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爱的书里,从来都是偏颇之论。

    面对不公平的人事,大抵像遇见 “不公平” 的书;要么翻脸,要么忍受。陈丹青的文章好看,好看在不公平,他的一家之言有那么一点 “耍赖” 的成分,却也赖的清净、赖的庄严,赖的萌;就是能让你既不翻脸,又痛快的忍受着。好爽!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陈丹青怎么这么狂,这么真诚,这么可爱,这么可敬。相比于视频,我更喜欢书,可以盯着图看很久。毕竟艺术是拿来看的,实在是看的人少了才需要有人讲,讲出来的东西却又成了一种定见。陈丹青老师不是这样,他讲的东西里没有什么定见,也不谈什么艺术史,就是闲聊,“胡扯”,你不会当真的,你也没法当真的拿笔记下来:这是陈丹青说的。没必要,这样完全误解了他的意思。《局部》就是一个局部,不是全局,不是系统,不是 “史”,他点出了一个个局部给你看,你再顺着看到其他的局部,看着看着就进去了。回过头来发现,怎么说不出什么来,我看懂了吗?好焦虑。其实没必要,看就好了,喜欢就好了。我想这是陈老师的意思。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随感

        《局部:陌生的经验》这本书是陈丹青所做视频节目《局部》第一季的文字稿,一直对这个视频节目名称有疑惑,不清楚局部是何意义。通过看完这本书,局部可能是艺术的审美,可能是观赏的角度,可能是不被重视的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可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绘画艺术的欣赏,我是体会不深,毕竟是外行人,只能是粗略的去看、去欣赏一幅幅画作。每一个画家都有他的创作轨迹,每一幅画都有它的命运。文学创作、音乐创作、摄影都一样,有的创作者死后才小有名气,而有的年少成名却德不配位。陈丹青曾说,艺术史本来就是势利的。作为外行读者,不能以其势利的眼光去欣赏,既要看经典名著,也要去发现那些局部的、不被人重视、真正可以震撼人心的作品,只要自己觉得有所获就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偶遇到欲罢不能

          1. 讲稿和视频都值得看。越没有目的,越有惊喜和收获。2. 我有个不恰当的比喻,《局部》类似一副风格独特的印象派的画作。不求详尽,但绝对赤诚,很过瘾。3. 就是给非画画人看的。4. 如果回到家还安静不下来,就去看《局部》视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克莱门特说,有两个经验可以判断一幅好画:一,你愿意不断不断看下去;二,你不断看下去,总能发现此前你没注意的什么,总有新的领悟。陈丹青也是两个经验 —— 有些画,你看了震惊、感动;有些画,你看了发呆、出神,呆呆地看,变得像个聋子,什么都听不见了。还有一种经验很难描述:不是感动,也不是出神。是什么呢?是静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大师眼中的同行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也是想了解,从一个艺术家眼中,如何看其他人的作品,于是尝试读了这本书。书中没有技巧等过多的分析,更多的作者的感受,以及他所看到的艺术之外的世界与人生;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也能获得同样感受,毕竟,基础、专业修养、人生经验感悟不同。更重要的是,没法亲自站在那些作品前去体会。好在书中谈到,杜尚对当时社会上急功近利提出的方法:沉默、缓慢、独处。对我来说,这句话就是我在此书中最大的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局部》说不出什么来,似乎没看懂,但又是一口气看完的。其实无须纠结,看就好,喜欢就好。局部可能是绘画的留白,可能是艺术的审美,可能是观赏的角度,可能是不被重视的命运…… 陈丹青老师的语言,真是又狂又真诚,犀利又过瘾。他爱 “次要讯息”,喜欢 “离题”。“他总是越过故事主角的肩头,张望远处正在走动的人。” 陈老师说:“杜尚不在乎是否被接受、被理解,凡事笑眯眯的,一张聪明透顶的脸,对什么都无所谓:不强调,不反对,不赞同,也不太解释。他说,他重视呼吸,甚于一切。” 嗯,喜欢这段,超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被得到午间读书节目的介绍引起了兴趣,下载了这本书。怎么说呢,断断续续历时二周,一共近四个小时读完,作为完全的外行,最深的震撼有几处:第一当然是开篇的王希孟,18 岁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与热情,令人赞叹。其二是对于俄罗斯绘画的重新认识,当然也伴随着震撼。其三当然就是流民、女性画家,梵高未完成的画以及巨人的战争等等。借用一下曹星原读书的三层问题,作者动机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前面几篇后记大概都说明了。至于解决的如何呢?见仁见智,对于我这样的外行,没有绘画底蕴和艺术素养储备,对于这样随波逐流式的叙述自然共鸣处少些,即使作者表达的在亲切、也难。期待着再次有缘相逢吧,也许有一天会有喜悦与惊喜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看,感动。

                    和历史对话,和艺术对话,和古老的自己对话。我们需要媒介。诗和远方永远是驱动我们探索的原动力。人是需要家园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且,私以为,后者更重要。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