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7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期几个看点:美国要的,是它的一家化全球化再遇重挫美国可能借此将自己的圈子 “全球化”,把一些国家排除在外。但美国很难得逞。而这个过程可能导致不同速度的全球化,或者说全球化的流向,以及供应链的方向都将被它强行扭转。如何搞定 (不均) 的问题现金补贴是一个好办法吗?—— 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经济增长速度未达到潜在增长率的时候,应当进行需求管理,转换生产端思维,从消费端入手,或可直接现金补贴低收入者。在传统观念里,给民众发钱似乎是在鼓励不劳而获。而作为这一措施的积极提倡者,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给民众发钱并不意味着在养懒人,而是一件既能够帮助民众纾困,又能够提振经济的举措。数量、质量、观念,都出了问题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 ——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田丰结婚、成家、生子,“三十而立” 的俗语在近年发生了巨变。多地经历了初婚年龄进一步 “上升”,现今的年轻人并不急着结婚生子。以安徽省为例,据其民政厅的最新数据,2021 年,安徽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 33.31 岁。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出生人口 1062 万人,与五年前的峰值 ——2016 年 1786 万的出生人数,相差 700 万。环环紧扣的结婚的低欲望、生育的低欲望,揭示了中国年轻人全新的选择。但超低生育率以及年轻人口的萎缩,又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如何理解中国生育率锐减背后的社会心态?田丰提醒,在生育问题面前,我们不仅要关注人口总量、生育数量,还要充分考虑人口质量、人口结构。谈起生育政策,他还指出,人口调整有窗口期。抓紧时间提高人口素质,也许比催生更有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前提下,在各种多变、复杂、具体的情况中,以何种方式挖掘事实,不造成二次伤害,保有基本的人道主义,则是怜悯与良知、人与人相处的舒适度、经验阅历、当下情境共同平衡作用后的结果。显然,新闻伦理是在新闻实践中和实践后才有的东西。事件得到报道,真实的信息、真实的情绪得到传递,事实得到展现,才是新闻伦理的第一要义。很浅显的道理是,只有在存在新闻报道的前提下,讨论新闻伦理才有意义。媒体不是麻烦制造者,也不该是麻烦制造者,任何麻烦制造者的思路,对于真正地解决问题都没有帮助。一个健康的社会,媒体应该回到它该在的位置,传播事实真相,传递正向能量,发挥它该发挥的作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歌舞可以跨越文化层次,即使文盲也能从歌舞中找到很好的感官体验,而歌舞也可以跨越语言隔阂,就好比中国人不一定理解拉丁文化,但对浪漫的吉他舞曲,依然可以充满幻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世间》的真实感

          电视剧《人世间》在今年成为一现象级剧作,不是偶然。和现在市面上满眼望去充斥着磨皮到失真的面容、矫揉造作又歇斯底里的台词、强行制造戏剧冲突的绝大部分国产剧不同,《人世间》是有真实感的。搭景、服装、道具,剧组用心布置,故意做旧,尽力还原那个年代,这些是能看到的。但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人世间》选择了一个难拍的年代,在限定框架内,矛盾要怎么展现,苦难该怎么直面,摊开来,全是生活的不得已。好的年代剧,能把观众带着一起,进入那些在现实世界里也同样会存在的拧巴的矛盾中去。如果是自己,你会怎么做选择?《人世间》从一家人的艰难抉择展开:1969 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周家五口人被迫分离,除了妈妈,只能留一个人在家,爸爸和哥哥确定了要去,剩下的小儿子、唯一的女儿,谁去谁留?家庭的选择和个人的选择发生了冲突。周秉昆被迫观看了涂志强被行刑后,精神大受刺激,离开了原本工作的木材厂,再找工作时,唯一(二)的选择摆在他面前:酱油厂工人、重工类国企的工人,他是怎么选的?他想去重工类国企,但帮忙联系工作的蔡晓光告诉他:“你是建筑工人的儿子,实惠比体面重要。” 周秉义受到沈阳军区明副政委赏识,一纸调令下来,他马上可以高升明副政委的秘书,提为副团级,但调令的资格限制中有一条:社会关系纯洁。要升职,就必须和自己的恋人、父亲被打倒的郝冬梅分手。同事劝他选择事业:“哪怕是一块破抹布给盖住了,金子都永世不得发光”,他怎么处理的?水自流和骆士宾,每月要为郑娟和周秉昆筹够 35 块钱,但那个年代没有商品经济,如果不归属于体制内,出路难找。他们不是根正苗红的红五类,钱不好挣,但他们也是人,是人就得活,没有工作,自己做点小买卖,运气好,能活下去,运气不好,被抓。春燕,勤快能干,性格热情,很快干成单位红人,得到晋升,但没想到,她的上升期正是四人帮得势的时候,四人帮一倒台,她也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地被牵连,得连夜搬出自己房子,失去从前的待遇,她好冤。1977 年恢复高考,蔡晓光考上大学,但厂里不批,走不了,因为他爸爸政审没过,蔡晓光找到周秉昆,希望通过他哥哥周秉义的岳父郝省长私下解决,这种外人看来轻而易举的事,却成为日后周秉义和郝冬梅两家之间的大疙瘩,以至于直至郝父去世,双方家长都没能见上面。人要像个人,而不是像个好人,或像个坏人。片区民警龚维则,要照顾家里有疾病的侄子,一度拮据得拿不出钱过生活,只能舔着脸找到周秉昆,通过他把别人送来的烟酒在黑市卖掉,完了羞愧得扇自己耳光。春节,周秉昆朋友们聚会,众人羡慕只有春燕家住楼房,孙赶超说:“我一直有个梦想,要是能结识这样几个朋友,这辈子就妥妥的了,一个是当大官的,一个是啃书本的,朋友有文化,谁还敢说我没文化,一个穿警服的,一个在法院工作,一个万元户,借钱方便,一个大医院的院长,看病方便。” 朴实道出普通人在社会上办事的心酸。人要像个人,而不是像个好人,或像个坏人。这是编剧王海鸰有意识坚持的,她在采访中说:“我在写每一个人的故事时,都会站在他的立场替他说话,从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再到官员、商人,我在写的已经不是人物的好坏,而是时代洪流下每一个个体的难。创作者不能把人物标签化,他是好人就什么都往他那里推,跟糊泥巴一样,他是坏人,就坏得没有逻辑了。” 不得已的,才是最真实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次读《南风窗》,满是惊喜。选题新型又恰到好处,以后要长期关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相对于增长生育率,提高当前人员素质更为重要

              01. 印度电影为什么多歌舞,有人从文化传统上分析,印度深受中亚民族影响,文化元素叠加,天生有歌舞基因;有人从社会原因分析,印度观众穷,用歌舞填充影视时间,观众有满足感;有人从生理原因分析,印度厕所少,电影中间掺杂歌舞,给观众排队上厕所的时间。可能这些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一切都不如从现实分析来的有说服力。首先,电影是市场产物,必须追求利益最大化,那就要吸引更多的观众观影,对于拥有 3 亿多文盲的印度来说,电影要先解决大众理解的问题。另外,印度有 1600 种方言,14 种官方语言,如果不借助英语,地域和族群交流都是难题。而歌舞可以跨越文化层次,跨越语言隔阂,让电影变得更加普适化,让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语言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才是印度电影多歌舞的真正原因。02. 事件得到报道,真实的信息、真实的情绪得到传递,事实得到展现,才是新闻伦理的第一要义。事实的提供,绝不止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和职业利益所在,它更勾连着记忆的保存、情感的抚慰和社会博弈的信息对称,以及,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的构建。没有了真实,没有了真事,媒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03. 美国《国家利益》发文称,中国政府通过 “数字丝绸之路”,与多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使得中国的科技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站稳了脚跟,并在国际电联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等组织中,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断塑造全球数字生态系统。而美国所坚持的由业界主导数字生态系统标准化体系,在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缺席等,已经成为软肋。04.《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的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认为,人口调整有窗口期,抓紧时间提高人口素质,也许比催生更有意义。20 年前,中国学术界就提出了人口拐点这个词,但谁也没想到,中国人口拐点下降速度那么快,比预期早太多,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比以往预期要大。国际上通常以总和生育率 2.1 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而当下中国总和生育率已低至 1.3,老龄人口数量也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不断增大,目前的二孩三孩政策对提高生育率的影响有限,结婚生育年龄的推迟,进一步导致生育率的降低。如果不在经济社会政策的各个环节都嵌入对生育政策的影响和敢于,精准颁布符合青年一代需求的鼓励生育政策,将难以止住生育率的下跌。在此情况下,我们唯有以高素质的人口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升社会整体生产水平,才能够支撑社会的养老成本。而当前的教育又难以跟得上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设计仍然停留在 “学历思维”“工业化思维”,强调培养专业化人才,即一个工种对准一个专业,一个专业毕业拿到学历就可以从事某一种工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本期封面报道,全球化受阻?美国可能借此将自己的圈子 “全球化”,把一些国家排除在外。但美国很难得逞。而这个过程可能导致不同速度的全球化,或者说全球化的流向,以及供应链的方向都将被它强行扭转。原因是多方面的,地缘政治,大国博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发生在欧盟 “边缘” 的俄乌战争,对这个国家间联盟的冲击,将远超冷战结束以来任何时期。某种程度上说,这场战争已经埋下了欧盟内部洗牌的种子。战争爆发后,欧盟在初期展现出罕见的团结。除了通过一揽子制裁方案之外,主要成员国德国,还一改以往不向冲突地区输出武器和长期低投入国防预算的政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虚拟演练不能缓解现实的不如意

                    现实如果不如意,就会给人打击。沉溺于虚拟演练,已经让人们对现实世界不如意失去了预见性和承受力。当人们的生活内容被非真实所占据,真实世界的不如意反而变成了一场痛苦的梦。它不应该发生,它应该可以重来,它不是合理的结果…… 典型的表现就是恋爱。人们对恋爱这种超越日常价值的美好,不再那么能够感知,恋爱被降格和庸俗化,变成与升职、加工资和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没有本质区别的 “好事”。而一旦恋爱出了问题,却在心理上没有处理能力,迅速转变成对恋爱的失望,对异性的贬低,乃至对社会生活无意义的抱怨,从而陷入与事实后果并不对等的过度消极。有些年轻朋友便是如此,年纪轻轻就 “看透了”。无话可安慰,我们只能说,不是这样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南风窗

                      看到东航事故那一篇文章报道,我泪目了。因为新闻公众号的文字都太过于冰冷,看不到这件事情背后的难过。杂志也是一个了解世界很好的入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得

                        在得到读完的第一本杂志。感觉是一本张驰有度的书。有的只是告诉你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有的则告诉你这件事为什么发生,背景和原因是什么?过去,杂志的时效性低于报纸而高于书。在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缺少了时效性的杂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只读一来一本或一类杂志并不能说明什么?在后面读杂志要注意观察一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