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那些垄断市场的粮食巨头,有罪
本书探讨了小麦这一普通谷物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甚至重塑世界霸权。首先,作者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小麦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小麦的种植、贸易和消费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和世界的格局。其次,书中详细描述了小麦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包括种植、加工、贸易等,以及这些环节如何被各种利益集团所操控。作者指出,小麦产业的高度集中和垄断现象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这不仅导致了粮食价格的波动,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稳定。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小麦贸易与地缘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指出,小麦作为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其流动和分配往往受到政治、军事和外交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小麦甚至成为了国家之间博弈的筹码,被用来实现政治目的和维护国家利益。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过对小麦产业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权力斗争、环境污染等,尤其是粮食巨头通过垄断市场来操控粮食价格。这些巨头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掌握着大量的粮食资源,从而形成了对粮食市场的绝对控制。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人为地抬高或压低粮食价格,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垄断行为不仅导致了粮食价格的波动,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粮食危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小麦与经济本书的英文原名为《Oceans of Grain:How American Wheat Remade the World》,中文翻译则称之为《小麦海洋:美国小麦如何重塑世界》。在探讨这本书的主题时,我们不禁要问,作者为何会选择使用 “小麦战争” 这样一个可能具有误导性的标题。这样的标题似乎暗示着小麦在历史冲突中扮演了某种角色,但实际上,书中的内容更为深入地探讨了小麦作为一种农作物,是如何影响全球粮食生产和分配的。
从古希腊的德墨忒尔(Demeter)开始,这位农业女神的古老歌谣向人们传授了如何储存和利用诸如二粒小麦、传统小麦和黑麦等开花植物的种子。这些知识不仅帮助人们理解了小麦的重要性,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技术的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美国独立战争前,跨大西洋运输的粮食数量已经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这不仅改变了粮食的分配区域,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并非仅限于小麦一种作物。随着运输方式的革新,其他粮食作物,如玉米、大米等,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它们的生产和分配模式同样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了全球的粮食供应和消费模式。
最近发生的俄乌战争进一步证明了政治冲突对农作物出口的影响。乌克兰作为一个主要的粮食出口国,战争导致了其农作物出口情况的剧烈变化,这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小麦和其他粮食作物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在塑造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这本书通过讲述小麦的供应和价格如何影响重大历史事件、帝国的兴衰、骚乱和革命,以及银行崩溃,展示了谷物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关键作用。作者斯科特・雷诺兹・尼尔森通过历史档案,重现了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乌克兰与俄罗斯帝国如何因谷物的运输与供给而兴盛,又因美国廉价的小麦与全球化贸易而遭遇挑战。19 世纪初,俄罗斯帝国通过乌克兰境内的敖德萨港口向欧洲大部分地区供应食物,确立了其在欧洲粮食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美国内战之后,成吨的美国小麦开始涌入大西洋,导致食品价格暴跌。这些廉价的外国粮食推动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崛起,同时导致了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革命爆发的关键因素之一。作者从公元前一万年开始讲述,一直到现代,展示了人类历史中粮食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塑造世界霸权。这本书不仅揭示了粮食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还强调了控制粮食生产与贸易路线的重要性,这些控制可以改变世界强国之间的力量均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粮食即权力—— 至今尚未结束的历史主旋律正当俄乌冲突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时候,人们试图寻求其深刻和复杂的历史原因,这本斯科特・雷诺兹・尼尔森为著者的《小麦战争:谷物如何重塑世界霸权》,提供了宽广的历史图景和精准的线索。那么,何谓宽广的历史图景呢?作者在该书 “引言” 中这样写道:乌克兰的土壤可能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人们称这里的土壤为黑钙土,这是一种深色的、透气性良好的土壤,蠕虫和细菌可以在这类土壤里茁壮成长。沙皇凯瑟琳二世极为清晰地认识到:只有拥有乌克兰黑土地,才能拥有小麦和面包,成就俄罗斯帝国。1768 年,沙皇凯瑟琳二世派遣了超过 10 万的俄军,穿越平原、跨过黑海占领了该地区。于是,敖德萨自此成为出口粮食的新兴城市,谷物从这里运往伦敦和欧洲其他城市。但是,进入 19 世纪 60 年代,因为美国的廉价小麦开始涌入欧洲市场,俄罗斯帝国对欧洲谷物供给和价格的近乎垄断地位基本终结。“俄罗斯帝国繁荣戛然而止。” 在上述历史事实的背后,几乎同时发生了俄国结束 “农奴制”,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结束了 “奴隶制”。其中,“在废除奴隶制和打破南方不平等关系的内战中,美国经历了残酷的考验,也彻底改变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生产上,美国直接与敖德萨竞争。在对粮食贸易的管理中,美国官员引入了‘共和党’模式:期货市场,加上私营股份制的竞争性州际铁路(可通往沿海地区)协作合作”。俄国和美国在谷物,主要是小麦供给的竞争,彻底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最重要的历史结果是:“1868-1872 年,欧洲粮价下降了近 50%,海上货运的费用也随之下降”。不仅如此,“在欧洲,廉价的美国粮食养活了城市和农村的工人阶级”,“工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城市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分析,“廉价的面包将工人吸引到了消费积累型城市,城市居民积累资本并将积蓄存入银行,进一步推动了帝国中心的繁荣”。这也是 1860-1890 年的 “黄金时代” 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可以这样认为,因为美国的低价谷物进口,工人阶级生活成本降低,且跨越了所谓的 “李嘉图悖论”,欧洲工业革命获得最终成功。为了改变美国在谷物竞争中的 “后发优势”,自 19 世纪 80 年代,俄国仿效美国的粮食信贷体系,并开始实施一项 “雄心勃勃的粮食扩展计划”,“向乌克兰东部和西部的草原地带、乌拉尔山脉(Urals)以东以及满洲里扩张”,包括耗资 10 亿卢布的远东铁路和深水港建设。1905 年日俄战争的本质是双方为了争夺东北亚的谷物生产基地和港口。俄罗斯战败。“到了 1914 年,俄罗斯帝国担心奥斯曼帝国会叫停其在黑海的粮食运输,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之一,而这场战争只不过是为了争夺别国的‘面包’。” 也就是说,“粮食几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每个阶段都是关键”。至于本书提供的最准确的历史线索是:俄国 1917 年的 “二月革命” 和沙皇退位,是因为圣彼得堡实施食物配给制引发的军队哗变。至 11 月,布尔什维克获得政权。“布尔什维克成功的主要功臣不是机枪”,粮食是关键因素。“工人用卢布、银子,甚至是制成品,从经营面粉厂的农村、城镇换取一袋袋面粉”,加之 “和平、土地和面包” 的口号,支持了苏维埃的权威和自主性。但是,在 1918-1922 年,列宁领导的苏联依然无法摆脱饥荒、内战和骚乱。其中数百万人死于饥荒。列宁和他的团队最终通过战时经济体制和严酷战争镇压,再建小麦、交通、铁路、银行的链条,最终度过经济危机。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同时,乌克兰摆脱俄国,成立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签署了 “面包与和平” 协议。但是,当时的乌克兰并没有避免德国入侵的命运。简言之,谷物、小麦和面包决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过程和最终结果。在本书中,有一位贯穿所有历史拐点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是帕尔乌斯(Parvus),1867 年生于俄国,1924 年去世。帕尔乌斯先后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参与俄国 1905 年革命,担任地下的圣彼得堡苏维埃主席,也是奥斯曼帝国和普鲁士帝国外交顾问,土耳其建国功臣。他与托洛茨基共同提出 “不断革命” 理论。在帕尔乌斯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在 1917 年,他说服了德国政府将 5 千万至 2 亿马克从德国流向布尔什维克,安排 “一列乘坐革命分子的密封火车送往圣彼得堡”,组织和发动了改天换地的十月革命。作者认为,帕尔乌斯在思想领域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他在 1895 年首先创造性地提出 “农业危机” 概念,诠释历史上的帝国成与败都可以归结于粮食贸易的兴衰。从 19 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麦田是俄国和美国最大的资产”。100 年之后的 2020 年,帕尔乌斯成为《革命的恶魔》(Demon of Revolution)的原型人物,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1898 年,俄国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者在撰写《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帕尔乌斯尚未成气候。现在看,充满多面性的帕尔乌斯不仅影响了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俄罗斯帝国瓦解,而且成为改变 20 世纪俄国历史演变轨迹和欧洲版图的历史人物。人类社会不断演变,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数字社会和智能社会,经济结构不断改变,农业对 GDP 的贡献比重不断下降。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粮食地位的彻底改变和衰落。只要这个世界还是碳基人类主导,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则就还会继续下去:“酵母菌生于粮食,养于粮食。人们种植粮食,收割粮食,选出麦粒和酵母菌混合制作粮食,从而养活自己。” 在本书的 “结束语” 中,作者告诉读者:帕尔乌斯有一个孙女是俄罗斯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她的代表作是 1964 年发表的《泰嘉顿的末日》(The Last Day of the Tugotrous),讲的是机器人和人类围绕粮食的争斗故事,“最终,粮食得到解放。所有的工人通过吃甜甜圈庆祝机器人霸权的垮台”。看来,帕尔乌斯的后人还是延续了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基因。本书的第十四章题目是 “粮食即权力”,也是对全书核心思想的总结和提炼。作者认识到,尽管 2008 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和 1873 年的大恐慌存在很多深层和表面的差别,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在金融危机和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并可能继续诱发社会危机。历史一再提供这样的案例。“例如:粮食价格的飙升,导致大部分依靠粮食进口的阿拉伯国家不再对城市面包价格进行补贴。随后在‘阿拉伯之春’运动中发生‘面包骚乱’,利比亚、突尼斯和叙利亚政府很快被推翻。” 写到这里,重新回到俄乌冲突之下的乌克兰的粮食生产。有关资料显示:在俄乌冲突将满一年前后,乌克兰一度有超过 2000 万吨粮食滞留在敖德萨等港口无法出口,导致欧洲和其他地区粮食价格指数上升。现在看,继续俄乌冲突和加剧国际粮食风险不可分割,集中表现在俄乌冲突的各个方面围绕黑海粮食协议的博弈。这本《小麦战争:谷物如何重塑世界霸权》的英文书名是 Oceans of Grain:How American Wheat Remade the World。显然,中文书名和英文书名存在着差异,前者更希望读者看到小麦如何构建了全球不可分割的历史,后者更希望读者关注海洋和谷物的关系,特别是美国谷物对历史的重大作用。这正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到了 21 世纪 20 年代的今天,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模型主导经济和社会运行的时代,粮食依然是权力,依然是尚未结束的历史主旋律。朱嘉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作者以理论家帕尔乌斯 “将帝国作为依赖于粮食路径上的机构来研究” 的经济理论为基础,追踪帕尔乌斯的脚步,横跨由公元前一万年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空,穿越古今 “黑色之路”,探寻了从敖德萨到君士坦丁堡、叶卡捷琳娜时期的俄罗斯帝国、亚欧大陆贸易走廊、美洲,小麦贸易路径与运输对国家和地区命运的改写。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深入剖析谷物贸易与世界历史变迁关系的历史巨著,更是一场引人入胜的 “小麦战争” 史诗。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历史的新视角,使得我们可以重新审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感慨说,不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而是小麦征服了人类,主宰了世界的命运。 在今天这个全球协作的时代,或许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物资完全自给。但粮食的意义,显然不同于一般商品,是真正的国家命脉所在,所以我们国家才有 18 亿亩的土地红线之说。不过不同的年代对世界认知是有区别的,在我们对物理、生物、化学知道的更多的今天,土地的面积不再是束缚粮食产能的唯一因素,类似以色列的自动滴灌技术,再比中国西北还要贫瘠的地方,能做出世界产量第一西红柿产量,并且成为出口国,可见科技对土地和能源的利用,将最大化粮食的产能,还有最近欧洲流行的立体种植农场,完全无土栽培,充分利用立体空,可控的种植环境,完全无病虫害,这才是未来农业的主流,这样来看,我们可以把土地还给大自然,把人口集中到城市,把农业搬进立体自动化工厂,这才是未来粮食来源的解决之道,也是未来地球环境的解决之道,当粮食产能进入高峰,也许现在的冲突和战争会少上许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粮食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这是以小麦为主角,展开历史进程描述的一本书!粮食三巨头(玉米、稻米、小麦)中的小麦称之为粮食中的王者一点也不为过。对标《棉花帝国》,很值得一读。为了抢夺财富发起战争正常,为了填饱肚子和免于饥荒更正常。1. 小麦相较玉米和稻米的优势:种植范围广,交付快,且方便运输和保存。2. 一战之前近一百多年,全球供应小麦的主要国家是俄罗斯和美国。3. 俄罗斯通过凯瑟琳的战略实现了控制乌克兰的黑土地并劳役农奴获得低廉的小麦成本,且控制了黑海即控制了将小麦出口通往欧洲的要道。在美国南北战争前是欧洲的主要小麦供应国。4. 美国南北战争前南方喜欢种植棉花(种小麦,奴隶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南北统一后小麦产量飙升,峰值时期出口到欧洲的小麦一周的量和俄罗斯黑土地出口一年的量相同。5. 欧洲工业化早期,工人吃的是黑麦和胡萝卜、卷心菜的乱炖,因美俄低廉的小麦供应开始转为吃面包,且 “饭费” 降低很多,非常廉价。而食品价格的降低吸引更多农民家庭迁往城市中心,并使欧洲工业化成为可能。6. 生活成本的降低,工人有条件组织工会,争取缩短工作时间。工作时间的缩短使工人有了阅读时间,并产生了集中在消费积累型城市的自学者群体。7. 美国的铁路修建、很多国家的港口、运河的建造就是为了运输小麦,并让小麦的价格持续降低。8. 南北战争中北方联军的小麦供应一直是高层最头疼的事,供应商的垄断、以次充好、不按时交货、坐地起价等等,最后催生出了伟大的期货交易。我最喜欢书中的这句话:分析这些 “食品 - 贸易 - 税收” 循环时,帝国赞助的大学试图通过促进帝国内部的 “增长” 来改变这些循环,最后防止饥荒的发生。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经济学和历史都是帝国的数据处理系统,这些帝国希望他们的臣民(我们)活着,以便他们能够继续统治下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好1916-1924 年战争期间,亚历山大・克里沃希恩掌管的农业部试图改变粮食供应的基础设施,但他对俄国的 “黑色之路” 进行了干预,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他希望用国家实体取代粮食市场,但这破坏了帝国向城市的粮食供应,助长了不稳定因素并引发了革命。二月革命后,三个团体 —— 新的临时政府、铁路工人委员会和粮食运输代理商 —— 均努力使 “黑色之路” 恢复秩序。布尔什维克破坏了临时政府和工人委员会为运送粮食付出的努力,即使在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后,粮食收割时的场面依然混乱。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克里沃希恩的部门明确指出,为陆军和海军供应食物是帝国的第一要务。由于不愿与承包商合作,他将黑海沿岸产量最高的粮食产区标记为供应区,专门用于供应军粮。他允许私人出售粮仓的粮食,但前提是先满足政府的需求。农业部提出需求并定好军队囤粮价格,但由于陆军和海军方面粮价受到人为压制,粮农需要想方设法弥补损失,于是剩下的民用粮食价格飙升。到 1915 年 10 月,据说俄国 659 个城市中有 500 多个城市出现粮食短缺。克里沃希恩支持俄国军队的粮食供应计划使俄国城市陷入断粮状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