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学类写作是极富挑战的

    会有些许启发 但综述较流于表面 缺乏引人深思的观点 作者的游记更值得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学习的人,生物进化理论是必学的知识。它让我头脑里那些 “零零碎碎的、知道一点的、又不太懂的” 东西,呈现出清爽的模样,这大概就是格物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一种理论解释都有边界

          上周,妹妹突然顿悟了,信誓旦旦说了些改变生活习惯,和不良恶习说拜拜,什么都不如身体健康重要之类感慨,原因是她隐隐担忧自己身体长此以往会出大问题。这样的事我想在大部分人都有过,一方面受基因表达驱使吃好喝好玩好尽情释放天性,一方面又会对终局的深深恐惧。用海德格尔思想解释这叫 “棒喝”,这种直面或是想象死亡的体验,就像是对一个人的当头棒喝,可能会惊醒沉沦之中的人。面对死亡的那种 “畏”,会打开了一片空旷的区域,让周围的世界和 “常人” 都退去了,我们清晰地意识到了自我确定无疑的个体性和无可替代性。因为死亡是终局,是终结一切可能性的终局。      和本书的作者袁越先生一样,打小我也是个好奇宝宝,现在我知道这些大概率是人属智人种的本能而已,就像太阳系置于宇宙,各向同性,并不特殊,和芸芸众生一样我的奇思异想也没啥区别。唯一区别或许我从小家境殷实不至于让我过早为生计而奔波,有闲暇闲心而已。      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说的:“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这话乍一听好像很可笑,但是你如果仔细品,一定会越品越有味道,甚至越品越觉得后背发凉。同样的话我问过我八岁时的儿子,回答也是惊人的相似。小孩子的世界用梁漱溟先生话说是 “郑重” 的人生观,在自我意识尚未建立时,觉得万物有灵,出于直觉保持真我,很少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以这样的心态,孩子可以在与他人和世界的相处中收获纯粹的快乐,他们会因为一个眼神、一个故事、一个小小的成就爆发出爽朗的笑声,甚至手舞足蹈。但是随着年龄渐长,孩子们开始意识到各种条条框框,恐惧和悲伤越来越多,而快乐则渐行渐远。       扯远了,回到正题上来。      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跨界惊天洞察,到五十年代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 DNA 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到今天 70 年了,从各种不同新的维度探索生命科学、进化论、分子遗传学、基因科学,这些学术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这几年也读了很多相关书籍课程,一方面总感觉似是而非每种理论都有道理,一方面容易有奶便是娘,抓住一根稻草就算终极解释了。直到认真看完《人类终极问题》这本书终于有种豁然开朗感觉,一是所有知识点的碎片。好像找到点规律了,但是这个规律还是不太清晰。直到读到袁越先生的《人类终极问题》,突然一下子,满脑子的碎片,好像各归其位,在一个巨大的坐标系当中,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二是当下主流认知只是范式之一,仍在不断迭代。       比如中国人从何而来?是从蓝田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多地起源进化而来还是取代派?还是分子遗传学中 Y 染色体单倍群 SPN 中性异变原理推导的走出非洲?人的衰老是怎么回事?为何原核细胞动物很多可以永生?人的寿命有上限吗?是端粒体学说还是线粒体学说?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自何处?生理基础和环境影响有哪些?基因在人一生中角色是设计蓝本还是导演?人到底有没有自主性?等等。      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会把零碎的知识统统串起,体会到本书的逻辑之美,科学的严谨,人类起源的波澜壮阔、生命本质的最新探索。当然最重要的是祛魅,新陈代谢寿命论、端粒体寿命论已经被证伪,关于长寿保健的任何食品没有一个有严格的验证,因为 FDA 压根不承认衰老是种病,衰老因个体差异也无法度量。也有现实意义哈,比如找媳妇,聪明比颜值重要,线粒体质量和后代质量强相关,而线粒体在人属生物中只能由母亲传递给下一代。书中金句:(1) 创造力的进化和生物进化一样,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而是修修补补、见招拆招的结果。人类的进化虽然源自一连串偶然事件,但其实整个过程遵循一套非常严格的逻辑和规则,创造力的爆发也是如此。(2) 正如达尔文曾经说过的那样,越是无知的人,就越会觉得很多问题都是不可能找到答案的。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相信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被解决的,这样的智者虽然人数很少,却是人类的进步之源。(3) 李辉非常讨厌文理分科,他认为人类考古界不能各自为战,应该统一起来,所有材料不分文理都可以拿来用。理科生可以借助遗传学为人类历史整理出一个骨架,但是光有骨架太难看了,必须有考古学提供内脏,语言学和文化学提供肌肉,历史学提供皮毛,只有这样拼接起来才能构建出人类历史这头大象.(4) 巴克研究所的几位专家为我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在不远的将来,每一个 90 岁的人身体都基本健康,不但生活完全能够自理,还能为社会做贡献。如果一个人仍然选择 65 岁退休的话,他完全可以再去大学读个学位,学习一门新的手艺,然后 70 岁时再找个新工作,快快乐乐地干上 20 年。(5) 希斯赞特米哈伊把生物进化和人类的心智发展做对比,认为进化过程引发的基因改变在人类文化中的对等物就是创造力。前者帮助生命更好地适应大自然,后者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灾难。这个看法非常深刻,因为它道出了创造的本质,那就是通过尝试新的东西和方法来让自己更好地活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就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创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收获

            值得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我喜欢袁越学术功底讲的也生动尤其人为何衰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探讨的是人类的由来以及人为什么是人,其中涉及很多方面包括物理、生物、历史以及脑科学等,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解决问题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个个基础。阅读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我们不能只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也要多看看自己不那么感兴趣的学问,因为你永远不了解你不感兴趣的知识能给你多大的创造力。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