存的钱又不够,对父母的照料结束后他们也步入老年,而他们很可能面临没有孩子照顾他们的情况…… 现在的年轻人时时刻刻设想着孤独的风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里提到的过度多元化,目前国内也面临同样问题。一条街上七八家奶茶店,其间还穿插着两三家零食店,产品上则是大同小异,你家有的他家也有,可大家真的有这么多需求吗,可能这也是目前很多品类都卷得不行的原因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孤独社会,三个老人跟一个人年轻人一起入住。房租减免,也有人照顾陪伴。挺好的建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弄明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都会孤独

                        回归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链接的原始状态,是人类排遣孤独的必然途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链接周围

                          不知道以后是什么样的消费模式,什么样的居住形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有点像日本消费社会发展状况与年轻一代消费倾向的调查报告。即将到来的第五消费时代,主打一个 “孤独”,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在这种孤独社会中,人们既可以在虚拟空间享受理想人设和理想生活,也可以在现实世界找到满意的链接。这些都决定了未来的消费社会特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另一个维度看我们自己的社会环境

                              文中较多从数据层面给我们更多的分析和思考,也看到了与我们自己环境的一些相似性地方。别人走过的路,自己在走相似的地方,值得参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五消费时代来临

                                五浪叠加的时代,各种消费是相互叠加的,只是一浪有一浪的形态,一浪高过一浪。老龄化对应孤独,这个判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造成孤独的原因是现代化造成的。自由、平等的现代思想,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环境,独立化、少子化的社会关系,才是造成孤独的原因。本书的问题,调研太多,结论武断,缺乏洞见,看看就好,没必要深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推荐理由

                                  全书在讲日本失去三十年以后,日本的单身人群和孤独老人的社会诞生的全新的消费习惯。对中国即将进入的第五消费时代有参考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孤独社会》日本人总结的第五次消费革命不知道到底有多大的准确率。不过到是有一点,我觉得挺温馨的,那就是创建一个人人都能感到温馨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身心,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对于人类的发展都是有益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的人确实是一个人可以过的很好,只是物质上的,精神上就只剩下孤独,所以针对孤独的消费又来了,还是一个物化的社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还是有意思的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还有疫情的发生,催生出一些新的未来的生活方式,挺有意思的,主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建立链接,人与人,要处得愉快。就看能不能创造设计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么中国未来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我们这些将来的老人会生活在什么场所呢?还是值得期待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