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9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科学 值得花时间好好学习 并且练习

    一直被焦虑、抑郁、不安全感困扰怎么办?想减肥却一直不成功怎么办?想戒烟却一直戒不掉怎么办?童年创伤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这些问题是吸引我看这本书的原因。一个积极进步的人,和自己作斗争的人,想要做出有效的改变,就必须学会正确认识那些困扰我们问题,甚至于如何界定它们,方法是什么?这本书的作者塞利格曼从改变的可能性和生物局限性出发,告诉我们:对于那些可以改变的行为,用积极的态度去改变;对于那些有着一定生理限制的行为和人格特质,坦然接受,然后学习一些方法来应对,不让它们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明智的自我提升方式。对于这一点我表示非常赞同,因为在进步的过程中,我自己走过很多的弯路,也摸索过很久,这本书里介绍的方式确实有效。践行是最有效的学习,所以我打算行动起来,这样才是真的学进去了。让改变在行动中发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2年第四十一本

      1. 读这本书费时太久。刚开始是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忖度是自己阅读力较弱的缘故。读 “… 之父” 的书,有些畏难情绪,搁置许久。给四星,少那一颗星是因为存疑,犹豫。犹豫不决的时候就不要把星给满。让自己功夫不高也算有个自洽。2. 本书是塞利格曼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做了很多科学例证,对各种心理病症做出了可治愈或不可治愈的论断,真叫个惊奇!也让我对朋友圈里,街道边,写字楼里的禅修,禅舞,禅茶,灵修,仙家,甚至心理咨询 “大师” 的认知毁了三观。莫非是它们行骗这么多年没人管?又让人们存疑。总之,能给人解个心疑儿也算是善行。3. 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百年后还能大行其道,或许就是不可证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说辞。犹如 “看香” 法术的不可证伪形状一般,信之者虔诚膜拜,不信者嗤之以鼻。问施法者,对曰 “信则有不信则无。” 以不可证伪做出对不知事物的判断,是成熟人的不二选择。4. 积极心理学,就是寄希望世间的人们,摸着良心做事,凭着道义做人,把正常的人生高度拔高到美好。不得不感叹,这老人家开创了伟大的历史先河:水很混浊,虾蟹横行,还好,航标图很清晰…… 加油吧,标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乐观者健康成功、幸福美满,悲观者体弱多病、悲惨坎坷。

        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接纳自己不能够改变的。最最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你能不能改变其实与你自己的认知也有很大的关系,提高认知要靠终身读书学习,所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也是一辈子的事情。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家长往往希望孩子得到 “自信”“知足”“善良”“健康”“爱” 等能走向幸福的特质,却希望学校教授 “成就”“服从”“工作能力”“数学” 等获得成功的方法,而这两者完全没有重合之处。这就是传统的教育。因为看到了传统教育的这种弊病,所以塞利格曼一直在积极推动积极教育 —— 除了教授实用的课程,还教授有关幸福的课程。结果也证明,积极教育体系下的孩子们不仅有更强的幸福感,在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也更好。目前,积极教育已经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众多学校开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和自己相处是一生的修行

            1998 年,本书作者以史上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他的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人类的弱点和问题,而应该同时关注人类的美德和优势。他大力提倡建立一门研究积极的心理的科学 —— 积极心理学,并为这门新学科奠定了结构体系,他是全世界公认的 “积极心理学之父”。🍀🍀🍀法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躺平的反义词是什么?大概就是积极。积极面对人生,从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开始。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很奇怪为何现在多了那么多需要心理咨询的人。是物质生活变好了,人们更加关注心理了?还是现代化的生活加剧了人们的负面情绪?最近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一会儿觉得自己为啥会这样了,一会儿又觉得自己不该这样。但是,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这本书读完,有种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的感觉。我们似乎把路走反了。不能把自己困在永恒的童年里,最主要的是当下和未来,当下你的决定和行为决定了你的未来。过去的经历本来就是一种体验,你不能一直不去改变。不是有句这样的话么 —— 很多人 25 岁就过世了,可 75 岁才埋葬。难道,这中间长长的一段还不够我们去改变的么?但对于有些无法改变的,接受就好了,何必为难自己呢。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学会区分两者,这就够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深度来看待改变

                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你改变不了的,智者能分辨出这两者的区别。生活是一个长期的改变过程。这是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一句话,也是这本书所讲的内容,同时提出深度这个视角,来看待改变,区分出那些可以改变,那些难以改变,那些不能改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341 本)#2023 年精读作家(36)马丁塞利格曼《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大家好!今天阅读马丁 塞利格曼的第四本作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困扰你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出有效的改变。这是一本助力你达成自我完善的心理指南,更是实现幸福人生的一个起点。一直被焦虑、抑郁、不安全感困扰怎么办?想减肥却一直不成功怎么办?想戒烟却一直戒不掉怎么办?童年创伤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通过这本书,你会得到很多颠覆性的观点,也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哪些方面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方面是无法改变而必须接受的。塞利格曼从改变的可能性和生物局限性出发,告诉我们:对于那些可以改变的行为,用积极的态度去改变;对于那些有着一定生理限制的行为和人格特质,坦然接受,然后学习一些方法来应对,不让它们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只有这样,才是明智的自我提升方式。2、核心观点:①打破 65% 的传说心理治疗通常有两种治疗方法,与之相对应的也有两种心理干预方法,即治愈性的和缓解性的。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如果服用足够的抗生素,便可以通过杀死细菌来达到治愈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服用奎宁来治疗疟疾,那只能减轻外显症状。一旦停药,疟疾还会复发。奎宁只是一种缓解症状的药物,是一种缓解剂,所有的药物治疗都可以归为治愈性的或缓解性的。缓解剂是样好东西(比如现在我带着的助听器),但它不是心理治疗的终极目标。有效干预才是通往治愈的最好途径。在借鉴 20 世纪后 25 年人格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对自身症状的相关研究开始调查一些重要的内容:大部分人格特质遗传性很强。许多症状经常源于特定的人格特质,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此,我相信它们具有可变性,但只是在一定限度之内可变。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存在着两股相互冲突的力量 —— 心理治疗和自我提升。不难发现,很多人正努力做出改变:节食、慢跑、冥想。我们采用新的思考方式来对抗抑郁,练习自我放松来减少压力,训练自己的记忆力来提高阅读速度,用苛刻的方式来戒烟,努力戒酒,追求更多的生命意义,想尽办法延年益寿等。在生物精神病学和自我提升的相互碰撞中,解决的办法浮出了水面。有些事情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有些则是不能改变的,也有一些是要历经千难万险才能有一点改变的。哪些是我们能够改变的?哪些又是不能改变的呢?为什么朱迪失败了而凯勒成功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克服生理的限制?②人定胜天是真的么?完善和提高是美国精神的绝对核心,丝毫不亚于自由在美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实际上,美国人认为自由是每个人进步的台阶。只要有干劲儿,有抱负,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美国总统。事实也许并非如此,但这是美国人的理想。这不是镜中花、水中月。自我提升是个很庞大、很有利润的企业,它利用我们对成功的渴望来为自己赢利。安德鲁・杰克逊当选为美国总统时说过:我相信人是可以提升自我的,人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人会越来越像上帝,并能掌控自己。让我们继续完善我们的人民,完善我们的社会制度,直到完美,我们可以说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在约翰・华生的领导下,行为主义者告诉我们孩子完全是环境的产物。华生在 1920 年谈到改变的唯一方法是:通过改变环境来使他的新习惯建立起来,从而改造一个人。环境改变得越彻底,人格改变得就越多。很少有人能够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完成改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一群自助者。亚伯拉罕・马斯洛鼓励人们把自我实现作为人类动机的最高形式,不过这只有在所有基本需求,如温饱、安全、爱、自尊都得到满足后才能实现。意志力、责任感和自由是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疗法的重心,所以患者可以出现有意志力薄弱的情况,而他们的治疗也强调扩大选择的接受力。③生活中的症状抗焦虑药可以减轻焦虑,能明显让你放松,为你带来生命的春天,但它与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一样,也是只能治标。一旦停药,就会复发。更糟糕的是,如果这种焦虑源自一个实际的问题,你会发现在服药期间你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来解决问题。从某一方面来讲,焦虑是提醒你对生活做些调整的信息,而抗焦虑症的药却阻断了你获得信息的通路。此外,这些药都被滥用了。生物精神病学是心理疾病的哲学,所以我们必须谨慎待之,我对每一个原则都有一个警告。第一,心理疾病是生理疾病这个说法仅在麻痹性痴呆患者身上得到了证实。而在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症及躁狂症患者身上都没有得到证实,至少都没有找到生化方面的原因。至于抑郁症、焦虑症、性障碍、肥胖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都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第二,情绪会随药物而改变。情绪只是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在作祟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到目前为止,药物也不是屡试不爽的。所有的药都是治标的,而且都存在有害甚至是致命的副作用。第三,人格是会遗传的,这种说法已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了。但人格并没有占据所有的遗传基因,人格特质的可遗传程度都大致为 0.50(除了智商,智商是 0.75)。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人格是不会遗传的。这时,就该轮到心理治疗和自我提升技巧上场了。大部分人喜欢把事情往最坏处想,常会把一件很小的事情想象成大难临头。不要以为只有神经过敏的人、抑郁的人、患有恐惧症的人才会这样。事实上,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的。歌德曾说过,在他的一生中只拥有两天真正快乐的日子。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对我来说,当一切都顺利的时候,我才感到快乐。但是往往在这种时候,我就会开始担心,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焦虑是危险来临的警笛,驱使我们深思熟虑、冥思苦想,企图找到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抑郁是失去心爱之人的反应,它使我们隐居遁世、看破红尘,用自己的孤独寂寞来为它殉葬;● 愤怒高度活跃在我们的主观世界里,提醒我们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告诉我们要摒弃、反抗这些不好的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们往往羡慕他人所取得的成功,殊不知,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艰辛奋斗。实现理想,从来没有捷径可言。泰戈尔曾说:“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郎朗经历无数个不为人知、默默练习的日日夜夜,有朝一日人们为他华美绚丽的钢琴弹奏所倾倒;羽生结弦一次次受伤又爬起,坚持苦练,终于为世界呈现出无懈可击的冰上英姿;屠呦呦做了数百次试验,才有了惊人的发现,在 40 年后终登上诺奖之巅。就像唯有经历磨练的人生,才能过得充实;唯有经历磨练的青春,才会更加光彩照人。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关于改变

                      马丁。塞里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提倡心理学要从减轻痛苦到创造幸福,从自我主义到集体主义,从过去导向到未来导向。他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主要讲述了关于改变。通过本书,对于改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是对于改变,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选,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二是有一些我们一直认为可以改变的东西,其实本质上很难改变。比如:减肥、酗酒等。三是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有智慧分得清上述两种情况。四是原生家庭的创伤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对成年后的问题生活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时候可能是基因的原因,所以要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摒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学术东西太多,读了有点沉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书中讲述了很多心理学上的问题,可能属于治疗的服务范畴,如果有某种情况可以对照着自己试一试,毕竟有些人(约翰纳什)在没有心理医生指导下,也可以治愈心理疾病。这本书对于心理专家来说,也是一本不错的借鉴之书,对于我们这样的门外汉,可以通过这本书一窥心理学大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完成了这本塞利格曼的作品,重新认识了自己,知道哪些能改变,哪些改变不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心理疾病的小词典

                              📖书籍概况・塞利格曼幸福经典第②弹,教你正确认识负面情绪;・对常见心理疾病,描述症状、起因及给出治疗方案;・认识负面情绪的消极影响后,学会接纳,发生改变。~🔎文章结构・全书分四个部分。首先介绍心理学对个人的研究;中间两部分,每一节介绍一种病症,包括焦虑、惊恐障碍、抑郁、酒精刺激等等;最后,谈及如何坦然接受这些负面的东西,让自己做出改变。・每个小节主要阐述病症的病因、发病状况、对生活的影响,从药物和心理治疗两方面给出现有的治疗方案,作者还会对各种方式的疗效给出评价。~🙋个人感悟・实话说,本书对我并没有太大吸引力,也可能是因为春节期间看书没太认真。・从应用性来说,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很多心理疾病,书中谈到的疗法也十分新奇。但是,对非专业人士还是不太友好,没有深究的必要。・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书,不太适合大众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值得推荐看的书

                                本书虽然从内容上来说比较难理解,因为里面有很多实证的举例,但是看过后还是能有很多收获的。特别是对于同性恋,酗酒,减肥这些问题。都能有新的认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愤怒是诚实的,但不是真实的。我们在生气时做出的判断常常是荒谬的,因为生气时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的。正义也是这样。愤怒使我们捍卫正义 —— 只不过这个正义只是我们眼中的正义。愤怒不会让我们从被攻击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不仅如此,它还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有时愤怒是正确的,它使不法分子得到公正的惩罚;有时它又让人去报复无辜的人,或是把小事变大,惩罚过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接受原本的自己

                                    在自己能改变的地方,慢慢的去行动,一点点积累,拥有富足心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智慧

                                      智慧和成熟的表现之一就是能分辨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需要接纳的。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不强迫、不 PUA、不贬低。我们需要掌握更多可以 “看自己合乎中道” 的技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按书中量表做了焦虑和抑郁的测量,得分挺高,需要积极的心态做调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有些东西只能接受

                                          第一,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有些东西只能接受,我们要懂得区分这些东西;第二,越是深刻的东西,改变起来就越困难;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