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发现数学之美
数学不是算数,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小学课本还是叫算术,到初中才叫数学。中国人普遍流传的段子嘲笑美国人 “算术” 差,因为英语的 1-9 不是单音字,所以英文源流的小孩不背九九表,这样在心算方面比较差。中国汉字的词组本身就有符号性,三角形,四边形等名词,你只要比较中英文就知道外国孩子的难度了。中国人在语言词汇的表述上有优势,白话文充分发挥了中国的简洁和英文的叙述准确。但如果比较中外教材,在提高孩子兴趣方面,中文教材太简洁了,现在出版也已经那么发达和繁荣,但我们的教材还是本 “习题集”,本书很简单,希望提高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有思维之美,是科学之母,伽利略说 “数学是上帝的语言”,逻辑推理过程是非常好也必须的现代训练。算术是解题,而数学是推导,不是背概念,而是一通百通,吴军老师那本《数学之美》更精彩。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数学构建:开启一段激动人心的数学之旅。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数学不仅是最重要的学科,而且课程和作业也是最多的。这是因为数学成绩,标志着智力水平。本书观点如今美国中小学的数学课程,不仅不能帮孩子学好数学,反而会干扰孩子,让他们学不好数学。如何看待当代的数学教育我们在数学课上不是这么学的。数学老师只是告诉你一个公式,三角形面积等于二分之一的底乘高(A=1/2bh),然后就让你在习题中反复应用。定义和公式并不能自动让学生更聪明。让孩子掌握数学符号,记下一堆公式和定理,然后再不断做题,这种机械的教育不能让孩子领略数学的美两条交叉的直线,一个夹角等于与它相对的那个夹角。这个事凭直觉就能看出来,但中学的几何课却需要你证明它,证明过程非常简单,但是看起来特别无趣。学生要学数学论证,但是只有当你发现事情违反直觉,或者有矛盾的时候,你才需要严格的证明。怎么教好数学孩子不喜欢思考,所以要降低难度,让他们尝到思考的乐趣,才会喜欢学习。反对直接告诉孩子结果,非常反感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数学。数学是一种探索过程,任何一种心智上的敏锐,都来自自己解决问题。学好数学,要有好奇心,他必须想要知道答案,而且要不断尝试,乐在其中,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娱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锻炼出真正的数学技巧。神奇现象数字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就是把连续的奇数相加,会得到一个平方数。1 加 3 等于 4,4 是 2 的平方;1 加 3 加 5 等于 9,9 是 3 的平方;再继续算下去,1 加 3 加 5 加 7 是 16,16 是 4 的平方;加到 19,奇数之和是 100,是 10 的平方… 目前我们还无法断言,就算检查 100 万个例子,也不能证明什么。实际上在数学领域,关于整数就有数百个简单的问题,至今无解。但是,思考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把奇数相加跟算平方数,表面看起来是两个没关系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之间会有这种神秘的关联呢?搞明白这个事情,才是你心智的进步,数学会让你的心智每天都受到这样的冲击。
9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哪些东西扼杀了我们对于数学的好奇?如果不是我很喜欢的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里面提到了《一个数学家的叹息》,看到讲数学家的书,我一定会退避三舍。
原因无他,我觉得数学就不是我的菜 —— 确切地说,我想把它当菜,奈何看不明白?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如果讲公式,即便有成甲老师推荐,哪怕我愿意硬着头皮,怕是也读不下去。
好在,它不讲公式,而是从一个数学家的角度反思 K12 是如何扼杀了孩子们对于数学的好奇的。
作者洛克哈特曾经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研究中心、布朗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任教,后来自愿到纽约布鲁克林的圣安学校教 K12 的数学课,希望给孩子们呈现数学的美感和充满想象力的一面。
提出问题不给答案不是作者的做法,批判死记硬背的洛克哈特不但指出了数学应该是发现和探索的过程,而且还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如何在 “游戏” 中去探索数学的真和美。
比起数学,这书更像哲学。如果有幸碰到这样的数学老师,相信我们都会爱上数学的。
书很短,却绝对值得一翻再翻。
领略一下他的教学吧:
Paul Lockhart teaching G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ya5fKwZ38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当代美国教育不能帮助孩子学好数学。数学应该像绘画、音乐和诗歌一样,数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激发灵感;数学又和游戏一样,基于好奇心。他呼吁教育者反思和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带领孩子能够真正走进数学的世界,领略数学之美。本书的核心内容:1. 洛克哈特如何看待当代美国的数学教育?2. 结合他的另外两本书《算术的故事》和《度量》,来讲讲怎么教好数学。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中小学数学课存在大量问题,让孩子掌握数学符号,记下一堆公式和定理,然后再不断做题,这种机械的教育不能让孩子领略数学的美,好的教育方式,是要让孩子置身于数学问题之中,由一个问题引向另一个问题,从中发展出数学思维和数学技巧。这本书出版之后,有人发表评论说,这本书太好了,我的数学成绩就很差,如果我在中学里遇到一位像洛克哈特这样的老师,一定能学好数学。洛克哈特的确是一位好的数学老师,但他能不能把一个数学成绩很差的孩子,改变成一个对数学感兴趣的优秀学生,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他的教学理念,适合那些聪明的孩子,但面对那些就是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洛克哈特好像没什么高招。他说,中学并不能保证教会每个人基本的数学知识。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个数学兴趣小组的课外老师,领着一帮数学成绩好的孩子去领略数学的乐趣,并且对那些教不好数学的老师、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发出了长长的叹息。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本薄书《一个数学家的叹息》读来虽费力痛苦,却带来震撼体验:原来数学空间的 “点”,竟是数学理论本身!它揭示数学之美在于纯粹、简洁与动态的艺术,要求我们剥离冗余,直击核心。更震撼的是对 “无限” 的洞察:在无穷面前,知其 “是什么” 的唯一途径是理解 “为什么”。证明,正是我们以有限的步骤,捕捉、驯服无限信息的精妙工具。镜射特性便是绝佳例证:两次反射等于 “什么都没做”。这看似矛盾(1 + 1 = 0?),却精确刻画了对称操作的数学本质(模 2 加法),完美展现了简洁理论如何深刻描述世界规律。数学的惊喜,正在于以最纯粹的逻辑,揭开最深刻、最意外的真相 —— 一声声 “哇塞”,正是对这份纯粹理性之美的惊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对《一个数学家的叹息》中数学教育观点的思考大家对《一个数学家的叹息》这本书评价颇高。作者保罗・洛克哈特在书中针对现行数学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深入思考,不仅提出了关于如何学好数学、教好数学的见解,还身体力行,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不过,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我感觉国内的数学教育并没有书中描述得那么糟糕。这或许与我对数学的喜爱有关,从小到大,除了课堂学习,我还买过许多数学科普、数学故事类书籍。我所接触的数学教育并非刻板的死记硬背模式,因此对书中内容感触不深。但不可否认,书中的思想非常正确。数学不应是教条式的学科,尤其在小学阶段,应引导孩子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奥秘,让他们主动、快乐地学习。至于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学,可能需要全身心投入,反复练习。但至少在入门阶段,不应过于枯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