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个男人写给另一个男人的情书

    如果今天有人告诉你:“神赐予了我几乎一切。我拥有天才、显赫家世、崇高地位、卓越机智和知性冒险精神。我让艺术变成一门哲学,让哲学变成一门艺术。我改变了人们心灵和事物的颜色。” 你会作何感想?

    或许你会嘲笑道,这是哪个痴人说梦的疯子,如此狂妄自大!可此话出自奥斯卡・王尔德,你便有可能会心一笑说,的确如此。

    本书不同于他著名的戏剧和童话作品,是一本深度挖掘王尔德思想的书。王尔德在书中说:“我唤起这世纪的想象力,让它环绕着我创造出神话和奇迹。”

    再没有人能比王尔德更加华丽、自负而又充满创造力了。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一个艺术家敏感、热烈和充沛想象的不是成为一个绝世无双、独孤求败的胜利者,恰恰相反,唯有巨人的陨落才更能激发出他内心无数的才思。《自深深处》正是这样一本哀歌,它记录着一位绝世天才的陨落和他对人生诸多深刻问题的思考,成为他众多艺术作品中,最为重要和经典的一部。苦难,往往能够成就艺术上的卓越创造。

    虽然很多人最初接触这本书多少是带着猎奇的窥探心理心的。因为本书记录着王尔德的一段情殇,是他写给自己同性情人的一封自白:

    1895 年,王尔德的同性情人道格拉斯・波西的父亲昆斯贝理侯爵,因为儿子与王尔德之间的不伦交往,愤而起诉王尔德。王尔德在波西的怂恿下,进行反诉,最终被判入狱。从入狱时几近窒息的锥心痛苦,以及最后出狱时的宁和平静,在此期间王尔德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过往。出狱三年后,王尔德即病逝,他是在人生最后时光中彻悟到生命是以悲苦而非欣悦为底色的。

    这段从人生巅峰跌入谷底的绝望夹杂着太多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却无法毁灭一代天才内心的骄傲:“我曾是这时代的艺术文化象征…… 我体会到自己的不凡,后来又叫别人体会到。” 王尔德甚至认为自己比拜伦所象征的东西还要崇高、恒久、重大和持久。而他的自责主要来自于他没有痛下决心与那 “不能说出名字的爱” 一刀两断,导致自己从无限荣耀堕落至身陷囹圄 ——“诸神生性古怪。他们不只会假借我们的陋习恶癖来加害我们,还会利用我们的温良恭俭来毁灭我们。”

    然无论如何,当光环褪去,一个普通的罪人想要重新来过只需要走过 “一只鸟从黄昏飞到黎明” 的距离,而从名满天下到臭名昭著的王尔德则无处遁藏。既然无处可逃,就只好直面惨淡。本书的文学价值也正在于艺术家直面自己命运的苦难,并在苦难中领悟到爱的伟大。值得高兴的是,这样坦诚的态度也影响了不少读者,让他们走出最开始的窥伺和猥琐,进而跟随作者的笔触获得更具价值的深刻内涵。他明白到 “只管追求快乐的人必须知道悲苦迟早要来临”“凡是想要一副面具的人都非得终日带上它不可”。

    一个人之所以能与另一个人长久相处,并非因为他们情投意合、也并非源于刻骨铭心的爱恋,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彼此拥有与对方契合的特质,是因为双方属性的契合性导致身怀不同棱角和缺憾的人彼此相连,无法分离。王尔德和波西,恰如两个身患重病的人的相遇。一个自私狡诈不断伤害和利用,而另一个被对方挑起虚荣,反而对这样另类的伤害十分着迷。

    王尔德的陨落与他自己的脾气与不安全感有着直接关系。说来说去,一切轮回似乎又都指向必然,哪怕时光倒流,让人有机会重新选择,恐怕也不会有更多改变。

    1894 年 4 月 3 日,王尔德向当局提出寄信申请。因为知道如果把信直接寄给波西一定会被毁掉,于是这封写给波西的长信首先被寄给了王尔德的挚友罗斯。罗斯抄录一份后才将原件寄给波西。但内政部没有批准邮寄申请,只允许他出狱时将信带走。

    这封长信取名《深渊》典出《旧约圣经・诗篇》130 篇:“主啊,我从深渊向你求告”。这封开头写着 “亲爱的波西” 落款为 “你深情的朋友:奥斯卡・王尔德” 的书信,洋洋洒洒,或许真是老天别有安排,让王尔德教会我们每一个人:

    悲伤的意义和它的美。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迷失

      《自深深处》是王尔德因 “有伤风化” 罪,被判坐牢即将出狱时写给旧情人波西的情书。他是 19 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在戏剧、诗歌、小说、童话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上都颇负盛名。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中无不表达着对英国物质社会和市侩虚伪现实的深恶痛绝。


      他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他的理解里,艺术是美丽动人的,现实是丑陋不堪的。然而,尽管深知 “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归生活和自然造成的”,他仍然不顾一切地扑向了代表着庸俗现实的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美少年波西,并与他发生一段不为世俗容忍的乱伦之恋,就像飞蛾扑火般惊艳又叫人惋惜。最后落得锒铛入狱,身败名裂,家散财尽的绝望下场。
      在这封缠绵悱恻、悲怆凄苦、纠结矛盾、自省顿悟的绵长情书中,王尔德说的最令人为之颤动、刻骨铭心的话是:不管是伟大的人还是渺小的人,除了用自己的手毁灭自己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能够毁灭他。是啊,在与波西的感情中,他何尝不知山有虎,可却偏向虎山行;他一步步沦陷,最终欲罢不能。所以,毁了王尔德的不是当时的封建社会,也不是品德败坏的波西,而是他自己。但自不能自救,又以何救之呢?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难题,在面对所爱之人的变故时,我们又应当如何自持?不妨把王尔德的情感经历作为前车之鉴,时刻警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辙,把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其实,名人伟人也好,凡夫俗子亦罢,倘若在爱情中太过懦弱,甚至连一些基本的能力都被消耗殆尽了,那恐怕只能白白断送自己的锦绣前程了。
      在王尔德身上,我看见了,在爱情中,这两种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只有当你是一个清醒而独立的个体时,才能为彼此间的感情带去福音。
      1. 及时止损:看完《自深深处》的第一感慨是,王尔德的前任真是个极品渣男。其实王尔德也知道波西是个自私又无耻的人渣(不然也不会在信中通篇指责),他也三翻四次尝试与他断绝往来。然而,哪怕他抵挡住波西的软磨硬泡,却逃不过 “三姑妈六姨婆”(就是他的导师、朋友还有波西的母亲)的糖衣炮弹。这些也就算了,在狱中王尔德竟然还憧憬着出来后跟波西重归于好。事实上,他出狱后确实跟波西复合了,但是不久波西便抛弃了穷途末路的他。学会及时止损,悬崖勒马,才不至于让自己走向无底深渊。
      2. 善于拒绝:在爱情里,对伴侣有求必应可不是什么好事。波西把王尔德当成人肉提款机,过的一直是穷奢极欲、纸醉金迷的腐烂生活。他每次吃喝玩乐甚至赌博输钱时就找王尔德要钱,王尔德也不断迁就顺从他的意思。正是他的不善拒绝,才助长了波西的嚣张气焰,他非但不知恩图报,反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几乎败光了王尔德的财产。善于拒绝对方,才能在爱情的博弈中占得一席之地,不至于全军覆没。
      它值得每个人在寂静的夜晚,好好用心读一读。因为这封情书着实情真意切,让人为之动容却又不禁感叹,噢,这该死的令人迷失自我的爱情!
      在信的最后,王尔德宁静平和地表达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积极态度,那一刻,天明了。也让我想起他在《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里写的那句荡涤心灵的话: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何以至此

        这一封长长的信,长长的控诉或思恋,长长的悔恨或执念。波西,罗比,王尔德,故事好像注定要这样书写。轻叹一声,何以至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难道制造了痛苦的他不比你的艺术更聪慧吗?

          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19 世纪出生在英国(准确来讲是爱尔兰,但是当时由英国统治。)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 世纪 80 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 90 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事实上,在《自深深处》之前,我只读过王尔德的一部作品,即是著名的《夜莺与玫瑰》。因为是短篇兼童话,从中我很少读出王尔德这个人本身,而是看到了他的爱情观,那唯美却凄绝的爱情观。读罢《自深深处》之后,我方才知道,他的爱情观即代表他的写作风格,而他的风格又源于他的性格。他的一生,就是唯美却凄绝的。他很早就展现了超凡的文学天赋,亦在很早就展现了唯美主义的思想倾向,二十岁时便成婚,之后又有了两个儿子,乍听上去就是家世卓越出生的 “人生赢家” 标配。但他的与众不同注定他这一生将经历诸多波折,譬如他异常自恋,譬如他是外貌协会的鼻祖级人物,再譬如,他因与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王尔德昵称其为波西)交往四年而受到对方父亲的言辞控告,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在 “同性恋” 一词都尚未诞生的年代里,更不可能存在任何程度的宽容。他被斥为 “鸡奸者”,一夜之间,他就从众人尊敬的艺术家变为了所不齿的对象。之后他入狱两年,三年后便去世,年仅 46 岁。「尽管我距离完美相差甚远,但你仍然可以从我身上学到很多。你是抱着向我学习生活之乐和艺术之愉的目的来到我身边的,或许冥冥之中,我是被上帝挑选来教给你一个更灿烂的秘密:痛苦的含义以及蕴含在痛苦中的美丽。」掩卷,除了随王尔德对昔日恋人的厉声指责而一同悲愤之外,更多的是叹息,叹息男子之幽怨竟也如此令人辛酸哀痛。在王尔德与波西交往的四年中,他不但失去了家产与宝贵的时间,更为严重的是还失去了作为艺术家的创作空间及灵感。可他在此过程中却明白了一件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情,那便是开篇附上的那句 “我是被上帝挑选来教给你一个更灿烂的秘密:痛苦的含义以及蕴含在痛苦中的美丽。”—— 在狱中的两年里,除了遭受痛苦之外,他懂得了苦难的本质与苦难的内蕴之美。曾经他将自己 “完全限制于花园树木中见阳的部分,避开了树木阴影昏暗的另一面”,而入狱之后他却不得不在囹圄深深中感知阴翳与炎凉。这其中巨大的落差不止于命运弄人,波折创造的更有苦难之于他的意义。苦难之于王尔德,意义之一即是虽然他笔下的文字仍然咄咄逼人,可却丝毫不含仇恨,不含报复之欲,而是恋情结束之后的凄婉痛诉,是由深深处发出的绝望的爱之回响。他说,“爱能读懂写在最遥远星星上的诗篇,恨却令人眼盲”,正因为遭受牢狱的苦难他才对爱理解得更为深刻和透彻。后悔与爱毕竟是两回事,他虽然无尽悔恨曾与波西一起蹉跎的年华,但他却不否定自己对于波西的爱反而坦诚承认,坦诚地告诉贬损他的世人他心中炽烈的爱。“爱的目的就是爱,不多也不少”,这句话与康德的 “为艺术而艺术” 何其相似,在艺术与爱这两方面,王尔德都是纯粹至极的,诽谤也好诬蔑也好甚至是曾经恋人毫不关心的态度也好,他都全然接受,就算身心俱疲备受煎熬,他也依然保持着精神上的独立,只因他知道,他以前走过的花园,还有另一半未去探索。这便是苦难之于王尔德的第二个意义 —— 花园的另一半里,藏着艺术的真谛。狱中生活让他产生了只愿意与艺术家和受难者即懂得何为美和何为苦难的两种人交往的想法。即使苦难逼得他喘不过气来,连何为幸福都很难感知,他却从苦难中读出了别样的意境,关于生命盈而不张的以柔克刚力量,关于创作和真实的调谐状态。《自深深处》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书中记录下的经历、悔恨、悲喜交加、关于艺术与爱的反思和酝酿,一切都离不开那份苦难,那份自深深处又直触内心深处的苦难。事实上,古希腊最好的戏剧非喜而为悲,而读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也比读《仲夏夜之梦》拥有更为磅礴澎湃的心绪,苦难创造的艺术是最深刻的艺术,艺术可以不是美,但不可以不含地球之盐的分量。“欢笑背后可能隐藏着粗糙、坚硬和冷漠的性情,但悲伤背后总是悲伤。痛苦不像享乐,它不戴面具。” 苦难总是不加粉饰便能轻而易举地给予人沉痛一击,但这一击并非全然为悲伤,就好比王尔德曾经说 “悲伤后面总是掩盖着另一个悲伤” 可他在狱中却将这句话重新陈述为 “悲伤后面总是掩盖着一个灵魂”。苦难之于他的第三处意义,便是为他提供了一次检验灵魂高尚与否的机会。在这份考验面前,他没有丝毫畏惧与遮遮掩掩,而是以病弱之躯撑起自己光辉的思想,对拷问一一作答,给出一份令世人惊愕而敬畏的答卷,即使身体饱受折磨,灵魂也依然保持超然。王尔德留下的这些关于他对艺术、宗教、爱与恨最深刻的哲学阐发,是当之无愧的 “千古绝唱”。在人生的每一个当下时刻,人既是他未来的形象,也是他过去的样子。艺术之所以成为象征,是因为人本身就是一种象征。那么,王尔德是一种怎样的象征呢?他直陈自己是关于现代艺术最为杰出的引领者,且不去争议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文坛风象,仅仅看他在童话、诗歌、小说、戏剧这诸多体裁均取得的重大成就便知此言虽狂却也分量颇重。但我觉得他并不只是唯美派与颓废派的先锋,他更创造了一种思考与抗争的模式,即忠诚的书写自己内心的情绪和声音。生命之树长青,废墟也有其独特的美丽所在,任何时候都守望一种当归之处,难道制造了痛苦的他不比你的艺术更聪慧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种以自己的方式而活的真诚

            生于 1854 年的奥斯卡・王尔德,不仅是他自己那个时代闪耀着光芒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现在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影响后世许多艺术家的思想和创作。


            历史上没有几位艺术家像王尔德一样生前和死后都获得如此多的赞誉以及与赞誉一样多的诋毁和骂名。他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惊心动魄的怪诞悲喜剧。20 岁出头,他就以服装惹眼、谈吐机智、特立独行等特点在伦敦社交界有了名气,一些杂志甚至刊登着讽刺他的文章。在 40 岁前后的那几年,他的每一部戏剧作品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曾有一个时期,伦敦的舞台上竟同时上演着他的三部作品。1895 年年初,王尔德的两部名剧《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在伦敦相继首演,得到了观众及评论家的双重肯定,王尔德因此达到了人生及艺术的巅峰,可短短一个月后,他就卷入了官司。昆斯伯理侯爵发现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昵称 “波西”)与王尔德交往长达四年而控告王尔德,说他是好男色的 “鸡奸者”。这位同性恋人与自己暴虐的父亲长期不和,矛盾不断,于是鼓动王尔德上诉,控告自己的父亲诽谤,结果王尔德不仅败诉,还被反告,因 “同其他男子发生有伤风化的肉体关系” 而被捕,被判有罪,在监狱服了两年苦役。他一下子从风光无限的人生赢家变为身败名裂的阶下囚。
            在服刑期间,王尔德还经历了丧母、破产、离婚等打击。他的妻子康斯坦斯与两个孩子改姓为荷兰德,移居意大利,而他社交界和文学界的大多数朋友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只有寥寥数人如萧伯纳仍挺身维护他。一个人忽然间没了钱、没了家庭与孩子、没了朋友、也没了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只有日复一日,漫无边际的牢狱之苦折磨着他,可想而知,这对于他是怎样沉重的打击和痛苦的炼狱。出狱三年后,王尔德病逝于异乡。
            艺术家个人命运的苦难往往创造出璀璨夺目的艺术成就。他写于 1897 的《自深深处》正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是一封长长的狱中情书,他去世 5 年之后该信才被部分出版,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了,它愈发彰显出自己独特的美与艺术魅力。
            本书前半部分,王尔德写了很多自己与波西在一起的生活细节,波西是如何黏着他,波西是如何生活挥霍无度并让他为自己的一切消费买单,波西是如何薄情寡义,如何在健康和精神上折磨蹂躏他,比如他生病时,王尔德悉心照顾他,而王尔德生病时,他却不管不顾,只管自己玩乐到天亮。一方面他责备波西毁了自己的生活与艺术创作,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这个负心汉给自己写信,来狱中看望自己。他一会说要和这个渣男友断绝关系,一会又说出狱后要见面重修旧好。信中充满了他对波西爱恨交织的情绪,他时而像怨妇一样絮叨与哀怨,时而又像斗士一样冷斥与愤怒,时而又像爱过痛过依然痴心不改之人一样无怨无悔。如果用一个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即《我的前任是渣男,但我依然爱他到不行》。
            王尔德之所以是王尔德,是因为他不仅止步于此,他在狱中不仅反思了自己与恋人的关系,像心理分析师一样对自己对恋人进行解剖式的分析,还直面自己的生活,认真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他说 “我想尝遍天下花园所有树上的果子…… 我唯一的错误就是将自己完全限制于花园树木中见阳的部分,避开了树木阴影昏暗的另一面。失败、耻辱、贫穷、悲伤、绝望、苦难,甚至眼泪…… 由于当初下决心拒绝了解它们,结果现在被迫将它们一一品尝,并且整整一季以它们为食…… 这世上没有一种欢乐我没有体验过。我将我的灵魂之珠扔进了红酒杯,穿过报春花径去追寻长笛之乐,整日啜饮着蜜汁。但要继续同样的生活将是错误的,因为那将是逼仄狭隘的。” 一个人的快乐与苦难似乎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入狱之前的王尔德经常以过食、豪饮、华服,以及一连串年轻英俊的爱人来享受感官之乐,过着一种奢靡放纵的生活,而狱中的他失去了一切,面对漫漫长夜,独自将痛苦一饮而尽。唉,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私以为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他谈艺术,谈想象力,谈耶稣与浪漫主义的共通之处,谈艺术生活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说 “艺术家的谦卑就是他对所有经历的坦然接受,正如艺术家的爱就是他对美的感知,并借此将美的灵和肉展现给世界。” 他说 “一个人若要像耶稣一样生活,就必须完全彻底地成为他自己。”“诗人必须歌唱,雕塑家要用青铜思考,画家要让世界成为映照自己心情的镜子。这一切是确定无疑的,就像是山楂树必然要在春天开花,玉米在收获季节会燃烧成金色,月亮在他日复一日的天空漫游中会由盈转亏,由亏变盈。”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笔功力不俗,译文行云流水,词藻华美,情真意切,很好地还原了王尔德华丽唯美的写作风格。
            王尔德短暂的一生精彩无比却充满波折。博尔赫斯评价王尔德,“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魅力。” 王尔德的魅力在于他的特立独行,在于他的艺术成就,更在于他完全彻底地成为他自己。在《自深深处》这份万言情笺中,他诚实地面对自己命运的苦难,并在苦难中领悟到爱的伟大,而他本人,更以勇敢和诚实,使自己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如今,同性之爱已不再惊世骇俗,也不再违背法律了,这离不开那些虽心怀恐惧却一直坚持做自己的人的努力与抗争,这其中便有王尔德。
            在遭到毁誉近一个世纪以后,英国终于给了王尔德树立雕像的荣誉。1998 年 11 月 30 日,王尔德雕像在伦敦揭幕。雕像标题为 “与奥斯卡・王尔德的对话”,同时刻有王尔德常被引用的语录:“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